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聯(lián)理論的譯者風格觀

    2016-04-04 02:18:21徐秀梅宮欽言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

    徐秀梅,宮欽言

    (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淄博255000)

    ?

    關聯(lián)理論的譯者風格觀

    徐秀梅,宮欽言

    (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淄博255000)

    [摘要]翻譯界關于譯者風格的討論由來已久。關聯(lián)理論翻譯觀提出的“風格即關系”為理解與解釋譯者風格提供了認知視角。通過對比分析楊憲益、利瑪竇和許淵沖三位著名翻譯家的翻譯實踐活動,闡明譯者的翻譯目的、譯者對讀者認知環(huán)境的判斷、譯者的偏好與能力等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了譯者風格,說明關聯(lián)理論的風格觀對譯者風格這一翻譯話題具有充分的解釋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做的選擇可能有被動的成分,也可能是主動的,都形成了譯者風格。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譯者風格;認知環(huán)境;翻譯目的

    一、引言

    翻譯中關于風格是否可譯的爭論由來已久,但認為風格可譯是主流[1]172。布封(Buffon)有句名言“風格即其人(Style is the man)”,中國有句古話是“文如其人”。方夢之對“風格”一詞做了解釋,指出翻譯需要在再現(xiàn)原作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同時,再現(xiàn)原作的語言風格[1]171。呂俊指出,無論是原作者還是譯者都不可避免地有著個人的風格[2]318。如果譯者所譯的作品所反映出的原作者風格正是自己所喜歡的,或與自己的風格十分接近,那是最理想的。但如果不是這樣,譯者還是應該盡量克制自己的風格而去保存和傳達原作的風格。許鈞在談到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時歸納出三條看法,概括起來就是:譯者風格是客觀存在,譯者在翻譯中應該追求譯作風格與原作風格的和諧統(tǒng)一[3]30。

    歸納起來看,上述定義肯定譯者風格的存在,但同時,更加強調(diào)原作風格的傳達與再現(xiàn)。傳統(tǒng)的語言學風格觀往往把原作的風格看成是靜止的、既定的,譯者需要識別原作風格并且在譯作中體現(xiàn)出來。而人類歷史上豐富的翻譯實踐卻表明,在具體的翻譯實踐活動中,譯者的風格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社會的、文化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外部因素,也包括譯者個人的社會地位、政治、宗教觀點、翻譯的目的等主觀因素,由譯作呈現(xiàn)出的譯者風格全面體現(xiàn)了翻譯實踐與翻譯過程的多元性與復雜性,譯者的翻譯過程處處展示出翻譯活動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本文將跳出基于語言學的靜態(tài)的風格定義,借助關聯(lián)理論對“風格”的定義,以楊憲益、利瑪竇和許淵沖三位著名翻譯家的翻譯活動為例,主要從譯者的翻譯目的、譯者對讀者認知環(huán)境的判斷,以及譯者的偏愛和能力等三個方面闡明譯者風格。

    二、關聯(lián)理論對風格的解釋

    關聯(lián)理論是有關交際與認知的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視角。關聯(lián)理論把交際定義為是一種“明示—推理行為(ostensive-inferential behavior)”,認為交際的目的在于改變和擴大交際雙方的認知環(huán)境,明示、推理與關聯(lián)等重要概念體現(xiàn)了交際的過程,也說明了在尋求最佳關聯(lián)的基礎上交際是如何實現(xiàn)的。

    在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看來,作為交際活動的翻譯,譯者在充分解讀原文作者交際意圖、充分推斷和了解讀者認知環(huán)境和期盼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偏好與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達成作者與讀者間的交際。

    關聯(lián)理論提出“風格即關系”:“有時人們說,風格即其人,我們更愿意說,風格即關系?!盵4]217-218這里提到的關系指的是交際雙方的關系,借用到翻譯中,指的是譯者和譯文讀者的關系。從譯者的風格可以看出譯者對讀者認知能力與可能付出的腦力的判斷、他愿意給予讀者的引導、他們之間的距離等。也就是說,譯者不僅要擴大他與讀者間的共享認知環(huán)境,還常常通過自己的風格顯示出他對共享認知環(huán)境的大小所作的假設。

    風格產(chǎn)生于尋找關聯(lián)的過程中[4]219。關聯(lián)理論以兩個關聯(lián)原則為基礎,這兩個關聯(lián)原則分別是關聯(lián)的認知原則(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和關聯(lián)的交際原則(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前者指“人類認知通常與最大關聯(lián)相吻合”,后者指“每一個明示交際行為都具有最佳關聯(lián)”[4]260,其中,“最佳關聯(lián)”在交際中起最關鍵的作用。關聯(lián)原則運用到翻譯研究中,認為翻譯是一個譯者明示、讀者推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的譯作被認為是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的明示刺激,即既具有適足的語境效果,又不會使讀者花費不必要的腦力[4]267-270。

    那么,適足語境與必要的腦力付出是以什么為根據(jù)呢?歸根結底是譯者在對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假設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就體現(xiàn)為譯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為了達到關聯(lián),譯者必須對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做出假設,這些假設一定會反映出譯者的風格。譯者對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越了解,或者說,兩者之間的共享認知環(huán)境越大,譯者保留的隱含信息就越多;反之,譯者保留的隱含信息就越少[4]218。在涉及到文化方面的翻譯上,這種差別尤其明顯,反映出譯者各自不同的風格。在翻譯實踐中,翻譯什么、為何翻譯、如何翻譯,都離不開譯者的認知活動。本文分別以楊憲益、利瑪竇和許淵沖三位著名翻譯家為例從譯者的翻譯目的、譯者對讀者認知環(huán)境的判斷,以及譯者的偏好與能力等三個方面闡述譯者形成譯文的認知因素與過程。

    三、譯者的翻譯目的

    楊憲益(1915-2009),安徽泗縣人,現(xiàn)代成就卓著的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2009年獲得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楊憲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為中國的翻譯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們既從事外譯漢的工作,將西方經(jīng)典文學名著翻譯成漢語,也從事漢譯外的工作,而且,后者比重明顯比前者比重大,共翻譯了“百余種作品,近千萬字”[5]119,有計劃地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和大多數(shù)老一輩翻譯家一樣,楊憲益的翻譯理論著述很少,對于翻譯的看法往往散見于談話、會議發(fā)言、作品的前言后序等。

    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對于翻譯策略的選擇直接受到其翻譯目的、對于翻譯的看法等因素的影響,楊憲益、戴乃迭英譯《紅樓夢》提供了極好的例證。關于其對翻譯目的的理解,需要了解當時相關的翻譯工作環(huán)境。楊憲益、戴乃迭夫婦19世紀50年代初調(diào)入外文出版社,后來改設外文局,雖然名稱和上屬機構與下設部門多次變遷,但工作性質是一貫的,即承擔對外宣傳工作。當時,該機構對翻譯任務與權限都有明文規(guī)定,例如,對翻譯標準的規(guī)定是必須忠實于原文、必須是流暢的外文,而且每項翻譯任務從選題乃至譯作文本細節(jié)的改動,都必須接受行政規(guī)劃與管理[6]197-202。從這里不難看出,楊譯《紅樓夢》的目標是對外宣傳,秉承的翻譯原則是忠實于原文。

    關于翻譯,楊憲益認為,人類的思想情感是互通的,在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東西都可以翻譯[7]82-83。被問及他們夫婦兩人在翻譯中的靈活性有多大時,戴乃迭說,他們的靈活性太小,相比之下,霍克斯更有創(chuàng)造性;被問及譯者是否應該改寫原文時,楊憲益認為,譯者應該盡量忠實于原文,若確實找不到完全對應的東西,必然要犧牲一些原文的意思[8]84,否則就不是在翻譯而是在創(chuàng)作了[8]89。

    由此可見,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翻譯目的是對外弘揚中國文化,對翻譯的看法如下:第一、認為任何作品都是可以翻譯的,第二、強調(diào)盡量保持原作內(nèi)容,多用直譯,避免過多表現(xiàn)譯者個人觀點。關于第一點,楊憲益夫婦翻譯作品的品種之多、時間跨度之長足以為證,在此不贅述;下面將通過比較兩個《紅樓夢》英譯本對三個回目[9]752的翻譯來分析第二點。

    《紅樓夢》無疑是一本偉大的文學作品,目前有兩個英譯本,一個是英國漢學家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譯本(以下簡稱“霍譯”),一個是楊憲益夫婦的譯本(以下簡稱“楊譯”)。兩個英譯本各有千秋,在此不做評判,現(xiàn)僅摘取幾個回目的英譯進行比較,說明翻譯目的對楊憲益翻譯實踐的影響,進而說明,譯者的翻譯目的直接影響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也決定了譯者的翻譯風格。

    例1:第六十六回情小妹恥情歸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門

    楊譯:A Girl in Love Is Rejected and Kills Herself

    A Cold-Hearted Man Repents and Turns to Religion

    霍譯:Shame drives a warm-hearted young woman to take her life;

    And shock leads a cold-hearted young gentleman to renounce the world

    楊譯使用人稱主語,句式結構與原文基本一致,簡潔明了,用Religion一詞部分保留了“空門”一詞的表層結構,而霍譯則舍棄了“空門”的表層結構,用“renounce the world”明確了“入空門”深層結構。

    例2: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賺入大觀園酸鳳姐大鬧寧國府

    楊譯:Unhappy Second Sister You Is Decoyed into Grand View Garden

    Jealous Xifeng Makes a Scene in the Ning Mansion

    霍譯:Erjie takes up residence in Prospect Garden;

    And Xifeng makes a disturbance in NingguoHouse

    很明顯,楊譯在語義上與原文更加一致,比如,“苦尤娘”翻譯成“unhappy Second Sister”,“酸鳳姐”翻譯成“jealous Xifeng”,而兩個動詞“賺”“大鬧”分別翻譯成“decoy”“makes a scene”既譯出了原文的表層結構,更譯出了原文的深層結構。

    相比之下,霍譯沒有譯出“苦”“酸”“賺”,而“大鬧”譯成“makes a disturbance”,比楊譯的“makes a scene”缺少戲劇性和畫面感。

    例3: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劍殺人覺大限吞生金自逝

    楊譯:Crafty Xifeng Kills Her Rival by Proxy

    And Second Sister Swallows Gold and Dies

    霍譯:A scheming woman kills with a borrowed knife;

    And one who has ceased to hope swallows gold and dies

    漢語的句法特點,在漢語篇章中,如果主題十分明確,往往采用零代詞的照應方式,而在相應的英語篇章中,則需要補足主語。此回目當屬此類,文中的主語不言而喻分別指王熙鳳和尤二姐。楊譯中添加了主語“crafty Xifeng”和“Second Sister”,使譯文主語明晰,語義上指代清晰明了,語法上符合英語的行文特點和要求?;糇g也添加了主語,分別使用“a scheming woman”和“one who has ceased to hope”,把回目中王熙鳳和尤二姐兩個專有名詞處理成兩個普通名詞,略顯不當。

    總括以上三個例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至少就此三個回目的翻譯而言,楊譯更好地體現(xiàn)了翻譯實踐中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的結合,既尊重漢語原文的語義又具有英語譯文的地道與流暢。

    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環(huán)境是開放性的(open-ended),交際的目的就是改變?nèi)藗兊恼J知環(huán)境。所以,經(jīng)過一定的腦力付出后,人們能夠了解和接受新的事物,語言中的外來語就是很好的例證。翻譯實踐引進了新的形象性的語言,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使一種語言文化在與其他語言文化相互融合的同時更顯示了本身鮮明的活力。不僅英語語言文化進入漢語語言文化成為漢語語言文化的一部分,漢語語言文化也通過翻譯進入英語語言文化成為英語語言文化的一部分。譯者風格是譯作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翻譯目的與翻譯方法,也體現(xiàn)了譯者對翻譯本身的理解。

    四、譯者對讀者認知環(huán)境的判斷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在明末的西學東漸中占據(jù)核心位置。他為了傳播天主教,客觀上也傳播了西方多個領域的先進知識,促進了中西方科學文化多領域的交流,與其他傳教士一起掀起并促成了一次全方位的西學東漸。在傳教過程中,利瑪竇充分考慮明帝國的實力,采取“適應”策略,爭取士大夫的同情與支持、調(diào)和變革禮儀制度,掃除傳播宗教教義和信仰道路上的障礙。“利氏在寫給歐洲上司的信中,經(jīng)常要求羅馬方面派遣精通天文歷算等科學技術的傳教士來中國以科學傳教?!币岳敻]為代表的傳教士和當時的一批士大夫甚至皇帝共同促成了中西文明之間的和平對話[10]205-206。利氏的中西文著述,是他學術傳教方針的成果,涉及宗教、神學、哲學、倫理、數(shù)學、西洋歷法等,甚至還與人合作編纂《葡漢字典》[10]202-206。他的翻譯活動從文本的選擇到翻譯策略的確定,都體現(xiàn)出適應目標讀者期待與要求的特點。在“譯制《萬國全圖》時,利瑪竇甚至違背事實,把中國置于地圖中心,以討好上層官員”[11]24。

    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來看,利瑪竇的翻譯充分考慮了目標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為了擴大與目標讀者的共享認知環(huán)境,確保實現(xiàn)傳教的目的,他積極翻譯當時中國士大夫階層最需要的西學著作,“他的11部西學譯著中,以數(shù)學、天文類居多,共有7部,占總數(shù)的近2/3……其中數(shù)學類4部……天文類3部”[12]27,在傳播天主教義的過程中,“用他獨有的方式,把儒家經(jīng)典和基督教教義聯(lián)系了起來,從而沖破了儒家壁壘”[13]27。

    利瑪竇的“適應”策略不是被動的,而是在充分考慮目標讀者認知環(huán)境、讀者期待與需求基礎上做出的主動選擇。交際活動總是在一定語境下進行的,語境既是制約也是條件。利瑪竇成功地使基督教進入中國并在中國扎根,正是由于他對目標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做出了正確判斷,選擇了適合的文本和翻譯策略,融合中西,擴大了目標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最終實現(xiàn)了傳教的初衷。其翻譯策略更多采用了變譯,包括節(jié)譯、編譯和譯寫等。變譯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能更好地適應具體交際環(huán)境中的特定讀者。無論在倫理學著作還是在科技譯著中,利瑪竇都主動迎合附會中國文化傳統(tǒng),極力融合中西觀念與理念[12]28,因為當時的君主和上層士大夫“對西來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是寬容的,但對其宗教學說卻謹慎戒備”[11]22。

    《天主實義》是利瑪竇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基督教著作,他對于基督教術語“Deus”一詞的處理反映出他對交際環(huán)境的理解、對目標讀者認知環(huán)境做出的假設、為了縮小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為了減少讀者接受譯文需要付出的腦力、為了擴展與讀者之間的共同語境等所做的努力。他利用漢語里已有的“上帝”一詞,把“上帝”和“天主”統(tǒng)一起來,用“上帝”和“天主”表示“Deus”,在顧及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減少中國人接受新宗教、新教義時可能遇到的心理與文化障礙的同時,賦予原有詞匯以新的內(nèi)涵[13]28-29。

    總覽利瑪竇在華的翻譯實踐不難看出,譯者對目標讀者認知環(huán)境所做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譯者的選材、翻譯策略的確定、翻譯風格的形成。所以,譯者風格是認知的結果。

    五、譯者的偏好與能力

    許淵沖(1921-),江西南昌人,著名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曾留學法國,獲得2010年中國譯協(xié)“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從事中、英、法文翻譯,譯著包括漢譯外與外譯中作品,出版漢語與英語學術著作等。最重要的漢譯外作品集中在中國詩歌翻譯,對于翻譯理論研究最重要的貢獻在于提出了“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其理論核心可以概括為“美化之藝術,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14]序13。所謂“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三美”, 取自魯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說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似”取自傅雷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

    下面將通過兩個翻譯實例說明許淵沖在詩歌翻譯實踐中對于“形似、意似、神似”與“三美”的詮釋,說明譯者風格與譯者本人的偏好與能力密切相關。

    許淵沖說科學翻譯重形似、重直譯,文學翻譯重神似、重意譯[15]2,并通過對比作為科學家的楊振寧和作為詩人、文學家的自己對同一句詩句的翻譯來說明科學翻譯與文學翻譯的顯著不同,充分顯示了譯者的個人偏好與能力。

    例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楊譯:

    A piece of literature is meant for the millennium.

    But its ups and downs are known already in the author’s heart.

    許譯:

    Good writings may long, long remain.

    Who knows the author’s loss and gain?

    (Who knows the author’s joy and pain?)

    或者

    A verse may last a thousand years.

    Who knows the poet’s smiles and tears?

    分析以上譯文,針對第一個譯文,許淵沖說“科學翻譯并不一定是對等的翻譯”,針對后三個譯文,他認為,第二個譯文“得失(loss and gain)”翻譯得最形似,是1+1=2的譯文,第三個譯文把“得失”翻譯成“苦樂(joy and pain)”更意似,是1+1=3的譯文,而把“得失寸心知”翻譯成最后一種“誰知道詩人的笑和淚(smiles and tears)”,“可以算是1+1=4的譯文”。許淵沖對四個譯文的分析比較,充分反映出其作為詩人對于詩歌翻譯的理解和偏好,進而展示出其對詩歌豐富含義的理解和駕馭能力,

    “在譯詩時,求真是低標準,求美才是高標準?!绻卟荒芗娴?,那就只好在不失真的條件下,盡可能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16]89。

    例如: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春怨》)

    譯文1:

    A LOVER’S DREAM

    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

    From off my garden tree!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W.J.B. Fletcher)

    譯文 2:

    AT DAWN

    Drive the young orioles away,

    Nor let them on the branches play;

    Their chirping breaks my slumber through

    And keep me from my dreams of you.(Herbert A. Giles)

    譯文 3:

    A SPRING SIGH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si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Witter Bynner)[17]494-495

    譯文 4: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許淵沖)[18]207

    以上四個譯文,從最直觀的詩歌的“形美”來看,許淵沖的譯文最符合詩歌長短一致的基本要求;從詩歌的“音美”來看,譯文1和譯文3不押韻,譯文2韻腳不規(guī)律,譯文4韻腳是規(guī)則的AABB結構;原詩生動活潑,口語化極強,自然生動地表現(xiàn)了女子對遠方丈夫的思念。從“意美”來看,譯文1和譯文2沒有體現(xiàn)出“遼西”這一提示夫妻距離遙遠不得相見的重要詞匯,譯文3把“遼西”翻譯成一個專有名詞,也沒有翻譯出原文的寓意,許淵沖的翻譯,把“遼西”進行釋義,距離感陡然而生,使原文要表達的深切思念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達到了詩歌翻譯的“意美”。

    六、結論

    翻譯策略以實現(xiàn)翻譯目的為出發(fā)點,“風格即其人”只是說明了一個事實,即每個人各有其不同于他人的風格,而“風格即關系”卻說明了事實背后的原因,揭示了為什么每個人會有其不同于他人的風格。無論譯者如何認識翻譯的本質,如何認識翻譯的目的和作用,在翻譯實踐中,譯作處處鐫刻著譯者的痕跡。譯者的翻譯目的、譯者對讀者認知環(huán)境的判斷,以及譯者的偏好與能力等并不是各自分開互不相關的,相反,這三者有機結合共同生成特定的譯者風格。三位翻譯家的翻譯實踐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另外,三位翻譯家的翻譯實踐也說明影響譯者風格的三個主要方面在決定譯者風格形成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能不是均等的。

    總之,關聯(lián)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對譯者風格做出了更好的解釋。譯者風格是譯者在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間進行平衡的產(chǎn)物,譯者的偏好與能力構成了這種平衡的支點[19]336。譯者風格體現(xiàn)出譯者對翻譯活動的理解、譯者的翻譯目的以及譯者對讀者認知環(huán)境的判斷,也體現(xiàn)了譯者的偏好與能力。風格是譯者主體性的綜合表現(xiàn)。認知理論、翻譯理論對于翻譯實踐的解釋力有待挖掘。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譯學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4]Sperber,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鄒廣勝. 談楊憲益與戴乃迭古典文學翻譯的學術成就[J]. 外國文學,2007,(5).

    [6]李晶. 外部環(huán)境對楊譯《紅樓夢》底本選擇的影響[J]. 紅樓夢學刊,2012,(6).

    [7]楊憲益. 略談我從事翻譯工作的經(jīng)歷與體會[M]//金圣華,黃國彬. 因難見巧:名家翻譯經(jīng)驗談.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9]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10]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等.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1]屠國元,王飛虹. 論譯者的譯材選擇與翻譯策略取向[J]. 中國翻譯,2005,26(2).

    [12]梅曉娟,周曉光. 選擇、順應、翻譯——從語言順應論角度看利瑪竇西學譯著的選材和翻譯策略[J]. 中國翻譯,2008,29(2).

    [13]朱志瑜. 《天主實義》:利瑪竇天主教詞匯的翻譯策略[J]. 中國翻譯, 2008,29(6).

    [14]許淵沖. 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5]許淵沖. 文學翻譯與科學翻譯[J].上??萍挤g,2002,(4).

    [16]許淵沖. 詩書人生[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17]呂叔湘. 呂叔湘全集:第十四卷[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18]許淵沖. 唐詩三百首新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

    [19]徐秀梅. “Style is the relationship”: a relevance-theoretic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or’s style[J]. Babel, 2006, 52(4).

    (責任編輯楊爽)

    [收稿日期]2016-02-16

    [作者簡介]徐秀梅,女,山東臨沂人,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宮欽言,男,山東青島人,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40(2016)04-0067-06

    A Relevance-Theoretic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or’s Style

    Xu Xiumei, Gong Qiny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00,China)

    Abstract:Relevance-theoretic translation theory provides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or’s style, a long discussed topic in translation studies by stating “the style is the relationship”.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Matteo Ricci and Xu Yuanchong, it is made abundantly clear that the translator’s purpose and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his preferences and abilities together shape his translation style, hence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the issue of the translator’s style can find a convincing explan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based on relevance theory. Out of his own choice or not, all the decisions the translator makes help to shape his style.

    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or’s style; cognitive environment; purpose of translation

    猜你喜歡
    關聯(lián)理論
    隱喻認知的雙維理論整合研究
    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對網(wǎng)絡熱門詞匯“任性”的探析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3:01:59
    《艾倫秀》中言語幽默的關聯(lián)理論分析
    《西游記》中幽默語言的英譯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運用關聯(lián)理論解讀新聞標題修辭手法
    新聞愛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關聯(lián)理論探析
    基于語用學的虛擬語氣研究
    關聯(lián)視閾下的學習者語用能力發(fā)展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3:12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British TV Series Sherlock
    科技視界(2016年17期)2016-07-15 09:20:09
    容城县| 丹寨县| 新竹县| 临朐县| 嘉禾县| 富源县| 青浦区| 通许县| 图木舒克市| 安溪县| 霞浦县| 濉溪县| 伊川县| 阳山县| 红安县| 宣汉县| 苍溪县| 乐业县| 周至县| 蓝田县| 小金县| 南康市| 瑞金市| 茌平县| 康定县| 德清县| 万州区| 新乐市| 祁东县| 天等县| 福贡县| 和田市| 日照市| 文登市| 墨玉县| 浮山县| 鄂托克前旗| 增城市| 兴仁县| 肇州县|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