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保林,陳麗云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
技術圖示:技術哲學研究的新范疇
宋保林,陳麗云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摘要]技術圖示作為圖示的一種,是技術哲學和認知心理學交叉研究的新范疇,是有關技術知識在人大腦中表征、貯存、關聯、重現、修正的認知結構。隨著人類歷史文明的演進,技術圖示不斷建構、修正、豐富、完善、發(fā)展。結構性、抽象性、動態(tài)性、能動性是技術圖示的四個重要特征。技術圖示的形成和修正依托同化、順化和平衡三個機理,情境認知和具身認知在技術圖示形成和修正過程中起重大作用。從技術哲學和認知心理學視角研究技術圖示,以期開拓交叉研究的新領域。
[關鍵詞]技術圖示;技術哲學;新范疇
SONG Bao-lin,CHEN Li-yun
(School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1,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schemas,technical schema has become the new category for the intersectional research between technology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it is a cognitive structure for the knowledge about technology to represent,store,relate,reappear and amend in human mind.With the evolvement of civilization in human history,technical schemas have been gradually constructed,amended,enriched,perfected,and developed.Structure,abstractness,dynamics,and activeness are the four vital features.The formation and amendment of technical schemas depends on three mechanisms,namely assimilation,naturalization and balance;contextual cognition and self cognition play vi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amendment of technical schemas.Researches on technical schem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have been conducted with the anticipation to extending new category for intersectional researches.
Key words:technical schema;philosophy of technology;new category
通過考察人類技術史,技術知識在人類生產與生活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在學習技術時需要關于技術知識的技術圖示。只有依托技術圖示,人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技術。因此,技術圖示是客觀存在的,從技術史、技術哲學、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技術圖示也是必要的。
2015年12月3日通過中國知網國內搜索引擎以“技術圖示”為篇名模糊配對到41篇文章,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文本圖示、知識圖示、圖示教學、圖示評審、圖示技術、圖示方法等方面,沒有直接以技術圖示為研究對象的文章。而且,技術哲學界多從技術本體論、技術價值論、技術認識論、技術方法論方面研究技術的本質、特征、功能以及社會效應,也有從技術解釋學或技術現象學角度對技術進行分析。但是,鮮有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研究技術以及技術圖示,而事實上人們在認識、把握、使用技術或人工物過程中需要依托大腦中的技術圖示,技術圖示是客觀存在的?;诖耍疚膹募夹g哲學與認知心理學視角研究技術圖示,試圖開拓交叉研究的新領域。
圖示概念最早由康德提出,后來被認知心理學、語言學、臨床醫(yī)學等領域廣泛應用。圖示是事物以及特征在人大腦中的表征、貯存以及再現的認知結構。目前學術界研究的有不同的圖示,諸如文本圖示[1]、文化圖示[2]、意象圖示[3]、審美圖示[4]、知識圖示[5]。圖示理論應用到記憶當中典型的代表是J.R.安德森(J.R. Anderson),他認為,“記憶實質上是一個具有層次結構的語義網絡,它由各種相互關聯的認知單元所組成。認知單元之間的結點的強度取決于其被激活的頻度,經常被激活的結點的認知強度越大,提取信息過程中越容易回憶。”[6]紐曼與柏博曼(Norman and Bobrow)給圖示下的定義是,“圖示是一個聚集任何給定事件的信息的框架,是有關類型的相互關系的規(guī)范和程序上存在的事物組合在一起的方式,圖示這種程序可以激活在本地和常見的數據庫中的信息?!保?]安德森(Anderson)認為,“圖示是一種總結信息的抽象認知結構,這種結構代表它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保?]費世科和泰勒(Fiske and Taylor)給圖示下了類似的定義,“圖示是關于刺激的類型或者觀念的知識的認知結構,包括它屬性和關系屬性?!保?]
確定提出技術圖示的學者是芬克(R.A. Finke),他在研究創(chuàng)新思維與新產品開發(fā)過程中,首次提出了技術圖示的概念。他認為,“經過生成之后,個人在大腦中建構起一個前創(chuàng)新認知結構心理表征,接著對前創(chuàng)新認知結構心理表征進行屬性探討、功能推斷、概念解釋、假設檢驗、情景遷移、尋找局限等,進而形成備選的技術圖案。”[10]這是對動態(tài)技術圖示的研究,目前還沒有見靜態(tài)技術圖示的研究。郝沃德等人(Howard T J,Culley S J,Dekoninck E.)認為,“對于產品創(chuàng)新思考的過程,通常包含發(fā)現并確定創(chuàng)新問題,生成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想法,選擇、發(fā)展并確定創(chuàng)新方案等思考階段?!保?1]在借鑒圖示理論基礎上,本文從技術哲學高度對技術圖示的概念給予界定。技術圖示是指有關技術知識在人大腦中表征、貯存、關聯、重現、修正的認知結構。技術圖示的客觀依托是人腦,技術圖示的內容是技術知識的相互關聯結構。綜合考察技術圖示,技術圖示具有結構性、抽象性、動態(tài)性和能動性四個方面的特征。
結構性。有關技術的實體、顏色、外觀等所形成的各種激素圖示形成統(tǒng)一的圖示塔,一個完整的技術圖示有若干個子系統(tǒng)組成,子系統(tǒng)中又有若干個小的子系統(tǒng)組成,不同的技術圖示之間形成嚴密結構?!懊恳粋€完整結構源于前階段的整體框架結構,把前階段的完整結構組合為一個附屬結構,作為本階段的整體結構的前置階段,而這整體結構本身又不斷向前演進,終究會整合成為次一級的結構。”[12]帕默和金奇(Palmer&Kimchi)認為,“任何復雜的(非原始的)信息事件在描述時,都可以分解成低一層次的更詳細的組成要素?!保?3]技術圖示的結構性決定了不同技術及技術人工物的復雜程度,越是操作簡單的技術,其在人們大腦中投影的技術圖示結構就越簡單,越是操作復雜的技術,其在人們大腦中投影的技術圖示結構就越復雜,人們使用手工紡車與使用自動化紡車時大腦中所投影的技術圖示復雜程度明顯不同,可以佐證技術圖示的結構性。
抽象性。技術圖示能夠把同類的技術知識歸到一起,用相同的、普遍的圖示加以抽象化和概念化,形成一般的技術圖示。技術圖示的抽象性能夠使人們頭腦中紛繁復雜的各種圖示簡潔而不簡單,能夠容納更多的技術圖示。關于技術或技術人工物的性能、外觀、特征、使用規(guī)則等,在人們大腦中抽象成包含內容龐雜、形式簡約的質點,對各種技術或技術人工物進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如經過抽象后的手機技術在人腦中形成完整而又簡約的技術圖示,不管什么品牌的手機,都能在人腦中找到對應的技術圖示。智能手機的品牌紛繁復雜,但是人們只要會使用一款智能手機,就能使用其它款類型的智能手機,其原因就在于人腦中形成了關于智能手機的一般的、抽象的技術圖示,進而指引人們毫無障礙地使用其它款智能手機。
動態(tài)性。技術圖示不是一成不變的,按照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學,圖示在兒童時期是由少到多的。人們有關技術知識的技術圖示同樣也是由少到多、由簡到繁不斷變化的。技術圖示的動態(tài)性主要體現在在原有技術圖示的構建、修正、完善以及新技術圖示的構建。在相同技術軌道上存在并延續(xù)的技術或技術人工物,隨著人們操作使用經驗的增加和科學知識的增長,人們頭腦中技術圖示呈現不斷豐富、拓展的趨勢,在動態(tài)中日趨復雜多樣。但是,在技術發(fā)展格式塔轉換過程中,新技術范式取代舊技術范式,人們頭腦中的舊技術圖示被新技術圖示徹底取代,技術圖示在跨越的動態(tài)中實現了構建、修正、發(fā)展的新路徑。通過考察辛格《技術史》中電動機代替蒸汽機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人們頭腦中的技術圖示在不斷構建、修正、完善以及于關于電動機的技術圖示最終代替有關蒸汽機的技術圖示。
能動性。人們通過感覺感知到技術后,技術圖示不是被動地反映技術,而是對輸入的技術信息、技術知識主動地進行搜索。在已有的技術圖示中主動地與輸入信息進行比對,進而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解釋。因此,在技術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技術圖示不是被動與現實技術匹配,而是主動地與技術實物相吻合和解釋。技術圖示構建和修正過程中的能動性,取決于技術主體的期望和已有技術圖示的豐富程度,一般人們都是在其自身期望的指引下,實現對技術或技術人工物的圖示構建或修正?!皟炔康钠谕笇Ц杏X器官去搜索特殊型式的信息,即被激活的圖示是產生期望的基礎?!保?4]如果技術主體擁有的技術圖示越豐富,就越能充分對面臨的技術進行解釋、認識,進而在大腦中構建較完整的技術圖示。
從認知心理學和技術史的研究視野詳細考察技術圖示的歷史演變進程,有助于解開技術圖示的形成機理。古代從技術起源分析起,技術圖示是白板上的初步繪制;近代從技術發(fā)展的進程分析起,技術圖示是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現代從技術與人工智能發(fā)展分析起,技術圖示是人工智能的雛形。
古代,先民在大自然中找到的最原始的木棒、木材是技術(工具)的最原始雛形。后來,人們根據生產和生活需要,對原始工具進行改進,發(fā)明了各式各樣的工具(技術)。在古代也有另一種可能,人們看到類似的植物,用類比方式,在現實中制造出工具??梢姡糯藗兇竽X中技術圖示的形成是經過類比和修正而不斷完成的。古代先民頭腦中的技術圖示結構特別簡單,隨著技術圖示從無到有的生成,技術語言也隨著產生,即不同工具的名稱隨著產生。法國社會學者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中探討了人類原始思維的形式不同于今天我們的認識形式[15],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類轉化過程中的作用》提出,勞動促使人手的形成,以及意識產生,進而制造工具和技術圖示形成[16]。古代,技術圖示的形成過程,顯示了原始人利用原始工具憑借經驗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近代,人們頭腦中的技術圖景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技術圖示呈現聚合現象。進入近代以來,有關技術的各類學科相繼產生發(fā)展,交叉技術應運產生。人們頭腦中的技術圖示呈現出結構的多層次性和復雜化,功能的健全化和多樣化,表達技術圖示的技術語言也日趨專業(yè)化。順化、同化以及平衡機理在技術圖示形成中的作用表現的更加明顯。人們基于頭腦中的技術圖示,吸納、解釋各種技術人工物,隨著各種新技術人工物的涌現,人們大腦中不斷構建全新的技術圖示,以吸納、解釋新技術人工物,如此循環(huán),人們頭腦中的技術圖示得到不斷修正和完善。近代以來,人們頭腦中技術圖示的豐富發(fā)展是技術文明發(fā)展的必然產物,隨著技術嵌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斷被技術化,隨著而來人們頭腦中關于技術世界的技術圖示也在不斷深化、擴展和推移。
現代,隨著認知心理學、腦科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頭腦中的技術圖景更加豐富多彩,甚至發(fā)展到頂峰,即人工智能的產生。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大腦中的技術圖示被移植到人工神經網絡中,人們試圖用大量的電子元件、處理元件、人工神經等元處理單位,模仿人腦神經系統(tǒng)中對技術圖示的同化、順化以及平衡過程,以增強人們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把握。“信息加工系統(tǒng)(Information-Processing System)也被稱為符號操作系統(tǒng)(Symbol Operation System)或物理符號系統(tǒng)(Physical Symbol System)。一個完整的物理符號系統(tǒng)具有信息的輸人(input)、輸出(output)、存儲(store)、復制(copy)、建立符號結構(build symbol structure)和條件性遷移(conditional transfer)六種功能。物理符號系統(tǒng)假設提出,任何一個系統(tǒng),如果能夠表現出智能的話,就必能執(zhí)行上述六種功能;反之,任何系統(tǒng),如果具有這六種功能,就能表現出智能?!保?7]人工智能的出現,是人們運用認知心理學、腦科學、計算機學以及認識論交叉研究技術圖示的結果。隨著對人們大腦中技術圖示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將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技術圖示是圖示的一種,技術圖示的形成過程類似于皮亞杰說的認識發(fā)生的三個過程。因此,技術圖示的形成過程同樣也包括同化、順化和平衡三個重要過程和機理。在這三個過程和機理中,技術圖示得到不斷修正、完善,進而達到更高級的技術圖示。
皮亞杰在研究兒童認識發(fā)生過程中提出,“同化則是指把給定的東西整合到一個早先就存在的結構之中,或者甚至是按照基本格局形成一個新結構。即主體將他的感知-運動的或者概念的格局應用與客體的過程,這樣,主體就有可能應用以前的經驗來對待新的情境?!保?8](P7-26)趙樂靜《技術解釋學》以及海德格爾的現象學都指出,同化要求人大腦中有關于技術的前結構、前理解[19],以及人們的期望在對技術的認知過程中起著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諸如面對一個具體技術人工物,生活在不同技術時空語境中的人,大腦中浮現出不同的技術圖示。技術時空語境不同,人們對技術的解釋、把握程度也是不一樣的?!罢Z境是解釋中的語境,解釋是給定語境中的解釋,它們是在研究主體的語用過程和語用方式使用的展開過程中獲得動態(tài)統(tǒng)一的?!保?0]同化類似于奧蘇貝爾提出的認知結構同化理論,在原有知識結構上解釋面對的技術人工物。人們面對各種各樣的技術,把感知到的技術納入到人大腦中已有的技術圖示中,有效地認知各種各樣的技術,就是技術圖示的同化過程。同化過程是人們認知技術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同化過程的前提條件是人大腦中存在已有技術圖示。在同化過程中人們通過技術圖示認知的技術多數是基礎性、通用性技術,或者說是人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技術。同化過程多數發(fā)生在人腦中已有成熟的技術圖示情況下,很少發(fā)生在人類技術起源的早期以及新技術擴散與創(chuàng)新階段。同化過程也多發(fā)生在人們在接受相容技術的認知過程中。也就是說,發(fā)生在成熟技術的擴散過程中。
情境認知是同化機理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布倫特·G·威爾遜(Brent·G·Wilson)等人認為,情境認知(Situated Congition)不同于單純的信息加工過程,試圖糾正認知的符號運算方法的失誤,重視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認知[21]。在技術圖示的修正和建構過程中,情境認知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不是把技術人工物看成是單純的、脫離社會情境的認識論上的技術人工物。在技術圖示的形成、修正、完善過程中,人們的認識活動中滲透著技術人工物賴以存在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技術人工物使用過程中的有效性和功能以及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正是因為情境認知的參與,才使得技術圖示的結構、功能、甚至意義更加豐富,技術人工物在同化機理過程中獲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皮亞杰在分析還原論和預設論在人認識發(fā)生過程中的錯誤理解的基礎上指出,“人的認識結構不是先天預設的,而是在循環(huán)往復的通路中發(fā)生作用的,并且具有趨向于平衡的內在傾向的自我調節(jié)的作用。以自我調節(jié)為基礎的解釋特別富有成效,因為這些解釋說明了形成結構的過程,而不是說明現成結構。”[18](P73-74)可見,皮亞杰特別強調認識形成是建構的,而不是預設的,具有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技術學習能力是順化機理發(fā)生作用的重要條件。順化類似于奧蘇貝爾所說的先行組織者策略理論,順化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自我調節(jié)過程,自我調節(jié)過程涉及到個體的學習能力,“自我調節(jié)強調個體的自主和控制,這些個體監(jiān)控、指導和調節(jié)行動以達到獲得信息、擴大專業(yè)知識和自我發(fā)展的目的。”[22]當人們面對陌生技術人工物時,需要通過技術學習,在原有技術圖示基礎上修正,或者構建全新的技術圖示,這就是人們在認識技術人工物、形成技術圖示的順化過程。技術圖示的順化機理發(fā)生的前提條件是,人們面對的是陌生技術,人們頭腦中較少有或者沒有與面對的技術人工物相對應的技術圖示,往往會出現人們無法認識和把握技術人工物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有通過技術學習,在人腦中重新構建全新的技術圖示,才能認識新技術人工物。因此,順化過程多發(fā)生在新技術擴散過程中技術受體接受新技術人工物的過程中,或者發(fā)生在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人們需要主動構造全新的技術圖示,以理解和把握之。尤其在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涉入者需要構建全新的技術圖示以推進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技術創(chuàng)新是一個展現過程,通過它我們構建了周圍的世界,展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打交道的方式。唯有如此,技術的意義才被理解。”[23]可見,技術意義獲取需要依托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技術圖示的全新構建和修正。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范疇,其含義是身體在人們認知活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的認知行為是通過身體體驗而形成的[24]。人們大腦中形成技術圖示的順化過程中,具身認知發(fā)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其具體過程如下:人的大腦嵌入身體,身體嵌入技術環(huán)境之中,人們面對擴散而來的陌生技術,不是通過對技術本身進行認識論的把握,而是通過本體論上對技術的使用而感受技術存在。也就是說,在技術擴散過程中人的身體參與了技術使用的有效性,并且通過這種具身認知反饋到大腦中形成修正的技術圖示,從而對擴散的技術進行評價。在順化過程中,人們通過技術學習以及實踐上切身感受新技術人工物的使用,充分發(fā)揮具身認知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全新的技術圖示,以解釋、理解、把握新技術人工物。
把人的認知結構與技術環(huán)境有機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考察,就涉及到平衡問題?!巴ㄟ^適應,同化和順化這兩種活動達到相對平衡。平衡既是一種狀態(tài),又是一種過程。平衡狀態(tài)不是絕對靜止的,一個較低水平的平衡狀態(tài),通過機體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就過渡到一個較高水平的平衡狀態(tài)。平衡的這種繼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就是整個心理智力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可以說,平衡是認識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保?8](P4)平衡實質是講人們對技術的認識是螺旋式上升過程,在順化和同化基礎上,技術圖示從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技術圖示的同化過程是順化過程的基礎,技術圖示的順化過程是同化過程的升華。人們對計算機技術的認識過程,就是經歷了同化、順化、平衡的認知過程,人們頭腦中形成的關于計算機的技術圖示在不斷地修正、豐富、完善和發(fā)展,這個事實可以佐證技術圖示發(fā)展和完善的三個內在機理。人們最初運用計算工具的技術圖示同化計算機的計算功能,后來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人們通過技術學習增強順化機理,不斷豐富、完善技術圖示,以把握互聯網,如此循環(huán),計算機技術在不斷發(fā)展,人們頭腦中的技術圖示結構日趨復雜、功能日趨完善。
在界定技術圖示概念、特征以及技術圖示的形成過程和技術圖示的歷史考察的基礎之上,本文的結論就是本文研究技術圖示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從技術哲學和認知心理學交叉視角研究技術圖示。目前學術界在中國知網中還沒有有關技術圖示的相關文章。通過中國知網以及外文搜索引擎,有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研究圖示的論文,有從產品設計角度研究技術圖示的文章,有從創(chuàng)新哲學角度研究創(chuàng)新圖示形成機理的文章,但是幾乎沒有從技術哲學和認知心理學角度研究技術圖示的文章。技術圖示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是技術哲學與認知心理學交叉研究的新領域。在未來研究中可以借鑒認知心理學的實驗方法,深入研究技術圖示形成的內在機理。
二是技術圖示的同化與順化機理研究,啟示我們在接受新技術知識或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要不斷增強忘卻學習和延伸學習的能力。依托同化機理,技術圖示得到不斷拓寬,技術圖示所蘊含的內容不斷充實。依托順化機理,技術圖示的結構和功能在格式塔轉換過程中得到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同化與順化機理,要求我們不斷增強理解技術人工物的技術時空語境,不斷通過技術學習和切身化實踐以完善和豐富技術圖示,進而達到把握新技術人工物的目的。
三是不僅要研究個體內部的技術圖示,而且要研究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人造物之間的技術圖示。在動態(tài)中研究技術圖示,把技術圖示放在大的技術時空語境下進行研究。在今后研究中,可把技術圖示放在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擴散動態(tài)中分析,在動態(tài)中研究技術圖示的形成、完善、升級。在動態(tài)過程中深入研究技術圖示的構建、修正、豐富、完善、發(fā)展,從認知心理學視角分析社會網絡背景下技術圖示破損、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阻滯以及技術擴散受阻的深層原因。
[參考文獻]
[1]Carrel P L& Eisterhold J C.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A]//in Carrel,P L& Eskey D E(eds).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劉明東.文化圖式的可譯性及其實現手段[J].中國翻譯,2003(2):28-31.
[3]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Qiuxia Jiang.Aesthetic Progress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Image-G Actualization[M].Beijing:Commercial Publishing House,2002.
[5]Singer M.Psychology of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entence and Discourse Processes[M].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0.
[6]Anderson J R.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memory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Behavior,1983(22):261-295.
[7]Norman D A &Bobrow D G.On the role of active memory processes in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A]//In Cofer C(Ed.).The structure of human memory[M]. San Francisco,CA:Freeman,1975.
[8]Anderson R C.Some reflections on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4(13):5-10.
[9]Fiske S T& Taylor S E.Social cognition(2nd ed.)[M].New York:McGraw-Hill,1991:98.
[10]Finke R A,Ward T B& Smith S M.Creative cognition: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MA:Erlbaum,1992:1-40.
[11]Howard T J,Culley S J,Dekoninck E.Describing the creative design process by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literature[J].Design Studies,2008,29(2):160-180.
[12][瑞士]皮亞杰,[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14-115.
[13]Palmer S Eand Kimchi R.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cognition[A]//In Knappp T J& Robertson L C(Eds.).Approaches to cognition:Contrasts and controversies[M].Hillsdale,NJ:Erlbaum,1986: 37-77.
[14]樂國安.現代認知心理學關于知覺的研究[J].外國心理學,1986(2):24-28.
[15][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30-180.
[16]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07-518.
[17]司馬賀.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M].科學出版社,1986:6-15.
[18][瑞士]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9]趙樂靜.技術解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38 -164.
[20]郭貴春.語境的邊界及其意義[J].哲學研究,2009(2): 94-101.
[21]Davia H Jonassen&Susan M.Learning Environment [M].London: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2000: 60-79.
[22]Paris S G & Paris A H.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1,36(2):89-101.
[23]易顯飛.技術哲學應首先關注技術創(chuàng)新的哲學問題[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0.
[24]Wilson M.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J].Psycho -nomic Bulletin& Review,2002(9):625-636.
Technical Schema:New Categories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作者簡介:宋保林(1982-),男,河南正陽人,講師,哲學博士,主要從事技術哲學研究;陳麗云(1989-),女,河南中牟人,法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技術史。
基金項目: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發(fā)展計劃項目(162400410036);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重大項目(2016-zczd-009);2015年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15A630019);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15-ZD-219)
收稿日期:2016-04-03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3.004
[中圖分類號]N0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934X(2016)03-00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