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亞紅,董金權
(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社會化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對策建議
——基于不同地域5 818名青少年的6次問卷調查分析
洪亞紅,董金權?
(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通過6次問卷調查對17個地市區(qū)的城鄉(xiāng)青少年分別使用社交類、內容分享類、即時通訊類、電子商務類、專門結交陌生人類這五類社會化媒體以及大學生使用社會化媒體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其對青少年的影響,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社會化媒體;青少年;對策
近年來青少年對各大社會化媒體平臺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源于使用這些社會化媒體而產生的青少年越軌行為,包括不正當交往以及各類違法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分別針對青少年使用社會交往類媒體、內容分享類媒體、電子商務類媒體、即時通訊類媒體、與陌生人交往類媒體以及大學生社會化媒體的使用情況組織了6次問卷調查,共涉及有效樣本5 818份,調查對象的范圍覆蓋了我國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地區(qū),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湖州、南京、蘇州、合肥、蕪湖、阜陽、黃山、南昌、大連、湘潭、桂林、蘭州、成都、重慶等17個地市區(qū)的城鄉(xiāng)青少年,以及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等院校和??圃盒9?8所大中專院校的在校大學生.需要指出的是此次調查研究中,社會交往類媒體以人人網為例,內容分享類媒體以視頻分享類為例,電子商務類媒體以美團為例,即時通訊類媒體以微信為例.
1.1 積極影響
社會化媒體并非洪水猛獸,有其有利的一面.研究發(fā)現一些社會化媒體在諸多方面均對青少年存在著積極的影響.
首先,拓展了青少年獲取信息以及開展交往的范圍、手段和方式,有利于其積累社會資本,并促進青少年用戶間的情感交流和實際互助.例如在對青少年使用即時通訊類社會化媒體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超六成(68.18%)的青少年覺得使用微信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超過八成(87.83%)的青少年認為通過微信學到了許多知識;超過四成(42.96%)的青少年覺得微信里的話題討論激起了自己的思考.而在對青少年使用社會交往類媒體中的人人網的調查中發(fā)現,40.0%的女性和39.36%的男性通過這類媒體結識了至少3個以上要好的朋友;75.38%的女性和63.83%的男性肯定人人網為自身提供了一個交流情感的平臺; 63.08%的女性和46.81%的男性覺得訪問人人網可以放松心情;40.0%的女性和32.98%的男性覺得與面對面聊天相比,這類媒體對于自身意愿的表達更加清晰充分;41.49%和29.23%的男性青少年和女性青少年得到過這類媒體結識的新朋友給予的線下實際幫助.在對青少年使用微信的調查中則發(fā)現,超過七成的(73.16%)的青少年肯定通過微信交到了不少朋友;超過六成(63.16%)的青少年認為其是了解朋友的重要途徑.
其次,社會化媒體與公益的聯姻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公民意識、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在對青少年使用社交類社會化媒體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存在青少年使用人人網發(fā)起和參與公益行動的行為,但其比例非常低,這可能是因為該類媒體存在一些動員和組織公益行動方面的缺陷.而對微信的調查研究中則顯示,青少年通過微信發(fā)起或參與公益行動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在青少年微信使用者中,超過兩成(20.07%)通過微信發(fā)起過公益行動,同時還有超過兩成的青少年參與過其他人在微信平臺發(fā)起的公益行動,兩者合計則共有超四成(43.92%)的青少年在微信里發(fā)起過或參與過公益活動.這對于培育青少年的志愿精神、公益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鼓勵與引導.
1.2 消極影響
然而,研究也發(fā)現了一些社會化媒體對青少年諸多方面的消極影響.
身體方面.在對青少年使用人人網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使用頻率與身體肥胖程度的卡方檢驗P值為0.000,證明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高頻率使用者更容易肥胖.將使用頻率最高的青少年深度使用者和使用頻率最低的青少年低頻用戶的身體肥胖程度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深度使用者更可能是肥胖者,四成的深度使用者偏胖.
學習方面.研究表明使用微信對青少年的學習產生了不利影響.經常使用微信的青少年學習成績處于班級前1/3的人數比例只有9.48%,而處于班級后1/3的比例達到29.47%;偶爾使用微信的青少年學習成績處于班級前1/3的比例提高到了26.14%,而處于班級后1/3的比例降到了8.49%;若從不使用微信,則學習成績處于班級1/3的可能性更是提高到了50.09%.
行為方面.研究發(fā)現因社會化媒體的屏蔽性、低門檻性、低風險性、便捷性和擴散性等特點,大多數社會化媒體的使用均易誘致青少年越軌行為的滋生與蔓延.在對青少年使用社會交往類社會化媒體的調查中發(fā)現,40.43%的男性和29.23%的女性青少年用戶在人人網里使用過侮辱性等不文明語言;18.09%的男性和18.46%的女性青少年用戶在人人網里瀏覽過暴力或色情內容.在對青少年使用內容分享類社會化媒體的調查中發(fā)現,有超三成的青少年(34.15%)使用者因為使用視頻分享類媒體觀看或傳播視頻而“經常”逃課;有超兩成(21.28%)的青少年使用者“經?!睘g覽暴力內容視頻,“經?!睘g覽含色情內容視頻的青少年使用者近三成(26.17%);有時瀏覽暴力內容的占22.07%,有時瀏覽色情內容的占16.08%.
在對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與陌生人交往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超過八成或將近八成的男性和女性青少年用戶都使用過“QQ附近的人”“微信搖一搖”“電子郵箱漂流瓶”“微信附近的人”等專門用來與陌生人進行交往的網絡媒體.在這些媒體的青少年用戶中,超過兩成的青少年與陌生人見面后至少有過一次上當受騙的經歷;有7.4%的男性和6.8%的女性至少有一次成功地實施了非法行為;有5.9%的男性和4.7%的女性通過社交媒體與陌生人見面后至少與一個見面對象發(fā)生過一夜情(僅1次性關系);甚至有11.6%的男性和6.4%的女性與陌生人見面后與至少一個見面對象保持長期性伙伴關系(與同一人3次以上的性關系);有9.1%的女性和8.5%的男性通過社會化媒體與陌生人交往后,至少與一個見面對象發(fā)展成為第三者或婚外戀等非正?;閼訇P系.
調查研究呈現了青少年使用一些典型社會化媒體的頻率、動機的大致概貌,發(fā)現了不同人口背景的青少年對各類社會化媒體的不同使用動機、頻率和使用偏好,同時也揭示了不同種類的社會化媒體對青少年既有積極的影響,又有消極的影響;既有某些方面共同的影響,形成共震作用,又有許多方面不同的影響,形成了分散效應.針對這些研究發(fā)現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2.1 政府應充分利用社會化媒體引導青少年開展公益行動
首先,充分搭建社會化媒體的公益平臺.社會化媒體種類繁多,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社會化媒體都可以成為青少年發(fā)起和參與公益行動的平臺,但調查發(fā)現,青少年通過一些社會化媒體如人人網等網絡社交媒體發(fā)起和參與公益行動的比例還很低,發(fā)起和參與度不高,這主要是受到此類媒體平臺的功能限制.因此首先應從技術上開發(fā)更多的公益方面的功能,使更多的社會化媒體像微博、微信一樣能夠更方便、快捷、高效地發(fā)起和參與公益行動.
其次,加強網絡交易安全建設是當務之急.青少年通過社會化媒體開展公益行動,大多要經常借助于網絡金融工具.但就當前形勢來看,青少年在通過社會化媒體開展公益行動方面,面臨著網絡交易的風險,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安全漏洞泄露捐贈者的隱私,甚至實施詐騙.保障網絡交易安全是青少年通過社會化媒體開展公益行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再次,建立第三方監(jiān)管機制,推進善款(物)使用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公開透明、真實可信是影響公眾熱情和參與度的重要因素,亦是公益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保障[1].新浪微公益明確規(guī)定,必須對超過1億元的善款使用情況進行監(jiān)督披露,民眾可在相關頁面查詢每一筆款項的使用情況[2].然而,絕大部分通過社會化媒體發(fā)起和參與的公益項目最終的捐助額都難以超過1億元.新浪微公益還特別設立了證實方,然而84.5%的項目發(fā)起方和證實方完全一致,出現了“誰發(fā)起誰證實”的奇特現象[1].因此,對于通過社會化媒體開展的公益項目須引進第三方監(jiān)管機制,推進善款(物)使用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做到每筆善款(物)的使用信息都能公開,以提高青少年參與熱情和參與度.
2.2 青少年要加強自我教育與管理.
社會化媒體作為人性化創(chuàng)新型工具有利于青少年獲取知識、拓展人際交往.青少年一方面可以在學習、考試、升學、生活、交往、求職、工作等方面面臨實際問題和困難時關注相應的公眾號,尋求組織之家的幫助,同時也可以利用所在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等創(chuàng)新信息和知識發(fā)布的渠道來與其展開互動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社會化媒體組建各類興趣群,通過社會化媒體搭建各類興趣社區(qū),建立趣緣友誼,開展交流探討與互助活動,并且還可以借助此工具構建其與家長、教師之間新型的“陪伴式”互動關系.
但是,由于社會化媒體中的誘惑太多,青少年的自控力差,容易墜入虛擬的世界當中,形成“軟癮”.為了杜絕這一現象的出現,青少年自身應正確認識到社會化媒體工具性的本質屬性,在使用的過程中,加強自身的調節(jié)和自控能力,有目的、有計劃地使用社會化媒體.放下感性的媒介依賴,理性地將社會化媒體為我所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對個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則是起主導作用的方法之一[3].青少年要提高自我教育與管理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青少年應正確地認識到社會化媒體只是用來提高學習效果、獲取有用知識、拓展交往、休閑娛樂的工具和手段,而非目的.清晰地認識到其雙面性,明確合理使用其所帶來的益處,以及過度使用和不正確使用會給自身帶來的危害.
第二,青少年在使用社會化媒體時應自覺抵制不良信息.使用前對使用的時間、方式等要有合理的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使用中對各種不良信息和內容自覺抵制和遠離;使用后能及時轉移注意力,回歸現實生活.
第三,青少年應該以道德感約束自身的行為.亞當·斯密指出:被人們恰當稱為節(jié)制的那種美德,其本質就在于控制身體的那些欲望.將它們限制在健康與財富的考量所指示的范圍內,是審慎之德的本分.但是,把它們限制在優(yōu)雅、合宜、細致與謙遜的考慮所要求的范圍之內,則是節(jié)制之德的職責[4],即青少年要懂得運用道德來約束對于社會化媒體中各類不良內容的誘惑.
第四,青少年不應將社會化媒體作為逃避現實的工具.在調查中發(fā)現,社會化媒體的使用頻率與孤獨感之間存在正向關系,使用一些社會化媒體并不能使青少年排解真實的孤獨,反而可能加重其孤獨感,長期使用還會使其產生媒介依賴.因此,青少年應積極面對現實,更多地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人際交往及情感交流,并培養(yǎng)健康的興趣愛好,豐富業(yè)余生活.
2.3 學校應開展針對性教育
首先,大力開展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開展相應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有利于豐富青少年的媒介知識,增強其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其健全人格.其一,應當成立社會化媒體專門教育機構,通過社會力量引導青少年廣泛參與傳播正能量的各項媒體活動,且鼓勵他們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切身體驗來獲取對社會化媒體的真實感悟,培養(yǎng)他們發(fā)散思維及善于思考的能力,從而逐漸提高其媒介素養(yǎng).其二,各大高校也應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且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實現目標上,高校要注重知識、能力和人格的教育共同發(fā)展,使學生一方面掌握了媒介知識,另一方面掌握其處理能力,從而提升媒介道德素養(yǎng);在實踐內容上,學??梢葬槍π缘亻_設專題講解,分步驟地對認知媒介、辨析信息、批判思維、善用媒介、參與媒介等內容進行實踐教學[5];在實施形式上,學??筛鶕嶋H情況,將這方面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或以專業(yè)課、選修課獲取學分的形式納入學生必須接受和參與的教育內容中;在操作方法上,老師在傳授媒介理論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并在課后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以強化實踐教學.
其次,開展針對性的心理教育.蒙田曾說:生活是一種不均衡、不規(guī)則、形式多樣的運動.一味遷就自己,被自己的喜好牢牢束縛,到了不能偏離、不能扭轉的地步,這不是做自我的朋友,更不是做自我的主人,而是做自我的奴隸[6].為了避免青少年對社會化媒體的過度依賴,應積極地尋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其一,學校心理咨詢部門應開通專門針對青少年健康使用社會化媒體的心理咨詢渠道;其二,要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以教育為主,互動為輔,校方可以通過網絡互動快速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動態(tài),同時方便網下對此類青少年及時采取心理輔導.此外,應多開展課外活動,豐富和充實青少年的業(yè)余生活,降低青少年的依賴感和孤獨感.
再次,針對重點群體進行重點教育.調查發(fā)現,不同人口統(tǒng)計學背景的青少年使用社會化媒體有不同的動機和偏好,所以在動機引導和媒體使用傾向方面,要結合青少年的不同性別、戶口、是否獨生、來源地等人口背景開展針對性教育.特別是非農業(yè)戶口和獨生子女群體的青少年更傾向于自由討論類媒體,因而是教育和監(jiān)控的重點群體.由于非農業(yè)戶口青少年的生活環(huán)境使其所接觸到的信息資源更加豐富多樣,性格相較于農業(yè)戶口要更加的開放,更希望通過自由討論類媒體展現自我;獨生子女由于長期所處家庭環(huán)境的原因,因而更積極地展現自身內心世界,渴望得到外界的關注.因此,針對此類青少年,要實施重點教育和監(jiān)控.
2.4 建立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三位一體的協(xié)同控制機制
首先,學校加強對青少年使用社會化媒體的控制.一方面,要根據媒體時代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新特點制定符合本校網絡發(fā)展要求的校園網絡規(guī)章制度,嚴格約束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行為.學校實行晚上12點以后斷網的策略,保證青少年正常的休息時間,杜絕熬夜訪問社會化媒體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學校應當實行不定期突襲檢查宿舍,關注青少年訪問媒體的情況,發(fā)現使用行為不當者及時予以引導教育.
其次,家庭加強對青少年使用社會化媒體的控制.家長一方面要采用科學合理、統(tǒng)一的規(guī)則來約束自身和孩子使用社會化媒體的行為,建立起父母與孩子間平等的關系,通過自己的實際行為來引導教育孩子正確地使用媒介,只有這樣才能在爭取孩子更多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對其媒介使用行為進行有效地監(jiān)督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對孩子的媒介使用行為進行合理的監(jiān)督和管理,尊重和理解孩子合理的使用社會化媒體的請求,有效控制孩子的使用時間,對于青少年長時間使用媒介的行為要進行及時地勸說或制止,教育和鼓勵青少年多訪問有益于其學習進步和智力開發(fā)的益智型內容,少訪問或不訪問充滿色情、暴力的聊天軟件或社區(qū).
再次,社區(qū)加強對青少年使用社會化媒體的控制.社區(qū)應當督促周邊網吧、圖書館等場所安裝網絡安全過濾軟件,保證青少年使用媒介的健康性、安全性,杜絕色情、淫穢、暴力、邪教等不良信息的出現.
2.5 加強技術控制和立法保障
相關科研部門、高等院校、軟件企業(yè)應致力于研發(fā)保護青少年安全使用社會化媒體的高效過濾功能軟件,以技術制約技術.如通過軟件技術自動過濾網絡不良信息,智能屏蔽非法網站,有“應急按鈕”可在線及時報警,可自主設定時間管理,可查詢歷史訪問記錄設置,可推薦健康網站等等.政府也應通過委托、招標、政府購買等形式鼓勵此類技術的開發(fā).
立法機關要加快推進社會化媒體監(jiān)管的立法立規(guī)工作,細化社會化媒體包括政府部門、社會化媒體的技術提供商、社會化媒體的內容服務商等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的缺位和漏洞是當前社會化媒體監(jiān)管混亂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社會化媒體的技術提供商必須破除技術中立思想,對內容負起相應的法律責任.
[1] 北京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研究會.京市青少年慈善需求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2] 貝曉超.社交媒體線上救災新模式——新浪微博成為尋人、捐助最便利通道[J].新聞戰(zhàn)線,2013(5):24-26.
[3] 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5] 蔣杭玲.自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基于浙江工業(yè)大學大學生微博使用現狀調查[D].杭州:浙江工業(yè)大學,2013.
[6] 蒙田.論三種交往[M].南京:江蘇譯林出版社,1996.
Suggestions on Adolescent Rational Use of Social Media——Based on the Six Questionnaires of Different Regions Teens
HONG Ya-hong,DONG Jin-q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e survey of seventeen regions'urban and rural teenag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six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ed the situations of using social media,content sharing social media,the chat social media,the E-commerce social media,the social media of making strange friend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using social media.It presented the basic profile,including frequency,motivation.The impact on young people was analys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as proposed.
social media;teens;countermeasure
G471.7
A
1672-2477(2016)06-0034-05
2016-09-12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資助項目(AHSKY2015D64)
洪亞紅(1990-),女,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研究生.
董金權(1976-),男,安徽懷寧人,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