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讀與悟:以《故都的秋》為例淺談高中散文教學
李芳
散文,向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受高考命題者青睞的一種文體。下面我將結(jié)合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二課郁達夫的 《故都的秋》在2015年萍鄉(xiāng)市高中語文優(yōu)秀教學課例展示交流活動中所上觀摩課的課堂教學實錄 (以下簡稱 《秋》),具體談談我對散文教學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和體悟。
品味精致之文,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朗讀。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理解作者寄寓于字里行間的獨特情感。
在教 《秋》這篇散文時,我?guī)е鴮W生們先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讀:教師范讀第四段,男女學生各一名朗讀一段自己最喜歡的文字。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讀第四段 “槐蕊”那一段,和著舒緩的音樂,我似乎真的置身于輕柔的槐蕊的海洋,徜徉在這片海上——“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有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我不僅僅感染了自己,也感染了學生們!
正當師生都被這細膩柔美的情境深深吸引之時,文思同學選讀的第三段更是將學生們帶入了感傷淡雅的情境之中。那 “一椽破屋”,“那訓鴿的飛聲”, “那藍或白的牽牛花”,“那疏疏落落的秋草”,無不透著落寞與清涼。整個教室靜悄悄的,真是 “此時無聲勝有聲”?。?/p>
抓住這個契機,我引導學生們說,這樣的文章,需要用舒緩的語調(diào),輕柔的語氣,平靜的心境,細細地讀,靜靜地品。當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嘗到了朗讀的甜頭,都認真地默讀著課文,神情極為專注,“輕輕地進入,靜靜地品味”,我?guī)е蠹乙黄痖_始了靜靜的故都秋味探尋之旅。
讓學生盡情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葉圣陶曾說 “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駕馭文字”。朗讀的形式很多,我們應該根據(jù)課堂的需要組織不同形式的朗讀,比如: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分角色朗讀,集體朗讀等。通過朗讀,老師可以指導朗讀的節(jié)奏,可以引導學生感悟情感,用朗讀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朗誦的過程中,老師的及時評價是很重要的,每一次的朗讀要達到什么目的,在評價和朗讀中要得以體現(xiàn),千萬不可為了朗讀而朗讀!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是牽制全篇的藝術(shù)構(gòu)思的焦點。行文脈絡(luò),是一個完美、嚴謹?shù)乃囆g(shù)整體的脈絡(luò)和筋骨,在全文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
在 《秋》中 “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 “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就是文章的文眼,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這種 “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東西。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說,在散文中 “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就成為 “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
我引導學生們抓住 “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一文眼,細心引導學生閱讀。既然故都的秋味是“清、靜、悲涼”的。趁機讓他們找找文中哪些景物體現(xiàn)了這種故都秋味,他們很快找到了“牽牛花、落蕊、秋蟬、秋雨、秋果”等,集中在文章的第三至第十一自然段,由此他們馬上知道了,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是本文的鑒賞重點。
緊扣文眼,其實就是緊扣文章的重點,目的是以點帶面。要抓住文眼,需要 “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把自己放到“情動而辭發(fā)”的 “重點”上,引導學生順著文路揣摩,循著文意思索。散文像風箏,飄遠含蓄而難以捉摸。因此,教師要始終抓住文眼,細致引導,才能讓學生也緊扣文章的重點,領(lǐng)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入選中學課本的散文,都是字字珠璣、聲情并茂的美文,字里含間蘊涵著豐富的意蘊,朱熹說:“讀書之能,既先識得它外面一個皮殼好,又須識得它里面骨髓好。”所以,散文教學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能協(xié)助學生體會那些表情達意比較深刻的詞句,感知其美妙之處,其深邃之意,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對于這些洋溢著詩情畫意的美文,我們?nèi)绾沃笇W生去體悟鑒賞,并激發(fā)其感情呢?不妨引導他們將散文的一些精彩語段轉(zhuǎn)換成富有生命力的畫面,通過文圖轉(zhuǎn)換,進行賞析、揣摩,體會散文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和無窮魅力。
在教 《秋》時,我和學生們一起將主體部分所描寫的秋景整合成五幅圖畫:秋晨靜觀、秋蕊輕掃、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日佳果。然后讓學生們分組品味鑒賞畫面,注意引導他們從景物、手法等方面體味 “清、靜、悲涼”的故都秋味。
比如 “秋蕊輕掃”圖,再現(xiàn)畫面:滿地的落蕊,還有絲絲細紋。細細品味:“落蕊”寂靜無聲,讓人于清靜中感覺到了一絲落寞?!敖z絲”讓人覺得 “細膩、清閑和落寞”,作家調(diào)動了視覺、觸覺、聽覺和嗅覺,在這樣一幅秋槐落蕊圖中,我和學生們一起感知到了故都“清、靜、悲涼”之秋味,也領(lǐng)略了郁達夫那敏感而細膩的文人風采。
比如 “秋雨話涼”圖,再現(xiàn)畫面:灰沉沉的天,一場秋雨后,一陣涼風起,兩位都市閑人在寂靜的街頭談論秋雨之涼。細細品味:飛揚的沙塵灰土中透著灰暗與傷感,涼風與秋雨透著浸入骨髓的涼意和傷感,而在街頭談論秋雨之涼的都市閑人更是讓人頓生一種特別的滄桑感和悲涼感。在這樣一幅秋雨話涼圖中,飄蕩著 “清、靜、悲涼”的故都秋味,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細膩深沉而感傷的郁達夫。
幾個畫面的分組討論品鑒,我明顯地感覺學生們漸入佳境了,并且慢慢能體悟到郁達夫在故都之秋之中所寄寓的獨特感情了。
通過上面幾個環(huán)節(jié),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shè)了與文本內(nèi)容相適應的情緒氛圍,而我則適時引導學生把握準動情點,引導學生仔細玩味,發(fā)自內(nèi)心地產(chǎn)生感動之情。并且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這種感動得到了盡情的發(fā)揮,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這種感動不是躁動和喧鬧,而是心靈深處的震動甚至震撼!
大凡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幾乎都是作家圍繞一定的主觀意圖和審美理想,將分散的材料鑄成一個個完整的有機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整體,而且這個藝術(shù)整體充溢著作者強烈的情感,這也正體現(xiàn)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而散文的閱讀正是旨在借助積極的審美活動,把握這一特性:我們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把握情感基調(diào);我們可以通過緊扣文眼,把握行文脈絡(luò);我們可以通過再現(xiàn)畫面體悟文本內(nèi)涵。當然教學過程中還有多種途徑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比如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lián)網(wǎng)中搜集有關(guān)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等等。我相信,只要教師用心教,學生用心學,“讀中悟,悟時讀”,就一定可以創(chuàng)造散文體悟佳境!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湘東中學)
編輯:毛莉
責任編輯: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