■于艷
基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緩釋培訓”策略研究
■于艷
課題簡介
本文為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中小學骨干教師特級教師專項課題《基于小學數學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緩釋培訓”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課題主持人于艷,秦皇島市山海關區(qū)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優(yōu)秀教師、河北省特級教師、名師,“河北省首屆教育追夢人獎”獲得者。2015年,“于艷創(chuàng)新工作室”榮獲“河北省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素質成為影響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加強在職教師培訓(本研究側重非學歷部分的教師教育,被稱為教師繼續(xù)教育或教師培訓),是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素質的一項戰(zhàn)略性措施。各級培訓機構特別是基層培訓機構的各種培訓模式應運而生,如校本研修、送教下鄉(xiāng)、研訓一體化等。與此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基層教師培訓在設計與組織方面存在的不足:人數少、時間短;任務布置多、深入研討少;問題意識差,交流對話少;研教分離,途徑單一,不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作為縣區(qū)級教師培訓機構,面對區(qū)域教師培訓現(xiàn)狀,我們分階段進行了不同側重的研究。
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進行了“小學數學教師‘區(qū)域性培訓’實驗研究”“小學數學教師‘按需分層培訓’實驗研究”,該階段的培訓立足于校域個性化需求,指導以學校為單位的接續(xù)培訓,但內容仍以碎片式活動為主。
2009年至2012年,借助省級課題“小學數學‘團隊網絡式’培訓模式探究”和市規(guī)劃課題“小學數學教師培訓模式研究”,我們將骨干教師成長需求融入“帶動管理”,構建了骨干教師團隊“帶動網絡”。
2012年11月,組建了“秦皇島市于艷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山海關區(qū)于艷創(chuàng)新工作室”,基于名師工作室團隊構建逐步走向規(guī)范,管理制度逐漸形成,培訓設計策劃逐漸走向體系化。
本課題結合“小學數學教師‘區(qū)域性培訓’實驗研究”“小學數學教師‘按需分層培訓’實驗研究”“小學數學教師培訓模式研究”等課題成果,依托教師實踐知識,引領教師在團隊構建與彼此互助帶動中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
課題組嘗試將教師培訓置于區(qū)域教師學習共同體中,從實際出發(fā),并在制度建設、教師專業(yè)成長規(guī)劃、學校小團隊研修帶動、教師職業(yè)視角調整等方面探索“緩釋培訓”策略。
所謂“緩釋培訓”是一種長效培訓,即通過多種培訓策略的整合,融理論、實踐、人文影響、榜樣帶動、同伴互助為一體,實現(xiàn)培訓效果的長期、穩(wěn)定釋放;改善“教師培訓時心境激情澎湃,培訓后行動依然如故”的狀態(tài),保持培訓效果的持久性。
(一)“學習共同體”構建與管理策略
1.“自下而上”地制定管理制度。我們的“學習共同體”是依托“秦皇島市于艷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組建起來的,為了實現(xiàn)“精細化”管理,骨干教師引領團隊成員研究制定了《名師工作室章程》,明確工作總則、目標任務、組織設置、運行制度、成員管理及職責。基于團隊需求和操作實踐的制度要求,調動了成員的積極性,為團隊活動策劃與管理奠定了基礎。
2.實施梯次帶動、滾動管理。為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提高團隊的整體素質,我們不斷優(yōu)化團隊的年齡結構、文化結構、知識結構,最終呈現(xiàn)出梯次構建:省特級教師——省市骨干教師——區(qū)、校骨干教師及一線教師。在人員身份管理方面,我們還實施了“三月節(jié)點”滾動管理方案,即成員三個月之內不積極參加活動,視為自動退出;有意愿加入者主動參與三個月活動,考核優(yōu)良,吸納進入工作室。
3.借助“個人成長記錄袋”進行考核評價?;ヂ?lián)網的便捷、高效,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為輔助團隊管理,我們專門開設了“于艷名師工作室博客”,并設置日常交流研討、走基層教研日記、外出學習感悟、筆隨心動、延續(xù)性培訓等版塊。如此,不僅豐富了成員“個人成長記錄袋”的內容,還構建新型團隊檔案管理框架。這種不封閉、可視可參的資料,便于彼此了解與評價;于日常積累中梳理個人成長素材,便于及時調整教學認知與教學行為。
(二)“學習共同體”的輻射帶動策略
不同階段教師有不同的培訓需求。因此,我們實施了“專題切入、群體觀察”的輻射帶動策略,旨在以教師困惑、團隊狀況分析為點,專題攻關。并在專題攻關的過程中,觀察團隊中教師學習狀態(tài)、調研學習效果。為后續(xù)策劃奠定基礎。
1.聚焦切入,打造“緩釋培訓”支持環(huán)境。工作室的成員大部分來自于各個縣區(qū)的學校。學校對工作室的質量沒有認知,成員參與現(xiàn)場教研需要在本單位請假外出,無形中給本單位的工作帶來不便,工作室沒有行政權利硬性要求成員參加學習。因此爭取團隊成員本單位的支持是工作室建立之初的重要內容。結合團隊構建特點,我們設計“走進……”系列活動,共設計5個梯次,在學校的選擇上兼顧城市與農村,兼顧普通與特殊。如走進特教學校(盲班教學),要求成員觀察、理解特教教師的工作,使他們對“數學教育”產生直觀的認知與體驗;走進戶遠寨小學,專門策劃團隊送教,讓偏遠農村小學享受最直接的思維碰撞。
2.熱點跟進,營造“緩釋培訓”研究環(huán)境。經過長時期的溝通與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學校的“課程標準是新的,教科書是新的,而課堂教學濤聲依舊”,這說明這些教師尚未完成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化過程。另外,他們的教研需求表達欠清晰,科研成果缺乏整理和提煉。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設計了以主題接續(xù)教研,引導研究、歷練團隊。
“同一教學內容、同一主題框架”的接續(xù)教研、“空間設計與研討”主題接續(xù)教研。引領團隊成員體會如何圍繞主題深入地觀察教學、理解分析教學現(xiàn)象、反思教學行為。
“不同教學內容、同一主題框架”的接續(xù)教研、“走基層團隊研修”主題接續(xù)教研。引領團隊擺脫“教學內容”制約主題研究的認識,工作室團隊、學校雙向帶動。借助同課“移示”,實現(xiàn)了圍繞主題的多角度切磋與互動交流,將課例研究引向深入。
3.主題教研延展。針對團隊成員與團隊溝通缺乏主動性,學習資源的開啟和利用思路狹窄,個人優(yōu)勢資源沒有完全開啟出來的狀態(tài)而設計。旨在指導團隊成員“成長需求”的主動策劃與表達,提升“需求與策劃”“策劃與執(zhí)行”的貼合度,實施輪轉教研培訓、延續(xù)性培訓。方案設計與示范指導的結合;工作室團隊與學校團隊研修方式的磨合;主題教研與合力攻關的融合,從多角度為團隊成員營造了“緩釋培訓”研究環(huán)境。
(三)“學習共同體”的培養(yǎng)指導策略
在共同體框架下,根據教師成長需求設計“梯次培養(yǎng)規(guī)劃”,實施多元轉換、個性引領的培養(yǎng)指導策略。依托活動設計,實現(xiàn)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引領與帶動。
1.打造多元平臺,促使成員經歷“角色轉換”。基于調研需求,引領策劃,實現(xiàn)“執(zhí)行者”“策劃者”角色轉變;策劃基于同伴教學所長,提供展示平臺,實現(xiàn)“學習者”、“培訓者”角色轉變;啟動“藍絲帶聯(lián)誼服務”,及時了解家長的教育需求,做家庭教育培訓,實現(xiàn)“教學者”“教育指導者”角色轉變。引領團隊成員感受不同角色,多元理解教育教學。
2.調整管理框架,促使成員經歷“職能轉換”?;趫F隊梯次帶動,結合教師成長的需求、團隊管理需求適時調整。使團隊成員在不同角色、不同管理內容的變化中得到鍛煉。
3.跟進心理指導,促使成員經歷“心態(tài)轉換”。開啟:成員間的相互配合與欣賞、自我認知與反思、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等跟進指導方式,引領“自我觀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從心態(tài)上有力承托“緩釋”培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