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濤,范建榮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8)
?
高校思政課“五要件”教學法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
金濤,范建榮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8)
摘要: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是增強思政教育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闡釋力、提高思政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保證?!拔逡苯虒W法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和培養(yǎng)學生“價值、思維、技能”三維立體的教學目的,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引、問、析、評、導”五要素相互銜接、立體動態(tài)的課堂教學體系。
關鍵詞:思政課;“五要件”教學法;創(chuàng)新;應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是開放的、多元的、立體的環(huán)境,對于方向的把握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困難程度前所未有。[1]2015年7月27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其主要目標是“整體推進教材、教師、教學等方面綜合改革創(chuàng)新”。[2]就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言,教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課堂體系的優(yōu)化完善尤為重要。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有其自身的背景和理論基礎。[3]教學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傮w而言,目前研究成果對課堂結構的關注相對缺乏。[4]“引、問、析、評、導”五要件教學法的探索正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適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不但是從教學理念、教學目的入手,更重要的是關注課堂教學結構合理建構,以實現(xiàn)課堂教學結構的立體化和動態(tài)化,增強其創(chuàng)新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變不離宗”的教學理念和目的
“五要件”教學法提倡的“變”,指的是教學理念的與時俱進和教學目的的適當延伸,“宗”指的是最終目的的恒定性。教學理念既適應教育教學理念發(fā)展的大趨勢,又結合高校思政教學的自身特點。教學目的既遵循思政教學的總要求,又適當延伸以提高吸引力和實效性。
1.“二元兼顧”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體現(xiàn)了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基本態(tài)度和觀念。隨著教育思想的不斷發(fā)展,教學理念對教學中心的認識逐漸從教師轉向學生。傳統(tǒng)課堂一般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的主角,教師傳授學生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趨向于以學生為中心[5],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僅僅是組織者和幫助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兩者不可偏廢其一,應在認識“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正如“2005方案”中談到的,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因此,“五要件”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真正做到讓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體系進學生頭腦。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創(chuàng)造平等對話、踴躍發(fā)言的課堂環(huán)境,防止把課堂變成滿堂灌。對思想理論政治的方向性把握以啟發(fā)和引導為主,提高思政教學的說服力。
“以教師為主導”旨在嚴格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原則性和方向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彰顯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必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在和學生的對話中,掌握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和思想動態(tài),以此為基礎進行合理引導,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2.“三維立體”的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反映了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也是確定教學內(nèi)容、教育形式、教學評價的依據(jù)。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目的,“2005方案”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薄?998方案”也指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把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拔逡苯虒W法立足于思想政治課本身所蘊含的教學目的,在完成此目的的基礎之上,衍生出思維方面和技能方面的教學目的,這兩個教學目的從歸宿上仍然是為了實現(xiàn)第一個教學目的。
首先,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取向。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對于思想政治課而言,首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保持學生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取向,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靈魂和核心所在。
其次,培養(yǎng)學生整體性和立體性的思維方式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在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方向性的同時,必須從思維層次入手,加強學生的思維鍛煉和培養(yǎng)。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要培養(yǎng)學生整體性思維和立體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提高高校思想理論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
最后,培養(yǎng)學生演講、寫作和對話交流的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意識形態(tài)和思維培養(yǎng)的同時,還需注重學生“公共技能”的培養(yǎng)。公共技能培養(yǎng)是教學方法更新的必然結果,也是提高思政教育說服力的必要條件。所謂“公共技能”是與“專業(yè)技能”相對應的,強調(diào)一些基本的,每個學生都需要的,如演講、寫作、對話交流等方面的技能。這是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內(nèi)容、改革教學方式的必要條件。
“三維立體”的教學目的既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不同層面的內(nèi)容,又相輔相成,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其中“價值目的”是核心、“思維目的”是手段、“技能目的”是必要條件。
二、“縝密完備”的課堂結構
課堂結構是課堂教學的骨架,是由各教學要件優(yōu)化組合并相互銜接而成的。
課堂結構的設計需要遵循學生注意力規(guī)律,規(guī)避學生注意力的低谷。其最好方式就是要讓傳統(tǒng)“靜聽”的課堂變成“動態(tài)”的課堂,各教學要件相續(xù)轉換,使得扁平的、枯燥、單一的課堂形式變成立體的、活躍的、豐富的形式?!耙?、析、評、導”五要件教學法,正是從優(yōu)化課堂結構入手,努力構建立體、動態(tài)的課堂體系。
1.“引”,即“引起意向”或“引入情景”
引起學生意向是達成教學目的,引入教學情景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教師如何有目的地引起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當教師從“把教學只當作傳授知識或演示機能”的傳統(tǒng)觀點解放出來后,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就成為教學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只有引起學習的意向,課堂活動中的各種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才能產(chǎn)生效果。引起學生的意向,需要把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只有滿足學生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才能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引”通常以“課前五分鐘”的方式展開,即讓一兩位學生上臺演講與課堂內(nèi)容相關的新聞事件、生活案例、歷史人物、讀書心得等,給每位學生兩分鐘左右的時間。
其中幾點需要注意:一是所演講的內(nèi)容必須與課堂內(nèi)容相關聯(lián);二是課前教師與學生充分交流和合作,幫助學生完成演講內(nèi)容,并督導演講內(nèi)容的趣味性和相關性。演講內(nèi)容的趣味性和相關性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又能順利地達到引入情景的目的。
2.“問”,即“問題的提出”
問題往往是思維的起點。課堂“問題的提出”強調(diào)要以問題驅動學習,不是先從理論和原理出發(fā),而是運用有趣的、真實的問題,幫助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和主體意識。課堂所提出的“問題”主要是圍繞課堂教學內(nèi)容而設計,明確教學所要解決的問題[6]。正如建構主義教學中的“拋錨式”教學法所談到的那樣,一旦問題(錨)確定了,整個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進程就確定了。因此,問題的設定在整個教學環(huán)境中至關重要。
高校思政課堂教學問題的設定應該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問題的興趣性;二是問題的實效性;三是問題的開放性。問題的興趣性指所提的問題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接近學生生活的。其要點在于所提問題的語言必須平易近人,不能太深奧難懂;所提問題的實效性在于提出問題能與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結合社會實際與理論要點提出與學生關注點和社會實際情況相關的問題,增強學生的參與性[7];所提問題的開放性指問題是開放性問題而不是封閉性問題,即問題可以從多重角度入手,具有探討的空間和探討的彈性。同時問題的結構是不良的,留給學生自己去建構新問題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jù)此問題提出新的問題,這樣學生也可以成為問題的建構者。教師在課堂提出問題后,學生的思考、分析、討論都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
3.“析”,即“問題的分析”
問題的分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和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問題的分析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案例的提供。為了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避免空洞,教師在課前需準備一些案例,可以是課件上的文字案例,也可以是利用多媒體提供的視頻案例。一般來講,視頻案例對課堂的豐富性和有效性有積極的作用,可以使學生更加形象地、直接地了解案例本身,同時增強學生的興趣。二是資料的準備或資料搜索工具的準備。在分析問題和案例的時候,僅僅依靠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搜索資料,擴充閱讀以便更好地分析問題。如果問題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和學術性,需要特定的文本閱讀,教師必須在課前準備好文本資料,在課前分發(fā)或提前在網(wǎng)絡共享中分享給學生閱讀。如果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找到相關資料,學生則可以利用手機隨時隨地搜索,讓學生的手機變成隨身攜帶的知識庫。
在分析問題過程中,有兩種方式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交互使用:一種是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學生各自獨立地分析問題和案例,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見解;另一種是協(xié)作學習,一般以小組討論形式出現(xiàn)。小組同學有可能提供多種可能的分析思路,通過不同觀點之間的討論與交流,達成比較一致的小組意見。協(xié)作學習能讓學生主動、深入地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鍛煉學生思維。如果組織得當,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注意分析成果的呈現(xiàn)方式。無論是個人的自主學習,還是小組的協(xié)作學習,必須通過語言表達的方式呈現(xiàn)給課堂。此過程中,教師一方面是課堂的組織者,監(jiān)督整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處于與學生平等對話和交流的角色,使成果的展現(xiàn)在相互交流和互動中完成。
分析問題時的互動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主要是小組內(nèi)部的討論交流以及不同小組之間對問題看法不一致時的爭論交流,還包括對同一問題相互之間的補充。師生之間的交流包括教師對學生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及師生之間對某一論題的對話和交流。在交流互動過程中,必須注意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平等對話的權利;二是相對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這兩個原則是對話交流順暢的前提條件。學生生活在信息社會,信息資源的豐富使得學生有平等對話的需求;同時由于每個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呈現(xiàn)的結果也會各異。教師應營造一種相對自由的課堂氛圍,遇到偏激、負面的觀點,應順勢引導,而不是強硬制止,以防止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只有抓住這兩條原則,課堂中的對話才更加順暢,課堂氣氛也會更加活躍,分析問題的程度也會隨著教學的進程逐漸深入。
4.“評”,即“問題的點評”與“重難點知識的講評”
“析”與“評”是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增強課堂活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有時相互交替,有時前后相續(xù)。問題的點評包括教師對學生問題分析的點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評。教師對學生問題分析的點評要基于學生對問題分析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性,點評可以是肯定評價,也可以是不同觀點的討論,在點評過程中,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教師要認真分析和總結。教師對學生的點評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并非是單向的評論。學生之間的互評,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主動性的同時,也可以讓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思維方式及知識掌握情況。
重難點知識的講評是從課堂活動向教學核心內(nèi)容的回歸,教師從學生分析問題重新回到課堂學習內(nèi)容本身。重難點知識的講評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任務的方式。雖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都強調(diào)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思維的鍛煉,但是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知識的積累和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是分析問題、實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前提。因此,對重難點知識的講評是教學目的和任務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xiàn)。
5.“導”,即“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
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方向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和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引導與灌輸?shù)膮^(qū)別在于:后者主要是把知識、理論和觀點強行注入學生的大腦,學生沒有任何主動性和參與性,是被動接受的他者;前者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diào)平等地探討、分析問題以及交流觀點,教師在掌握學生思維方式和思想動態(tài)的基礎上,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思維層面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取向。灌輸只強調(diào)表面的知識層面,而引導則是從更深的思維層面入手。
引導較之于灌輸,有更強的實效性。因為引導是在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思考之后進行的,學生是課堂的參與者,完成了思考問題、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系列思維進程。因此通過引導的方式,更能增強課程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使用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思維的引導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只需要教師照本宣科地完成理論知識的宣講即可,而引導則需要面臨課堂中各種有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因為在分析問題和評論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所提出的各種觀點以及新的問題是教師不可預知的,毫無疑問增加了意識形態(tài)引導的難度。教師需要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廣博的人文知識作為基礎,加強對學生思維習慣的分析以及對學生生活中各種新話語的把握才能順利地完成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
三、“有的放矢”的教學評價
教學作為有意向的活動,目標指向教學任務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對學習成效、教學效率、教學效果三個方面進行價值判斷。教學評價三方面分別對應的是以學生為對象的學習成效的價值判斷、以教師為對象的教學效率的價值判斷和以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課程和教學活動為對象的教學效果的價值判斷,其主體分別是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部門。
1.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
“引、問、析、評、導”教學要件構建的立體課堂無論其教學目的、教學形式還是教學手段都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豐富性,要求其教學評價也必須多樣化。學生在“五要件”所構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學習所得的范疇是廣泛的、豐富的,不僅僅是試卷測試所能反映出來的?!拔逡苯虒W法對學習成效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課堂參與、思考問題、思維訓練和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因此需要對學生動態(tài)地、立體地、綜合地進行學習成效的評價。
對學習成效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多向度,建立起以期末試卷測試為基礎,注重平時多元評價為延伸的學習成效評價體系。期末試卷測試需要改革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期末試卷測試是對知識掌握情況的測試,不能反映出課堂教學的全部效果?!拔逡苯虒W法要求期末試卷測試不僅是對知識掌握的測驗,而且要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有所體現(xiàn),即重點測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試卷題目的設置具有開放性和現(xiàn)實性的特點。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生活經(jīng)歷,結合課堂思維訓練,更好地解答問題。
由于試卷測試不能反映課堂活動的全部內(nèi)容,因此我們更應注重對課堂的動態(tài)測驗。課堂動態(tài)測驗就是觀察學生平時課堂的表現(xiàn),是否積極分析解決問題,是否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盡量提供多樣情境機會,允許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的水平。
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否合理,學生協(xié)作學習能力是否得到加強,學生的演講能力和交流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能否主動、嫻熟地用核心價值觀思考和解決問題。通過平時課堂的動態(tài)測驗,教師按照一定的分值和比例與期末測驗一起,完成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
2.學生對教師教學效率的評價
教師教學效率的評價是以教師為評價對象,主要針對教師對“引、問、析、評、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運用的綜合性價值判斷。對教學效率的評價需要不斷健全學生評教制度,完善評教方式,合理運用評教結果。評價內(nèi)容主要包含教學準備、教學組織、問題析評、學生收獲等幾個方面。核心指向是學生能否參與到課堂中去,成為課堂活動的建構者。同時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學生能否從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公共技能”方面得到收獲。
“引”的環(huán)節(jié)主要考察教師是否做好課前準備,即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幫助學生課前幾分鐘的演講和展示;“問”的環(huán)節(jié)考察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切合授課的主要內(nèi)容,問題是否具有興趣性、現(xiàn)實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學生是否可以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效分析;“析”的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考察教師是否能提供好的教學案例,能否組織并幫助學生展開問題的全面分析;“評”的環(huán)節(jié)主要考察教師是否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教師對學生的點評是否到位,是否符合課程需求;“導”的環(huán)節(jié)主要考察教師能否結合課程實際,用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及社會主義與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
3.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教師課程設計與實施情況的評價,其評價對象是以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以“引、問、析、評、導”各要件構成的教學活動。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學效果科學合理的評價需要健全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教學評價方式,將課堂教學質(zhì)量等作為重要評價標準。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分為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學素質(zhì)等幾個方面。核心指向是“五要件”教學法的教學目的是否實現(xiàn),教學任務是否完成。
教學管理部門的評價信息來源于三方面:一是來源于學生對“五要件”教學法實施情況的信息反饋;二是來源于教師間的同行評教;三是來源于學校教學督導委員會對教師聽課情況的反饋。教學管理部門通過信息的搜集和分析,綜合評價教學“五要件”實施的利弊得失,從而進行檢討和改進。
參考文獻:
[1] 昝玉林.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5):52-55.
[2]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EB/OL].(2015-07-30)[2015-1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3] 金濤,劉智輝.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背景和理論基礎[J].大慶社會科學,2016,(1):149-151.
[4] 張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23-26.
[5] 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6] 魏則勝.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意識[J].思想教育研究,2014,(7):40-44.
[7] 杜向民.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30-33.
【責任編輯賀晴】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Five Elements”Teaching Method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JIN Tao,FAN Jian-rong
(College of Marxism,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Zhuhai 519088,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mprove 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teaching method of“five elements”advocates the teaching idea of“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teacher as the leading”,and the teaching purpose of“value,thinking and skill”,and based on the above,the five elements,namely,“l(fā)eading,asking,analyzing,assessing and guiding”,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are formed.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five elements”teaching method;innovation;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10-0078-05
收稿日期:2016-03-21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重點課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五要件”教學法(2014ZK009)
作者簡介:金濤(1982—),男,四川廣元人,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史學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建榮(1960—),男,安徽合肥人,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西方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