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東(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
大學法人的屬性初探
劉益東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摘要:現(xiàn)代大學源于大學的法人化,在我國,公立大學法人的屬性是“事業(yè)單位法人”,這一屬性無論是從司法解釋角度而言,還是從大學的組織特性而言,都與大學的本質(zhì)屬性相矛盾,也不能體現(xiàn)大學法人化的意義,無助于大學“法人治理結構”的建構。大學法人的屬性應為獨立人格、相對自主、模糊屬性、組織權益、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綜合統(tǒng)一。有必要重新審視大學法人屬性,建構屬于大學的“大學法人”。
關鍵詞:公立大學;法人屬性
“法人”制度緣起于羅馬法。在古羅馬時代,只有羅馬市民才享有自然人的權利,導致生物意義上的人與法律意義上的人不是同一概念,法人的制度應運而生。后來,則具體用于表征團體(universitas)概念,其核心在于團體的獨立人格。11世紀末到12世紀初,羅馬法復興,一些觀點和原則被逐步引入歐洲,對中世紀大學的產(chǎn)生影響深遠。
從大學的起源來看,中世紀大學不僅建構了大學的制度,還賦予了大學自治、教學、學位授予等多方面的權利,體現(xiàn)了中世紀把精神生活制度化的特點。從理念世界的視角言說,在中世紀,大學與教會存在一些相似之處,其不同在于“教會面對的是信仰和精神,大學面對的是知識和理智”。[1]而實現(xiàn)這種精神生活制度化的重要工具,就是法人制度的提出及其實踐??梢哉f,法人這一制度的提出,對大學的發(fā)展有決定性意義,是現(xiàn)代大學走入歷史舞臺的關鍵性要素,而且,“現(xiàn)代大學的現(xiàn)代性,不僅由其功能指出,還由其獨立的法人身份界定。”[2]換言之,法人制度決定了大學的現(xiàn)代性,進而決定了現(xiàn)代大學的組織特性?,F(xiàn)代大學的自治及系列特權,均有賴于其法人基礎??偠灾?,大學法人制度將“知識的學習制度化為一種永久性的組織形式”,[3]大學的法人化奠定了現(xiàn)代大學的制度根基。
西方大學法人的類型主要依托于兩種制度模式:一是以歐洲為代表的教授會制度,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董事會制度。[4]所謂教授會制度即教授治校,大學校長對教授會負責。在這一制度下,大學的法人性質(zhì)表現(xiàn)為高度自治。這種模式主要沿襲于中世紀的大學自治,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政治化的趨向,真正通過教授治校來實現(xiàn)大學治理的學校已經(jīng)越來越少,因此,大學的法人性質(zhì)逐漸發(fā)生變化,由完全的“學術自治”轉向“綜合共治”,其性質(zhì)也由“絕對自主”轉向“相對自主”。董事會制度即為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美國的私立大學,董事會具有完全獨立的法人地位,擁有最高權力,可以獨立決定學校的各項事務;在公立大學,雖然董事會由州長任命,但作為大學中最高權力機構,依然可以相對獨立地決定學校事務。董事會的最大意義在于,促進了校外人士參與學校管理,促進高校服務社會。而且,董事會制度從法律上保障了大學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從而也保障了其充分的自治屬性。西方大學法人的兩類性質(zhì),雖然在法人主體上有所差異,但都揭示了大學法人的最根本屬性,即獨立與自主的性質(zhì),具體則表現(xiàn)為依托大學法人,實現(xiàn)大學自治。
我國引入“法人”這一概念則相對較晚,直到1987年試行的《民法通則》才第一次確立了法人制度。歐洲大學基本可以歸于社團法人屬類。但是,我國大學具有其特殊性,介于公、私之間,又難用公益表征,所以,我國大學法人可考慮劃為“事業(yè)單位法人”屬類,而這一分類本身并不能說明大學法人的根本特征,且很難在大陸法系的分類中找到對應關系,因此,其屬性問題就較難以用現(xiàn)有的法人概念界定清楚。
在我國,大學法人的制度基礎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下稱“黨委制度”)。大學校長由上級政府部門任命,對上級主管部門負責。因此,相較于教授會制度與董事會制度而言,大學法人的自主性就相對不足,僅具有相對獨立特征。在大的制度背景下,從實踐角度出發(fā),我們需要厘清制度與大學法人之間的辯證關系。如何處理黨委制度與法人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完善大學的治理結構的基礎,也是保障大學法人穩(wěn)健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當前,有學者指出,“作為事業(yè)單位法人,高校本應將追求‘社會的公益’作為其目標,但其民事主體的身份又使其具有謀取‘私利’的空間與可能?!盵5]換言之,這種“事業(yè)單位法人”的主體身份使得高校在“公權”與“私權”之間有了模糊的相對自主權,并且對其自身的定位產(chǎn)生了公與私的困境,出現(xiàn)了“大學法人困局”。國內(nèi)學者破解這一困局的思路是構建“法人治理結構”,簡單來說,就是要探索一條將“黨委制度”和“法人制度”相結合的現(xiàn)實路徑,并通過法人治理模式,平衡大學內(nèi)外部各個主體間的利益,以實現(xiàn)大學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大學“事業(yè)單位法人”的屬性背景之下,建構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還尚不清晰,因此,需要探討的基本問題就是明辨我國大學法人的應然屬性。應然屬性雖表征為理想狀態(tài)或理論構想,但是,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操作層面之上,都更符合我國公立大學的發(fā)展邏輯。
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我國公立大學法人的屬性為事業(yè)單位法人,按照對事業(yè)單位法人的法律解釋,即“從事非營利性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yè)擁有獨立財產(chǎn)或經(jīng)費的各類法人”以及“面向社會直接為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提供服務,以社會公益為主要目的的社會組織”。從這一解釋出發(fā),就很難使大學“具有不同于政府行政機關的特征”。[6]因此,有必要跳出事業(yè)單位法人框架的局限,理性梳理大學法人的屬性,這無論是對建構“大學法人治理結構”,還是對創(chuàng)建現(xiàn)代大學制度,以及對大學章程的再認識等方面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jù)我國公立大學的性質(zhì)的特點,我國公立大學法人應具有以下屬性:
1.獨立人格與相對自主權
我國學者在對大學本質(zhì)探討之時,學界曾有過“適應論”、“超越論”之爭,也有學者認為要跳出適應與超越的理論框架。暫且拋開適應社會與否的問題不談,大學的根本屬性是知識生產(chǎn)與人才培養(yǎng)。大學的法人化,就是保障其最根本屬性的合法地位。
跟隨現(xiàn)代大學的腳步,從法人概念出發(fā),大學具有獨立人格乃是其天然的屬性。也正是這一屬性,才由法律賦予了大學以教授治學、學術自由等獨特權力。
但是,基于我國大學的根本制度為黨委制度,大學因此而無法實現(xiàn)完全自主。而且,完全自主的大學除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和挑戰(zhàn)之外,也不符合國家的根本戰(zhàn)略目標。因此,必須明確大學法人的相對自主性。這種相對自主性為大學和國家創(chuàng)建了一種“松散鏈接”,一方面保證了大學的權益,另一方面也滿足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需求。
在自主問題上,作為大學內(nèi)部法律的大學章程規(guī)定了大學具有何種程度上的自主。以《北京師范大學章程》為例,《章程》規(guī)定,學校自主權主要包括大學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國際合作與交流、學術人員的聘任等多個方面。章程建設補充了大學權利表達的法理基礎。因此,大學法人的獨立人格和相對自主權這一根本屬性的實現(xiàn),理應以大學章程的制定與實施為實踐基礎。當前,各類大學的章程逐步出臺,為這一屬性的具體化提供了現(xiàn)實藍本,也為大學法人屬性的明晰化提供了法律依據(jù)。
2.模糊性質(zhì)與維護大學權益
大學的組織特性決定著大學的法人屬性。馬奇指出,大學作為一種“有組織的無政府狀態(tài)”,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模糊狀態(tài),如目標模糊,權力模糊,經(jīng)驗模糊和成功模糊。雖然“事業(yè)單位法人”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7]但就其與大學所表現(xiàn)出的模糊性相較而言,此“模糊”并非彼“模糊”,“模糊”與“模糊”之間還存在較大的不對稱性。大學是一種專業(yè)化的官僚組織(Professional bureaucracy),整個組織結構呈現(xiàn)一種倒金字塔形式,專業(yè)人員具有核心權力。而且,由于大學具有知識生產(chǎn)的天然屬性,大學法人組織與其他法人非專業(yè)組織的根本不同點就在于其專業(yè)性,與非大學類的專業(yè)組織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其知識生產(chǎn)特性。從這一邏輯推演,大學最根本的利益就在于保護其知識生產(chǎn)和專業(yè)化權力不受侵犯。具體而言,就是保護大學專業(yè)人員的根本利益。換言之,大學要依據(jù)其法人身份,保護大學及其成員的根本利益。
然而,若從事業(yè)單位法人出發(fā),則更多注重大學內(nèi)部的科層結構,與大學的組織性質(zhì)存在一定的矛盾,也就不能很好地保護大學本身的利益。因此,目前進行的事業(yè)編制改革與大學的長遠發(fā)展而言,勢必是一劑良藥。
總之,大學法人的屬性應表征大學組織的基本特征,即模糊性、松散鏈接和專業(yè)性,此外,還應以大學自身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保障自身的合法性權益,為大學的健康發(fā)展與運行提供法理依據(jù)。
3.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法人身份賦予了大學合法性。具有合法性的大學有義務為國家服務,國家亦有義務為大學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結合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大學主要聚焦兩點:一是科學研究,二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科學研究是大學解決理論與實際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大學為國家服務和滿足自身權益的統(tǒng)一體。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本就是大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面對日益劇增的“文化荒漠”現(xiàn)象,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成為國家賦予大學在新時期的歷史使命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均提到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意義,他指出,“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泵鎸ΜF(xiàn)實的挑戰(zhàn),大學必須強化自己的文化屬性,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繼承做出卓越貢獻,為優(yōu)秀文化在新時代的開拓創(chuàng)新提供平臺。國務院統(tǒng)籌推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總體方案》,則從“建設任務”的戰(zhàn)略地位出發(fā),將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作為戰(zhàn)略任務納入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屬性。從這一角度言說,大學法人應當成為一位法律意義上的“文化法人”。
“文化法人”的基本屬性定位,表征了大學與社會、歷史、傳統(tǒng)的互動,是大學在社會之中的文化符號,將文化屬性作為大學法人的基本屬性之一,有助于大學將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功能制度化,既有助于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又有助于形成新型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將文化環(huán)境制度化,保障了大學的文化環(huán)境建設之路。
基于對國內(nèi)外大學法人屬性相關問題的梳理,可以看到,在我國“事業(yè)單位法人”作為大學法人的屬性,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存在一定缺陷,它與大學的組織特性、文化特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沖突與矛盾。結合大學的本質(zhì)特征,在法律意義上,大學法人應該是法律意義上公法人、社團法人、公益法人、事業(yè)單位法人的統(tǒng)一體,從組織特征出發(fā),又該具有本身的文化、模糊等特性。但是,很難在法律文本中找到一個能概括大學法人屬性全貌的表達,可見,如果僅從法律視角出發(fā),破解“大學法人困局”仍存在不小的難度。此外,就構建“法人治理結構”而言,若沒有清晰的法人屬性作為根基,在現(xiàn)實中就將遇到難以逾越的邏輯悖論。因此,有必要從大學本身出發(fā),對相關法律進行進一步修訂,構建“大學法人”的法律表達,使其具有大學法人的應然屬性。
參考文獻:
[1] [3]劉海峰,史靜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60. 268.
[2]周作宇.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實踐邏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2):7-15.
[4]李福華.大學治理與大學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1-36. 34.
[5]金家新,張力.公立高校法人制度的雙界性:法源、問題與治理[J].復旦教育論壇,2015,(1):5-11.
[6]張端鴻.中國公立大學法人治理結構研究—以A大學為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11.
[7]湛中樂,蘇宇.論大學法人的法律性質(zhì)[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9):18-23.
(責任編輯朱玉成)
The Property of University Corporation
Liu Yidong
Abstract:The modern university is derived from the university corporation. In China, the“public institutions corporation”is the property of the public universities.On the one hand, 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ity, whether from the point of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r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On the other hand,it's also against the University Corporation to make sense, which is prevent to build the“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Based on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reflection on local practice, the property of university corporation should b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relatively autonomous, ambiguous property, integrated unified organizational right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the property of the university corporation, and to build the real“University Corporation”.
Key words:public university; corporation property
作者簡介:劉益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GFA097002)
收稿日期:2016-02-25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38(2016)03-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