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森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錦州 121000)
?
人工智能與人的認知問題研究
杜 森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錦州 121000)
[摘要]人工智能是根據(jù)思維科學的成果利用機器模擬人類思維活動的技術,對人類思維的認知結構必然產(chǎn)生能動的反作用,文章從人類感性認識的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的獲取及人類理性認識的概念、判斷與推理等方面詳盡闡明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感知結構與認識形式的影響。
[關鍵詞]人工智能;認識;感性;理性;經(jīng)驗
關于AI(人工智能),國外存在兩種定義,一種是狹義的:研究如何制造計算機,并為其編程,使之能做心靈所能做的那些事情;另一種是廣義的:把AI看作是一般性的智能科學,或更確切地說,看作是認知科學的智力內核[1]。
人工智能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它吸取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以思維和智能為核心,形成了具有自身研究特點的新體系。人工智能的研究涉及的領域廣泛,如各種知識表示模式、不同的智能搜索技術、求解數(shù)據(jù)和知識不確定問題的各種方法、機器學習的不同模式等等,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包括專家系統(tǒng)、博弈、定理證明、自然語言理解、圖像理解、機器人等等。人工智能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是在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tǒng)論的基礎上誕生的,它涉及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數(shù)學以及各種工程學方法。這些學科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研究方法[2]。“……哲學與科學的空前結合,大量的哲學理論運用于分析和說明有關人工智能的諸多問題,人工智能哲學在當今技術昌明的時代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保?]本文利用技術哲學思想,對人工智能對社會與人的影響進行解讀。
美國著名的現(xiàn)象學派技術哲學家伊德,“將人與具體的技術產(chǎn)品的關系分為四種:‘身體體現(xiàn)關系’、‘詮釋關系’、‘他者關系’、‘背景關系’?!逼渲?,身體體現(xiàn)關系是:“……通過技術產(chǎn)品來感知世界,人對世界的知覺就通過技術得到了擴展。”詮釋關系是:“……我們對世界的知覺需要對技術顯示出來的數(shù)據(jù)進行解釋?!薄霸谌伺c技術的‘他者關系’中,人不是通過技術來知覺世界,而是單純與技術發(fā)生關系?!保?](P224-225)
不難看出,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系列技術集群,在人與技術的關系中也處于一個復雜而橫跨多種關系的地位,其中,機器人和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更多地體現(xiàn)出一種“身體體現(xiàn)關系”,專家系統(tǒng)體現(xiàn)出一種“詮釋關系”。而機器學習與機器推理等技術,則主要屬于“他者關系”的范疇。因此,人工智能技術必將對人類的知覺和認識產(chǎn)生深遠影響。
伊德指出,“……身體之外的物體的知覺,可以通過人工制品或技術工具為中介而得以實現(xiàn)?!保?](P223)人工智能對人類認知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兩方面,這些影響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這些影響并非割裂開來而截然對立的,反而是應該辯證地加以看待。
(一)人工智能與人的經(jīng)驗性感性認識
“……身體范圍內的知覺,伊德稱為‘微觀知覺’、另一種就是我們借助于技術所實現(xiàn)的知覺,伊德稱為‘宏觀知覺’。”[4](P224)人工智能對人的微觀知覺與宏觀知覺都會產(chǎn)生影響,也表現(xiàn)在感性認識之中。人工智能對人的感性認識的影響可以從直接經(jīng)驗、間接經(jīng)驗等類型經(jīng)驗的獲取形式進行探討。
1.影響人實踐方式與直接經(jīng)驗的獲取形式
“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中是一個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概念范疇,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類感性認識的前提與基礎,是人類直接經(jīng)驗的來源,進而也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前提。在伊德的哲學中,這也是身體體現(xiàn)關系(即具身關系)的很好體現(xiàn)。具身的技術,“通過技術把實踐具身化,這最終是一種與世界的生存關系?!保?](P373)“如果越接近這種技術所允許的不可見性和透明性,并且越能擴展身體感覺,那么這種技術就越好?!保?](P375)
而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了人的實踐方式,機器人學、專家系統(tǒng)等技術代替了人的體力勞動和部分的腦力勞動,使人的實踐變得“自動化”與“智能化”,而人獲得這些直接經(jīng)驗的來源與途徑也從而被改變。以前,人類獲得直接經(jīng)驗主要是在實踐過程中的身體力行與感官的感受,人工智能使人部分地從實踐的操作者成為了設計者、觀察者與總結者,人的直接經(jīng)驗獲取也從以前的親身經(jīng)歷自我體驗變?yōu)榱酥饕揽恐黧w觀察和機器反饋。
對于這種影響,不可一概而論,一方面,它提升了人們直接經(jīng)驗獲取的速度與廣度,即在與原來相同的時間段里人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獲取更多的經(jīng)驗。例如,機器人可以幫助人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實踐性的工作,使人在短時間內大范圍獲得實踐性直接經(jīng)驗。然而,另一方面,人們所獲得的直接經(jīng)驗的深度,也就是感覺體驗的深刻程度,恐怕就會削弱減少。同樣以機器人為例,在機器人的輔助之下,人的實踐性勞動或工作固然變得簡單而輕松,然而這種直接經(jīng)驗的獲取途徑卻并非通過純粹的實踐過程,而是帶有間接性,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經(jīng)驗也并非純粹的直接經(jīng)驗,即人雖然親身經(jīng)歷了實踐的過程,但卻并未親自動手參與到實踐本身中,而是在大部分實踐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經(jīng)歷實踐過程,并未通過手這個人類所特有的勞動性或實踐性的組織器官獲取經(jīng)驗,而是主要通過眼與耳的旁觀來獲取這種直接經(jīng)驗,其經(jīng)驗性內容的獲取帶有一定間接的觀察性質,姑且稱其為半間接性的直接經(jīng)驗內容。
2.影響人的感官知覺形式與人的間接經(jīng)驗的獲取方法
所謂間接經(jīng)驗,即人們通過閱讀書籍、欣賞影視藝術作品、接受父母師長的教育或聽取他人敘述其見聞而獲得的一種間接性的經(jīng)驗內容,其特點是表述性與間接性。其實,人的生命與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親身體驗與經(jīng)歷萬事萬物,所以,間接經(jīng)驗在我們關于世界與事物的認知過程中是占有相當關鍵的分量的。
在伊德哲學中,詮釋關系(即解釋學關系)是典型代表?!敖忉寣W關系中的技術問題在于儀器和指示對象之間的連接者。”[5](P386)“解釋學關系在面向世界的實踐情境中保持了技術通常具有的中介位置,但是它們也改變了‘人—技術—世界’關系中的變量……解釋學關系:我—(技術—世界)?!保?](P388)
這種解釋學關系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人通過技術化的人工制品所進行的閱讀,從而獲取了豐富的間接經(jīng)驗。而在諸多間接經(jīng)驗獲取方式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閱讀與接受教育。人工智能技術恰恰改變了人們閱讀與教育的方式和途徑。自然語言處理和文字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使得人類得以將利用視覺的文字閱讀轉換成利用聽覺的聽書途徑,并且還可以利用專家系統(tǒng)等知識信息儲備系統(tǒng),來對孩子進行輔助教學甚至自動教學,由這兩個例子可見,人工智能已經(jīng)使得人類的閱讀與教育的方式發(fā)生變革,從而影響人類間接經(jīng)驗的獲取方式。
與直接經(jīng)驗相類似,這種影響也不能一概而論,應予以辯證看待。一方面,這種影響擴大了所能接受的間接經(jīng)驗的范圍和速率,又因間接經(jīng)驗本身并不需要極強的體驗性,所以這種影響可以理解為正面積極的;另一方面,間接經(jīng)驗不具備直接體驗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需要運用人類理性進行理解與分析,才能有效消化吸收,而人工智能的教育和閱讀形式,因其自動化和程式化的特點,并不能給予人們傳統(tǒng)教育及閱讀方式中充分理解消化所學內容的時間和環(huán)節(jié),所以其間接經(jīng)驗的獲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夠充分的。
(二)人工智能與人的邏輯性理性認識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影響到人的感性經(jīng)驗,同時也影響了人的理性思維?!袄硇哉J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們借助于抽象思維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關于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lián)系的認識。理性認識以間接性和抽象性為特點,以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內容,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基本形式?!保?](P144)
1.影響人類對事物概念的詮釋方法
“概念是對同類事物共性和本質屬性的概括,它是思維的‘細胞’,是最基本的思維形式?!保?](P145)概念作為人類理性邏輯思維的基礎和起點,其定義方式也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而演變。筆者認為,人類的概念類型可以分為感性概念、知性概念和理性概念三種[7]。
首先是感性概念形式,人類通過感性認識的直觀形式來給物體的某一特性下定義,這樣的定義針對個別事物的某一特定性質,與語言最初的產(chǎn)生緊密相關,帶有更多的直接性、感覺性與偶然性。例如,原始人類面對某一朵紅色的牡丹花,其表面的顏色通過光的反射而進入人眼,映射于視網(wǎng)膜上,人眼感到一定顏色刺激,針對特定顏色,中國人給其命名為“紅色”,英國人則命名為“red”;其次是知性概念形式,人類通過對全體事物的某一特定性質進行總結歸納,得出所有事物這一性質的概念,這種概念具有一定的概括與普遍意義,具有間接性、理論性和必然性。例如,人類對所有事物表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色彩進行定義,中國人命名為“顏色”,而英國人命名為“color”;最后是理性概念形式,人類面對人類所創(chuàng)造或自然界中新發(fā)現(xiàn)的新鮮事物,根據(jù)其特性與已有事物進行對比得出的結論,對其概念進行總結,這里的概念具有更多的推理性、邏輯性與必然性。例如,根據(jù)“色彩學”與“心理學”的相關概念而推論出的所謂“色彩心理學”的概念便是如此。
人工智能技術中的專家系統(tǒng)技術幫助人們更快查閱與理解以往的相關事物概念,進而當人面對新事物需要對其進行定義的時候,會更多的使用最后一種概念的定義模式,即推動人類理性概念模式的發(fā)展。
2.影響人類對事物下判斷的標準
“判斷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而在內容上則是對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的反映。”[6](P145)關于判斷,學術上有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之分,“事實判斷就是人對世界,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和把握,其實質在于把握客體的本來面目,是主要以‘是’為述詞的判斷形式”[4](P57-157);“至于價值判斷,學術界有兩種分類方法:一是根據(jù)價值學科的分支學科,把價值判斷分為道德判斷、功利判斷和審美判斷;二是根據(jù)價值判斷是否帶有明確的規(guī)范和命令性質,把價值判斷分為評價判斷和規(guī)范判斷?!保?]
人工智能技術在有助于事實判斷的推進與發(fā)展的同時,卻容易給價值判斷帶來混亂與阻礙。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有利于事實判斷的更加精準確定的發(fā)展。例如,在最為需要事實判斷的法律刑偵領域,人工智能技術中的圖像識別技術和專家系統(tǒng)技術,可以有效幫助刑偵人員還原事件真相,逆推出事件最真實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技術中的機器人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于價值或者說倫理的主體界定變得越來越難,在一個事件中,其價值主體或者說倫理主體究竟是人還是機器?在價值判斷中究竟應該以人或人工智能物中的哪一個作為判斷主體?這些問題帶有一定的模糊性與兩面性,都是需要思考與解決的難題。
3.影響人類推理的邏輯形式
“推理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判斷與判斷之間的聯(lián)系,是由已知合乎規(guī)律地推出未知的邏輯思維形式。這種邏輯思維形式或者從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推導出個別聯(lián)系,或者從事物之間的個別聯(lián)系推導出普遍聯(lián)系?!保?](P145)
首先,研究人工智能對人類推理能力的影響之前,必須闡明人類推理所遵循的邏輯類型,邏輯有多種不同的邏輯形式:第一,按歷史演進可在時間上遞進可分為形式邏輯、數(shù)理邏輯、辯證邏輯;第二,按邏輯方法可并列分為歸納邏輯、演繹邏輯、類比邏輯;第三,按邏輯的可能性分為必然邏輯、偶然邏輯、不可能邏輯[9]。
其次,研究技術對人類邏輯推理的影響,必須闡明技術與思維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何以可能的原因。由人工智能的技術可知,人工智能技術集群既具有實踐性,如機器人學,又具有思維性,如機器學習和智能推理等,所以人們在應用這些技術進行實踐活動的同時,必然會對人類自身的理性思維有所影響與反作用。
最后,應按照邏輯的各種類型,來分門別類地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邏輯推理的影響。第一,就目前的發(fā)展形勢來看,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是機器本體由各種傳感器將外界環(huán)境的各種刺激進行數(shù)據(jù)化處理,并將其傳輸?shù)街醒胩幚砥鳎蒀PU按照先定的某些邏輯形式或結構進行計算,并形成外部執(zhí)行裝置所可讀的輸出信號,并由輸出裝置進行實踐性執(zhí)行或數(shù)據(jù)化顯示。所謂智能,主要是使得機器有了能夠自動對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進行反應、計算和記憶的功能。由此看來,目前的人工智能發(fā)展還脫離不了形式邏輯的因果律和數(shù)理邏輯的機械化推理范疇,所以,它必然促進人類形式邏輯和數(shù)理邏輯的發(fā)展。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機器尚不具備與人類相似的辯證思考的能力,反而會增強與辯證邏輯相背離的機械論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會阻礙人類辯證邏輯的發(fā)展。第二,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技術只能完成單純靠人類理性思維所能完成的任務或工作,而那些富有創(chuàng)造力,摻雜非理性因素的思維工作則是人工智能體所無法勝任的。歸納與演繹的邏輯推理是單純靠人類的理性思維就可以完成,所以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必然對其產(chǎn)生促進作用。然而另一方面,類比推理則需要一定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屬于溝通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判斷力范疇,這是目前人工智能所無法勝任的,所以一旦人類過于依賴人工智能的功能性價值,則必然對類比推理的邏輯思維造成發(fā)展與前進上的阻礙。第三,人工智能的機器推理在必然性推理、不可能性推理中表現(xiàn)出極高的有效性,而在極小概率和極大概率的偶然性事件上也可以作出精確推理。然而,當各種可能性的概率十分接近或相等的時候,需要人的直覺進行判斷,價值與倫理取向進行抉擇,智能推理面對這種情況顯得蒼白無力。
(一)對消極問題的審視
這里有必要針對以上的論述做一個關于人工智能對人的認知方式所造成的消極影響的全面總結,以從貌似雜亂無章的辯證表述中提煉出相關要點并加以審視。這些弊端有:第一,使得人類經(jīng)驗在廣度上有余而深度上不足。第二,在感性與知性概念及價值判斷上表現(xiàn)出的不足。第三,在辯證邏輯、類比邏輯、與相似概率偶然性邏輯等推理問題上表現(xiàn)乏力。
究其原因,可以總結出以下三點:
首先,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擴展人類經(jīng)驗的廣度,卻無法挖掘其深度以給人更深刻而逼真的體驗,主要是因為人類的過度依賴與主體性的缺失,缺乏主動思考深入探究的主觀能動性,才會導致認知的深度有所不足。
其次,由于人對于技術的功效性過度依賴,走上了實用功利主義道路,只追求生產(chǎn)力和效率,把產(chǎn)品商業(yè)價值作為唯一目標,而忽視了其社會作用和人文價值,從而導致社會上普遍地過度強調人的理性能力和理性生活的重要性,卻忽視了意志、欲望、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人類生活與認知上的重要作用。
最后,就是技術本身的局限性。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fā)與應用的核心是以形式邏輯和數(shù)理邏輯為核心的單向推理方式,這是對人類思維不完全的模擬,人類的價值取向中并不只有實用性和功利性等數(shù)據(jù)化標準,還包括倫理的和美學的等等數(shù)據(jù)無法模擬的標準,而這是目前階段AI無法完整模擬的。
(二)有針對性地反思與措施
既然人工智能技術會給人類的認知造成以上的弊端與障礙,就必須從哲學上對其進行反思,以找到解決或緩解的辦法。
1.呼喚主體性思考與批判精神的回歸
“所謂單面是雙面的異化,人性是辯證的,由對立面組成,表現(xiàn)人性的哲學也是雙面的。馬爾庫塞分析說,‘理性’是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理性是判斷真假,拯救存在的能力。在思維方式方面,意識形態(tài)把否定思維變成肯定思維,理性被畸形化,成為技術合理性?!保?0]
“科學-技術合理性”是馬爾庫塞與哈貝馬斯關于科學技術的社會批判思考的核心內容,它被認為是大眾與社會之間的一種新的奴役形式,造成社會人的思維“單向度化”,即只保留認同與服從的一面,而失去了批判與反思的一面。這就需要喚起人的主體意識,不能被周圍的技術環(huán)境所同化,呼吁批判與反思的思維維度的回歸。如此一來,技術倫理教育的大眾化與普及化成為必然與必須。
2.適當凸顯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非理性主義哲學的代表尼采曾經(jīng)說過:“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釋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權力意志?!保?1]無論在哲學上還是科學上,“理性主義”都曾經(jīng)盛極一時,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時間的推移,人類逐漸發(fā)現(xiàn)“唯理性主義”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與局限性,從而以“意志哲學”為代表的非理性注意開始甚囂塵上,激烈強調欲望、情感、意志、直覺等非理性因素在科學與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我們沒必要走得極端,可以看到,理性主義一旦有所偏頗就容易導致“拜金主義”與“功利主義”,即對物的無止境追求而忽視了人的因素,所以,適當?shù)匦麚P“非理性主義”,非但不會使人失去理智,反而更能喚起“人本主義”的思考,使人更加審慎地對待理性。
3.以人為本的技術觀
“技術使人從存在中異化,應達到技術的自我認識,回到真理的基礎上來,避免對科學技術的膜拜。”[12]只有當人們秉持以人為本的技術觀,才能避免這種異化現(xiàn)象。技術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人工造物,是人類合目的性與自然的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由最初的經(jīng)驗性總結到后來以科學為先導結合實踐的理性創(chuàng)造性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它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橋梁,也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工具。人工智能就是要用技術人造物反過來模擬人,所以就要在對人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將人的智能因素融入到技術產(chǎn)品之中。然而,人的智能因素并非單單包含人類的理性因素,相反,無論在認識還是實踐亦或人的法律倫理之中,人的非理性因素都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人工智能技術有別于其他技術領域,需要對人的非理性因素進行充分的研究與認識,并想方設法將其應用于技術領域。
總之,通過對感性與經(jīng)驗、理性與邏輯等內容的剖析,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認知方式之間的關系問題可以得到初步解答,并辯證地看待其積極與消極的共生性,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主體性與批判精神、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以人為本的技術觀等建議,以期盡量消弭其消極成分。
[參考文獻]
[1][英]瑪格麗特·博登.人工智能哲學[M].劉西瑞,王漢琦,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7.
[2]王文杰,葉世偉.人工智能原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8.
[3]黃立場.從人工智能科學的發(fā)展看人工智能哲學的走向[M].四川:四川大學,2003:1.
[4]喬瑞金,牟煥森,管曉剛.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伊德.技術現(xiàn)象學[A]//吳國盛.技術哲學經(jīng)典讀本[C].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6]陳先達,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10.
[7]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5-230.
[8]李金凱,簡述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29(3):27-29.
[9]王源生,劉佑生.傳統(tǒng)邏輯推理類型研究的現(xiàn)狀及其教學的建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6(12):245-247.
[10]趙敦華.現(xiàn)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38-235.
[11]劉放桐.新編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63.
[12]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1.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s Cognition
DU Se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Bohai University,Jinzhou,Liaoning 121000,China)
Abstract: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on the research fruits in thinking science,is a kind of technology which uses machine and computer to simulate the human's thinking activity and which inevitably responds actively to cognitive structure of human.The article at large clarifies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human'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style by analyzing the way of obtaining direct and indirect experiences of the perceptual knowledge,and the conception,judgment,reasoning of the rational knowledge.
Key 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cognition;perceptuality;rationality;experience
作者簡介:杜 森(1988-),男,遼寧丹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19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3.005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934X(2016)03-00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