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琳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心不應是真理的倉庫。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惡習就是冷漠,缺乏熱情。兒時的內心冷若冰霜,來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人的心靈的豐富性、多樣性,教師的最大的悲哀莫過于眼看原來天真活潑的、對世上萬物充滿熱情的生命,在學校“教育”的塑造中變成只對“知識”懷有“單純”的好奇心的“機械人”。是的,如不改變這種重智輕情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教師縱使口吐蓮花,也未必能使學生“頑石點頭”。那么,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情感的開發(f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課改形勢下,怎樣使情感發(fā)揮作用,又怎樣讓學生感動來達到新課改的目的呢?
一、用教師的真情感動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痹诮虒W過程中,若教師心如枯井,冷漠無情,只知生硬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傳達”作者的感情,這樣非但引不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反而會使學生產生厭惡之感,所以要讓學生動情,教師必須先動情。當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種特定的情境中,進入一種忘我的藝術境界,將作品的藝術情思、藝術形象再現給學生時,師生之間就會實現認知與情感的自然融合。這時,無聲的鉛字就成了有聲有形、令人可聞可見的動情音符。
語文教材中以情動人的文章很多,在營造特定的情境氛圍的基礎上,可以采用有表情的美讀的方法,情動于中而形顯于外,把教師的情感體驗毫無掩飾地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來。如,《斑羚飛渡》一文描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會讓每一個讀過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會啟發(fā)人們重新認識這個萬物共生的世界。教師在教學此文時,可以先播放一段視頻:北川縣城,被壓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歲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經逝去的父母身體翼護下與死神抗爭了四十余個小時后終于獲救。讓學生講述其他感人的事例,在經過思想和感情上的預熱鋪墊后,教師再聲情并茂地配樂朗讀課文,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情感藝術世界。讀著讀著,教師的聲音哽咽了,學生的表情凝重了,學完課文之后,還可以引導學生讀《藏羚羊跪拜》。學生被動物表現出來的精神深深地震撼,課后可以讓學生寫學后感,表達學生對這種精神的深深感動與佩服,對人類虐殺動物的憤慨,對人類行為的反思,對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呼吁。這樣,學生真正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學生也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
二、用經典的美文開啟想象
黑格爾說,“人類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具備通過語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審美想象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固然要運用聲音來調動學生的聽覺,通過畫面來調動學生的視覺,但更必須通過喚醒學生的“心覺”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這樣,使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按各自的審美標準,對作品所塑造的文學形象、意境進行審美再現,從而產生“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膶徝栏袆印?/p>
如,王劍冰的《絕版的周莊》是一篇充溢著詩情畫意的美文,文辭清麗雅致。作者對周莊的美進行了生動的描繪,但學生頭腦中產生的意象決不能僅僅限于作者的直接描述。教師應讓學生在作品意象的激發(fā)下,調動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對作品的意象進行發(fā)散和補充。這樣,文學欣賞的過程才算完成,學生也才能真正體會到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才能由衷地為美的事物所感動。在教授本文時,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最能體現周莊美的語句找出來,并賞析美在何處;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相應的語句,其他學生閉目聆聽,想象畫面,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學生的思維會異?;钴S,他們借助想象的翅膀對美的形象進行了新創(chuàng)造、新挖掘,好詞佳句層出不窮,為美文增添了新的意境,學生也進入了體驗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新境界。
有一種久違的體驗叫感動,有一種醉人的滋味叫感動,感動無法預定,也無法奢求,它總是在不經意的一瞬輕輕觸動心靈,銘記于心,感動的時刻就是幸福的時刻。只有擁有感動的語文課堂才是生動活潑的,也只有擁有感動的語文教學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因為教師的感動,教學就不再是單純的工作任務,而是一種真實的生命體驗,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因為學生的感動,知識不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點燃心靈的火花,課堂不再是監(jiān)獄般的牢籠,而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