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紅(河源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河源517000)
?
任務驅動模式在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葉燕紅
(河源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河源517000)
[摘 要]“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中職信息技術課貫徹以就業(yè)為導向,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選取與專業(yè)工作相關的實際案例為主,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因此,為了實現(xiàn)高效課堂,針對中職學生特點,靈活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本文旨在探討中職信息技術課堂中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策略。
[關鍵詞]任務驅動模式 信息技術課程 中職教學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常言說,“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伴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只有讓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才能終身受益。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主體對象,不僅實現(xiàn)中職信息技術課堂的高效性,而且在其任務的合作與探究過程中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1.1 傳統(tǒng)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缺陷
信息技術課程特點是實踐性強,知識更新速度快。這就要求在課堂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能力。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強調知識灌輸,即便是操作也以識記功能和固定的操作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點分析如下。
1.1.1 學生缺乏耐心 教師往往理想化認為,在課堂上利用電子教室系統(tǒng)講解、演示,學生聽講、模仿操作就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實際情況是:學生通常最多配合完成一兩項操作,教師講解、演示時間過長或是頻繁控制學生端會讓學生失去耐心。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首先,在中職學校屬于考查科目不受學生重視;另外,受地域性的限制,學生基礎參差不齊。一般來自城鎮(zhèn)的學生基礎較好,配合度就更差。
1.1.2 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過于死板,“手把手”的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極大的依賴性。而計算機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有句話說“計算機不是學出來的,是玩出來的”,越是學生自己“闖蕩”出來的方法,越有成就感,自然掌握得越深刻。
1.1.3 偏重培養(yǎng)技能,忽視培養(yǎng)能力 著名教育理論家盧布姆認為,單純以知識傳授和接收為目的忽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是低水平的教學。信息技術課程強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獲得技能,而且能使科學素養(yǎng)與技術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然而傳統(tǒng)教學就像一本“軟件說明書”,學生不需要投入過多的腦力活動和實踐活動,雖然快速掌握了知識,卻忽視了能力的培養(yǎng)。
1.2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特點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隨著時代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僅不適應“以實踐為主”的計算機學科特點,而且也漸漸不適應中職生的性格特點。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xié)作、探索創(chuàng)新的新型學習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圍繞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和協(xié)作學習。這樣的學習模式有效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主人翁的精神成功的快樂。
任務教學法適應信息技術教學。但如何設計組織實施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需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斷探索和總結。
2.1 任務設計
2.1.1 任務設計的實用性與趣味性 例如,學習Word文檔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制作一份自己的簡歷、簡歷封面或者名片,以此掌握Word表格制作、圖文排版、頁面設置、格式化等內容。如此設計,不僅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主觀能動性,而且也結合了中職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學目標。
任務的實用性實際上創(chuàng)設了與當前學習主題有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所以,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要思考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認知需求并動手實踐去完成任務。以中職生為例,要盡可能涉獵他們即將面臨的工作需求或是社會實踐。
2.1.2 任務設計的目標性和層次性 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在總體目標的前提下,一個個細化,最終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多個容易掌握的小任務。以筆者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布置的任務其目標細化越詳細,學生積極性越高,任務完成效果越好。目標細化的同時也要適當“留白”,給學生留有可思考的空間和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余地。例如學習PPT的制作,首先發(fā)一份任務要求,在空白PPT的備注區(qū)標明任務要求。主題、素材怎么實現(xiàn)或怎么進一步實現(xiàn)由學生自主探索。相較于只是布置一個大任務讓學生完成一份PPT,細化任務要求效果更好。
任務設計要結合課程的層次性,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尤其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當他拿到細化后的任務表,會有清晰的思路和逐個擊破的信心,而不至于知難而退。在這個過程中,探索獲取成就感,成就感又激發(fā)進一步的探索精神,如此良性循環(huán),充分體現(xiàn)了探究式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特點。
2.1.3 任務設計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任務選取的素材或主題盡量與其他相關學科結合。例如Word文檔需要大量的文字素材,可選取語文課文;Excel制作,結合專業(yè)方向的表格運用及數(shù)學知識;獲取網(wǎng)絡信息,以專業(yè)相關網(wǎng)站示例;或在他們需要自定主題和素材時,鼓勵他們以專業(yè)或就業(yè)方向去發(fā)揮。盡可能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
2.2 任務具體實施和注意事項
2.2.1 示例激發(fā),有序導入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課堂的導入尤其重要。例如學習畫圖工具的使用或Word文檔賀卡制作,筆者會首先展示一個往屆的優(yōu)秀作品示例。作品要精彩,但不能脫離任務,過于復雜,并強調是往屆生作品,暗示“你也可以”,既是啟發(fā)也是激勵。隨后,布置任務,介紹完成任務的方法,有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
2.2.2 個別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相統(tǒng)一 組織任務時,因課程學習的階段或內容不同,任務設置可以是個別任務,也可以是分組任務,或者個別與分組相結合。個別任務強調獨立自主,分組任務強調團結協(xié)作。分組的時候,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避免均優(yōu)、均差組合。選出小組長,責任制保證組內的順利協(xié)作。
2.2.3 注重過程引導和成果評價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帶著問題自主探索,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師應適時做出引導。中職學生自制力較差,自我要求較低,當學生面對無法攻克的難題,加上課堂時間安排有限,容易產(chǎn)生放棄心理。教師的有效引導是確保任務完成并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步驟。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走進學生,巡回指導,細心觀察,適時提供幫助并及時反饋。反饋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正確認識及時得到強化,錯誤的認識及時得到糾正。巡回指導過程中注意避免提供太多主觀性建議,以免干擾學生的自主發(fā)揮。
課堂結束前,做成果展示并評價。任務評價是反映學習情況的有效途徑。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成功最足以使學生感到滿足,愿意繼續(xù)學習的一種動力。通過展示,提升學生成就感,為下次的任務打下良好心理基礎。通過點評,糾正錯誤并歸納結論,將實踐上升為理論,學習得到升華。但成果展示也有其負面影響。完成較差的學生挫敗感強烈,自尊心受損,應注重語言技巧降低負面影響。
總之,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注重任務的設計,合理安排實施,靈活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符合中職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 姜振安.“任務驅動”教學法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J].職教通訊,2003,(7):48.
[2] 呂品.什么是任務驅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龍慧.信息技術課程新教學模式的嘗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祝智庭.現(xiàn)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郭芳.淺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