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紅
(臨沂市委黨校,山東 臨沂 276005)
?
試論以人為本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當代重釋
趙曉紅
(臨沂市委黨校,山東 臨沂 276005)
摘要:作為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后新近提出的一個執(zhí)政理念,以人為本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科學重釋。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鑒于完全意義上的人民主體業(yè)已形成,以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利益結構與群體結構重大調整的現(xiàn)實,以人為本將傳統(tǒng)的黨的群眾路線中的群眾主體轉化為人民主體;其二,鑒于和平與發(fā)展這一時代特征,以及人的需求的多樣性,以人為本將為了人民的手段指認為科學發(fā)展;其三,鑒于當前貧富差距拉大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狀況,以人為本將黨的群眾路線之隱而未顯的倫理學維度彰顯出來,強調在共時和歷時雙重維度上的人民共享。在當今時代,要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關鍵詞:以人為本;黨的群眾路線;當代重釋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并踐行了一種新型的執(zhí)政理念——群眾路線,并將其確立為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集中表述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04頁。。群眾路線盡管創(chuàng)生于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但它卻適用于任何歷史階段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盡管它的實質與精髓是始終不變的,但其具體表述與個別闡釋卻可以隨著歷史情勢的改變而發(fā)展。我們黨新近提出的以人為本,就是基于當前的歷史情勢與現(xiàn)實狀況,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科學重釋。
一、對主體的當代重釋
在我們黨的政治話語系統(tǒng)中,作為一個主體概念,“群眾”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群眾”泛指“人民大眾”,與“人民”(或“人民群眾”)同義;而狹義的“群眾”則是指與“黨員干部”相對的一個范疇,是“人民”的主體部分。黨的群眾路線中的“群眾”概念無疑是在狹義的意義上使用的。而作為以人為本之主體的“人民”則是廣義上的“群眾”,是由黨員干部與一般群眾有機融合而成的集合體。
在黨的群眾路線創(chuàng)立之初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之所以強調群眾主體,自有其合理與必然之處。主要在于:一方面,是為了突出我們黨作為領導者與歷代統(tǒng)治者的根本區(qū)別。歷代統(tǒng)治者與廣大底層民眾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對立關系,一種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前者為了自己及其階級利益而對后者實施著統(tǒng)治和壓迫。在階級社會里,價值主體與實踐主體是相互割裂的,其中價值主體是官僚階層甚至君主個人,而實踐主體則是廣大下層民眾。而中國共產黨與作為底層民眾的廣大群眾之間的關系是魚水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她領導并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推翻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不是為了使自己成為統(tǒng)治者,而是為了使包括自身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以及參與者,中國共產黨不僅將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實踐主體,而且尤其是將其確立為價值主體,從而實現(xiàn)了價值主體與實踐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并由此構成了與歷代統(tǒng)治者的本質區(qū)別。另一方面,群眾主體能夠涵括并代表人民主體。在改革開放前,無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推行計劃經濟的建設時期,整個社會奉行并推崇集體主義。此時,作為社會兩個主要群體之一,廣大黨員干部利益訴求高度統(tǒng)一,統(tǒng)一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推進來為廣大群眾謀福利。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中國共產黨這個整體沒有自己的私利,其利益與廣大群眾的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梢姡藭r群眾利益涵括了黨員干部的利益,因而等同于人民利益,從而群眾主體也就等同于人民主體。同時,由于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致使廣大黨員干部與一般群眾追求利益的實踐也基本相同,從而顯現(xiàn)為一個統(tǒng)一的實踐主體??梢?,無論是從價值論的視角來看,還是從工具論的維度而論,在改革開放前,群眾主體能夠代表人民主體。
然而,作為黨的群眾路線的當代理論概括,以人為本的主體實現(xiàn)了從群眾向人民的轉化。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完全意義上的人民主體業(yè)已形成。在群眾路線創(chuàng)立之初,盡管中國共產黨與其所代表的廣大群眾的利益高度一致,但在身份認同上,畢竟是兩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領導階層與被領導者階層。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群體劃分不再主要以政治身份為依據(jù),更多的是據(jù)其所處于的經濟地位而劃分;尤為重要的是,通過二十多年革命年代的戰(zhàn)爭洗禮,以及六十多年建設時期的相互配合與磨合,領導階層與被領導階層不再明晰可分,已實現(xiàn)了完全融合與統(tǒng)一。另一方面,群眾主體不再能夠全括人民主體。隨著市場機制對市場主體利益取向以及個體意識的激發(fā),在戰(zhàn)爭年代以及計劃經濟時代一度形成的高度統(tǒng)一的利益結構日趨分化。不僅在群眾中形成了諸多不同的利益群體,而且在個體的黨員干部中也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此時,盡管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整體沒有自己的私利,沒有外乎于廣大群眾根本利益的利益訴求,但她必須也應該對作為其個體成員的黨員干部的合情、合理、合法的個人利益予以滿足??梢?,在當今時代條件下,群眾利益已涵括了黨員個體利益和人民群眾整體利益,群眾主體不再能夠完全替代人民主體。同時,隨著利益主體的分化,實踐主體也在不斷分化。由此,在工具論意義上,群眾主體也不再能夠完全代表人民主體。
可見,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深入踐行群眾路線,需要對其主體外延進行拓展,從群眾拓展至人民群眾。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黨新近提出的以人為本,就是鑒于當今社會利益結構與群體結構重大調整的現(xiàn)實,將群眾路線的群眾主體拓展至人民主體而形成的一個科學理念。換言之,以人為本將黨的群眾路線的群眾主體闡釋為人民主體。
二、對實踐手段的當代重釋
與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取向相一致,以人為本強調“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頁。??梢?,以人為本將黨的群眾路線中作為“為了群眾”之手段的“一切”闡釋為“一切奮斗與工作”。
總的來講,我們黨的一切奮斗與工作可分為革命戰(zhàn)爭和和平建設兩個階段。毋庸贅言,在不同的社會階段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革命尚未成功,人民群眾的國家主體地位還沒有實現(xiàn),此時其利益訴求在于奪取革命的勝利,實現(xiàn)翻身做主人。而奪取革命勝利的手段主要是斗爭。在這一時期,社會關系正發(fā)生著劇烈變動,社會制度正經歷著根本變革,要求對作為“推進社會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的人民群眾進行充分發(fā)動和有效組織。同時,由于革命戰(zhàn)爭的斗爭對象是作為一種人的敵人,而與人斗爭勝敗的關鍵在于斗爭雙方的力量大?。灰蚨?,要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大地聚合起斗爭力量。群眾路線所主張的工作方法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嫻熟地運用這一工作方法,奪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一事實雄辯地證明,只要無產階級政黨已經充分成熟,能夠將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fā)動并使其積極參與到人民戰(zhàn)爭中來,就能夠圓滿地完成實現(xiàn)社會變革的歷史使命??梢?,以群眾運動為主要手段的斗爭是在戰(zhàn)爭年代實現(xiàn)人民群眾利益與要求的確當手段。
當然,人民群眾不僅作為在社會發(fā)展質變階段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能夠破壞一個舊世界;而且作為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作為社會發(fā)展量變階段推動發(fā)展的根本力量,還能夠建設一個新世界。然而,在兩個不同的社會階段中,人民群眾推動社會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手段都不相同。這就是說,盡管斗爭是奪取革命勝利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在和平建設時期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確當手段。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由戰(zhàn)爭年代發(fā)生于人與人之間的敵我矛盾,轉化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頁。;而解決這種非對抗性矛盾的確當手段不再是斗爭,而是大力推進社會生產,以實現(xiàn)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的發(fā)展。正是出于這一認識以及對和平與發(fā)展這一當今時代主題的敏銳洞察,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講話時,明確提出了“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26頁。的科學論斷。
在這里,發(fā)展首先是指經濟發(fā)展。這是因為,正如歷史唯物主義所一貫堅持的,作為歷史創(chuàng)造主體的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頁。??梢?,在人的所有需要中,對物質生活資料的需求是第一需要。因而,作為滿足人民群眾利益和要求的發(fā)展,首先應該是旨在生產人們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經濟發(fā)展。
究其實質,經濟發(fā)展就是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改造與征服從自然中獲取自己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財富的過程。因而,與以人為對象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斗爭不同,經濟發(fā)展的對象是自然。隨著主要矛盾的轉移,以及實踐對象的轉變,作為斗爭之確當方式的群眾運動,以及人多力量大的策略原則,已不再適用于當今的經濟發(fā)展。這就是說,以自然為對象的發(fā)展的力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必須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自然并不是人可以肆意侵奪和踐踏的對象,而“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2頁。,“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xù)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頁。。鑒于此,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告誡我們,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不要過分樂觀地看待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頁。因而,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利益和要求而推進經濟發(fā)展時,“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頁。,必須采取一種適度而適當?shù)男问健?/p>
值得強調的是,經濟發(fā)展固然重要,但它畢竟不過是實現(xiàn)人民群眾利益的手段。然而,在具體的發(fā)展實踐中,由于對經濟發(fā)展的過分強調,曾一度出現(xiàn)過這樣一種不良傾向:將作為實現(xiàn)人民群眾利益與要求的手段幻化為目的本身,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而漠視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承載與修復能力,這樣必然會遭致自然的報復,從而背離了為了人民群眾的目的。這種發(fā)展無疑是不科學的,并從根本上背離了我們黨所一貫堅持的“為了人民群眾”這一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為了矯正這種不科學發(fā)展所產生的消極后果,我們黨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首次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概念,并將之確立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時所必須遵從的基本要求。
事實上,傳統(tǒng)發(fā)展觀的不科學之處,不僅在于忽視了人與自然的特殊關系,而且還漠視了人之需要的多樣性。根據(jù)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在現(xiàn)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而人正是“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動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0頁。。物質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但絕非唯一需要。在馬克思看來,人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頁。;而且還是一種“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頁。,一種社會存在物。因而,人不僅具有物質需要,而且還具有生態(tài)需要和社會需要;而要滿足人的這些需要,僅有物質資料的滿足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為之提供一定良好的生態(tài)條件以及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正是出于對人作為發(fā)展根本目的的強調,我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概念。這里所謂科學發(fā)展,是指一種與片面強調經濟發(fā)展相對的新型發(fā)展,一種基于生態(tài)平衡與社會和諧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借由這種發(fā)展,不僅能夠為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而且還能夠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與社會條件。尤為重要的是,這種發(fā)展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實現(xiàn)人民群眾中利益和要求的根本手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以人為本強調“發(fā)展為了人民”。
可見,與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的觀點相一致,我們黨出于對和平與發(fā)展這一時代主題的敏銳洞察,為了糾正當前發(fā)展實踐過程中的不良傾向并補救其消極后果,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并將以人為本置于其核心,強調人民群眾通過自己所推動的科學發(fā)展來實現(xiàn)和滿足自身的利益、要求和愿望。簡言之,作為黨的群眾路線在當代的理論升華,以人為本將為了人民群眾的手段指認為科學發(fā)展。
三、對倫理意蘊的當代重釋
在一定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推崇并倡導共產主義,是因為在其中人們能夠借由對生產資料的公有而實現(xiàn)共享。因而,它不僅是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而且還是一種隱含著旨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學。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個政治理念,黨的群眾路線無疑也涵括著人民群眾共享的倫理維度。不可否認,在黨的群眾路線創(chuàng)立之初,其具體表述中并沒有明確闡發(fā)“共享”這一倫理意蘊,但這決不意味著其中不涵括“共享”倫理。這是因為,作為其主體的“群眾”是一個整體性概念,整體內部個體成員利益訴求整體劃一,沒有群體或階層之分,自然也沒必要涉及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理論。與之相對,作為以人為本之主體的“人民”的概念,則更注重成員的廣泛性與差異性,從而內在地涵括著倫理學維度。與馬克思主義主張公有的倫理觀相一致,以人為本將黨的群眾路線的倫理學意蘊突出并彰顯出來,主張“人民共享”。*周洪軍、王維杰:《試論以人為本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臨沂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第8-10頁。
在共時意義上,以人為本強調同時代的人民共享。改革開放前,我國施行單一的公有制和嚴格的計劃經濟,基本能夠實現(xiàn)共產主義所要求的“共享”。但是,由于此時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生產活力受到嚴重的束縛,以至于社會物質財富極為匱乏,廣大群眾處于普遍貧窮之中。可見,此時所共享的不過是貧窮,遠未實現(xiàn)“共同富?!边@一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而要實現(xiàn)共同富裕,關鍵與核心在于改革現(xiàn)有的嚴重約束著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體制。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盡管物質財富得以極大豐富,但與之相匹配的利益分配機制并沒有同步建立起來,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貧富差距日漸拉大的不良后果。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頁。;因而,主要由經濟收入差距而引發(fā)的利益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在社會低收入人群或階層中產生普遍的心理失衡,加之當前我國在直接關乎民生的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諸方面的利益調節(jié)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還遠未建立并完善起來,更是引發(fā)了弱勢群體的仇富心理。在這種情勢下,若不采取斷然措施對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矛盾進行緩和和調解,其結果必然是社會沖突日益加劇以及社會關系持續(xù)惡化,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全面而自由發(fā)展所不可或缺的良好的社會條件以及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進而從根本上背離了我們黨所一貫堅持的“為了人民”的價值取向。針對這一狀況,為了做到人民共享,我們黨強調要以全體人民群眾為本,致力于統(tǒng)籌兼顧廣大人民群眾中不同區(qū)域、行業(yè)、階層之間的利益,尤其是彌合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分歧,化解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利益沖突。*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頁。
在歷時意義上,強調當代與后代人民共享。馬克思之所以推崇共產主義,是因為在他看來,在其中將實現(xiàn)“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頁。。改革開放前,由于生產力水平還不是太高,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還相對較小,還不足以對自然環(huán)境的承載力構成威脅,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凸顯;同時,生產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不太大,其存量還較為豐厚,還未能引發(fā)人們對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危機感。因而,黨的群眾路線沒有必要過多地關注人與自然、當代與后代之間的關系。
然而,經由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與和平發(fā)展,我國生產力水平得以極大提高,經濟實現(xiàn)巨大發(fā)展。作為經濟發(fā)展的一個負效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日漸緊張,作為經濟發(fā)展所不可或缺原材料的自然資源能源存量大幅減少,目前已危及后代人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生態(tài)和資源基礎。鑒于此,我們黨提出了涵括不同時代人民共享理念的以人為本,強調不僅要以當代人民為本,而且還要以后代人為本,提倡統(tǒng)籌“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頁。,這就是要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加大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保護力度”的同時,“全面促進資源節(jié)約”*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頁。。
可見,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提倡人民共享是深入踐行群眾路線的核心方面與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以當代人民群眾的全體為本,正確處理并協(xié)調好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才能實現(xiàn)社會和諧,從而全心全意推進科學發(fā)展;只有以所有時代的人民群眾為本,充分保證后代人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自然生態(tài)的良好,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從而保證人民群眾時代永續(xù)。
綜上,我們黨新近提出的以人為本,不僅契合了當今時代的歷史情勢與現(xiàn)實狀況,而且還繼承了群眾路線的實質與精髓,從而構成了對它的科學重釋。因而,在當今時代,要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責任編輯:李莉)
A Contemporary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Mass Line
of CPC through People-orientedness
ZHAO Xiao-hong
(PartySchoolofLinyiMunicipalPartyCommittee,Linyi276005,China)
Abstract:As an executive concept recently proposed by CPC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notion of people-orientedness has presented a scientific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mass line of CPC, as is manifest as follows: firstly, given the formation of the people subjectivity in its real sense and the major adjustments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interests and group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the people-oriented notion has converted the traditional mass subjectivity in the mass line of CPC to the people subjectivity; secondly, given peace and develop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era——and diversity of human needs, the people-oriented notion regard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a means to serve the people; thirdly,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s well as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eople-oriented notion can highlight the implicit dimensions of ethics in the mass line of CPC and emphasize the mutual share on the part of the people synchronically and diachronically. In the modern era,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notion so as to thoroughly fulfill the mass line of CPC.
Key words:people-orientedness; the mass line of CPC;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中圖分類號:D4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10(2016)-02-0090-05
作者簡介:趙曉紅(1966-),女,山東費縣人,中共臨沂市委黨校教授、科研處處長,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法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收稿日期:201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