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英 文庭孝 (中南大學 湖南長沙 410013)
?
社會信息化反思*
●劉曉英文庭孝(中南大學湖南長沙410013)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社會信息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趨勢和基本特征,社會信息化帶來的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變了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網絡取代學習、手機取代交流、電視取代書本、瀏覽取代思考、智能自動取代手動已成為社會信息化追求的目標和普遍大眾生活的常態(tài)。參考文獻6。
[關鍵詞]信息技術社會信息化海量信息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社會信息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趨勢和基本特征,社會信息化帶來的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變了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一方面社會信息化帶來的鍵盤加鼠標或按鈕加觸摸屏式的智能化方式大大拓展了我們獲取信息的范圍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另一方面社會信息化產生的海量信息讓我們疲于應對,無所適從。
在社會信息化光鮮的外衣之下,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變革正在悄然進行,少數技術精英和商業(yè)精英的大腦正在高速進化,他們利用科技之劍和信息之劍,通過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慢慢揮斬蕓蕓大眾的智慧之根,使之弱智化,從而達到控制社會大多數的目的。而大多數人正樂在其中,盡情地享受著信息化和智能化帶來的“好處”。這一社會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社會信息化將把人類社會引向何方?我們該如何有效控制社會信息化之劍?
1微量紙本變?yōu)楹A啃畔?/p>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快速進步,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類社會所擁有的知識信息量正呈幾何級數增長。在海量知識信息中,紙質知識信息量僅為240TB,而膠片知識信息量有427 216TB,磁介質知識信息量有1 693 000TB,電子郵件知識信息量有11 285TB,UseNet知識信息量有73TB,Web網頁知識信息量有21TB,廣播知識信息量有788TB,電視知識信息量有14 150TB,電話知識信息量有576 000TB,紙介質知識信息量僅為磁介質的0.00014%[1]。
知識信息量的這種高速增長和極差結構無疑給人類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一方面,過去的微量紙本知識已經變成了海量數字信息,“信息過載”、“知識爆炸”正在困擾著人類,我們正迷失在知識信息的海洋里無所適從。正如奈斯比特所言“我們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卻渴求知識”、“信息泛濫比沒有信息更可怕”。海量知識信息的存儲不再是時間和空間問題,而是數量和效率問題,是去粗取精和去偽存真的問題。另一方面,知識信息量的高速增長與人們特定的知識信息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海量知識信息的高效組織和檢索是信息處理中的最大難題,物理空間與符號空間的映射矛盾演變?yōu)槲锢砜臻g與數字空間的映射矛盾。如果說在微量紙本時代,我們可以用文化素質(由受教育程度來反映,其中知識量和知識結構是基礎,知識量和知識結構由閱讀時間、閱讀量和閱讀范圍直接決定)和學習能力(其中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最為重要)來反映人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的話,那么在海量信息時代,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能力無疑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要求,其中信息獲取、信息檢索和信息評價能力是核心,因為“知識的一半是知道哪里有需要的和有用的知識”。在海量的知識信息面前,我們用于知識信息吸收、理解、消化和思考的時間與精力正在減少,而用于知識信息采集、獲取、檢索和鑒別的時間與精力正在與日增長。真正有用的知識信息正在被廣泛稀釋,有用知識信息的獲取成本正在急劇上升?!靶畔⒎簽E”和“知識饑渴”已成為現實,這不能不說是社會信息化帶給我們的悲哀。
2快速瀏覽取代掩卷沉思
在信息時代,我們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瀏覽網頁、收發(fā)電子郵件、觀看視頻、即時通信、互動聊天、玩電子游戲和從事網上購物等,人的大腦整天受到各類海量視頻信息的高度刺激,感官逐漸喪失敏感,變得麻木和疲倦,來不及思考。我們正在由信息烹飪時代進入信息快餐時代,深度閱讀和積極思考所帶來的思維快感和內心陶醉已經被膚淺閱讀和快速瀏覽所取代,在鼠標加鍵盤的操作中我們只剩下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因為深度閱讀和積極思考是一種注重知識信息的眼光、視野、思維、思想和精髓的深層次閱讀方式。而膚淺閱讀和快速瀏覽是一種囫圇吞棗、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追求短暫視覺快感和心理怡悅、不需要思考、跳躍式的閱讀方式。假如說深度閱讀和積極思考曾經是一場饕餮的思想盛宴,它在知識信息貧乏和如饑似渴的時代里填補了人們空虛的胃的話,那么膚淺閱讀和快速瀏覽就像一個美食家一樣不斷興奮獵奇和淺嘗輒止,迅速消化與吸收、拋棄與更新、理解與遺忘。正如蓋瑞·斯莫爾和吉吉·沃根所言[2]:不斷翻新的網頁使我們陷入持續(xù)性的局部注意力狀態(tài)。有人把大腦的這種狀態(tài)描述為不斷忙碌,追蹤一切,但從來沒有真正重視過任何事情。注意力連續(xù)地被分散令我們的大腦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人們不再有時間進行反省、思考或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注意力的這種無法持久主要是因為信息的價值越來越短暫,美國學者斯各特·拉什在《信息批》一書中指出:一本論說性的書的價值能延續(xù)20多年;報紙上消息的價值只有一天,一天之后我們就把它丟進垃圾桶;更極端的是,國際貿易商訊和網絡信息有時只有區(qū)區(qū)20秒左右的有效期(價值)。在信息化時代,這種“短命”的信息每天正在排山倒海地吞噬我們的時間、生命和注意力。沒有價值的信息就是垃圾,甚至比垃圾更糟糕。
在過去的歲月里,我們崇尚“不動筆墨不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那種掩卷沉思一朝頓悟的狂喜讓我們的內心更充實、思想更深隧。而社會信息化改變了這一切,我們放下了書本,時時面對屏幕,處處緊握手機,唯恐錯過最精彩的瞬間,誰也無法平靜地關閉電腦、電視和電話,靜下心來安享閱讀帶來的片刻愉悅,取而代之的是鼠標加鍵盤式的搜索、瀏覽、拷貝和粘貼。在滾動的視頻中,我們得到的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發(fā)布的片斷信息,我們發(fā)出的也是來不及深思的信息片斷。長此以往,我們的大腦就會萎縮,思想變得膚淺,被泛濫的信息牽著鼻子四處漫游。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就像吸食鴉片成癮一樣,被“電腦綜合癥”和“網絡綜合癥”纏繞,社會信息化正在箝制蕓蕓大眾的思想,腐蝕人們的心靈,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否則,我們最終會發(fā)現,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最鋒利的信息化之劍刺穿了我們的靈魂之盾,我們就像一尊坐在屏幕前只會操縱鼠標和鍵盤、死死盯著屏幕的木偶。
伴隨計算機和網絡使用量劇增的是閱讀時間和閱讀量的下降以及不均衡,我國尤其突出。據調查,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為 64 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讀書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為 55 本;美國現在正在開展平均每年每人讀書達 50 本的計劃。而我國國民每年人均閱讀圖書僅有4.5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成為世界上人均讀書量最少的國家和民族之一。另據美國皮尤互聯網與美國生活項目調查數據表明:過去一年,美國16歲以上人群人均閱讀17本(包括電子書)。我國2011年的統計數據是人均4.35本傳統紙質書,1.42本電子書,即人均5.77本(包括電子書),僅是美國的三分之一。 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九年期間學生課外讀書量要達到 400 萬字,如果每本書是 10 萬字,就是九年讀書量為 40 本,平均每人每年讀書不足 5 本。溫家寶總理曾說過:“讀書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yǎng),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fā)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痹谛畔⒒瘯r代,盡管世界各國人均圖書閱讀量都在減少,但我國尤為顯著[3]。我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多地消失在閃閃發(fā)光的屏幕中,成為電腦、電視和手機的“奴隸”。
3被動接收多于主動獲取
客觀信息和自然信息是事物的運動狀態(tài)及其變化方式,而主觀信息和社會信息是事物運動狀態(tài)及其變化方式在人腦中的反映。幾千年以來,如何快速有效地捕捉和獲取信息是我們的夢想。人類一直在苦苦追尋并發(fā)明了一系列延長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先進工具和技術手段,五次信息革命(語言,文字,造紙和印刷術,電報、電話和電視,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記錄了人類追求信息解放的歷史演變軌跡。然而,正是這些先進工具和技術手段在慢慢地改變我們傳遞、獲取、接收和理解信息的方式。面對急劇膨脹的海量信息地狂轟亂炸,我們感覺有點無助,心力交瘁。為什么突然有了這么多信息我們卻仍然困惑和迷失,我們需要的信息在哪里,哪些是最有價值的信息?
在信息貧乏的時代里,我們感覺孤獨無助,期盼得到來自遠方的聲音,信息多么珍貴!我們會不遺余力地主動去打探、去獲取并慢慢咀嚼、消化、吸收、思考,然后珍藏。在信息富余的現代信息社會,我們只要打開電腦、電視、手機等任何信息終端,各種信息撲面而來,你來不及反應和反饋,更不要說咀嚼、消化、吸收和思考,整個大腦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濾篩,快速、被動地接收并過濾信息。我們獲取信息和鑒別信息的能力并沒有隨著信息數量的高速增長而成正比例上升,相反,海量信息卻帶來了注意力的分散和貧乏。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信息被高度圖像化和多媒體化,并且對你反復轟炸,而我們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正在被豐富的視覺感官沖淡。由于計算機和網絡傳遞信息的多媒體化和快速高效功能,由電子圖像主導的“影像時代”和“讀圖時代”已經來臨。數字技術所導致的三維圖像,一方面生動具體,強化了圖像認知能力,吸引了注意力。而另一方面如法國學者R·舍普在在《技術帝國》一書中所言[4]:圖像技術帶來的首先是直接性占統治地位,換句話說就是拒絕抽象和中介。重要的被關注的是具體和圖像,而從這個充斥著圖像的世界上消失的是想象。關上電腦、電視、手機,一切又都消失在遠方,我們兩手空空,內心也空空。浮躁的信息世界哪里還能容下平靜的書桌。
社會信息化帶來了便利,更多的人不愿意自己動手,主動出擊,勞動獲取,而寧愿被動接收,不勞而獲。紛繁復雜的信息結構,反復跳轉的信息鏈接,過度序化的信息組織,感覺一切都自然而然,無需我們過多思考,信息世界似乎就應該這樣。大家都在被動適應,而不會主動改變。更多的人成為信息的傳播者、接收者和利用者,只有極少數人從事有用信息的生產、加工和提供。這種信息獲取方式最終會使我們大多數人像被少數技術精英(技術優(yōu)勢)和商業(yè)精英(商業(yè)利益)攥住線的風箏,難以掙脫。由他們來決定我們信息獲取的方式、獲取什么、獲取多少、如何獲取。這正應了經濟學里的一句名言: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4智能自動代替手動完成
信息技術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而且改變著我們的感覺、行為以及大腦發(fā)揮功能的方式。信息技術應用的一個基本趨勢是智能化和自動化,人的干預越少表明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越高。智能化是指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行業(yè)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匯集而成針對特定領域的綜合應用,如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系統、智能化設計、圖書館智能化、辦公室智能化等。自動化是指機器設備、系統或過程(生產、管理過程)在沒有人或較少人的直接參與下,按照人的要求,經過自動檢測、信息處理、分析判斷、操縱控制,實現預期的目標的過程。自動化技術被廣泛用于工業(yè)、農業(yè)、軍事、科學研究、交通運輸、商業(yè)、醫(yī)療、服務和家庭等方面。
在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推動下產生了一系列智能產品,如“傻瓜式產品”、“傻瓜式操作”、“一鍵安裝系統”、“全自動系統”、“無人控制區(qū)”、“全智能機器人”、“智能圖書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自助圖書館”,等等。這些智能化和自動化傻瓜產品不僅能代替人做各種體力勞動,而且能根據人的需要在各種條件下自動做出必要的反應。一方面體現了設計者們的大智慧和高智商,而另一方面卻反映了使用者們的弱智化和低智商。因為每一種先進的智能化和自動化傻瓜產品在提升人的一些認知能力的同時,也損害了人的其他一些認知能力。比如說閱讀,過去我們喜歡翻動書頁時發(fā)出的美妙聲音,使我們的內心得到安寧。而電子書卻可以自動翻頁、任意搜索,催促你向前。我們過去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而今寫閱讀筆記成了一種奢侈。正如范尼姆韋根所說[5]:如果我們繼續(xù)通過書籍和言語來獲取新信息,可以從中受益。紙和筆已經使我們喪失了許多,而今我們連紙和筆都不愿意用了。又比如說借閱,過去我們喜歡在書堆里尋找和發(fā)現書籍的喜悅,使我們感覺富足和充實。而今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可以準確指示任何一本書的收藏之所,無線射頻技術(RFID)甚至直接可將任何一本書的藏所呈現在我們眼前,搜索引擎可以可視化展示知識網絡,使你在需要的信息之間自由跳轉。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我們做的事情越來越多,越來越智能化和自動化。不僅能輔助我們進行科學研究(如科學計算、實驗控制、數據處理、知識發(fā)現),還能替代我們從事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只要開發(fā)出相應的寫作軟件、繪畫軟件、書法軟件,輸入不同文學家、藝術家的風格,在選定設定的主題和風格后,點擊鼠標和敲擊鍵盤即可完成需要的任何作品。這種超視覺、超感官的藝術作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如科幻電影和動畫片中的特技效果。我們人類引以為豪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我們積累了數十年才會擁有的靈感,輕敲鼠標和鍵盤就可瞬間實現。也許有一天,人類會成為一切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旁觀者。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人類的悲哀,令人五味雜陳。
社會信息化帶來了強大的信息技術工具和手段,一方面使部分人變得越來越聰明,具有高智商,但同時又使另一部分人變得越來越笨,日趨弱智化;一方面我們通過信息技術獲得的越來越多,但隨之失去的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一些我們一直最珍視的東西[6]。例如,親身參與的樂趣,手動完成的體驗,解決問題的思考,創(chuàng)造收獲的智慧,都被智能化和自動化產品無情的替代了,你已經變成了一個旁觀者,可能成為技術精英和設計者們的玩偶。更可怕的是,你還無知,正在高度贊嘆著技術精英和設計者們的高明,欣然享受著智能產品帶來的“悠閑”和“樂趣”,卻不知這是一個技術陷阱和信息緊箍咒。
數字網絡信息時代,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變化,網絡取代學習、手機取代交流、電視取代書本、瀏覽取代思考、智能自動取代手動已成為社會信息化追求的目標和普遍大眾生活的常態(tài)。我們在學校、辦公室、課堂、會議、車站、家庭等場所獲得的信息日漸增多,但我們面對面的交流和掩卷的思考正在減少,結果是,我們正日益落入少數技術精英設計的信息化陷阱,成為社會信息化的俘虜,少數精英的智能化和普通大眾的弱智化正成為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兩極且不斷強化。我們該如何破解這一魔咒,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文庭孝,劉曉英.科學知識增長及其評價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8(4):12-18.
[2][4][5][6]肖峰.“技術性大腦疲倦”及其他[J].社會學家茶座,2011(3):112-118.
[3]葉翠,文庭孝,劉燦姣.中美全民閱讀比較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3(3):35-41.
(劉平編發(fā))
Reflection of Social Informatizaion
Liu Xiaoying Wen Tingxiao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China)
Abstract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the general trend and basic feature of the world. Social informatization brings automatization, digitalization, networkization and intellectualization to us, and has radically changed the pattern of our working, learning, living, thinking and behavior. Network has replaced learning, mobile phone has taken over communicating, TV has displaced books, browsing has substituted thinking,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automatization have permuted DIY. 6 ref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informatization. Massive information.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簡介]劉曉英,副研究館員;文庭孝,博士,現在中南大學圖書館工作。
[中圖法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845(2016)01-0091-04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大數據時代的數字資源融合及其服務研究(13YBA347)”研究成果之一。
【思辯·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