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波 雷鳴選
[摘 要]實施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目標,要普遍提高民眾法治意識,不斷培育與養(yǎng)成法治精神。影響民眾法治精神培育與養(yǎng)成的司法因素有:國家立法的嚴謹性、執(zhí)法必嚴的嚴明性、司法審判的公正性。要促進民眾法治精神的培育與養(yǎng)成,克服法律信仰的危機,必須提高立法質量,實行依法行政,實現(xiàn)司法公正,加強法制教育。培育與養(yǎng)成民眾法治精神的途徑有:全民普法教育、司法判例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律信仰導向。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精神;法治培育;司法因素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03 — 0045 — 03
“法令行則國治國興,法令弛則國亂國衰?!薄?〕一個國家只有嚴格執(zhí)法,法令能夠貫徹執(zhí)行,國家才能治理整頓好,才能興旺繁榮。否則,如果法律松馳,無法執(zhí)行,則國家一定會有動亂,國力也會越來越衰弱。因此,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以依法治國作為強大的后盾,這是被古今中外歷史證明了的真理。實施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工程,影響民眾法治精神培育與養(yǎng)成的司法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影響民眾法治精神培育與養(yǎng)成的司法因素
(一)國家立法的嚴謹性
亞里士多德講過“我們要注意到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實現(xiàn)法治。法治應包括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的良好的法律?!薄?〕制訂好的法律,加強和領導重點領域立法工作,考量立法的嚴謹性,是當前立法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法制是否具有嚴謹性,立法機關的法治理念傳承是關鍵。我國的法制體系建設受前蘇聯(lián)法學理論的導引影響很大,其最大特點是強調法是階級斗爭的產(chǎn)物和統(tǒng)治的工具,否認法自身的精神和價值?!?〕法制與現(xiàn)實是否存在距離,存在多大距離,立法者必須深入社會實踐調研,切不可閉門造車立法,立法必須是在價值觀上消滅任何歧視性和區(qū)別性,真正體現(xiàn)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的現(xiàn)代法學價值觀,真正體現(xiàn)法制公平正義性,全面強調法制的正義性、普遍性、客觀性和明確性。
立法的嚴謹性要體現(xiàn)在罪責處罰量刑相當?shù)墓叫陨?。如醉駕入刑的規(guī)定“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jié)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睕]有規(guī)定造成嚴重死亡后果的比照量刑條款,處罰條款、司法解釋不明確,只以“危險駕駛”論處,實際應用執(zhí)行難度大,機動性太強。導致特別惡劣后果的案件,量刑應該體現(xiàn)罪責相當?shù)奶幜P判決。典型案例2009年6月30日南京市張明寶嚴重醉酒駕駛,沿途先后撞倒九名路人,造成五人死亡、四人受傷,其中一位身孕七個月的婦女死亡,胎兒直接擠出母體。造成如此惡劣的后果,法律嚴懲肇事者是必然。而法院最后以危險駕駛危害公共安全罪,判處張明寶無期徒刑,受害者家屬認為量刑過輕無法接受。此判決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很大的反響,該案當事人判處無期徒刑的量刑,是對民眾根深蒂固殺人償命法治意識的挑戰(zhàn),其立法嚴謹性受到質疑。
罪責量刑不客觀,處罰力度和犯罪成本過低,會削弱法制的威懾力,法制就發(fā)揮不出遏制犯罪保國安民的價值,立法的嚴謹性就受到考量。立法的嚴謹性要充分體現(xiàn)法律的尊嚴,讓法律成為民眾最高的行為準則。立法不嚴謹,民眾對法律沒有基本的尊重與敬畏,法律就形同虛設了。沒有威信沒有威懾力的立法,犯罪成本過低,結果就是屢禁不止。如果醉酒駕駛以犯罪故意處罰量刑,就會根除酒后駕駛這個毒瘤。
社會進步需要有序的環(huán)境,人類文明需要和諧的生活,國家長治久安需要嚴謹?shù)姆ㄖ疲⒎ㄕ弑仨毧紤]法制的價值取向。因此,嚴謹?shù)牧⒎ㄊ前舶钪螄幕A,制定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法律法規(guī),是依法治國的保障前提。
(二)執(zhí)法必嚴的嚴明性
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是國家維護法律權威、法律尊嚴和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保障,是法律得以順利實施和社會認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執(zhí)法不嚴,執(zhí)法公平,其結果是法律不能嚴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不能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展示自己權威。當人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首先想到的是畏法、畏訴、恥訴、厭訴,而不是訴諸于法律渠道解決,法律形同虛設成為一紙空文,這是對法律最嚴重的褻瀆。
執(zhí)法必嚴不是倡導暴力執(zhí)法。依法治國要求執(zhí)法行為,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有法可依地監(jiān)督義務執(zhí)行者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無論行政執(zhí)法還是司法人員的暴力執(zhí)法行為,會加劇社會矛盾,嚴重背離和諧社會構建的目標;會造成冤假錯案,嚴重違背執(zhí)法對象的合法權益;會損害國家法律的威嚴,降低公民對法律的合理預期和合理信賴;會發(fā)生流血沖突事件,危及社會穩(wěn)定和政民關系;會產(chǎn)生暴力抗法,阻礙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進程,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執(zhí)法必嚴是主張文明執(zhí)法。依法治國要求一切公民和社會主體都應當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從事合法的活動,督促法律普遍地遵從與履行義務。執(zhí)法者應該是法律權威的捍衛(wèi)者,應用法律的適用性,反映法律實施的最佳社會效果,讓履行法律義務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法律后果,消除抵觸法律執(zhí)行的消極情緒,使公民和社會主體在接受法律制裁的同時,接受一次深刻的教育。
依法治國構建法治和諧社會,需要執(zhí)法的的嚴明性,需要執(zhí)法的合法化、文明化、有序化。執(zhí)法的的嚴明性,必須克服傳統(tǒng)行政權力慣性的影響,法律程序觀念淡薄,執(zhí)法手段野蠻。
(三)司法審判的公正性
我國的司法體系是按照行政機關的模式來構建的,司法機關的內部結構、管理方式、運行機制等方面,都套用了行政機關的管理模式,特別是在體制上沒有完全實現(xiàn)司法審判和司法行政的分立,呈現(xiàn)出的一種行政化傾向。
孟德斯鳩講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jīng)驗?!薄?〕司法審判和司法行政不能分立,有權力的人就會濫用權力,用行政權力干預司法審判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呈現(xiàn)出“人治”大于“法治”的怪圈。
英國思想家培根經(jīng)典地論述過:“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比多次不公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公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平的判決則把水源敗壞了。”〔5〕。如1996年4月9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卷煙廠發(fā)生強奸殺人案,警方認定18歲報案人呼格吉勒圖是兇手,僅61天后法院判決呼格吉勒圖死刑,并于5天后執(zhí)行槍決。2005年該案真兇趙志紅落網(wǎng),并對此案供認不諱,其父母為兒子喊冤要求重審。然而,此后的上訪之路卻長達9年之久,直到2014年11月20日才啟動再審程序,法院宣判原審被告人呼格吉勒圖無罪。
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判決如果明顯不合邏輯和常理,也缺乏確鑿的事實支撐和法律依據(jù),必將對當事人的權益造成重大損害,并進而影響公眾對法律的信仰和對公平正義的信心。當民眾在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維權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于法律,而是求助于權力上訪,誘使行政權力干預司法,使法律在權力面前喪失尊嚴和權威。類似的冤假錯案案件,有影響的案件在全國有數(shù)起,都有呼格吉勒圖父母一樣的審訴上訪經(jīng)歷,審訴無門久拖不決,發(fā)生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司法的公正性就沒有體現(xiàn)出來??梢哉f這不是我們需要的“法治”,這是杜絕的“人治”,呈現(xiàn)給公眾的不是和諧,而是天災人禍。
法院是代表國家至高無上的法律進行審判的機關,法官應該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其作出的每一次判決,不僅是在裁定當事人的權益,而且是決定當事人的命運,同時還肩負著向社會宣示法律的尊嚴和法治的價值。該案法官作出的判決成,不僅剝奪了當事人的人生權利,讓其父母欲哭無淚傷痛欲絕,而且讓國家的法律尊嚴為之蒙羞,法律的公平正義為之汗顏。如果原告沒有被槍決,我們錯上百次千次,改正還有機會,可此案對當事人永遠沒有糾錯的機會了。
司法公正性是體現(xiàn)社會安定的基礎,改革司法體制不僅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需,而且是穩(wěn)定社會的必需。司法的不公正,嚴重影響公眾對法律的信仰和對公平正義的信心,同時也連帶影響法律權威,也影響社會的安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忌,司法機關必須深刻地認識這一點。
二、民眾法治精神的培育與普遍養(yǎng)成
我國民眾法治觀念和法治精神與培育,從橫向上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整體上仍然存在普遍淡薄的現(xiàn)象。實踐中有法不依的違法犯罪現(xiàn)象累見不鮮,甚至愈演愈烈。典型的案例如“中國式過馬路”,成為外國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向江河湖泊山川傾倒垃圾排污,屢禁不止;森林礦產(chǎn)資源頻遭砍伐與破壞;假冒偽劣產(chǎn)品盛行,大有星火燎原之勢;各類欺蒙拐騙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民眾誠信觀念缺如,無信譽榮譽感等,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充分證明,我國民眾守法的普遍性還較低。
(一)全民普法教育
民眾有法不依,自覺守法的觀念不能普遍提高,法律就形同虛設,就不能普遍得到遵守和尊重,盡管國家出臺多么嚴謹和完善的法律規(guī)范,建造更多的監(jiān)獄,也不能夠改變社會普遍存在的邪惡現(xiàn)象,國家也無法承載建設文明社會現(xiàn)代化強國的使命。因此,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進程,任重道遠,需要通過全民普法教育提高民眾的法治精神培育與養(yǎng)成、傳播法治觀念。
我國自“一五”普法以來,國家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的頒布、實施和廣泛宣傳,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學法、知法、守法,樹立法治思維,遵守黨紀國法,維護法律的尊嚴,民眾的法治意識逐步蘇醒,基本上形成了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的理念,從縱向上相比,通過全民普法教育、法律服務、法律監(jiān)督等諸環(huán)節(jié),普遍提高民眾法治精神的培育與養(yǎng)成,營造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民眾法治觀念和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使依法治國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司法判例教育
司法每一次的公正判決,都是對民眾法治精神的培育與普遍養(yǎng)成的引導。司法機關要改革司法體制,健全司法審判程序與制度,鏟除司法腐敗根源,提高司法的公正性,防止冤案錯案的發(fā)生,提高司法人員素質,防止司法權行使的行政化、官僚化、工具化與功利化腐敗,實現(xiàn)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
公、檢、法和政府等法律執(zhí)行部門,都要構建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依法行事、依法審判、依法行政。同時“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薄?〕典型的案例如2006年11月南京男子彭宇因攙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書稱“從常理分析,彭宇與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醫(yī)院”。裁定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賠償45876元。拋開該案的事實,就判決書“從常理分析”的措辭就讓人體會到法律像談家常,如何讓社會大眾接納。
法律應該重依據(jù),講法理,不是開小學生的家長會,怎樣描述都可以。因此,黨委、人大要加強對政府立法、執(zhí)法的領導,提高法律判決的公信力,加強對執(zhí)法行為的監(jiān)督檢查,加強性質執(zhí)法隊伍建設;嚴格規(guī)范公正執(zhí)法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的訴訟程序;廉潔、公正、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建立獨立而公正的司法體系。
各級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企業(yè)法人,建的目標,有責任和義務緒,當執(zhí)法人要支持司法工作,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快建設高效、廉潔、誠信和公正的政府。保證司法執(zhí)法順利進程,建設領導干部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報告、通報和司法審判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利用社會有影響的案例,教育引導民眾法治精神的培育與普遍養(yǎng)成。
(三)倫理道德教育
“人格道德評判”往往比“法律事實審判”更能沖擊人的靈魂??鬃釉唬骸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用政治手段來治理他們,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會有廉恥之心;用道德來治理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就會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還會人心歸順。對于一般的人都有知恥可以形成人的自律,進而達到守法、尊重法律。
法律是人外在的強制的束縛力量,倫理道德是人內在的自律精神。我國從古到今就形成了由家而國、家國一體的思想,家庭倫理道德對人引導形成自律,是我國民眾的守法精神。人如果具備很好的倫理美德,也會遠離邪惡,以做惡為不齒。因此,公民倫理道德教育是法治精神培育的一個要素。
(四)法律信仰導向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講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等于形同虛設?!薄?〕法律信仰是人們對待法律,持一種像信仰宗教般的虔誠的態(tài)度,這是法治的心理基礎和內在驅動力。
當前中國社會各階層都存在法律信仰的危機,根源在于我國文化傳統(tǒng)觀念中把法律當作處罰工具,從而在思想上存在畏懼法律的心理。造成民眾對法律畏懼的心理,還是根源在于法制的不健全,審判的存在不公正的現(xiàn)象影響,使人們懷疑法律的正當性及其效力,思想意識沒有法律信仰。
培養(yǎng)社會公眾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內在需要,“法律不僅是一種制度、一種秩序和一種統(tǒng)治土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隱藏著一種公正的價值,代表了一種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只有外在的法律訴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從內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時,法律才會真正發(fā)揮作用。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保證?!薄?〕只有社會公眾內心深處存在法律信仰,法律才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才能夠體現(xiàn)法治的社會維護和調節(jié)的價值。
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民主國家是走向繁榮、富強、和諧的必由之路,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是國家要真正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目標,民眾法治精神的培育與養(yǎng)成至關重要,要真正讓法律成為民眾內心的信仰和精神的依靠,就必須普遍提高民眾的法治意識。
要促進民眾法治精神的培育與養(yǎng)成,克服法律信仰的危機,必須提高立法質量,實行依法行政,實現(xiàn)司法公正,加強法制教育。影響依法治國民眾法治精神培育與養(yǎng)成,除司法因素外,還有道德因素、家庭因素、宗教因素、普法教育因素等等,需要眾多社會因素的眾緣和合,才能整體提高民眾法治精神培育與養(yǎng)成。
〔參 考 文 獻〕
〔1〕〔漢〕王符.潛夫論·述赦〔M〕.中文在線,2012.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商務印書館,1965:199.
〔3〕周少青.論依法治國的制約因素〔J〕.北京: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1,(03):62-64.
〔4〕〔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5〕培根論說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93.
〔6〕〔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7〕孔子.論語·為政第一〔EB/OL〕.詩詞在線http://www.chinapoesy.com/
〔8〕〔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第2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9〕穆麗霞,趙業(yè)福.塑造我國公民法律信仰的路徑分析〔J〕.理論學刊,2007,(11).
〔10〕馬小紅.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M〕.北京:北京人學出版社,2004.
〔11〕魏長領,喻嵐.政治文明、依法治國與法律信仰〔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01):24-29.
〔12〕董景山.傳統(tǒng)倫理—民眾法治意識養(yǎng)成的先具要素〔J〕.蘭州學刊,2014,(06).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