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素慧
摘要:課程觀在后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有了新的內(nèi)涵:豐富性、回歸性、關聯(lián)性和嚴密性。在這樣的課程觀下,幼兒園里的師幼關系,也呈現(xiàn)出了諸如平等、對話、理解這些老生常談的新特點。而要想使師幼關系具有這些特性,就要盡力保證幼兒學會選擇具體的運行目標。
關鍵詞:后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師幼關系;選擇
20世紀后半期,國際社會逐漸由兩大陣營的對壘轉變?yōu)槎嘣?,中心論的思想已不適合世界日益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以反傳統(tǒng)、反體系、反中心為標榜的后現(xiàn)代主義出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postmodern)是相對于現(xiàn)代(modern)而言的一個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1934年弗奧尼斯出版的《西班牙暨美洲詩集》,后來阿若德·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也使用了這一術語。到70年代末,這一以批判現(xiàn)代文化為主的社會思潮在西方已非常流行,對社會學,美學,語言學,歷史學到宗教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從70年代開始,尤其是80年代,美國課程研究領域運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和方法對包括要素主義、結構主義、永恒主義,尤其是對以泰勒原理為核心的傳統(tǒng)課程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論視野和新的價值觀念理解課程的本質,構建新的課程概念體系。在眾多的后現(xiàn)代課程理論之中,多爾的課程理論尤為顯赫。多爾在批判泰勒的這四個階段理論的基礎上,依據(jù)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理論、皮亞杰的生物學世界觀、杜威的經(jīng)驗認識論,認為后現(xiàn)代課程觀應該是建構性的和非線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預先界定的,不確定的但卻有界限的課程,一種探索并不斷擴展的網(wǎng)絡所構成的課程,即4R課程(豐富性、回歸性、關聯(lián)性和嚴密性)。
一、后現(xiàn)代課程觀下的師幼關系
師幼關系是幼兒在幼兒園里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幼兒的認知、情感、人格和社會性發(fā)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在對師幼關系的認識上,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時期,形成了不同的師幼關系的觀念,主要有1.“主-客關系”的認識;2.“主導-主體關系”的認識;3.“雙主體關系”的認識;4.“互主體關系”的認識[1]。
那在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觀照下的師幼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師幼關系是一種人際交往關系,是“我與你”的人際交往關系,是“我與你”的互主體關系。其具體特點論述如下:
(一)平等
即教育過程中老師和幼兒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是學習團體中的一個成員,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在這種平等的關系下,老師采取民主作風,注重所有的幼兒,與幼兒共同制定計劃,共同設定規(guī)則,共同執(zhí)行計劃、規(guī)則,尊重幼兒的發(fā)展?jié)摿?,相信幼兒的自我發(fā)展能力等等。但這并不是說拋棄教師的作用,而是重構教師的作用:“平等者中的首席”。這樣,教師的權威就被置于平等的師幼關系之中。也就是說教師權威和師幼平等并不相悖。教師應在活動中適當?shù)貥淞⒆约旱臋嗤?,但在人格上、在情感交流上,師幼應是平等的。正是這種平等有利于實現(xiàn)教師的真正權威,使這種權威建立在學生內(nèi)心世界上,而缺乏平等意識的教師是無法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的。如果幼兒對教師只有 “畏”而沒有 “敬”,教師在幼兒眼中只有 “威”而沒有 “信”,師幼之間的平等等于一句空話。
(二)對話
即后現(xiàn)代課程觀下的師幼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即師幼關系是師幼雙方行為之間的直接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師幼關系是雙向交流活動,在互動中進行溝通、理解、交流,使彼此的經(jīng)驗、知識、思想、價值、情感、態(tài)度等都顯現(xiàn)出來,并對對方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特別要指出的是在師幼的交往中,不僅教師對幼兒產(chǎn)生影響,幼兒對教師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在教師與幼兒的交往中,幼兒的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對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要求,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以及教師與幼兒的關系。[2]正如多爾所說:“在這一新的后時代,我堅信,我們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與存在感……為此我提倡一個以會話——對話性會話——為核心的課程?!盵3]真正的對話不在于要證明一種立場的正確性,不是為了消除差異,而是要將不同觀點聯(lián)系起來,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尋求真知。對話要求師幼關系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教學不再是有知識的教師教導 “無知”的幼兒,而應是更多體現(xiàn)為師幼共同探索、相互影響;教師更多是作為幼兒的傾聽者、交談者,而不僅僅是一個講解人;教師跟幼兒共同成為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不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對話還要求師幼雙方內(nèi)心世界敞開,盡可能傾聽和接納對方的意見。
(三)理解
師幼關系歸根結底是一種交往關系,而交往追求的應是一種相互理解。這是指兩個主體之間在彼此認可的規(guī)范性背景相關的話語的正確性上存在著某種協(xié)調,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為對方所理解[4]。即師幼之間的關系是和諧、良好的,師幼之間在經(jīng)驗、信息、情感、認識等方面的溝通與分享。理解還體現(xiàn)為從對方那里得到體認,彼此映照,從對方那里“看到”自己。例如,一些孩子會主動向老師表達自己的問題、想法、意見、建議、主張,并希望得到教師的回應。教師的回應對幼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師幼相互理解的重要標準。
二、后現(xiàn)代課程觀下師幼關系的運行目標
從課程實踐的角度來看,師幼關系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體現(xiàn)。那我們所追求的平等、對話、理解的師幼關系的運行目標是什么呢?也就是說后現(xiàn)代課程下的師幼關系要對幼兒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21世紀,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多元化趨勢,在這多元化社會中,選擇的作用就逐漸的凸現(xiàn)出來。馬克思說“選擇是人比其它生物遠為優(yōu)越的地方?!边x擇可以說是人的生存方式。選擇是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自身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5]。教育目標的選擇、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教育環(huán)境的選擇、教育方法的選擇,另外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為社會選擇文化和各類人才的功能,使選擇在教育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因此,“讓兒童學會選擇,實為學會運用自由。學會運用自由應成為教育的一個基本目的。[6]”因此,幼兒園里師幼關系的運行目標就是讓幼兒學會選擇。具體的說就是在師幼關系的具體運行中,保證幼兒的選擇權利,喚醒幼兒的選擇意識,培養(yǎng)幼兒的選擇習慣和提高幼兒的選擇能力。
(一)保證幼兒的選擇權利
每個人都選擇的權利,而在實際上,幼兒選擇權利往往被剝奪了。突出的表現(xiàn)是家長習慣于包辦、干涉孩子的各種事情,凡事都由父母做主,小到吃穿用,大到愛好、興趣的選擇。幼兒園里的教育中也是這樣。教師很少給幼兒留有選擇的余地,教師都希望幼兒聽話。從某種程度上說,聽話也是選擇權利喪失的表現(xiàn)。長此以往,幼兒養(yǎng)成了由別人幫他選擇的習慣,凡是不動腦,一味的等人、求助。結果造成后天的能力低下、智障;造成幼兒沒有自己的興趣、沒有自己的愛好,以至于沒有了自己的生活。等到有一天,孩子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一直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會陷入萬分痛苦之中。在師幼關系的運行中要尊重幼兒,保證幼兒的選擇權利。
(二)保護和喚醒幼兒的選擇意識
如果不能保證幼兒的選擇權利,幼兒習慣于言聽計從,一切聽從教師和家長的安排,凡事離開他人就作不了決定,養(yǎng)成嚴重的依賴感,缺少處理事物和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一定會導致其主體性的喪失。選擇是一種主體性的行為,是幼兒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的重要表現(xiàn)。因此,在師幼關系的運行中要喚醒幼兒的選擇意識,讓幼兒從小就有選擇的意識,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培養(yǎng)幼兒的選擇習慣,提高幼兒的選擇能力。
(三)培養(yǎng)幼兒的選擇的習慣和提高幼兒的選擇能力
21世紀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信息豐富而繁雜,多元價值共存,將逐漸成為幾乎所有社會領域都存在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社會將逐漸走向真正意義上的價值多元化,自主選擇將成為新世紀中國人在價值生活中的一種趨勢。對幼兒進行選擇教育是必要的,要教會幼兒學會選擇。要尊重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從小培養(yǎng)幼兒選擇的習慣。在師幼關系的運行中提高幼兒的選擇能力,以便于孩子將來在面對價值多元化的社會時,能從容應對,不至于驚慌失措。
【參考文獻】
[1][2]劉焱.學前教育原理[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8-170,167.
[3]馮志軍.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探析[J].湖南教育,2003(22):17-18.
[4]轉引自劉驚鐸:交往之教育價值的理論解讀與中國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0):2-6.
[5][6]王守紀.重視選擇 學會選擇—后現(xiàn)代主義選擇觀給我們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2(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