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摘 要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班主任與學生的師生互動方式、內容和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本文從師生互動中教師的導向性、師生互動的內容選擇以及師生互動目標達成等三個方面,探討師生互動的方法、過程和效果:從做平等對話中的首席者、剛柔并濟走進學生的內心和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幾個方面探討教師的導向性問題;從師生互動的內容選擇、師生互動載體的多樣性探討師生互動內容選擇的問題;并結合具體案例從營造民主的班級氛圍、利用多種交流方式等方面探討師生平等互動的目標達成效果。
關鍵詞 師生互動 平等 內容選擇 目標達成
近日讀《教育信息報》的專題討論“教師喜歡你這樣做——中學生評點教育方式”,產生一個強烈的感覺:新世紀成長的中學生越來越希望掙脫倍受應試教育功利目的壓抑的師生關系,熱盼新型的和諧師生互動關系。然而在教育教學中,師生互動主體之一的班主任卻明顯感到在實施學生教育管理中師生互動的方法、過程、效果等諸方面的缺位和不盡如人意。如果教師沒有確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教育理念,對新課改背景下的班級管理新問題把握不準,那么師生互動的生硬、不和諧極易產生,更別說構建良性的師生關系了。要使師生互動走近學生,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師生互動中教師的導向性
1.做平等對話中的首席者
新的教育理念賦予教師教育教學雙邊活動中“平等的首席”的地位。教師固守“師道尊嚴”,盲目維護“真理永遠在我一方”的僵化觀念是極不適應當前教育趨勢的。現(xiàn)代社會民主意識不斷被強化,日益深入人們的社會思維中。中學生獨特的心理發(fā)展階段使得他們對個性自由發(fā)展更為迫切,對理解日益清晰的民主精神更加渴求。班主任應該擺脫“管教者”的痼見,發(fā)揮教育的導向作用,擺脫教師“高高在上”的僵化觀念,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這是師生互動能夠產生積極效果的前提條件。
2.剛柔相濟走進學生內心
在師生互動中,要做到剛柔相濟、寬嚴有度,走進學生內心才有好的互動效果。一方面,班主任必須建立嚴格的班級管理制度,建立剛性規(guī)則,嚴格要求,身正為范;另一方面,班主任必須學會與學生柔性溝通,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愿意與老師親近溝通,這是師生互動關系融洽的必要條件。
3.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引導學生自我定位
心理學中有兩個概念,一是“鏡像自我”,一是“動機圈理論”?!扮R像自我”理論認為,學生是在不斷獲得外界對自我評價的感受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和角色定位的。中學生雖處于青春叛逆期,但由于知識結構限制、社會閱歷和精神體驗的缺乏,成長過程中已形成的對教師幫助的習慣性依賴等因素,使得他們對在與教師交往中獲得的情感歸依、角色認同、價值體現(xiàn)高度重視,對于在師生互動中滿足自我意識個性特征彰顯的心理需要的期待有更強烈的需求?!皠訖C圈理念”認為動機是個性品德結構的核心,道德動機水平越高,道德行為可遷移的范圍越廣。而充分發(fā)揮動機導向作用,是促進廣泛遷移的前提。班主任工作的終極目標是學生道德品格、人格特征的健康發(fā)展,而建構和諧的良性師生互動是激發(fā)和增強學生道德動機、促進心理品質道德情操健康發(fā)展的根本途徑。
班主任教師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促進學生道德的自我完善。
二、師生互動的內容選擇
師生互動的目的是為了達成一定的教育效果,要達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就必須對師生互動的內容進行選擇。中學生不喜歡單調、呆板、說教的互動內容和方式,他們渴望豐富多彩、自由活潑的學生生活。師生互動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開展各種形式的師生雙邊活動。
1.師生互動內容選擇豐富多彩
(1)師生互動內容從“面”上來說,內容要廣泛,形式要創(chuàng)新
首先,是內容廣泛。從學習心得、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心理動態(tài)到學生日常生活、情感體驗、矛盾化解,從嚴肅的人生話題到輕松的文體活動,從融洽的師生游樂到認真嚴謹?shù)慕虒W對話,從當前存在的各類問題到未來個人發(fā)展的前景等等,都可以作為互動的內容。
其次,是形式創(chuàng)新。可利用口語交流、書面互動、主題辯論、群體活動和媒介互動等多種形式開展師生雙邊活動。每一次師生互動教師要有一定的準備,重大的主題活動要有預案和備忘錄。
(2)師生互動內容從“點”上來說,要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異
班主任在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除了“面”上的整體互動,還有“點”的個別互動。在實際互動中,班主任要特別注意幾類有特點的學生。比如情緒容易暴躁激動者、性格內向者、學習偏科者、家庭情況特殊者、家境貧寒者、自我放逐者等等。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與之交流。
2.師生互動載體的多樣性
師生互動要內容的豐富性就需要互動載體的多樣性。在實踐中,教師和學生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和利用各種喜聞樂見的交流載體,多管齊下、交替使用。概括來說,有平面載體和立體載體兩大類。
平面載體有學生隨筆、作業(yè)、師生通信、自制賀卡,還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群等進行師生交流。隨筆中情真意切的批語、作業(yè)中言辭懇切的幫助、開誠布公的交流、賀卡上潤物無聲的關愛、QQ上師生暢所欲言的溝通,這些學生常見的載體可充分利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時間點和各類事件,鼓勵倡導學生和教師溝通交流互動。比如,教師節(jié)、中秋節(jié)、新年等有特殊意義的節(jié)日,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學校、班級最近發(fā)生的各種偶發(fā)事件,或者近期社會上發(fā)生的各種新聞等,教師也可與學生互動;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的主題周或主題月,圍繞相應主題師生也可以適時互動等。
立體載體有主題班會、師生個別談話、教師主動融入學生生活空間等等。
在主題班會師生互動中,教師的導向作用體現(xiàn)于班會的主題確定和適度引導中,但切忌顯性化,更不能越俎代庖,以硬性說教替代生動的活動。具體來說,教師的導向可體現(xiàn)于征集班會的主題、班會流程、主持人和發(fā)言人的事前溝通等方面,在班會進行過程中,即使出現(xiàn)非預設內容或與活動初衷相悖的細節(jié),也應遵循教師是組織者,是“平等的首席”的原則。
一般來說,師生個別談話比群體教育效果好得多,但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選擇好談話時機,充分顧及談話對象的心理特點、考慮談話背景環(huán)境。在師生個別談話中,有時是學生主動找老師交流,有時是老師特意找學生交流,還可能是校園偶遇而產生的互動。在師生互動中,有時情感的互動比內容本身更重要,要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傾訴表達方式,要讓不同的學生感覺到教師能夠給予他真正的幫助,產生一種情感上的依賴和信任。
主動融入學生生活空間,主要指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特點,教師利用查寢等機會,深入學生寢室、食堂等生活場所,從關心學生的飲食起居入手,真誠關注學生生活,及時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讓學生體會教師的愛意,能達到正規(guī)場合教育起不到的效果。在寢室里,師生完全可以擺脫嚴肅的角色約束,更隨意、自由地交流,容易尋找平時教育管理的缺陷,也容易使師生達到思想的趨同。教師利用學生生活空間主動融入,讓老師的愛有具體而實在的表現(xiàn)機會,這對融洽師生關系、促進教師教育導向作用意義重大。
三、師生互動的目標達成效果
師生互動應建立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礎上。但作為教育者,往往不可避免地顯示強勢力量,企圖利用權威和制度來實現(xiàn)教育目的。在師生互動過程中,當前中學生心理的敏感和獨立很容易對顯露的功利目的加以抵制,這就弱化了師生互動的實際效果,也降低了學生對師生互動的期待感和信任程度。師生互動的教育目的應是多元達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
堅持目的多元達成即要求教育者以科學的發(fā)展觀看待每一次具體的師生互動,滲透而非灌輸、引導而非規(guī)定、熏陶而非教導。師生互動不能違背學生心理規(guī)律和接受外界信息的年齡特征、角色特點,要有經歷一個曲折復雜過程的心理準備。
筆者所在的學校曾經對班主任工作方式進行了書面調研和座談會調查,調查顯示2/3的學生希望師生有效互動、“親民”互動、“民主”互動?!懊裰鳌钡陌嘀魅伪取柏撠熑巍钡陌嘀魅胃軐W生青睞。
筆者2013年所教的班級原來很少有“民主”式的師生互動,前任班主任是一名年輕的教師,他工作負責,對學生要求嚴格,他認為身正為范,自己能做到的,學生也應能做到。他經常命令式地規(guī)定他們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最終讓學生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和缺乏獨立自由。因為不善于與學生進行“民主”互動,缺少親切感,班級管理成效不明顯。這位青年班主任異化了教師的導向作用,強化了教師的管理者角色,硬性的規(guī)定、剛性的管教造成了實質上教師導向作用的弱化。
為了改變現(xiàn)狀,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探索師生互動的有效性,筆者借鑒有關學校的先進經驗,建立了首席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制度,充分調動任課教師的教育積極性,利用好每一個教育細節(jié),發(fā)揮多元達成的教育作用,將德育目標融入具體的師生互動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師生互動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達成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如果忽略學生內化作用,缺少民主理念、平等意識及與學生真誠信任的情感基礎,那么在互動中顯示教師導向作用、實現(xiàn)教育目的就會成為空話。
1.營造民主的班級氛圍,為師生互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筆者接班之時,在首次主題班會上明確告訴學生,今后將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鼓勵大家與班主任互動交流,如果有些問題不愿與班主任交流的,可以與助理班主任交流互動。
2.利用各種交流載體,促進師生互動效果
班級有一位張姓男生,因對語文作業(yè)不認真,多次找他談話但收效不大。一次筆者利用查寢和他聊起了家常,在輕松的談話氣氛中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他認為語文學習耗時多、成效少,所以便消極對待語文學科。筆者分析了他語文成績不夠理想的原因,并指導了學法。在不久的考試中他由于復習得法,成績進步了一些。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故態(tài)復萌,經常不交語文作業(yè),助理班主任建議下次召開主題班會時,請這位同學談談語文學習的心得體會。在主題班會上,這位男同學詳細地談論了自己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變化過程,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從此轉變了消極對待語文的學習態(tài)度,做作業(yè)也認真多了,特別是寫作上進步很大。
3.因地制宜、多管齊下,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班里有一位劉姓男生,平時不太愿意與教師交流,成績也不太好。一次,他因值日工作不認真而受到了批評,心里有點不高興,情緒很低落。筆者利用與他在吃早餐時“巧遇”的契機,主動與之溝通。在情感上拉近師生距離。后來又特意領他查看“先進包干區(qū)”和他負責的值日責任區(qū),讓他在比較中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不足,又和他作了交流。幾次的交流明顯消融了他的怨責心理,培養(yǎng)他責任意識的教育目的也較好地達成了。
師生互動還要保持長效性,要能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為了提高同學的學習熱情,筆者適時開展了主題班會。第一次是安排文科優(yōu)勢生和理科優(yōu)勢生做經驗介紹,并組織優(yōu)勢生與劣勢生的交流。特別鼓勵劉姓同學和優(yōu)秀學生探討交流,事后,筆者又特意和劉姓同學互動交流,詢問他的學習心得和感受。第二次安排學校名師和高三畢業(yè)班優(yōu)秀學生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并開展學法探討和借鑒活動。不同層次和角度的刺激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增進了學生對學法的理解和接受,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通過多種途徑、多管齊下,與學生進行多層次的互動交流,努力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他們就會更加愿意與班主任互動交流,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無論教育如何改革,師生雙邊活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新課程背景下,班級教育管理更需要和諧的、良性發(fā)展的師生互動。教育者作為“平等的首席”必然要充分發(fā)揮教育智慧,探索最佳的師生互動方式,讓每個學生體驗到師生互動的溫暖,享受師生互動的和諧,在個性發(fā)展的空間中健全人格。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