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穎
(中國茶葉博物館, 浙江 杭州 310013)
?
【歷史學】
博覽會與茶業(yè)近代化初探
——以南洋勸業(yè)會為中心
朱慧穎
(中國茶葉博物館, 浙江 杭州 310013)
19世紀中葉,中國商人首次亮相于倫敦世界博覽會。此后,中國不僅多次出洋參賽,政府也屢屢在國內舉辦賽會,其中南洋勸業(yè)會是清末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全國性博覽會。茶葉是中國在博覽會上重要的參展物品。中國茶商通過參加國際性博覽會,發(fā)現了自己的不足,發(fā)展了應對之策,他們的市場觀念、競爭意識和振興中國茶業(yè)的使命感都在參展的過程中萌發(fā)或強化。在南洋勸業(yè)會上,各地茶品云集,先進的制茶機器也有展出,它們不僅傳播了茶文化與茶葉科技,也為民眾提供了接受實物教育的機會,使其觀念、思想意識等發(fā)生變化。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茶業(yè)的近代化。
博覽會;近代化;茶葉;南洋勸業(yè)會;實業(yè)
近代世界博覽會是工業(yè)革命的產物,最早在歐洲國家舉辦。中國與世界博覽會的淵源可以上溯至19世紀中葉,自此之后,中國人不僅多次走出國門參加博覽會,而且政府和商人也開始自辦全國性或地方性博覽會。據學者統(tǒng)計,自20世紀初至1937年之前,被稱為中國博覽會事業(yè)“主流形式”的國貨展覽會共舉辦了250余次[1]。在這些規(guī)模不等的展覽會中,研究焦點之一當推1910年舉辦的南洋勸業(yè)會。對此次博覽會的緣起、主要內容、地位、影響、意義、與中國近代化的關系、推動其舉辦的關鍵人物、華僑的參與等,學界已作梳理與論述,成果豐富,但總體上看從某件物品或者說是展品,如茶葉的微觀微物的視角探察博覽會的文章不僅不多,且失之簡略,在史料的運用與史實的呈現上都有深入的空間*目前有朱自振:《中國茶葉的最早博覽獎》,《茶業(yè)通報》1998年第3期,第46—48頁;馬蕾:《世博會與清末民初的中國茶業(yè)》,《傳承》2009年第11期,第70—71頁。。將博覽會興起、發(fā)展的歷史和物品參展的歷史結合起來展開研究,可以更清晰、生動地展示博覽會的整體面貌。此外,近代博覽會作為中國近代化歷程中一個“綜合性的標志”,清晰地反映了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變化。茶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農產品,它的屢次參賽也促成、折射了中國近代茶業(yè)的一些變化,為探查茶業(yè)近代化提供了一個窗口。因此本文擬勾勒出近代茶葉在國內外一些主要博覽會上的參展情況,探討其對中國茶業(yè)發(fā)展的影響,使有興趣于近代博覽會者既能見森林,也能見林中樹木;既恢復一段關于茶業(yè)發(fā)展史的記憶,也為當代社會時有舉辦的茶葉/業(yè)博覽會提供鏡鑒。
茶葉是近代中國傳統(tǒng)的大宗出口商品。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華茶在國際市場經歷了由全盛到衰退的轉變,相對應的則是日本茶、印度茶、爪哇茶和錫蘭茶的崛起。這些國家的茶葉能后來居上,擠占華茶的市場份額,宣傳之功效不容小覷?!恫枞~全書》的作者美國人威廉·烏克斯認為:“各主要產茶國在過去五十年中曾努力于各種合作宣傳方法,以圖擴展國外市場,此種宣傳曾收宏效。但中國則為例外,從未將茶葉界之智識份子組織起來,以從事宣傳?!睋浣榻B,日本、錫蘭、印度等產茶國的政府不惜人力、物力、財力在國外推廣本國茶葉,方式靈活多樣,如在報紙雜志上廣為宣傳、贈送茶葉、演講、廣播等,此外還通過參加國際博覽會來增進人們對本國茶葉的了解。例如:在1876年費城的百年紀念博覽會、1893年的芝加哥博覽會、1894年的安特衛(wèi)普、1898年的俄馬哈、1904年的圣路易士……直到1933年的芝加哥博覽會上,都有日本的茶葉展出。在這些博覽會上,日本建造了日式亭閣、園地,并用年輕女子身著日本服飾招待觀眾,以推介日本茶葉[2]104-115。
和上述竭力在國際市場推銷其茶葉的國家相比,晚清中國在茶葉宣傳方面確實作為不多;對于各國之間進行大規(guī)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博覽會,更是長期以來缺乏正確的認識,只是視之為“炫奇”“賽珍”而已。不過,烏克斯所言與事實也有不盡相符之處,其實中國的官商也開展合作,借用博覽會的舞臺宣傳本國的茶葉,試圖挽救華茶在國際上的頹勢。
1851年,中國商人徐榮村與其產品“榮記”湖絲參加了在倫敦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并榮獲“制造業(yè)和手工業(yè)”獎牌[3]。這是中國首次在世博會上亮相,但只是由民間的絲茶商人以個人身份參加,并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在這次博覽會上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其實是當時在華的英國官員和商人。他們組織了相當多的中國商品到倫敦展出,如絲綢、棉花、藥材、茶葉、雨傘、刺繡、漆器、植物蠟、翡翠等,其中絲綢、瓷器、茶葉、植物蠟等產品還獲得了獎項。送展的茶葉除了各種品種的白毫茶、工夫茶、寧陽茶和中國勞動階層飲用的各種茶外,還有茶樹及葉子、花、芽等的樣品,茶葉生產、包裝、裝運整個過程的模型和圖畫,聞茶香的器具以及茶罐、茶杯等相關物品[4]54,116。展品涵蓋面較廣,涉及了茶樹的形態(tài),茶葉的制作、運輸和飲用等諸多方面。
此后,清政府逐漸意識到國際博覽會的重要性,出洋參展的態(tài)度從消極被動變?yōu)榉e極主動。1904年,清政府派貝子溥倫率領商人參加了美國的圣路易斯博覽會,而不是像之前的數十年里由海關洋員代表中國人參加。清政府對參加此次博覽會比較重視。據報載,因為原先暢銷于歐美的茶、瓷二宗商品,“近來華茶日漸減色,瓷亦不合西式”,因此政府打算邀合殷實商家創(chuàng)辦出洋茶瓷賽會公司,在祁門監(jiān)制紅茶,在景德鎮(zhèn)燒造瓷器,希望能“翻新滌舊,擇精選良”,赴美參加博覽會。[5]。為此成立的上海茶瓷賽會公司(當時也常寫作茶磁)原先僅在祁門設廠制紅茶,當了解到綠茶在美國銷量更大后,又在屯溪制綠茶,并計劃第二年在婺源制作更多的“精品”。他們還打算在博覽會會場搭建中國茶樓,讓參加博覽會的各國人士品嘗茶味,并設想把茶葉裝到小箱子里出售,以打開銷路*《大公報》,1903年4月20日。。這些舉措非常值得注意。此前,中國在1876年曾攜“各省絲、茶、六谷、藥材”等參加了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國的絲、茶、瓷器、綢貨、雕花器和景泰器在展會上“在各國中推為第一”,但茶葉卻銷路不暢。究其原因,據奉清政府之命參加展會的李圭的觀察,原來西人嫌棄綠茶摻雜過多,中國茶葉出洋裝運的箱子又過大,不便零售。如果改成每一磅(相當于中國的12兩)裝一小匣,合若干匣為一箱,更容易為西人接受[6]32-33。中國商人普遍缺乏市場觀念,尤其是世界貿易觀念,但是隨著出國參加博覽會(晚清常稱作“商品賽會”)次數的增多,中國商民逐漸增廣了見識,體察了國外商情,因此到20多年后,備戰(zhàn)圣路易斯博覽會的中國商人已知改變銷售策略,迎合西方顧客的消費習慣,制作精品綠茶,改進華茶包裝。
在1904年的圣路易斯博覽會上,經萬國評議官、農學博士等考驗評論,上海茶瓷公司送展的各種上等茶分數均在95分以上,由此獲得各式超等文憑和金牌,引起了美國白蘭克(也作伯蘭克)公司的興趣。該公司不僅把茶瓷公司在會場零售后剩下的4萬多磅茶葉全數收購,而且和茶瓷公司簽訂了銷茶合約,成為茶瓷公司在美國各州的代理商,代銷冠有茶瓷公司商標的各種茶葉[7]。1886年后中國的茶葉出口額銳減,在此次博覽會上,華茶不僅大受好評,而且打開了銷路,中國輿論界因此信心大增,認為“足見事在人為,人事既盡,無不可挽回之理”,并為此正告那些負有保護商務、振興商業(yè)之責者[8]。當時,陳獨秀創(chuàng)辦并任主筆的《安徽俗話報》也用通俗的語言不無歡欣地報道:“只有紅綠茶,統(tǒng)概都售罄了,因為和各國的茶葉比較起來,要算中國第一……會場里中國茶葉的名譽一時傳播已滿?!苯又痔岬讲璐晒竞筒m克茶行訂立了包銷合約,雖然有些公司肯加價五百至一二千元,但茶瓷公司一概謝絕,“這件事真是中國第一件有體面的啊”,結尾處說“我們安徽省產茶的地方也很多的,各處種茶制茶的人聽著,以后格外要頂真才好哩”[9]。從揚眉吐氣的自豪感到最后的認真勸勉,這篇白話時事報道的情感走向與近代舉辦博覽會的初衷暗自契合:把各國/各地的產品與技術萃于一處,相互比較,獎優(yōu)(優(yōu)勝者為此驕傲或自豪)汰劣,促使人們產生競爭意識與進取精神。這篇短訊使得華茶在國外博覽會上創(chuàng)下的佳績更具有了超越商業(yè)、經濟范疇的意義??傊?,中國商人為參加此次博覽會所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收效,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華茶在國外的銷售市場。
進入20世紀后,隨著對博覽會功能的認識逐步加深,在國內舉辦商品賽會,通過振興工商實業(yè)來增強國勢、啟迪民智,日漸成為朝野共識。在多種因素的推動下,晚清中國也開始自辦展覽會,掀起了一陣“賽會熱”,其中以清朝末年的南洋勸業(yè)會最為引人注目。
1910年在江蘇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yè)會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規(guī)模最大的全國性博覽會。有學者認為此次博覽會意義深遠,是“中國近代化的一個里程碑”[10]。它歷時半年之久(6—11月),有14個國家參加展覽,國內有22個行省參展,全部展品約百萬件。南洋勸業(yè)會將全部展品分為教育、圖書、經濟、化學工業(yè)、機械、農桑、茶業(yè)等共24部440類,共設有教育、工藝、農業(yè)、機械、美術等8個專業(yè)性展館,另有京畿、山東、直隸、東三省、河南、四川、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十幾個參會省區(qū)自辦的展館,以及展出英、美、日、德等國產品的3個參考館,等等。茶葉主要在農業(yè)館展出。農業(yè)館的建筑為方形,四角有亭,四面有門,館內共分農業(yè)、蠶桑、茶葉、園藝、林業(yè)、水產、飲食和狩獵8部[11]。農業(yè)館共有展品8 340件,每部部首均以部屬物品綴成額文,如“農業(yè)部”三字以綠豆為地,白米綴成;“園藝部”由白瓜子為地,黑瓜子綴成;“茶葉部”三字,則以紅茶為地,綠茶綴成[12]69。在茶葉部展出的有制茶器具模型,植茶標本,徽州的紅茶、綠茶、祁山紅袍,九江的磚茶,池州的云霧茶,六安的雀舌、梅片,等等。除了農業(yè)館的茶葉部,一些省區(qū)也在自己的展館展出本地區(qū)出產的茶葉。以湖北館為例,該館把短廊布置成茶葉室,陳列整箱茶葉,一層層幾乎堆至屋頂,凡湖北所產之茶,咸備于此。短廊前面有一竹樓,漢口茶務公所的人帶領數名茶葉專業(yè)的學生,著長衫,佩徽章,恭敬地為參觀者奉茶,每壺茶售價小洋二角,付完茶資后贈送茶葉一瓶,以推廣其茶葉。翠竹、長衫、謙恭的態(tài)度、醇厚的茶味,這些元素彰顯了茶文化的魅力,為湖北館贏得了贊譽:“茗談之所,湖北館之竹樓、布置一切頗合騷人雅士之心理。”*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纂《南洋勸業(yè)會游記》之“農業(yè)館”“湖北館”“游覽須知”。安徽館的農、礦產品非常豐富,大宗的展品則為六安、英山、霍山等處的紅茶[12]54。
南洋勸業(yè)會把全國各地的物品薈萃一堂,希望通過比較優(yōu)劣而使國民萌生競爭之心、改進之念,因此組織專家對所有展品逐個審查評比,最后評選出奏獎(一等)、超等獎(二等)、優(yōu)等獎(三等)、金牌獎(四等)和銀牌獎(五等)共5 269名。在66件奪得一等獎的展品中,有8件為茶葉,如湖北漢口興商公司的茶末磚、上海天保祥的祁門貢尖、上海洪昌隆的祁門烏龍茶、上海新隆泰茶棧的婺源貢熙茶、杭州鼎興茶莊的龍井貢茶,等等。由茶莊茶棧、個人或各省出品協(xié)會等選送的各種茶葉另外還榮獲19個超等獎、16個優(yōu)等獎、38個金牌獎和65個銀牌獎。除此之外,得獎的還有茶葉瓶、茶壺、線編茶壺套、線編茶船墊、茶杯等與茶有關的手工藝品。論者每以為中國在中外博覽會上獲獎的屢為絲、茶等農副產品和工藝美術品等,而工業(yè)產品少,這正反映出傳統(tǒng)農業(yè)國家的陳舊格局和工業(yè)水平的落后,此言雖不謬,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謂絲、茶、瓷等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產品的優(yōu)勢比較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巴達維亞僑商梁祖祿帶來的制茶機、剪茶篩茶機也奪得“機械”類中的奏獎*關于給獎情況的敘述,依據的是《南洋勸業(yè)會審查給獎清冊》(共二冊),商務印書館1910年版。。近代中國博覽會展品以農業(yè)、手工業(yè)產品居多,機械類很少,因此梁祖祿的制茶機器獲得褒獎顯得難能可貴。甚至有茶界前輩認為,梁祖祿在南洋勸業(yè)會上專作介紹的“烘焙機”是“中國由自己的機器廠生產的第一臺茶機”[13]47。梁祖祿展陳的剪茶篩茶機原系英國某機械師發(fā)明,引進并按中國的制茶實際改良后,“每點鐘能剪茶、篩茶約八百磅”;制茶機也原為英國人發(fā)明,改良后更為輕便[14]109。代表了近代先進技術的制茶機器不僅使參觀者大開眼界,更重要的是,觀者沒有停留在“看”的層面,而是把它們購買下來(購買者為時任江寧勸業(yè)候補道,兼任南洋勸業(yè)會會辦的李子川),以為興辦茶業(yè)傳習所之“用”[12]169。博覽會的功用不止于通過比賽、競爭創(chuàng)造直接經濟效益,此外還有傳播科技,促進文化交流,提升文明水平等更高、更深層次的功能[14]102。從這個意義上說,茶業(yè)領域部分地實現了博覽會傳播科技、促進文化交流的功能。19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茶葉出口出現衰退之后,國內比較普遍地認為與中國未采用機器制茶有關,因此從80年代后期開始許多地方相繼嘗試引進制茶機器。所以可以說,南洋勸業(yè)會上展出的這些機器的推廣應用,有助于推動以手工制作為主、生產效率較低的中國傳統(tǒng)茶業(yè)向機械化、高效率的近代茶業(yè)轉型。
在國內外博覽會上獲獎意味著產品品質贏得了官方的甚至國際上正式的認可與肯定,它可以有效地增加顧客對商品的信任程度,調動他們的購買欲望。一些具有營銷意識的商家不失時機地利用了這種榮耀來為其商品張目,抬高其身價,著名的老字號上海汪裕泰茶號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汪裕泰第五茶號在其發(fā)票兩側分別印上了“江蘇省地方物產品評會得頭等獎”“農商部國貨展覽會得頭等獎”和“美國巴拿馬賽會得頭等獎”“前清南洋勸業(yè)會得頭等獎”這4個重要獎項*關于此種發(fā)票的歷史面目,參見趙大川編著《圖說首屆西湖博覽會》,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版,第131頁。。中國電工專家惲震曾任1926年費城博覽會的展品評判員,他的觀感錄證明“上海汪裕泰茶?!贝_實獲得了茶類中的甲等大獎,其他一起獲獎的還有浙江的方正大茶號、翁隆盛茶號、大成、乾泰、亨大、仁泰、德興祥、茂記、萬泰元和萬康元10家以及江蘇、福建等省的若干茶棧茶行,總計26個, 以浙江為最多[4]330-331。但南洋勸業(yè)會的給獎清冊中并沒有提到汪裕泰茶號。實情如何,有待稽考。博覽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廣告場和商品展銷地”[15]169,商家用自己的博覽會獲獎經歷做廣告,進一步放大了博覽會的廣告效應和商品的可信度,這是近代茶葉廣告中出現的新內容。它反映了中國工商界對博覽會的認識從漠然無知到積極參與、利用的變化,這種觀念與行為的變化離不開國內外博覽會的影響,它們反過來又為近代中國茶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洋勸業(yè)會的參觀人數總計達20余萬人次,雖然遠遠無法與國外一些幾百萬、幾千萬人次的世博會相比,但是對古老而封閉的中國而言,此次人員與物產的大規(guī)模集中已是非凡之舉,“煌煌千載之大觀也!”許多觀覽者眼界為之大開,心神為之震蕩,例如:王漱巖在自述中說,“縱攬勸業(yè)會,神王目眩,莫可殫述”,他深恐自己因記性不好而忘卻,于是“懷鉛握槧,日有記而時有詩”[12]198,把對此次盛會的記憶保存在二百余首詩歌里。對于南洋勸業(yè)會,歷史當事人已有“一日觀會,勝于十年就學”的評價與感慨[16],它對于像王漱巖這樣的文人是一次勝過讀書的教育機會,對其他民眾的思想、意識、行為、觀念也是一種沖擊和一定程度上的重塑,而這些反過來又將推動包括茶業(yè)在內的工商實業(yè)的發(fā)展。這一點,時人早已有認識:“此會之開大可驚動全國人民之觀感,而觸發(fā)實業(yè)界諸君子之深省者。”[17]
從總體上看,舉辦博覽會的目的是通過工農業(yè)產品、手工業(yè)制品、藝術品和科技成果等的集中展示,推動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商品的宣傳、貿易的發(fā)展。從1851年中國參加首屆世界博覽會,到進入20世紀后中國自辦博覽會,茶葉與博覽會的關系可謂淵深流長。茶葉參展參賽,其意義不僅在于在國內外傳播了中國茶文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國際性博覽會的展示臺和競技場,開闊了中國茶商的眼界, 使他們觀照到自己的不足,發(fā)展了因應之道,其市場觀念、競爭意識和振興茶業(yè)的信心與使命感都在參與博覽會的過程中萌動或增強。中國茶葉在世界博覽會上的出色表現甚至被晚清思想文化的啟蒙者用作素材,鼓勵茶農茶商提振精神,認真發(fā)展茶業(yè)。在國內,隨著博覽會在推廣商品、振興實業(yè)等方面的作用日漸為社會接受和認同,20世紀以來一時賽會成熱。以南洋勸業(yè)會為例,各產茶省份積極送茶葉參展,一同展出的還有代表先進技術的制茶機器等。實物的展示起了直觀的教育作用,促使觀覽者生發(fā)興業(yè)殖產的觀念,尤其是后者,為我國近代茶業(yè)引進先進技術提供了參照和渠道。產品經評比獲獎的經歷也會使選送茶葉參展的茶莊茶號產生精益求精的心理,一些茶業(yè)老字號甚至在包裝盒、報紙上突顯自己的茶葉曾在國貨展覽會或國際博覽會上展出或得獎,以招徠顧客。可以說,茶業(yè)參與國內外博覽會的過程,就是茶界逐漸從昧于商情、故步自封的狀態(tài)中走出,培育或增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品牌意識的過程。這些都是博覽會產生的積極影響,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茶業(yè)的近代化進程。
[1] 馬敏,洪振強.民國時期國貨展覽會研究:1910—1930[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8(4):69.
[2] 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M].中國茶葉研究社社員,譯.上海:開明書店,1949:104-115.
[3] 仝冰雪.徐榮村英倫之行考證[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10-30(10).
[4] 上海圖書館.中國與世博:歷史記錄(1851—1940)[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5] 外務部咨商務大臣南洋大臣賽會正監(jiān)督文底[N].大公報,1903-04-12.
[6] 李圭.美會紀略[M]//陳占彪.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2-33.
[7] 各國賽會匯志[J].東方雜志,1905,2(7).
[8] 中國商業(yè)發(fā)達之一斑[J].東方雜志,1904,1(12).
[9] 圣路易賽會華茶的價值[N].安徽俗話報,1904(16).
[10] 王翔.中國近代化的一個里程碑——1910年南洋勸業(yè)會述論[J].江海學刊,1989(3).
[11]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南洋勸業(yè)會游記:“農業(yè)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0.
[12] 王漱巖.南洋勸業(yè)會雜詠[M].蘇克勤,校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13] 朱自振,韓金科.中國自制茶機和使用化肥的初期[J].茶業(yè)通報,2003,23(2):47.
[14] 馬敏.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yè)與科技、文化傳播[J].歷史研究,2004(2):102;109.
[15] 馬敏.中國近代博覽會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歷史研究,2010(2):169.
[16] 南洋勸業(yè)會記事第二[J].東方雜志,1910,6(4).
[17] 對于南洋勸業(yè)會之評論[N].申報,1910-11-07.
責任編輯:仇海燕
K252
A
1007-8444(2016)06-0771-04
2016-08-08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研究課題(2017N32)。
朱慧穎(1972-),文博副研究館員,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茶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