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299)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王海燕
(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299)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立德樹人的必修課,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提出“互動式參與式”教學改革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并終生受益的課程。
思政課;教學改革;課堂實踐;高職院校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堅定科學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幫助大學生科學認識人生,加強道德修養(yǎng),樹立應有的法治觀念,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課程。面對新形勢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化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實現“中國夢”服務。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切實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fā)學生思考,增強教學效果[1]。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其主要任務是: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鞏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動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要求的大學文化,立足學生全面發(fā)展[2]。
由于學習環(huán)境、生源素質和學習時間等不同,高職學生既有“追逐新潮、渴望知識、樂于交往、心系國家”等大學生的共同特點,又具有其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專業(yè)認知較強,綜合素質較差;生源層次多,素質差距大;實踐動手能力強,邏輯思維較弱;理論認知存在偏差,知行不統(tǒng)一;自學能力較弱,學習效率較低。因此,教師必須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改變教學內容,選取教學方法。
在信息化社會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斷增加,每一個學生都可從互聯網上獲取各種信息。教師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顯然不合時宜,此外大量良莠不分的未經鑒別的信息碎片充斥于學生的頭腦,干擾學生的判斷,需要教師明確指導,把握方向。解決上述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按照時代特點、學生變化等客觀實際進行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改革,以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1.1 把教材內容轉變?yōu)榻虒W內容
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以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引領,建構起“一條主線三個部分五個模塊”課程內容結構,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課程主線,把全書8章內容分成3大部分,即思想教育(1~3章)、道德教育(4~5章)、法制教育(68章),按照由精神靈魂層面到行為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由虛到實的順序進行學習和掌握,一步一步走進學生的內心。再將3個部分細化為5大模塊:學習觀教育、成才觀教育、人生價值觀教育、道德觀教育、法治觀教育,設計相應的活動內容和實踐項目,全書共46學時,其中理論教學34講,實踐教學12學時。每一講的教學內容都有相應的方案設計,設計模板格式統(tǒng)一,包括教學步驟、師生活動、設計意圖、時間分配、案例聚焦、尋本溯源、社會連接、互動空間、輔導答疑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力求以學生為中心,增加學生參與教學的時間。
1.2 改革教學方法
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認真探索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大力推進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建立教學資料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
1.2.1 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方法,倡導參與式學習
由單純的教師灌輸逐步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式參與式教學方法過渡。在具體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是主角,教師是設計者,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參與式教學方式,主要是以小組為單位去探討問題、搜集資料,課上進行典型發(fā)言、集體討論,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同時配合演講、游戲、辯論、作品展示等多種學生活動。
比如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在課堂舉辦我們是一家人、吸管建塔、兩人三足賽跑游戲、這就是我、你來比劃我來猜等小游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知行統(tǒng)一。在吸管建塔的游戲中,讓學生將50根吸管通過自己的努力動手搭建成一座座“塔”,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現實和理想的關系。通過參與體驗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貼近學生,也可以采用辯論賽的形式。如講授第5章戀愛、婚姻和家庭問題時,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戀愛問題組織了課堂辯論賽“大學生戀愛利與弊”,由學生自己主辦,教師總結點評,最后,給獲勝者頒獎并加分鼓勵。通過這樣的活動,提高了同學們的思辯能力和正確的戀愛觀,師生均有收獲。
為總結某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圍繞著如何“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鋒”組織演講,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準備籌劃,每組推薦一人演講,最后評出名次,計入平時成績。主持人、評委都由學生來擔當,老師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演講其間,還穿插了很多學生表演,有的班級請來了班主任老師伴奏 ,寓教于樂,氣氛熱烈。最后各班根據這次演講寫了總結、體會,認為這種形式不僅深化了理論知識,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精神、情感體驗,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尺講臺不再是教師一人的專利,也是學生經常光顧的舞臺,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與教師共同備課,共同演繹要講的內容,使課堂生動活潑,學生在自我探索、自我教育中得到更深刻地啟示。
1.2.2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強課堂的感染力
為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具體教學中,盡量采用影視資料與教材相結合的方法,增強可視性和立體感,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形象生動地傳授教學內容,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3]。具體做法有:
1)精心選取視頻資料。如在講第1章“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內容時,選取了電視劇《潛伏》的2個片段,通過余則成和謝若琳、李涯和謝若琳的兩段精彩對話,分析他們3個人的人生信仰和人生結局是什么?余則成是怎樣完成了由一個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向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轉化?通過分析同學們得出結論:主人公余則成之所以能夠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中,舍生忘死,長期潛伏,為民族的解放事業(yè)做出卓著貢獻,正是因為他獲得了崇高信仰的強大支撐。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什么樣的信仰,將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一個黨、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
2)搭建師生互動的網絡平臺。“互聯網+”的時代特點,也帶來了教育教學形態(tài)的變遷,由原來單一的平面資源教育走向多媒體交互式個性化的數字教育,“互聯網+教學”的新模式可以是師生通過人機交互模式實現線上互動結合、問答交流[4],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建立本課程學習群,教師和學生在網上互動,切實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起到了課堂上無法起到的效果。教師利用QQ群、微信群和手機短信等虛擬空間,與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案思想交流和輔導答疑、親情問候,角色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師生在線關系更加平等,縮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拓展了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的空間。
1.2.3 積極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yǎng)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為人們解讀了很多人生的困惑,教人們如何更快樂的生活,可以學到很多生活的大智慧。在教學中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注入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萃取國學之精華,例如在給學生講“什么是大學?”時,引用了曾參的《大學》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告誡學生上大學的目的是學習怎么做人,并向學生滲透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理念:大丈夫欲齊家、治國、平天下,必先修其身,明確修身是大學的第一課。講第4章“注重道德傳承,加強道德實踐”時,介紹了被聯合國評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孔子及其學說,推薦閱讀《論語》《大學》《孟子》《老子》等,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以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來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崇德修身、砥礪品格,這樣既弘揚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又幫助學生提升內在修養(yǎng),塑造其高尚的人格[5]。
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6]”教學改革好不好,實際的課堂效果說了算。通過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熱情,從效果來說,這樣的課堂改革是成功的。
2.1 指引學生人生的方向
習近平說,“青年人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7]”基礎這門課就是讓大學生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社會、他人和自己,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處理好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明確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做人,怎樣的生活才有意義,怎樣的人生追求才有價值等。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也始終在追求教育的終極目標:用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用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
2.2 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們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歷史的責任。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正是這些課外活動使這些學生受到了鍛煉,真正做到知行統(tǒng)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懂得感恩社會,回報社會,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理想、有抱負、敢擔當。
2.3 學生的就業(yè)率不斷提高,企業(yè)和社會對畢業(yè)生評價高
在畢業(yè)生中涌現了許多優(yōu)秀的創(chuàng)業(yè)典型。酒店專業(yè)畢業(yè)生李英芝、王新現在已是五星級酒店的大堂經理;機電專業(yè)畢業(yè)生李楠、馬童等應聘到北京東方通快激光技術有限公司,從事數控激光設備編程操作工作,已成為該公司的業(yè)務骨干。自動化系畢業(yè)生王愛民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和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
學生對教師授課水平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從最近幾年學生評教結果看,每學期評教分數均達到90分以上。多數學生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學院80%的在校生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
3.1 教學改革要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過于注重教學形式和方法的運用,往往忽視了教學內容的理論性、邏輯性和整體性。教師運用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多樣化不等于娛樂化,運用要適度。要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教師切忌為了提高“抬頭率”,片面追求多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樂了、課堂活了,但學生沒有真正學到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這就舍本逐末了。
3.2 教學改革必須要占領輿論導向的道德高地
有的教師為了“討好”學生,降低了教學內容的品位與要求,課堂案例庸俗或充滿負面信息,削弱了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科學性,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素質,違背了思政課的教學初衷。思政課教學可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但是通俗不等于庸俗,趣味性不等于無原則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真正的教養(yǎng)性表現為:學生能從他身上看到一個引導他們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從他的話里聽出他在號召他們成為忠于信念,對邪念不妥協(xié)的人。[8]”只有把握好思政課教學的立德樹人大原則,才能達到思政課教學的最佳效果。
3.3 用信息化助推教學改革
信息化的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有待完善。它應該成為師生、生生之學習交流平臺;網絡教學資源的更新要加快,保證及時上傳最新政策、新聞事件等,使網絡平臺成為學生了解社會的重要窗口;思政課教師要充分掌握信息化技術,不但能利用信息化實現無紙化辦公,更要堅持網上“授課”,制作微課,實現多極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延伸思政課的課堂,大膽借鑒中國人民大學的微信平臺“別笑我是思修課”,組建類似的自媒體平臺,結合學院實際擴充學習空間。
3.4 用人文關懷暖化教學改革
思政教師既要教育引導人、又要關心幫助人。備課重點是備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交友擇業(yè)、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要帶著愛心和溫暖進行教學,解決學生心靈的困惑,對經濟困難的學生多關愛他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獻一些愛心。只要教師能獻出一點愛心,言行一致,為人師表,行為世范,就能達到育人的目的,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有說服力、感召力。
以上是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進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改革與探索,文中還有很多不成熟的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時俱進,銳意改革,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真正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 [EB/OL].http://ahszk.ahnu.edu.cn/ News_View.asp?NewsID=208,2005-03-02/2016-10-10.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http://education. 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2015-01-19/2016-10-10.
[3]李建中.“怎么講”才能更出彩[J].中國大學教學,2016 (8)34-37.
[4]楊銀付.“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教育變遷與政策響應[J].教育研究,2016(6):4-8 .
[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2-10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58.
[7]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12.
[8]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問題[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8.
Students-Concentrated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
WANG Haiyan
(Ta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Tangshan 063299,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required course on moral education, which plays a key role on the growth of students. This paper taking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s forward a "inter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t gives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and stimulates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m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become a well-liked and lifelong beneficial less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al reform; the classroom of practi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712
A
1674-943X(2016)04-0043-04
2016 - 10 - 07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高職思政課實效性有效途徑的研究——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參與式教學為例”(課題編號:2015GJJG328),主持人吳小菲。
王海燕(1968 -),女,河北唐山人,本科,教授,主研方向為高等職業(yè)院校思政課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