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 法學院 ,北京 100872)
?
民法典編纂要體現憲法精神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 法學院 ,北京 100872)
民法典編纂中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如何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所有立法要符合憲法精神”,即把憲法精神全面體現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之中,使民法典的時代性、民族性與開放性建立在憲法精神之上,維護民法所賴以生存的憲法基礎與“道德哲學的價值”。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學術界需要構建以憲法精神為基礎的民法體系,明確民法典編纂的憲法依據,使民法典編纂的內容符合憲法精神,使民法典編纂的程序符合憲法精神,并形成民法典編纂與憲法解釋的有效互動機制。
民法典編纂 憲法精神 憲法依據 憲法解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這既是政治決斷,同時也是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向法學界提出了重要的研究任務。根據“分兩步走”的立法思路,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爭取于2020年3月將民法典各分編一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1〕李適時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作為編纂民法典的第一步,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民法總則(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向社會公布,征求公眾的意見。圍繞民法典,尤其是圍繞《草案》的編纂,法學界正進行熱烈的跨學科的討論。自2006年《物權法》“違憲風波”后,曾一度沉寂的“憲法—民法”關系的討論又成為學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引發(fā)了不同形式的學術爭鳴。作為依據“政治決斷”而進行的立法,圍繞民法典的討論有可能帶有一定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上的分歧”*林來梵 :《民法典編纂的憲法學透析》,《法學研究》2016年第4期。。學術界需要把政治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通過嚴謹的學術討論推動民法典編纂工作的進行。在筆者看來,民法典編纂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貫徹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所有立法要符合憲法精神”,即把憲法精神全面體現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之中,使民法典的時代性、民族性與開放性建立在憲法精神之上,維護民法所賴以生存的憲法基礎與“道德哲學的價值”。*[日]愛敬浩二 :《憲法與民法問題的憲法學考察》,《法政論集》230號2009年版。
民法作為一種體系,貫穿著私法理念,但其核心理念仍然是實現人權的價值。在我國,民法典是國家的基本法律,要遵從憲法規(guī)定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發(fā)揮著將憲法精神具體化的功能,成為一種“權利法”。特別是從近代民法向現代民法轉型的過程中,憲法的發(fā)展成為推進其轉型的重要動力與背景。如所有權的相對化、合同自由的限制,契約自由、人格權的發(fā)展與保障等,受到1919年魏瑪憲法的直接影響。*[日]北川善太郎 :《關于最近之未來的法律模型》,梁慧星主編 :《民商法論叢》(第6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頁。民法學者們認為,民法的基礎概念是人,而人的尊嚴與價值的維護首先要通過憲法。民法歷史雖然早于憲法,但憲法的誕生為民法的存在注入了人文的精神與元素??梢哉f,憲法價值與民法價值雖然具有一定的同構性,但其價值位階是不同的,整個民法體系的基礎是憲法所體現的人權保障與公權的約束。
在法治國家中,每一部法律都有其價值與靈魂,支撐著具體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憲法作為國家與社會的根本法,不僅是建國合法性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共識的最高體現。通過憲法所確定的憲法秩序包含了治理國家的理念、制度與具體運行過程。憲法共識意味著一種社會成員公認的價值體系,不同的社會主體雖然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但具有基本價值共識,表現為公民對憲法的一種認同與信仰。憲法精神就是人們對憲法的意識、思維與心理狀態(tài),體現國家的根基與“元氣”。憲法精神以“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制度存在的基本哲學,以人為出發(fā)點,回到人本身,捍衛(wèi)著人的神圣性與不可代替性,體現自由、民主、法治、寬容與和平等價值。憲法精神存在于憲法文本,約束著國家所有生活,包括立法、行政與司法等領域,以及個人的生活領域。特別在立法領域中憲法精神直接發(fā)揮價值引導、規(guī)范調整與凝聚社會共識的功能,使所有立法體現憲法價值,保持其合憲性基礎。
憲法精神引導立法者的立法思維。立法者通過憲法思考問題,樹立憲法思維是確保立法民主化的重要條件。憲法思維是對憲法精神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國家核心價值觀。憲法對人民主權原則、法治國家以及權力分立原則的規(guī)定確立了價值觀念的多元性,構成了多元社會的基本底線和共識,也是判斷其他社會意識是否具有先進性的基本標準。
憲法精神有助于實現立法過程的科學性。立法是利益博弈的過程,立法者需要把握憲法的科學精神和客觀規(guī)律,并有義務將憲法精神滲透在立法過程之中。立法者對于憲法規(guī)范的認知與理解,通常建立在尊重憲法自身的權威與規(guī)范的效力的基礎之上。立法者的憲法思維實際上是對憲法文本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其基本要求是尊重憲法文本,使立法寓于憲法精神之中。
憲法精神對立法的約束有助于尋求社會共識,特別是體現民法典的民意基礎。民法典編纂不同于一般的立法,也不同于一般的修法,它需要一種高于立法技術的價值引領,使民法的規(guī)定建立在文化、民意與民俗的基礎之上。尊重憲法規(guī)范,有助于立法內容符合憲法精神,并將這種精神內化為社會的準則和共識。可以說,立法者的憲法思維既是憲法精神與思想的表達,也是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確認、肯定與維護,并賦予其最高的法律效力與權威。
民法典編纂的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它是起引領作用的基本法律。無論是民法總則,還是未來民法典編纂,必須以憲法為基礎,體現憲法精神,以憲法價值為指導。
《草案》第1條規(guī)定 :“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為什么規(guī)定“根據憲法”?這里的“根據”實際上表明《總則》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憲法是正當性的表達,以憲法為依據意味著獲得民主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一部法律要具有生命力,需要獲得來自上位法的授權與價值。對“憲法依據”的質疑,實際上削弱民法所具有的客觀價值基礎。近期憲法學界和民法學界圍繞“憲法依據”而引發(fā)的討論反映了對民法與憲法正當性的不同理解。如龍衛(wèi)球教授提出“民法典編纂要警惕‘憲法依據’陷阱”*龍衛(wèi)球 :《民法典編纂要警惕“憲法依據”陷阱》,http://opinion.caixin.com/2015-04-22.最后訪問日期 :2016年9月20日。,從民法視角對“憲法依據”的相關問題提出不同的學術觀點,認為要注意“憲法依據對民法典編纂”的影響。在分析“憲法依據”時我們不能僅限于規(guī)范或者特定的條款,需要從整個規(guī)范體系的高度進行綜合性、體系性理解,避免割裂法秩序內在的體系性關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構建需要以憲法為根本法,綜合各個法律部門,組成有機統一、相互協調、有效實施的規(guī)范體系。而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所初步構建形成的規(guī)范秩序中,也已經包含了形成法秩序體系所必備的外在形式結構要件以及內在價值體系要件。不同法律部門以及某一法律部門內部所體現出不同的、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相互沖突的價值觀念,最終統一于憲法,并受到憲法精神的協調和指導。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使“所有立法符合憲法精神”,才能真正實現學術界所追求的秩序和穩(wěn)定。
由于歷史的局限性,現行憲法中確實存在著一些與現實生活不一致的條文。這是任何成文國家憲法所不可避免的問題。以憲法作為依據時,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貫徹其價值與精神,避免拘泥于具體條文。以憲法文本中的個別條文不符合現實生活,或者基本權利不能通過司法審查得到有效救濟為理由,懷疑憲法作為民法典編纂依據的觀點是有待商榷的。正如有憲法學者所提出的,“對市民社會概念的過分依賴阻礙了憲法高于民法的認識,私權的憲法基礎被遮蔽”*鄭賢君 :《作為憲法實施法的民法——兼議龍衛(wèi)球教授所謂的“民法典制定的憲法陷阱”》,《法學評論》2016年第1期。。“依據憲法”的規(guī)范實際上表明了立法者的一種憲法義務,即接受憲法價值的約束,依照憲法制定法律,遵守憲法,履行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義務。在日本,最近圍繞憲法與民法關系形成了新的學術觀點,如“憲法基礎的重層論”,其出發(fā)點是認為憲法既是社會的基本法,同時也是國家的基本法,強調規(guī)范體系中憲法的最高地位。*[日]山本敬三 :《憲法—民法關系論的展開及其意義》,《新時代法政策學研究》第5卷(2010)。
對學術觀點和理論研究而言,我們可以對憲法與民法的關系有不同的主張,但在現實的規(guī)范體系上,憲法作為根本法的地位是不能否認的。編纂以后的民法典本身同樣是一個系統性整體,因而在被全國人大通過時,除《民法總則》外,其他分編不一定都需要明確寫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的字樣,而是由民法典的第1條統一規(guī)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參見王竹 :《編纂民法典的合憲性思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頁。,以體現憲法依據的統一性與憲法規(guī)范的最高性。
從此次民法典編纂的性質來看,編纂活動不能等同于民法典的制定,也不是簡單的修改或者匯編,而是“對現行分別規(guī)定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進行科學整理,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法律匯編不對法律進行修改,而法典編纂不僅要去除重復的規(guī)定,刪繁就簡,還要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現行規(guī)定進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同前注[1]。
在內容上,民法典由總則編和各分編(合同法編、物權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組成。《民法總則(草案)》是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規(guī)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原則。從目前的草案內容看,需要進一步思考條文的設計與表述上如何更好地體現憲法精神,及時消除與憲法可能不一致的內容。如第1條的“社會和經濟秩序”概念存在著不確定性,不宜限定為社會秩序與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的表述與民法自身功能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不銜接性等。《草案》中大量使用“法律”一詞,但需要對不同條文中的“法律”做出不同的表述,一方面為憲法解釋保留必要的空間,另一方面要與憲法上的“法律”的表述之間形成內在的統一性,不宜任意擴大“法律”的內涵。如《總則》中與公民基本權利的條款相關的“法律”要注意憲法界限,不得在民法典中將基本權利加以“消解”。在第三章法人的規(guī)定中,要注意處理營利性法人與非營利性法人的不同功能,對具有公法人性質的社團問題的規(guī)定要注意區(qū)分憲法與民法功能,不宜在民法體系中引入過多的公法元素。在第五章民事權利中,注意區(qū)分民事權利與憲法權利之間的界限,防止將憲法權利民事化,民事權利憲法化,混淆憲法與民法的功能。目前《民法總則》第五章民事權利的規(guī)定存在著一些“灰色地帶”,需要理順權利體系,明確權利屬性?!恫莅浮吩谝恍﹩栴}的規(guī)定上具有前瞻性,如第16條規(guī)定胎兒利益保護時,把“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實際上從法律上明確了胎兒的地位,使之具有生命權主體地位,對于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生命權文化發(fā)揮著引領作用。
民法典各分編內容的設計是十分復雜的問題,這里涉及的憲法問題包括 :如何對已經頒布實施的法律進行必要的修改,如何在修改時體現憲法精神,使修改的內容之間保持內在統一?“所有立法要符合憲法精神”這一命題中自然包含修改的內容要符合憲法精神。如《物權法》的修改中要根據憲法保護的財產權性質與要求,從有利于保護私人財產權角度對法律內容進行合理修改,同時也要處理好與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之間的關系?!痘橐黾彝ゾ帯肥敲穹ǖ渚幾胫行薷碾y度比較大的部分,因為這部分涉及大量的“公私領域”,憲法價值與民法價值之間的交叉情況比較多,既需要與憲法功能做出區(qū)別,也要體現憲法精神。如面對同性戀等問題,婚姻家庭法如何體現其價值立場?憲法上的家庭與婚姻概念如何保持其應有的開放性?這些問題不僅僅是法律修改問題,有些還涉及傳統婚姻觀念的時代變遷與權利保護的價值判斷問題。在法國,民法基本原理的憲法化進程中,人的尊嚴價值拓展到婚姻關系之中,通過憲法解釋將婚姻自由納入到《憲法》第66條,擴大了憲法價值的運用范圍。*[法]尼克拉斯·莫爾費斯 :《民法的憲法化》,幡野弘樹譯,《新時代法政策學研究》第11卷(2011)??梢哉f,對現行婚姻法的修改以及編纂《婚姻家庭編》的過程不是局部條款的修改,而是要考慮社會變遷、憲法的適應性等基本問題,為婚姻法的修改做充分的理論準備。
基于憲法與民法關系的新發(fā)展,有必要從憲法價值角度對傳統民法上的一些觀念或者命題提出是否符合憲法的疑問。如公序良俗是民法上的基本原則,也是支撐民法制度的基礎之一,但在憲法上如何使“公序良俗”具有正當性基礎,以確保信息化、風險社會中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私權領域的“公權力”侵害。賠禮道歉是承擔侵權責任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在憲法上這種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可能侵害當事人的精神自由與尊嚴,應尋求更加多元化的承擔責任的方式??傊瑹o論是制定還是修改,民法典編纂中分則部分的任務都是十分繁重的。對不同的法律進行修改時,如何與憲法精神保持一致是未來民法典編纂面臨的重大課題。
按照立法規(guī)劃,民法典各編于2020年3月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根據《立法法》程序,民法典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這是民法典保持其基本法律的要求,也是維護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的客觀要求。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guī)定,基本法律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否則就不是基本法律,成為“非基本法律”,直接影響其法律地位。維護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憲法地位是我國憲法體制的基本特點,也是我國憲法精神的要求。在通過程序上,是采用“捆綁式”通過,還是“分別”通過,要考慮民法典體系化的特點與客觀需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要求,“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對主要條款可以單獨表決”,對此《立法法》也做了相關的規(guī)定。將來民法典總條文總數可能在1200條以上*同前注[8],第76頁。,同時包含不同的分編,修改的幅度又不同,如何由全國人大統一審議通過?從立法技術層面有可能遇到新的問題,對此需要我們做好理論研究,完善相關程序。
在立法程序的合憲性基礎上,民法典編纂可能遇到的另一個程序問題是如何協調基本法律與非基本法律的關系,使民法典各編統一具有基本法律的地位。我國憲法區(qū)分了基本法律與非基本法律,基本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非基本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制定,雖然文本上沒有明確兩者的法律效力位階,但筆者認為“基本法律與非基本法律實際上存在著位階關系,基本法律效力低于憲法,而高于非基本法律”,*韓大元 :《全國人大常委會新法能否優(yōu)于全國人大舊法》,《法學》2008年第10期。納入民法典體系的分編應具有基本法律的屬性。但目前可能納入分編的法律中有些是基本法律,有些是非基本法律,如《侵權責任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非基本法律”。作為“非基本法律”,《侵權責任法》調整領域不屬于基本民事法律制度,需要通過法律程序使之具有基本法律的性質??赡艿耐緩绞?,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侵權責任法》進行修改后再由全國人大重新通過,使其具有基本法律屬性。由全國人大主導重大法律的制定與修改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理念。長期以來,在全國人大憲法地位問題上,我們過分強調常務委員會的立法功能,客觀上削弱了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應有的功能,混淆了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與常設機關的界限。在未來民法典編纂時應處理好不同法律之間的位階關系,在合憲性的范圍內尋求法律體系的內在統一。同時,建立法律修改和法律解釋的有效機制,對基本法律的修改遵循“不得與該法律的基本精神相抵觸”原則,以保持民法典體系的開放性。
民法典編纂是宏大的法律工程,既要重視編纂過程,同時也需要考慮編纂以后的實施機制。由于民法典本身的開放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實施機制,使民法規(guī)范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變化。為了有效實現這一目標,在民法的具體解釋和適用過程中,需要引入憲法價值。而不論是民法典的編纂過程、編纂之后的有效實施,還是民法典具體的解釋和適用,都離不開憲法解釋的原則性指導,需要建立民法典編纂與憲法解釋的有效互動機制。在上述范疇中,憲法解釋的功能分別表現在 :
1.民法典編纂中合憲性的優(yōu)先判斷。如前所述,民法典編纂雖然不是立法過程,也不是單純的修改過程,但對總則與分篇的制定、修改、科學整理的過程必然涉及不同價值的衡量,需要與憲法保持一致,引入合憲性判斷方法,對所有內容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判斷。
憲法是制憲權應用的結果,包含了憲法正當化的最高權威和共同體的價值共識,具有最高的民主合法性與最高的法律效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币蚨?,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國家立法機關應履行遵守憲法義務,保持對憲法的忠誠,使每個民法典條文的制定與修改符合憲法精神。
2.民法典實施中的憲法解釋。由于規(guī)范結構相對單一,單行民事法律在實施中進行法律解釋的難度并不大。但是,編纂后的民法典實施與普通法律的實施有所不同,它由不同的民事領域的分篇組成,規(guī)范內容龐大,體系復雜,層級多元。這意味著法律解釋難度的增加,意味著規(guī)范體系內部外在形式結構要件與內在價值體系要件、內在不同價值之間矛盾、沖突風險的加大。因此,引入統一的憲法解釋,以降低法律解釋的難度,協調內部外在形式結構要件與內在價值體系要件、內在不同價值之間沖突是十分必要的。
民法體系體現的憲法價值與憲法解釋中的憲法價值判斷是不同的,需要加以區(qū)分。如民法理念中包含的“人的尊嚴”是民法體系的價值基礎,引導民法體系的發(fā)展。但形成為統一民法典體系后自身規(guī)范價值不一定保證其規(guī)范的合憲性,需要引入憲法價值來約束民法典實施。憲法解釋在民法實施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以尊嚴為基礎的價值體系,也有規(guī)范上體現的價值規(guī)范。編纂民法典的目的是實施民法典,發(fā)揮民法典在權利保障與社會共識維護中的作用,其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對憲法實施起著重要作用。沒有實效性的憲法解釋制度,未來的民法典將會失去保障機制,無法構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憲法—民法”關系,民法典編纂的意義也會大打折扣。
3.民事法律解釋中的憲法解釋。在民事法律實踐中如何體現憲法精神方面,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9條第1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22條的解釋。其核心內容是對于“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guī)定改變自己的姓名”以及“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的規(guī)定做出法律解釋,明確“公民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了上述規(guī)定的含義,認為 :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屬于民事活動,既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99條第1款和《婚姻法》第22條的規(guī)定,還應當遵守《民法通則》第7條的規(guī)定,即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姓名”中的“姓”,即姓氏,體現著血緣傳承、倫理秩序和文化傳統,公民選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公民原則上隨父姓或者母姓符合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觀念,符合絕大多數公民的意愿和實際做法。同時,考慮到社會實際情況,公民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選取其他姓氏?;诖?,對《民法通則》第99條第1款、《婚姻法》第22條解釋如下 :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公民行使姓名權,還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公民原則上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養(yǎng)人以外的人扶養(yǎng)而選取扶養(yǎng)人姓氏;(三)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少數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從憲法解釋的角度來看,雖然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但是公民姓名選取這一民事權利的使用,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這一法律解釋的背后,體現了憲法公共利益條款、社會公德條款對于公民權利行使的約束?!稇椃ā返?1條是關于公民自由和權利限度的概括性規(guī)定,又被稱為公民權利的“憲法保留”條款?!稇椃ā返?1條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憲法》第53條規(guī)定了公民遵紀守法的義務?!稇椃ā返?3條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因而基于憲法,民法所倡導的“私權神圣”、“意思自治”等理念的絕對性價值受到憲法精神的約束而呈現出相對性的客觀表現,進而助于實現公民權利與公共利益的協調,維護國家與社會的基本秩序和穩(wěn)定。
為了建立憲法解釋與部門法律解釋之間的互動機制,我們需要根據四中全會提出的“完善憲法解釋程序機制”的要求,及時制定《憲法解釋程序法》,為民法典實施創(chuàng)造良好的機制?!稇椃ń忉尦绦蚍ā肥且徊筷P涉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的法律,是一部基本法律。通過憲法解釋程序的法治化,使憲法解釋有效運作起來,維護法律體系的安定性?!稇椃ń忉尦绦蚍ā穬热莅ㄕ埱蠼忉寫椃ǖ奶崞?,憲法解釋請求的受理、憲法解釋案的審議,憲法解釋案的通過與憲法解釋效力。從這種意義上說,完善憲法解釋程序對于科學地編纂民法典具有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編纂民法典”作為兼具政治決斷與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礎性工作之雙重屬性的重要任務,應當遵循法治原則,落實憲法精神。
憲法價值與民法價值雖然具有一定的同構性,但其價值位階是不同的,整個民法體系的基礎是憲法所體現的人權保障與公權的約束。憲法精神引導立法者的立法思維、有助于實現立法過程的科學性,憲法精神對立法的約束有助于尋求社會共識,特別是體現民法典的民意基礎,因而學術界需要構建以憲法精神為基礎的民法體系。
從民法典編纂的性質來看,編纂是對現行分別規(guī)定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進行科學整理,刪繁就簡,修改完善?!恫莅浮沸枰M一步思考條文的設計與表述上如何更好地體現憲法精神,及時消除與憲法可能不一致的內容。民法典各分編內容在修改時如何與憲法精神保持一致是未來民法典編纂面臨的重大課題。不論是民法典的編纂過程,編纂之后的有效實施,還是民法典具體的解釋和適用,都離不開憲法解釋的原則性指導,需要建立民法典編纂與憲法解釋的有效互動機制。
(責任編輯 :趙 丹)
韓大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D911
A
1004-9428(2016)06-0003-08
主題研討——憲法與民法的對話
【編者按】憲法與民法之間究竟應該如何劃界、如何交融、如何合作等系列問題,既是兩大學科之間的基本理論問題,也是民法典編纂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實踐難題。為此,我刊特邀民法學與憲法學領域四位知名學者,展開一場憲法與民法的對話。這場真誠的對話既產生激烈的爭鳴,也形成一定的共識,同時提出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探索憲法與民法的合力,致力于民法典的科學編纂,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也期待讀者的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