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沛(內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內江 641100)
有關茶的詩詞文學作品里的文學性和實用性探析
張英沛
(內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內江 641100)
“茶”這一字源于辭書《爾雅·釋木》中“槚,苦荼也”。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廊中,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與“琴棋書畫詩酒”并列,得到文人騷客的青睞,從許多詩詞歌賦文學作品中得以體現(xiàn)茶的獨特魅力。本文將首先從茶歷史的背景入手,通過對各朝代關于茶的作品的進行賞析,來探析其作品的文學性和實用性。
茶;詩詞文學;文學性;實用性
茶,生于天地之間,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茶里藏河,茶中有山。一壺茶在手,如天人合一,如撫日托月,如捧著千山萬水,因而人們均說人生就像一杯茶,品茶如品人生,其中滋味需自己用細膩的心去感受,外人無法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般。茶,只有投身到沸騰的生活中,全身筋骨才能舒展開,才能將自身的能量與價值釋放出來,才能散發(fā)出最濃郁的生命之香,人亦如茶,因而得文人雅士之推崇。
在歷史上長廊里,我們到處可尋覓到茶的蹤跡,可見其之重要。它最早出現(xiàn)于辭書,也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中國的絲綢之路將其走向了世界。翻閱史書典籍,可發(fā)現(xiàn)許多文人雅士均愛品茶,在許多詩詞作品中都可以他們對茶的高度贊賞,如唐代詩人錢起對于茶就尤為喜愛,曾在詩中寫道:“竹下忘言對紫筍,全勝羽客醉流霞,”可見他對紫筍這種茶葉的喜愛不一般。然而,由于茶獨特的清香吸引了大家,隨著科學領域的發(fā)展,人們對茶進行科學探索上發(fā)現(xiàn)它里面含有茶多酚、黃酮等成分,從而能夠有益人的身體健康,例如:人們可以通過合理飲用茶水來調節(jié)血壓血脂;茶多酚的成分可以抗衰老;飲酒過多導致的頭暈等不適可以通過飲茶解決等,它成為了一條健康養(yǎng)生的捷徑。
由古至今,它一直伴隨人們左右,為我們不論在文學之美上還是日常的實用上都留下了一筆可觀的財富。因而對于歷史留下關于茶的詩詞歌賦文學作品,靜下心來細細的賞析,探索其中的實用性和文學性,我們定會發(fā)現(xiàn)一個世外挑源。
1.1文學性
談到唐詩中茶的文學性,我們就可以談談柳宗元的《巽上人以竹間自采茶見贈酬之以詩》這首詩,詩中開篇就寫道;“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描繪了一幅茶樹隱現(xiàn)在翠綠的湘竹中,茶樹的葉子上凝結著晶瑩的水珠的唯美畫面,一句詩便將茶的美展現(xiàn),給人以美的享受,詩中又寫到:“呼兒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滌慮發(fā)真照,還源蕩昏邪?!边@兩句可將茶的神韻傳神的展現(xiàn),其幽香清久不散,撲鼻而來如沐春風,這股清香滌蕩了內心,讓靈魂得以凈化,這句話既表達了詩人的喜愛與贊美,用其功效之大側面襯托茶的清香。他的詩仿佛帶人走進了一個茶香飄過,春風吹來,清新宜人的舒心畫面,在春風拂面,陽光撒進屋內,靜坐于室內,品一杯茶,寫一首詩,感受友人的關懷的環(huán)境中,感覺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令人舒心不已。
1.2實用性
據(jù)歷史記載,茶最初是被使用源于他的藥用功能。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發(fā)現(xiàn)他確實因為含有一些微量的物質能夠提神醒腦,而在唐代的《詠茶十二韻》中,齊已就曾寫道:“嗅覺精新極,嘗知骨子輕”,他認為人在飲用茶水后,會變得亢奮,精神極佳,有曾說“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可見這茶不僅能夠給生活帶來以雅致的享受,同時也是具有一定實用性,能夠提神醒腦。
對于古人而言,茶的實用性不僅能夠提神醒腦;同時它還能夠醒酒,而且這種做法與觀點一直沿用至今,在《西山藍若試茶歌》中,白居易就曾說過“白云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
宿酲散”,意思是講聞聞茶葉,就可以解酒,醒宿醉。溫庭筠也曾在他的《西陵道士茶歌》中寫道:“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點點疏香便能夠提神清心,還能在心境上歷練自己,達到無塵的境界。
茶,不僅能在生活中有著實實在在的功能,從詩中我們也可以尋覓到古代文人騷客用它來寄情,由他來傳意。在《過長孫宅與朗上人茶會》中,錢起寫道:“玄談兼藻思,綠茗代榴花”,他描繪了自己與友人聚于長孫宅的畫面,查閱史書典籍,錢起在做此詩時,正處朝堂之上,然而相聚中卻無行酒令等畫面,而是品茗,與有朋友聊人生,極為的舒心,怡然自得??梢姴枰彩乔楦械募耐?,朋友相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文學性
鄭板橋,清朝為人熟知的清朝詩人,他曾經說過:“坐,請坐,請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边@句詞,格式整齊,通俗易懂。然而這一句詞的來源卻與蘇東坡頗有淵源,據(jù)說,蘇東坡曾被調往杭州任職,在前往杭州的路上途經一個寺廟,蘇東坡進去向和尚詢問路途,且稍作休息喝上一盞茶水,然而在剛開始時,蘇東坡并未被對方禮儀相待,和尚僅對東坡說了一個字眼:“坐,”并對跟在一旁的小和尚說:“茶?!睍r間已久,蘇軾的言語之間展現(xiàn)的不凡,讓和尚感到震驚,便轉換了字眼,坐變?yōu)榱苏堊?,并囑咐小和尚上茶,并詢問蘇軾的身份,發(fā)現(xiàn)原來坐在自己對面的是鼎鼎有名的詩人蘇東坡是也,態(tài)度有當初的冷漠發(fā)生了180°的轉變,變成請上座,同時立即叫來小和尚,說:“上香茶?!贝撕?,這個典故被世人所知,泛而流傳。
此人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在鄭板橋的對聯(lián)中被極致的展現(xiàn),老和尚的丑態(tài)委婉地反映了當代社會人們虛與委蛇、表里不一的狀態(tài)。
2.2實用性
在鄭板橋的這副對聯(lián)與典故中,表面?zhèn)鞒械氖且环N禮儀態(tài)度,然而在典故之下,實際上是委婉的展現(xiàn)世人為人處世態(tài)度表里不一,階級觀念下導致的阿諛奉承,用有色眼睛看人的世態(tài)炎涼。這是當時階級統(tǒng)治下社會的病態(tài),然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處世方式,不僅出現(xiàn)在故事背景下的宋朝,在當今的社會,依舊比比皆是這種現(xiàn)象。究其緣由,我們倘若需要改善這種病態(tài)的現(xiàn)象,還需從幼兒啟蒙時的教育開始,都說孩子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因而對幼兒的施教固為重要?!度纸洝分性f“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后天環(huán)境與教育的培養(yǎng)成就了孩子將來的變化,是惡是善皆在與此。人若有才固然好,然而沒有一份好的品性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什么有益之事來,所以說知識是把雙刃劍,若想只取其好處,必然首先心存善念,也就是說成人為先。不論我們作為老師抑或是父母都應當首先學會給予孩子一份好的品性,注重孩子的品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避免典故中老和尚的處世態(tài)度的悲劇在孩子的身上上演,做人不該用有色眼睛去看待,應帶表里如一,對人以誠相待。
在如今的教學事業(yè)上,我們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全方面發(fā)展,拓寬孩子的知識面與世界接軌上,在課堂效率上有所改善的同時,也不可以忽略學生品行的培養(yǎng),三觀需正,人文觀點和素養(yǎng)要不斷提升,培養(yǎng)的學生品學兼優(yōu)才是真正改革,才算真的成功。
3.1文學性
在明朝有本曠世奇書,名曰《金瓶梅》,雖然其內容中含有許多淫穢不堪的東西,但當我們從文學作品的角度去審視它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里的精華,其中文中就寫道:“閑是閑非休要管,渴引清泉悶煮茶”。意思是說過于好奇探究世間的是非,收起自己的好奇心,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倘若覺得口渴,飲用泉水煮茶飲之,切勿干涉別人的事。這句詩簡明扼要,直接的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做自己勿問是非,如此簡潔明了,也具有一種別致的魅力,讓人看了便一目了然,心中也很舒坦。然而除了賞析詩句的文學魅力,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出現(xiàn)了:都說每本小說里塑造的背景都和作者所處的年代的背景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那么作者這樣的處世的態(tài)度,究竟是何原因呢,作者所處的年代背景也許就是原因所在了。
3.2實用性
作者的態(tài)度衍生到今天,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第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第二就是不要多管閑事。就當初作者所處的時代而言,那是一種明哲保身的做法,而就如今的社會時代背景而言,這句話不可全而取之,這種處世的態(tài)度過于極端了。如今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卻變得越來越冷漠,很有可能明明兩人是鄰居然而卻互不相識,遠親不如近鄰早已消失殆盡,助人為樂之事越來越少,態(tài)度越來越麻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早已變得一文不值。
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文化水平在提高,然而卻成就了這么一個病態(tài),防人之心過剩,人人心知肚明,卻也無可避免。在這個社會中各種是非過多,真真假假早已無從辨別,但是如果我們是出于理性的認知,不扭曲事實的情況下發(fā)表公正的看法,也并無可厚非。比如說:在社會中,新聞聯(lián)播便是一個最可觀的平臺,而且他的影響不是其他媒體可比擬的,這時候,公正理性的態(tài)度就很重要的,都要有理有據(jù),用事實說話,不能感性說事,這樣的態(tài)度下關于這種事情的評斷還是要值得推崇的,倘若人人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我們的新聞將從何而得知呢?因此這種過于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還是需要摒棄的,但對于許多八卦娛樂新聞就勿要過于關注,對他人的做法過于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與態(tài)度來加以評判。
從古至今,茶一直都與歷史相融,一直不可或缺;人們都愛它獨特的清香,品它時給人在心境上給予的寧靜,心靈上予以的放松,味蕾上以美的享受?;胤艢v史,茶一直受文人才子的推崇,各種對茶抒發(fā)贊美之意的詩詞文學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可見他在文學歷史上的位置不一般,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濃厚文學色彩的它,站在科學角度來說,茶也有一定的實用性,如今生活快節(jié)奏的社會,人們的身體可以通過茶來調理。我們歷史留下的詩詞作品中很容易找到茶的身影,對它的贊美之意更是不勝其數(shù),雖說與現(xiàn)代人科學的角度相比,雖然缺少理性認知,卻更為的浪漫唯美,同時也正是因為這份無法取代的獨特之處,成就詩詞文學作品獨特的歷史地位。文學的氣息下實用性被現(xiàn)代氣息襯托的更是淋漓盡致,坦然平和的心態(tài),為人處世的認知,為人師表的態(tài)度等等,在這充滿浮華的社會仍值得我們重視,取其精華,用之于自身,以文學為輔助手段將精華延續(xù)下去,為中國文明的傳承出力。
[1]施葉.中國詩詞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3(32):116-117
[2]梁彤.茶詩,中國茶文化的明珠[J].老年人,2015(8):132-134
[3]羅璇.宋代詠茶文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張英沛(1966-),女,四川都江堰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