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斌, 李悅
(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
中美領導人互訪演講中具體互文性的語用分析
辛斌, 李悅
(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李悅(1989-),女,漢族,山東鄒平縣人,碩士。研究方向:語用學、話語分析。
[摘要]本文以1972年以來中美兩國領導人的42篇互訪演講(22篇中國領導人訪美演講和20篇美國領導人訪華演講)為語料,從語用學的角度對其中的引用和提及兩種具體互文關系進行對比分析。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典型例子分析表明,中美領導人在互訪演講中對于引用和提及兩種手段的使用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傾向,但其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一方面旨在宣傳和推廣特定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tài),另一方面意在爭取認同,構(gòu)建互信和對話交流、和平共處的基礎。
[關鍵詞]中美領導人;互訪演講;具體互文性;語用分析
1.0 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這個概念由法國符號學家Kristeva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指語篇中包含他人的話語或其他語篇的片段(辛斌,2000)?;ノ男允钦Z篇的一個基本特征,互文性分析近年來日益受到話語分析者的重視,已經(jīng)成為話語和語篇分析的一個重要視角。Fairclough(1995: 188)甚至把語言分析和互文性分析視為語篇分析的兩種互補形式,前者旨在說明語篇如何選擇使用語言系統(tǒng),后者說明語篇如何選擇使用話語秩序(order of discourse),即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中語篇生產(chǎn)者和解釋者有效使用的習俗化實踐(如體裁、話語、敘事等)的特定組合。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美領導人互訪日漸頻繁,有力推進了兩國關系的發(fā)展。他們互訪期間所作的演講在傳播國家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構(gòu)建國家形象和國際社會新秩序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為了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兩國領導人演講時往往運用互文這種修辭手段,因而這些演講中的互文現(xiàn)象不可避免地被賦予政治色彩,并發(fā)揮特定的政治作用。本文選取了42篇中美國家領導人互訪演講為語料,從語用學的角度對其中的具體互文現(xiàn)象進行了對比分析,試圖找到兩者的傾向性和異同點,并在此基礎上揭示其互文傾向異同背后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
辛斌(2008)提出,為了在語篇分析中便于操作,建議把互文性分為“體裁的”(generic)和“具體的”(specific)。前者指一個語篇中不同體裁、風格或語域的混合交融,后者指一個語篇中有具體來源(有名有姓的或者匿名的)的他人話語。本文的分析將著重于具體互文性。國家領導人的互訪演講本質(zhì)上屬于政治語篇,是各國領導人就國內(nèi)外政治形勢而在跨文化語境中發(fā)表的演講,旨在闡明立場觀點和政策主張。借助于具體互文手段,言者往往能更加有效地使聽者理解自己的話語或語篇的字面意義和隱含意義。常用的具體互文手段包括引用、提及、用典、諺語、習語、陳詞等。其中,引用和提及在我們分析的語料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因此也是本研究的重點。
2.0 引語的分布與功能
作為一種有效的修辭手段,“引用”(quotation)被廣泛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引用按來源可分為兩種:“自我引用”(self-quotation)和“外部引用”(external quotation)。前者指在當前話語或語篇中引用自己之前的話語,后者則指在當前話語或語篇中引用他人話語。引語按引用方式又分為三大類,即“直接言語”(direct speech)、“間接言語”(indirect speech)和“警示引語”(scare quote)。直接言語指逐字引用他人話語,間接言語指轉(zhuǎn)述原話的命題內(nèi)容,而不拘泥于其形式或措辭;警示引語即引用者出于各種寫作目的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其所選擇的詞語(辛斌,2013)。相比較而言,自我引用在政治演講語篇中的使用頻率遠不及外部引用高,因此,本文僅對互訪演講中的外部引用現(xiàn)象進行分析與探討,文中的“引用”一詞實指“外部引用”。
2.1 引語的頻率與分布
引用備受中美領導人青睞,頻繁見于其互訪演講中。然而,兩國領導人在使用引語時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傾向性。表1和2對本文選取的42篇演講語料中的引用使用頻率進行了統(tǒng)計:
表1 中國領導人訪美演講中引語使用頻率統(tǒng)計
表2 美國領導人訪華演講中的引語使用情況
表1和表2顯示,中美兩國領導人都比較喜歡使用引語,雙方互訪演講中引語出現(xiàn)的平均次數(shù)相當,但是與中國領導人含有引語的演講比例(68.2%)相比,美國領導人含有引語的演講比例(90%)更大。下面的表3顯示的是中美領導人互訪演講中引語的來源國家或文化。
表3 中美領導人互訪演講中引語的來源國
表中顯示,兩國領導人互訪演講中的引語不出預料地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中國和美國(文化),但令人意外的是,美國領導人的演講中出現(xiàn)的來源于中國的引語比例(58%)遠遠超過了來自美國的引語比例(38%)。
現(xiàn)在讓我們看看中美兩國領導人互訪演講中引語的來源類別。其中,“國家領導人”主要指中國的國家(副)主席、(副)總理和美國的(副)總統(tǒng)、國務卿等。“著名人士”指社會各界著名的或舉足輕重的人物,如民族英雄、偉大思想家、憲法制定者等等?!捌渌鄙婕胺秶鷱V泛,包括座右銘、校訓、無名人士或不知名人士的言論等。
表4 中美領導人互訪演講中中國引語的來源類別
表5 中美領導人互訪演講中美國引語的來源類別
表4顯示,中美兩國領導人在互訪演講中都經(jīng)常引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民諺或習語;另外,美國領導人似乎對歷任中國領導人的經(jīng)典語錄也做足了“功課”,在訪華演講中可謂“信口拈來”。從表5可可以看出,在來源于美國的引語中,兩國領導人在互訪演講中最常引用的是美國以往“國家領導人”的話語。
2.2 引語的語用功能
辛斌(2008)認為,互文性分析必須擺脫純粹客觀描寫的實證主義影響,注重語篇互文關系的功能性分析。前文的統(tǒng)計分析表明,中美兩國領導人在演講中不僅從自己的國家文化中引用,還特別重視從對方的國家文化中引用,自引與“互引”(mutual quotation)相結(jié)合。通常,人們之所以引用是因為引語為他們所接受、認可、或贊同;換言之,人們往往引用那些能夠喚起自己或聽者情感共鳴的東西。同樣,一旦自己的話語被他人引用,話語發(fā)出者也會因得到認同而獲得滿足感。這種借他人之口表達類似的想法,同時又對他人的心理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方式,可謂“雙贏”之舉。因此,相互引用作為一種有效的交際策略和心理戰(zhàn)術對成功實現(xiàn)交際目的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跨文化語境下,相互引用尤其重要,因為從對方國家或文化引用不但能體現(xiàn)出對該國的熟悉程度,而且意味著贊同其特定的文化、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tài)。
Leech(1983)認為,出于禮貌,我們在交際中理應讓他人最大程度地受到益處、得到褒揚,并努力實現(xiàn)自我與他人的一致或共鳴。中美領導人“互引”體現(xiàn)了雙方努力尋求立場和觀點的最大程度的一致。Brown & Levinson(1987)認為“面子”(face)涉及情感投入,它是可以丟失的,需要在交際中不斷地關顧和維持?;ヒ梢钥醋鲀蓢I導人對彼此“正面子”(positive face)的投入,也就是說,努力滿足對方希望得到贊同、喜愛以及認同的心理需求。互引也可被視為對“正面禮貌”(positive politeness)策略的運用:一方面,這意味著使用對方國家“群體內(nèi)身份標記”(in-group identity markers),不失為一種展現(xiàn)一致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這在一定意義上也相當于“送禮”,通過投對方所好恭維對方以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建立和諧的對話關系。請看下面這些例子:
(1) 我很欣賞哈佛校門上的一段話:“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敝袊嗄暌舶选靶貞炎鎳⒎杖嗣瘛弊鳛樽约旱淖毅?。
(江澤民,1997年11月1日于哈佛大學)
(2) ……一個半世紀前,貴國著名的哲學家、杰出的哈佛人——愛默生先生,也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他在文章中摘引孔孟的言論很多。他還把孔子和蘇格拉底、耶穌相提并論,認為儒家道德學說,“雖然是針對一個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社會,但我們今天讀來仍受益不淺?!?/p>
(溫家寶,2003年12月10日于哈佛大學)
(3) Chairman Mao has written, “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 and always urgently. The world rolls on. Time passes. 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 Seize the day, seize the hour.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zhuǎn),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This is the hour, this is the day for our two peoples to rise to the heights of greatness which can build a new and a better world.
(尼克松,1972年2月21日于北京)
(4) ... Many centuries ago, Wang Po, a famous Chinese poet-philosopher, wrote, “Although we reside in far corners of the world, having a good friend is akin to having a good neighbor.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I come to China representing the sincere desire of the American people to be good neighbors to the Chinese people.
(里根,1984年4月26日于北京)
眾所周知,哈佛大學是孕育美國總統(tǒng)的搖籃,不僅在美國赫赫有名,而且是享譽全球的高等學府;作為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詩人,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備受美國人民敬仰;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毛主席亦深受中國人民尊崇;著名詩哲王勃之詩為中國人民廣泛傳誦。因此,無論是哈佛大學校門上所寫,還是愛默生、毛主席、王勃等人所言都至少有一個共同點: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主流思想與價值觀,這是因為他們以絕對影響力為國民普遍接受和廣泛贊揚。江澤民主席同時引用哈佛校訓和中國青年的座右銘來強調(diào)服務祖國和人民是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標,從而表明兩國人民在人生追求上的一致。溫家寶總理引用了愛默生對儒家學說的積極評價來證明愛默生對儒學的認同,凸顯了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之于美國的深遠意義。尼克松和里根總統(tǒng)分別引用毛主席和王勃的詩句,不單單出于他們對詩中所傳達的意旨的接受與認可,還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前者借詩抒發(fā)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強烈愿望;后者借詩表達美國人民維持中美外交關系的誠心。總之,在互訪這種跨文化語境中,中美領導人通過引用策略意在維持、促進、并把雙邊關系推進到新的高度;在互訪演講中兩國領導人無論是“自引”還是“互引”都是為其“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服務的,即強調(diào)兩國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共同點從而喚起情感共鳴;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證明一方接受和認同另一方的某些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從而消除隔閡,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宣傳和推廣本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以加深受眾對其國家的理解。
在前文的統(tǒng)計分析中我們注意到,中美兩國領導人都更傾向于從中國文化中引用,且經(jīng)常引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民諺、習語等。古代文學作品堪稱中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民諺和習語亦屬中華文化寶庫中最珍貴的部分,它們都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密切相關。廣義而言,中美領導人的這一引用傾向可以歸因于中國文化在中美文化接觸中的相對優(yōu)勢: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而美國是一個僅有230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移民文化”或“復合文化”是美國人民的精神所藉。早在1784年,中美便開始了思想交流和商品貿(mào)易往來。從尼克松總統(tǒng)1972年訪華至今,中美兩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交往頻繁,極大地促進了相互的了解和理解,許多美國領導人難免受到某些中國文化元素的吸引和影響,并自覺不自覺地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演講中。狹義而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民諺和習語高度凝練的語言特點也是重要愿意之一。諺語一般簡短精練,用于說事理、表建議;習語/成語則通常由四字構(gòu)成,寓意深刻,節(jié)奏明快;而中美兩國領導人頻頻引用的《論語》、《易經(jīng)》、《禮記》、《漢書》、《孟子》等古代文學作品,也是因為文言文的莊重典雅、言簡意賅。兩國領導人在互訪演講中引用這些名言名句符合其領導人的身份,有助于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并達到感染和說服聽眾的交際目的。
從雙方的“自引”看,在任美國領導人更傾向于引用已卸任的美國領導人的話語,而中國領導人則更加青睞本國文化。這種“自引”上的不同傾向經(jīng)常反映了雙方所欲達成的不同政治目的。美國領導人頻繁引用本國的締造者或是那些具有深遠影響的總統(tǒng)們的話,諸如喬治·華盛頓、托馬斯·杰斐遜、亞伯拉罕·林肯等:
(5) ... George Washington, the Father of our Country ... He bade farewell at the close of his term with these words to his countrymen: “Observe good faith and justice toward all nations. Cultivate peace and harmony with all.”
(尼克松,1972年2月25日于北京)
(6) George Washington told us we would be bound together in a sacred brotherhood of free men.
(里根,1984年4月27日于北京)
(7) Abraham Lincoln defined the heart of American democracy when he said, “No man is good enough to govern another without that other’s consent ...”
(里根,1984年4月27日于北京)
(8) In the last letter of his life, the author of our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our third President, Thomas Jefferson, said then that “all eyes are opening to the rights of man.”
(克林頓,1998年6月29日于北京)
(9) ... That is why Lincoln could stand up in the midst of civil war and declare it a struggle to see whether any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could long endure.
(奧巴馬,2009年11月16日于上海)
從這些例子看,被引用的美國領導人不僅在美國甚至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聞名遐邇,他們的話語被頻繁引用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在任領導人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他們的尊重和欽佩;其次,借此宣傳和推廣其引以為傲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在例(5)至例(8)的引語中,像“faith and justice”(信仰和正義)、“free”(自由的)、“the rights of man”(人權)、“l(fā)iberty”(自由)、“equal”(平等的)這樣的字眼比比皆是,而這些都是“美國夢”的典型特征。而在中國領導人的演講中則出現(xiàn)了大量的像“民惟邦本”、“民貴君輕”、“和而不同”、“和則兩利,斗則俱傷”這樣的民諺和習語,用以強調(diào)“民眾”和“民生”的根本性以及“和睦”與“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像古詩《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ⅰ锻馈分械摹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等詩句也常被中國領導人所引用,以表達中美合作的美好愿景。
另外,美國領導人在其演講中也經(jīng)常引用無名人士或不知名人士的話語。表4和表5顯示,中國領導人所使用的引語來源相對集中,而美國領導人所使用的引語來源更廣,除了諸多頗具影響力的重要人物、文學名著、重要文件等,無名或不知名人士也是其引語的重要來源。例如:
(10) ... A slightly homesick American sailor recorded that first day in a letter home. “My dear father,” he wrote, “if ever you receive this letter, it will acquaint you, that after a passage of 6 months and 7 days we came to anchor at Wampoo ... The Chinese had never heard of us, but we introduced ourselves as a new nation, gave them our history with a description of our country,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a trade here to the advantage of both, which they appear perfectly to understand and wish.”
(里根,1984年4月27日于北京)
(11) ... As one American player described his visit to China “The people are just like us ... The country is very similar to America, but still very different.”
(奧巴馬,2009年11月16日于上海)
上面兩例中的引語來源分別為一名水手和一名運動員,雖然無名無姓,但其話語在此卻又重要意義。1783年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標志著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實現(xiàn)了國家的獨立。1784年,由喬治·華盛頓組織下水儀式的“中國皇后號”商船從美國啟航,前往大清王朝,旨在與中國結(jié)成新的紐帶。例10中的水手正是該商船上的一員,他在家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在中國的親身經(jīng)歷,其言語可信度毋庸置疑。里根總統(tǒng)在演講中援引這封家書,意在強調(diào)中美交往有過良好的開端并借此表達對兩國未來持久友好交往的厚望。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的解凍和乒乓外交的開始。例(11)中的運動員正是該球隊中的一員,他的一番話表現(xiàn)了其當時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真實感受和總體印象。借助這番話,奧巴馬總統(tǒng)不僅表明對中美兩國存在異同這一觀點的認同,他也在試圖告訴中方:過去約40年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已充分證明某些方面的差異并不會阻礙兩國合作。奧巴馬總統(tǒng)的這一觀點大致與中國始終奉行的“求同存異”的外交政策相一致。水手和乒乓球運動員都是及其普通的人物,其話語往往遠不及政治領袖和社會名流的話語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但是由于他們是某些以往重要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因而其話語和行為卻并不平凡或平庸,其“聲音”因其真實性往往更具說服力。
3.0 提及的內(nèi)容與功能
“提及”(reference)是演講中常用的具體互文手段之一,指在話語或語篇中談到某個(些)與之相聯(lián)系的外部實體(事物、事件等),具有感染和勸說功能。為了使演講更具說服力,中美兩國領導人在自己的演講中經(jīng)常會提及一些能夠引起聽眾情感共鳴的事物、事件等,寥寥數(shù)語便可引發(fā)聽者聯(lián)想,達到預期的演講效果。在我們分析的語料中被提及事物或事件的數(shù)量龐大、種類繁多,既包括普通民眾又包括極具影響力人物,既涉及日常生活小事又涉及重要歷史事件,既涵蓋趣味卡通片又涵蓋權威文件等。我們將重點關注其中最常見的四類,即真實故事、歷史事件、重要文件和親身經(jīng)歷。
3.1 提及真實故事。
中美領導人在互訪演講中提及的一些真實故事雖然普通,卻能有效地拉近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里根總統(tǒng)1984年訪華時,在演講中講述了年輕的美國學生John Zeidman的故事。1981年,熱心的John來到北京,一方面為了研究中國,另一方面為了結(jié)識新友,不久便喜歡上了中國及其語言和文化。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但他對中國的愛在家人和朋友身上得到了延續(xù):他們在華盛頓開設了一門漢語研究課程,該課程日益受到美國年輕人的歡迎,后來全班作為特邀嘉賓來華會見同齡學生。習近平主席于2012年在美國友好團體歡迎午宴上的演講中講述了Gardner夫婦的故事。Gardner生前任美國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他1901年隨父母來到中國,在福州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福州的鼓嶺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1911年他們舉家回國,在此后的幾十年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到兒時的中國故鄉(xiāng)看一看,但遺憾的是直到他去世也未能如愿。臨終前,Gardner仍不斷念叨著“Kuling,Kuling”(鼓嶺)。為了實現(xiàn)丈夫的心愿,Gardner夫人多次到中國尋訪,最終都無果而返。后來,她在一位中國留美學生的幫助下,終于查明讓Gardner魂牽夢繞的地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嶺。1992年,Gardner夫人應邀來到鼓嶺,同Gardner兒時的玩伴一同暢談往事,并抒發(fā)了永遠保持這份友誼的強烈愿望。
在跨文化語境下的外交演講中,由于社會生活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距離。演講者的目的在于表達思想和觀點、贏得聽眾的理解并達成共識。因此,與空泛的大道理相比較,適當提及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可以大大增加演講在聽眾情感上的吸引力或震撼力。里根和習近平在演講中講述的故事雖然短小平凡,但非常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營造出熱烈和諧的氛圍,從而促進交流與合作、鞏固和加深兩國人民的友誼。
3.2 提及歷史事件
在中美關系發(fā)展史上發(fā)生了許多關乎兩國交往與發(fā)展的重要歷史事件,為兩國人民銘記在心;中美領導人在其互訪演講中一旦提及這些歷史事件能夠立即喚起兩國聽眾對過去的共同記憶,拉近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兩國領導人之間以及兩國人民之間的情感距離。例如:
(12) 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一向懷有深厚友情。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跨洋過海,首航中國,揭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序幕。
(胡錦濤,2006年4月20日于華盛頓)
(13) In 1784, our founding father, George Washington, commissioned the Empress of China, a ship that set sail for these shores so that it could pursue trade with the Qing Dynasty.
(奧巴馬,2009年11月16日于上海)
在上面的兩個例子中,胡錦濤主席和奧巴馬總統(tǒng)都回顧了美國第一艘商船漂洋過海、首航中國的史實,使1784年的那個歷史時刻生動地再現(xiàn)于聽眾腦海。兩國領導人通過提及該歷史事件表達了今天雙方繼續(xù)并加強交往合作的強烈愿望和堅定決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樣的歷史事件不但可以指引今天的兩國人民沿著正確的道路繼續(xù)前行,而且也是今后兩國關系積極發(fā)展的潤滑劑和穩(wěn)定器,兩國領導人在各自的演講中不約而同地提及該事件可謂用心良苦、意義重大。
3.3 提及重要文件
像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憲法》以及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這樣的重要文件往往以其權威性和影響力經(jīng)常在互訪演講中為中美領導人所提及,其中三個《聯(lián)合公報》幾乎在每一次這樣的訪問演講中都會提到。其原因不難理解:三個《聯(lián)合公報》是維持和發(fā)展中美雙邊關系的指導方針,它們明確并重申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nèi)政”等基本原則,奠定了發(fā)展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
(14) ... We remain firmly committed to the principles set forth in those three joint communiqué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our relationship. And based on the bedrock principle that there is but one China, we have found ways to address Taiwan constructively without rancor.
(老布什,1989年2月25日于北京)
(15) ……我們希望美方始終恪守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精神,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以實際行動反對“臺獨”,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
(習近平,2012年2月15日于華盛頓)
自從1988年臺灣領導人李登輝上臺,臺灣便進入了一個新的風雨飄搖期,并逐漸變?yōu)橹忻狸P系發(fā)展的干擾和阻礙因素;另外,自1989年至1993年,國際形勢也發(fā)生巨變,中美兩國關系面臨最為嚴峻的考驗。因而,1989年老布什總統(tǒng)在訪華演講中就有必要承諾恪守三個《聯(lián)合公報》中的基本原則,以消除隔閡、增加互信、使兩國關系重新回到正軌。然而,事實上多年來美國從未完全履行諾言,因此中國領導人在訪美演講中就會不斷重申三個《聯(lián)合公報》中的核心內(nèi)容,以提醒美國政府和人民牢記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
3.4 提及親身經(jīng)歷
國家領導人是一個國家的權力與形象的代表或象征,他們的演講往往莊重而嚴肅,與普通聽眾的心理之間形成一堵無形的墻。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政治民主的發(fā)展,中美領導人也越來越注意通過各種方式來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密切相互之間的關系,而提及個人的日常生活經(jīng)歷就是他們常用的手段。例如:
(16) 今天,我參觀了林肯總統(tǒng)的臥室,看到了葛底斯堡演說,這是我在中學時代就讀過的。我在那個時候可以背下來,現(xiàn)在背不下來了,但是,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還是背得出來的。同時,我也看到了當年羅斯??偨y(tǒng)發(fā)表爐邊談話的那個地方。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就很高興讀到了他著名的爐邊談話。
(朱镕基,1999年4月8日于華盛頓)
(17) The history, the beauty, and the culture of your country is legend throughout the world. I first learned about it as a boy in a small school in the farm country of America. I never dreamed back then that I’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ome and see these things for myself.
(里根,1984年4月26日于北京)
朱镕基總理在訪美演講中提到自己在中學時代便已熟讀并能背誦林肯總統(tǒng)的葛底斯堡演說、在十幾歲時便讀過羅斯福總統(tǒng)著名的爐邊談話。里根總統(tǒng)在訪華演講中提到自己小時候便對中國有所耳聞。通過提及年輕時的親身經(jīng)歷,二者均故意在營造輕松的演講氣氛,從而給聽眾留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印象。
4.0 結(jié)語
Frow (1986: 157) 認為,辨別某個語篇所涉及的那些具體的語篇并不那么重要,語篇互文性分析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建立一個“客觀的歷史體系”或者“客觀的語篇序列”,而只能是“對建構(gòu)某種相關關系的全局價值(例如其效果、帶來的快樂、產(chǎn)生的說教或政治興趣)的一種評價?!被ノ牟牧虾苌僦皇潜缓唵蔚厍度肽骋徽Z篇,而是根據(jù)該語篇內(nèi)部的邏輯關系和語義結(jié)構(gòu)被重新加以利用。因而語篇互文性分析的重點應該是考察互文材料在特定語篇中的語義功能和結(jié)合的方式與和諧程度。從本文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典型例子分析看,中美領導人在互訪演講中對引用和提及的運用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傾向性,但其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一是宣傳和推廣特定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tài),二是爭取認同,構(gòu)建對話交流、和平共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Brown, P. & S. Levinson.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Fairclough, 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95.
[3] Frow, J.MarxismandLiteraryHistor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4] Leech, G.Principlesof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5] 辛斌. 語篇互文性的語用分析[J]. 外語研究,2000,(3):14-16.
[6] 辛斌. 語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6-10.
[7] 辛斌. 中文報紙新聞標題中的轉(zhuǎn)述言語(上)[J]. 當代修辭學,2013,(5):48-56.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Intertextuality of Visiting Speeches by Sino-US leaders
XIN Bin, LI Y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This is a pragma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intertextual phenomena in 42 visiting speeches delivered by Sino-US leaders. The analysis of mainly the quotations and references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visiting speeches of the lead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hey exploit quotations and references, they share the same ultimate purpose to disseminate specific values or ideologies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to seek recognition and consensus 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mutual trust, friendly exchange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Key words:Sino-US leaders; visiting speeches; specific intertextuality; pragmatic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1002-2643(2016)01-0003-09
作者簡介:辛斌(1959-),男,漢族,山東乳山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語用學、篇章語義學、批評話語分析。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的研究成果(優(yōu)勢學科代碼:20140901)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英報紙新聞中轉(zhuǎn)述言語的語篇和語用功能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1BYY116)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5-20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6-01-001
批評話語分析研究專欄(主持人:辛斌)
主持人按語:語篇的互文性一直是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的重要課題。辛斌在“語篇互文性的批評性分析”(2000)中將互文性分為“具體互文性”和“體裁互文性”,前者指一個語篇中有具體來源的他人話語,后者指在一個語篇中不同體裁、風格或語域特征的混合交融?!爸忻李I導人互訪演講中具體互文性的語用分析”一文以42篇中美領導人互訪演講為語料對比分析了其中的引用和提及兩種具體互文關系,發(fā)現(xiàn)雖然其方式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旨在宣傳特定價值觀的同時構(gòu)建互信和對話的基礎?!罢Z類與社會變遷——基于教材前言語類的歷時研究”是一篇體裁互文性的研究論文,它以Swales學派的語類分析方法、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類結(jié)構(gòu)潛勢、評價理論以及多模態(tài)分析為工具, 考察發(fā)現(xiàn)“前言”這種語篇在近半個世紀中的變化,從傳統(tǒng)的學術介紹語類演變成一種混合的、具有促銷意圖的語類。批評話語分析近年發(fā)展的新趨勢之一是將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于話語研究,“兩種取向,一種融合——批評話語分析與認知語言學整合研究”一文關注的正是批評話語分析和認知語言學的融合。作者認為相同的語言觀和語境觀奠定了兩者融合的基礎,而不同的側(cè)重點則決定了兩者融合的主要途徑?!罢窝葜v的話語空間建構(gòu)研究”以Chilton的話語空間理論和Fauconnier的心理空間和概念整合理論分析了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講話所建構(gòu)的話語空間,具體展示了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概念應用于批評話語分析時的較強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