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遼寧師范大學 外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
認知語言學視域下意象圖式在英譯漢中的影響力初探
——以《羅馬勇士》漢譯為例
王磊
(遼寧師范大學外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摘要:意象圖式是認知語言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是由Johnson和Lackoff引入認知語言學的。本文以《羅馬勇士》的漢譯本為例,探討意象圖式在英譯漢中的影響力。其中可見意象圖式的五個特點,即:意象圖式可以用簡圖表示;意象圖示是語域的一種;意象圖式的正負特征;意象圖式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本質以及意象圖式的轉變,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指導譯者將原著所要表達的靈魂和思想都完完整整甚至更加細微地表達出來。
關鍵詞:意象圖式;翻譯;影響力
一、引言
意象圖示概念是認知語言學的經驗主義理論的支柱性理論,最初是在Talmy 的相關研究基礎上,由Johnson和Lackoff引入認知語言學的。他們在1980年發(fā)表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將“意象”和“圖式”這兩個概念結合成“意象圖式”。本文以《羅馬勇士》為例,分析探討認知語言學視域下意象圖式理論在英譯漢中的影響力。
二、意象圖式理論
“意象”其實本來是認知心理學的術語,指的是人們在對外界事體感知體驗過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表征,往往可較為長期地保存在人們頭腦中。Langacker用這個術語指人們?yōu)檫_到思維和表達的目的可從不同視角、選擇不同轄域、突顯不同焦點、以不同方法觀察情景和解釋內容的一種認知能力,是形成一個概念、語義結構和語言表達的具體方式,強調了人的主觀因素,語義值與特定的解釋方法密切相關,語義在本質上具有主觀意向性[1]。
“圖示”是認知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國內外許多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圖式這一概念進行過闡述和定義,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基本意義可概括為:所謂圖式就是指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及怎樣把這些新信息豐富到學習者知識中的過程[2],圖示是抽象的特例。圖式有五大特征[3]:(1)圖式有具體示例。當一個圖式在現實世界找到具體樣本時,它便被激活并圖式化。(2)圖式可相互嵌入。即一個圖式可以由幾個圖式組成,也可以是另一個圖式的一部分。(3)圖式可以在所有抽象層面上表征知識。(4)圖式對感知世界和語言理解有巨大影響。(5)圖式具有動態(tài)性,隨著世界知識的增長而豐富擴大。
“意象圖式(Image Schema)”是Lakoff 和 Johnson 于 1980 年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將“意象”和“圖式”這兩個概念結合而成的,并于 1987 年分別基于他們的體驗哲學思想再次詳細論述了“意象圖式”這一術語,他們都認為:意象圖式具有體驗性、想象性、抽象性、心智性、動態(tài)性等特征,并指出它對于建構范疇、形成概念、分析隱喻、理解意義、進行推理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4]。世界是由事物和關系組成的。意象圖式是在對事物之間基本關系的認知的基礎上所構成的認知結構,是人類經驗和理解中一種聯系抽象關系和具體意象的組織結構,是反復出現的對知識的組織形式,是理解和認知更復雜概念的比本結構,認得經驗和知識是建立在這些基本結構和關系之上的[5]。意象圖示的定義有很多表達:Gibbs等人認為“意象圖示一般可以定義為空間關系和空間中運動的動態(tài)模擬表征”;Oakley認為“意象圖式是為了把空間結構映射到概念結構而對感性經驗進行的壓縮性的再描寫[6]?!边@些定義僅是表述的方式不同,實際上核心意義是相同的。因為我們人類自己的身體無時不刻處在各類活動中,我們舉手投足、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吃喝拉撒睡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和外部客觀世界的接觸和互動中,我們不可能脫離外部世界而獨立存在。那么意象圖式就在這些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活動中產生發(fā)展,并且賦予它們意義,輔助它們連結組成。
三、以《羅馬勇士》漢譯為例初探意象圖式在英譯漢中的影響力
李福印(2008:192)歸納總結出意象圖式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意象圖式可以用簡圖表示
因為意象圖式是通過空間關系經過高度抽象而獲得的,因此絕大多數意象圖式可以用線條來簡單地表示。這里所說的圖形本身并不是意象圖式,它只不過是一種高度抽象的模擬。但是這種模擬的簡單圖形在對某段抽象的事物進行解說時,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具體的畫面。
例1:Solid-looking shafts of light came through the windows of the great apse and shone on to the floor of the audience chamber. The glass of the windows gave the light a strange, underwater look. Thousands of motes of dust and the odd oily fl ick of incense smoke moved in it[7].
強烈的陽光從拱形的窗戶照進來,打到議事廳的地板上,這種感覺就像是陽光直射在水中,數不清的灰塵在光線里歡蹦亂跳[8]。
源語中提及多個意象圖式:“l(fā)ight”、“windows”、“floor”、“ audience chamber”、“glass”、“dust”,它們之間的存在著空間關系,且分別由“come through”、“shone on to”、“moved in ”等介詞短語連接起來。再加上一些繁瑣的修飾成分如:“Solid-looking shafts”、“ of the great apse”、“ a strange, underwater look”、“ thousands of motes of”等,給翻譯工作會帶來些難度。由于意象圖式是從無數個事物中高度概括抽象而來的,因此用簡圖可以把其中的語言表達相聯系起來,有助于表達。“議事廳”就像一個大的容器,成為最基本的圖形?!皬姽狻睆拇白由溥M來,進入容器。在容器里面,有許多?!盎覊m”。這樣一來,幾者之間的關系變得清晰明朗,通俗易懂,翻譯起來也順暢無阻,正可謂是雙解碼理論里的一句話“一張圖畫勝過千言萬語”。
2.意象圖示是語域的一種
Langacker把語域定義為“語域是刻畫語義單位的特點或描寫概念的特征的認知語境。”他認為絕大多數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都蘊含著其他概念,只有直接或者間接提及其他概念,這一概念本身才能夠得到很好的定義。
例2:…, there were scenes of the most appalling depravity - four equestrians had been killed, several beaten and robbed, and six women of the equestrian order raped[7].
…競技場里上演了一幕幕讓人不忍直視的暴行:四個比賽選手慘遭殺害,很多人遭到毆打搶劫,六名貴族女性被強奸[8]。
源語一開頭就提及了語域“depravity”,那么究竟“暴行”有多么殘暴呢?無從知曉,所以這里又涉及了其他概念“killed”、“beaten”、“robbed”、“raped”去解釋說明。
3.意象圖式的正負特征
Krzesowski認為幾乎所有的意象圖示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表達隱喻意義時呈現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意義,稱為“正負參數”。這里涉及中心邊緣圖式,這種圖示中“邊緣”有否定意義,“中心”經常有肯定意義。
例3:…Antioch is safe; its streets are safer and better lit at night than at day[7].
……安提俄克是安全的,夜里街上燈火通明,比白天還要安全[8]。
源語中先是說這個城很“safe”,作者用“at day”作為邊緣思想的襯托,來表達中心意思是“at night”時“safer and better”。針對正負特征劃分的所謂的“肯定意義”和“否定意義”其實不是人們平時所理解的區(qū)別“對與錯”,而是凸顯出所要表達的“中心”意義,用另一個表達地位次于中心的“邊緣”作為襯托。在本句的漢譯中,這個中心邊緣的表達將源語的比較級譯作“比……還要”,清晰明了地說明了源語的思想,更便于漢語讀者的理解。
4.意象圖式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本質
意象圖式可以呈現出靜態(tài)和動態(tài),這是因為很多意象圖式表示的不單是狀態(tài),也表示過程。人類都有身體經驗,做事特別是走路時都會有起點、路徑和終點。從起點到終點的運動的狀態(tài)可視為動態(tài)的意象圖式,而這期間的道路是靜態(tài)的意象圖式。
例4:Mucapor, you will take the right-hand hundred men of the bodyguard, and I will lead the left. We will advance separately, driving the Sassanid horse archers before us until we are on either side and just beyond where, as you can see, the Legate Acilius Glabrio has got his men trapped[7].
馬可波羅,你率右手邊這一百個士兵,我率左手邊這一百個,咱們組成兩個營救隊分頭行動,往亞阿奇利烏斯·格拉布里奧和他的士兵們受襲擊的地方跑,把敵人全部引到兩側,這樣他們就有機會跑回隊伍[8]。
源語中先是出現靜態(tài)意象圖式將所有人劃分為“right-hand hundred men”和“the left”兩部分,之后出現動態(tài)意象圖式“advance separately”、“driving…”,之后又轉為靜態(tài)意象圖式“on either side and just beyond…”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充分結合靜態(tài)動態(tài)意象圖式,整合翻譯成“組成兩個營救隊分頭行動,往…的地方跑”,使原本復雜的場景融合在了一起,有動有靜,清晰明確。接下來是把另一個動態(tài)意象圖式“把敵人全部引到兩側”單獨列出來,在動態(tài)的同時也從側面為譯文讀者提供了靜態(tài)的模型,這樣一來這對人馬以及敵人最終的作戰(zhàn)陣勢躍然紙上。另外,譯者這里又加了一個動態(tài)的意象圖式“這樣他們就有機會跑回隊伍”,清晰地說明了前面幾個圖式的最終目的,滿足了漢語讀者的閱讀需要。此處譯者充分體現了意象圖式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本質。
5.意象圖式的轉變
意象圖式的轉變指的是運用意象圖式進行概念化的過程里,注意力的焦點不斷發(fā)生變化。
例5:…A large, pale shape moved along the dark line. On it something seemed to glint in the half-light. A horse. A horse and rider[7].
…那還有個大黑點在隨黑線移動,黑點上面好像還有光亮。感覺是馬。嗯,對,是馬,上面還有個人[8]。
源語中有一個“shape”到“l(fā)ine”再到“l(fā)ight”最后是“horse and rider”。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讓這個人的注意力首先是集中在那個“大黑點”上,之后集中在“黑線的移動”,最后又回到“黑點上面好像還有光亮”,運用了Lakoff曾經提到過的Path-focus-to-end-focus的轉變。另外,譯者使?jié)h語讀者的頭腦跟隨一個不斷移動的“黑點”,這也就是Trajectory的轉變。所以此處充分運用了意象圖式的轉變,使翻譯的作品從文字躍然成了移動的畫面,清晰易懂。
四、結語
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為理論基礎,以《羅馬勇士》的漢譯本為例,探討了意象圖式在英譯漢中的影響力。其中可見意象圖式的五個特點,即:意象圖式可以用簡圖表示;意象圖示是語域的一種;意象圖式的正負特征;意象圖式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本質以及意象圖式的轉變,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指導譯者將原著所要表達的靈魂和思想都完完整整甚至更加細微地表達出來了,成功論證了意象圖式在英譯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相利.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3]黃建玲.聽力理解中信息加工理論及其實踐描述[J].外語電化教學,2004(8).
[4]崔薔.初探《狼圖騰》英譯本中的意象圖式運作[J].科技信息2010(36).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 Harry Sidebottom,WarriorofRomeⅡ:KingofKings, Penguin Books Ltd, January 2010.
[8]毛偉.羅馬戰(zhàn)士(諸王之王)[M].時代文藝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周小梅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890(2016)01-0075-03
作者簡介:王磊(1990-),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收稿日期:20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