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現(xiàn)象一直存在,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學管理意識的缺失。從加強教學時間的角度出發(fā),明確教學目標,動態(tài)管理課堂,遵循學習規(guī)律,有序開展課堂活動,組織銜接流暢,擴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對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英語;有效性;時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8-0111-02
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豐富多元的教學要求:從直觀的學生英語能力角度,提出一般、較高和更高三個層次的要求;在培養(yǎng)目標方面,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三個維度;教學內(nèi)容則涉及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與此同時,各個高校均對大學英語教學作了時間上的限定。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覆蓋和完成如此多的教學內(nèi)容和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優(yōu)化大學英語教學時間管理意義重大。
一、教學時間管理意識的缺失
實際上,很多教師還沒有意識到教學時間管理的意義。一方面,很多教師盡職盡責,不遲到,不早退,抓緊每一分鐘時間,向?qū)W生傳授大量的語言知識。但是這種對課堂教學時間的壟斷和對學生需求的忽略,是不符合二語習得規(guī)律的。學生被動學習,缺乏參與互動的機會,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有效的學習時間受到影響,教學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教師對課程要求的理解不夠科學全面,盲目追求創(chuàng)新,不經(jīng)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就將知識點、語言技能、文化素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等糅合到一起,將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個人陳述、合作學習等教學活動進行拼湊,使得課堂教學看上去新鮮、熱鬧,而實際上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手段意圖模糊,課堂任務間缺乏銜接,時間節(jié)點隨意變換,學生甚至無法跟上教師的節(jié)奏,最終難以進入有效的學習狀態(tài),導致教學時間的投入與教學效果不成正比。
二、概念的界定
1. 教學時間和教學時間管理
教學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開展、實施和完成的,這一時間段可以稱之為教學時間。在這一上位概念下,包含多個維度的下位概念。廣義上講,教學時間指的是分配時間,即國家、學校和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時間。對教學時間的狹義理解指的是除去維持課堂、教學活動轉換等事務性時間之外,用于教授學科知識和技能所用的時間,即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時間。在這一概念下,教師是教學時間使用的主體,掌握教學時間的分配、組合和銜接。
時間管理是對時間進行合理的計劃和控制,目的是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時間管理的主要特征就是不能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時間,而應該對過程進行優(yōu)化,使時間資源發(fā)揮最大價值。教學時間管理則是要保證教學時間的分配、組合和銜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學效率。
2. 時間管理視閾下的教學有效性
有效性實際上就是投入和產(chǎn)出之間的比例。投入低,產(chǎn)出高,有效性就高。相反,有效性就低。從時間管理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衡量在教學中投入的時間與預期的教學效果之間的比例。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中,教學的有效性強調(diào)的應該是教學的積極效果,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nèi),教師應注重提供給學生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的量,同時也應注意學生對英語輸入的吸收和習得的量、學生綜合英語素養(yǎng)和交際能力的提高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
三、時間管理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系
對教學的有效性的追求,離不開對時間問題的分析。任何領域的知識,只要有足夠的教與學的時間,理論上來說,每個學生都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大學英語教學也是如此。但問題在于,無論是國家還是學校層面,都對大學英語教學時間進行了限定和規(guī)范。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多元的教學目標,并能夠根據(jù)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對教學內(nèi)容、方法和手段等進行合理的安排。因此,時間管理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就在于使教師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時間,在既定的教學時間內(nèi),增大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可能性,使每一個單位的教學時間產(chǎn)生最大的效益。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就是追求教學進度。因為欲速則不達。如果教學進度太快,學生來不及消化和吸收,不能深入地思考并加以鞏固,反而會導致教學效果的下降。教學時間的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優(yōu)化的過程,是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的優(yōu)選,是對課堂活動的有效組織和合理安排。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時間管理策略
1. 厘清教學目標
正確目標的確立是對時間進行管理和規(guī)劃的依據(jù)。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規(guī)定,起著總領綱要的作用。在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培養(yǎng)方案和不同的教材,教研室備課的引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也具有各自的特點。許多教師認為依據(jù)這些目標,就足以開展教學活動了。實則不然。隨著交際教學、任務教學、情景教學等教學理念和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學生的需求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受到重視;加上網(wǎng)絡與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普及,教學手段日益豐富,都對教師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掌控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根據(jù)班級的實際情況,合理地規(guī)劃和安排大學英語教學時間。個性化的課堂教學需求要求教師清楚地把握學生英語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順序,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并以此為依據(jù)分配教學時間和制定教學進度。
2. 動態(tài)的時間管理
大學英語教學發(fā)生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之中,而由于不同班級的學風、學生個體的差異,比如學習需求、能效、動機和興趣等,都會影響到教師對教學時間的管理。因此,教學時間管理的計劃和安排不能一成不變,應該因時而變,因地制宜。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班級,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都會較好,教師就可以多讓學生掌控時間。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提高了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相反,在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參與度較差的班級,教師則應掌控好教學的節(jié)奏,并且把握好教授英語知識的時間與組織課堂活動、維護課堂秩序時間之間的比例,不斷調(diào)整和更新教學時間管理策略。
3. 遵從二語習得的規(guī)律和特征
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設理論認為二語習得的成功取決于可以理解的輸入的作用。這種觀點包含了兩層含義:
①語言的輸入需是有意義、可理解的,并且達到一定量的積累;②輸入的難度應該是學習者自身已具有的知識和語境能夠幫助其理解的程度。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也強調(diào)了二語習得的這一規(guī)律。他認為學生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和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之間的差異,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所提供的內(nèi)容的難度,介于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可能發(fā)展水平之間,也就是把握好“最近發(fā)展區(qū)”,能讓學生明確努力的目標,看到成功的希望,獲得前進的動力,加速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nèi)容、安排課堂活動時,要考慮學生是否具備了特定的起點知識和技能。學生只有學習適宜其自身水平的內(nèi)容,投入的時間才是有意義的,教學的有效性就高。
4. 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參與度
英語學習是獲取經(jīng)驗性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過程,學生自身的體驗和實踐是成功的關鍵。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教學時間的設計和控制要符合這一需求,知識傳授性的講解要盡量減少,學生接觸英語語料的時間、接觸量和頻率都應增加。學生必須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真正運用英語,在“做中學”, 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增長知識、發(fā)展能力,學習收獲大,課堂效率則高。否則,如果只是如旁觀者一樣被動的聽講,學生就很難有收獲,教學效率就降低。
大學英語教學時間的管理并不是說緊密地安排課堂教學時間的每一秒時間,而是應該在隱性的時間利用上下功夫。也就是要優(yōu)化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內(nèi)容,利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精心設計課堂活動、組織等教學要素。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合理銜接、優(yōu)化教學的整個流程,使得教學活動開展有序,銜接流暢,使教學時間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最終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方琴.有效課堂教學的時間視角——基于上海市四所初中的分析[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09.
[2] 傅祿建.教學是否有效要看教學的投入和產(chǎn)出比[J].上海教育科研, 2007,(2):33-34.
[3] 封安東.課堂時間教學觀[J]. 當代教育科學,2005,(22):36-39.
[4] 郭道勝,袁致偉.黃金分割規(guī)律與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J].教學與管理,1997,(5):40-41.
[5] 李森,杜尚榮.課堂教學管理策略研究:基于案例的分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 于水.有效教學策略的建構:課堂教學時間的優(yōu)化管理[J].考試周刊,2007,(23):36-37.
(編輯:王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