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勛
(韓國慶州大學 文化遺產(chǎn)系,韓國 慶州 780-712)
?
王夫之之禮與政治和合相契何以可能
李相勛
(韓國慶州大學 文化遺產(chǎn)系,韓國 慶州 780-712)
王夫之作為明末清初有責任擔當?shù)拇笕?,他一生疲于奔波,政治和合是其畢生追求的理想與目標。王夫之畢生追求著和合政治夢,其基本路徑為以禮坊民、以禮治政。王夫之認為禮與政治和合存在著內(nèi)在的契合點。因為從和合之器上來說,禮乃治國之公器垂之后世,人修明于上而下皆則之。從和合之路來說,禮教正俗,因為禮先于刑則所為易從而能化。從和合之境來說,執(zhí)政必以禮,禮宜政立而無不宜和。故此,禮與政治和合相契合。
王夫之;禮;和合;契合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追求以積極的態(tài)度入世;追求個人安身立命、修道成性,社會的平治與和諧等。統(tǒng)而言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儒釋道三教,均以和諧為其追求之目標與理想。
作為宋明理學的殿軍人物王夫之,他畢生都在追求著和諧中國夢。在王夫之那里,實現(xiàn)和合政治夢的基本價值工具為禮,通過禮之政治哲學價值的凸顯,以禮規(guī)范人之行為,以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穩(wěn)定與和諧,最終實現(xiàn)禮與政治和合相契合。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陽人。字而農(nóng),號姜齋,別號買姜翁、一壺道人等。晚年隱居衡陽金蘭鄉(xiāng)石船山下,著書立說時自署名船山老農(nóng)、船山遺老、船山老人、船山病叟,因之,學術(shù)界尊其為船山先生。王夫之心中的和合政治夢,是基于禮對整個社會的平治而實現(xiàn)的。王夫之主張以禮代法,反對以法代禮;主張以禮坊民,反對以法待民;主張以禮治政,反對以法治政;于是,整個社會皆可處于禮意隆隆的和諧之境中。王夫之認為:在治政過程中,禮的基本價值在于統(tǒng)治,在于化民成俗,治定制禮乃建中和之極,禮乃治政致和實現(xiàn)和合政治夢的最佳工具之一。
以禮坊民,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禮的基本價值在人與社會和諧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因為“‘禮’者,立國之大經(jīng)大法”[1]351。禮在古代社會的地位是治國平天下之公器。古代社會的禮治思想與以德治國的提法,其深層次原因在于禮。禮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歷經(jīng)幾千年至今仍經(jīng)久不衰,在很大層面上說明了禮有其存在的價值,特別是禮以統(tǒng)治之價值的彰顯。如若我們追本溯源,禮經(jīng)歷著神壇設(shè)教到禮以統(tǒng)治的轉(zhuǎn)變,三皇五帝功不可沒。
1 以禮齊民:政治和合之基
治國需以禮為本,如此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禮之價值的凸顯,是有責任擔當?shù)娜寮艺苋藶椤疤斓亓⑿?,為生民立命”的結(jié)果。禮產(chǎn)生有其原初涵義:事神致福。禮之產(chǎn)生,禮的治國平天下之價值的凸顯,主要來自于事神之傳統(tǒng)。王夫之曰:“禮所以治政安君,故政之所自立,必原于禮之所自生。禮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莫不有自然之理,而高卑奠位,秩序章焉。得其理以順其序,則鬼神以之儐,制度以之考,仁義以之別矣?!盵1]554。禮之和合哲學價值于治政安君中彰顯,王夫之認為考察禮之源流,才能對禮這種道德規(guī)范心存敬畏,才能有對禮之價值的尊崇。故此,古代社會通過神道設(shè)教,使禮之價值的神圣性更為彰顯,使人在更大層面上對禮的基本價值產(chǎn)生道德敬畏,使禮之基本價值更好地推行下去,歸因于古代社會重視考察禮之源流。王夫之曰:“本天,效地,別仁義,起興作,考制度,以儐鬼神,禮由是立,而凡人君所以治致安君,使上下交正而遠于倍竊,亦即此而在焉。”[1]555。考察禮之源流,其目的是為了隆禮重禮,使人對禮產(chǎn)生濃厚的道德情感,進而對禮產(chǎn)生道德敬畏,從而將禮的基本價值更好地推行下去。王夫之曰:“君子事神治民皆隆禮以自立,無所褻越以自強,為守身保國之大本而政無不行也?!盵1]1186王夫之強調(diào)隆禮治政,提升禮之地位,如此才能以禮更好地治國安君,為和諧社會的建構(gòu)奠定基礎(chǔ)。
王夫之認為:古人神道設(shè)教以隆禮,其目的在于凸顯禮之地位,彰顯禮之基本價值,神道設(shè)教功不可沒。王夫之考察了先王以禮治政的背后原因。王夫之云:“先王憂人失其性而制為禮樂以為之節(jié),又以政刑輔之,所以遏人欲之橫流而存其天理也?!盵1]899人性本善,但人由于物欲之誘惑,使人暫時可能喪失其本然善性,先王通過神道設(shè)教隆禮,以禮節(jié)欲,以恢復人之善良本性,此乃禮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原因。王夫之將這些物欲橫流之人稱之為小人,治理這些小人的方法就是以禮齊之,禮先刑后,使人恢復人之本然之善性,最終實現(xiàn)天下人皆得之“真則”?!跋韧踔?,齊小人以禮,而出乎禮即入乎刑,未當本性命以立教,以喻民于同然皆得之真則?!盵1]541。先王制禮,目標瞄準治理國政,政通人和。先王通過神道設(shè)教,將禮之神圣性推向極致,通過神道設(shè)教尊禮、守禮,并將禮轉(zhuǎn)化為人們道德信仰,如此更好地推行禮,使禮成為治國之公器?!跋韧醣旧碜h道以制禮,為治國之器垂之后世,君子奉之以正國,則天則定而邪正明,雖有邪說诐行附仁義以行其私者,莫之能亂矣?!盵1]1175。先王將禮不斷推行下去,使禮成為后世之人治國之公器,讓現(xiàn)實之人皆遵從之、選擇之,則人世間禮意流行,和諧之風不斷吹遍九州,禮之和合價值得以彰顯。先王推行禮政、將禮之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亦是將禮之和合價值最大化之時。王夫之云:“禮為治亂之原而無物不有,無事不著,故極其用之極致,雖非愚賤之所共與,而先王推其躬行之實以務(wù)民義,必舉夫人所可知可能而不可斯須離者立為大綱,以使民率由之,而政理興焉,則益可無疑于政與禮之有殊用矣。”[1]1202先王治政,皆以禮為本,禮無處不在、無處不存,如此則禮行天下,治亂皆得其宜,先王治政,皆有共通性之道,人道是也,人道即禮,也即王夫之治理政事的關(guān)鍵在于共通性的道德規(guī)范——禮。這種共通性之道——禮之流行不息而不廢的原因在于禮有其價值。禮之衰,系國之衰亂的表現(xiàn);禮之盛行,則表現(xiàn)為國之平治,和諧可至。王夫之說:“大道之行,三代之英,相為表里,所以齊天下而共由于道,其繼起為功而不可廢者有如此。禮衰而亂,文具徒設(shè),則大道之精意盡泯,圣人之所由嘆也?!盵1]540。禮之流行,以禮治政,和諧可至,即表現(xiàn)出禮之實學特質(zhì)。王夫之推出先王隆禮,初衷是讓世人尊禮、崇禮,以神道設(shè)教引起對禮的重視,而后則是通過學習的方式,廣而播之以提升禮之道、廣開和諧之路。王夫之曰:“先王以禮齊民,學為之首,則系學于禮,道莫重焉。”[1]869通過學習的方式提升禮、運用禮,最終使禮表現(xiàn)出修己治人之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特質(zhì)、特別是彰顯禮之和合特質(zhì)。
2 禮以統(tǒng)治:政以因俗與政治和合相契
先王從神學層面落實到世俗層面,彰顯了以禮治政的現(xiàn)實層面。以禮治政,本質(zhì)上是以禮修己治人。修己治人是指統(tǒng)治者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更好地治理百姓?!靶蕖敝傅氖巧蠈咏y(tǒng)治者自己以禮修身養(yǎng)性,治人則表現(xiàn)為以禮治人、治政;上層修身明禮,則下層效之,上行下效,以禮為治國之策。“修明于上而下皆則之者,唯禮而已矣”[1]557。由此,禮之世俗價值的凸顯主要經(jīng)歷著神壇設(shè)教,到上層階級的修禮、隆禮,最終達到以禮坊民,禮行天下之目的。通俗地講,此乃以德服人、以德治國之謂也。修己治人,內(nèi)圣外王,禮行天下,則和諧可至。王夫之說:“知以吾三近之德修身而治人,則天人皆知,而誠身順親,仁義禮之無不舉也,人道之所以能敏政也?!盵1]1280通過修身立德,使人之德性得以凸顯,推己及人,以禮治政,則天下和諧可待。修身治國平天下非常重要,修身并以禮治國,由此才能保證治國平天下的順利實現(xiàn)?!胺蜃孕奚硪灾劣跒樘煜拢豢梢蝗斩鵁o禮。天敘天秩,人所共由,禮之本也?!盵2]312王夫之此言的理論基礎(chǔ)來自于《禮記·禮運》中所討論的理論問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可一刻無禮,凸顯了禮之重要性?!百葟蛦栐唬骸绱撕?,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禮記·禮運》)孔子與其學生的對話,實際上闡釋了禮在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凸顯出一日無禮則天下治亂的慘狀。
人之行為是否合乎道德理性、是否合乎人倫之道,皆以禮為基本尺度。禮不可或缺,源自于禮之修己治人之價值。通過修己治人使禮之價值得以凸顯。王夫之形象地將禮比喻為“矛”,“矛”乃戰(zhàn)斗之公器,無“矛”則失去戰(zhàn)勝敵人之機會。在與敵人的戰(zhàn)斗中,“矛”之作用極為重要。禮如矛,只不過禮的基本價值運用在治理國政,“知禮以為茅,不敢絕天以安于卑陋”。[3]1015以禮治理國政,則以禮調(diào)適而表現(xiàn)出來和合價值得以彰顯。因為以禮執(zhí)政,則一切是非得失皆能在禮之規(guī)約下得以糾正,和諧之道得以確認。王夫之曰:“立禮為則,有失自見,不能由禮者,則知其不肖也。”[1]539。衡量人之行為得失,人之行為得當與否,天下平治與否,一切皆由禮之調(diào)適是否合宜為標準。禮不但能養(yǎng)人之心、順人之情、和人之性;禮還能使人在禮之規(guī)約之下得以立,同時還能以禮調(diào)適人際關(guān)系。一言以蔽之,禮之和合哲學價值大矣。人世間一切矛盾與沖突皆可在禮之調(diào)適之下得以完善與發(fā)展。先王治政,選定以禮為公器,則必將實現(xiàn)平治天下的美好目標。
先王修身以禮,其終極價值為治國平天下,修己治人是治國平天下之基礎(chǔ),治國平天下是修己治人之目標。治國平天下不可一日無禮,因為以禮可坊民。上修禮,下效禮;立禮為則,坊民可見。由于禮之價值在治國過程中的凸顯,以禮坊民必不可少:“坊民之本,立教以作則?!盵1]1322王夫之所說的“坊”、“本”指的是什么?坊民之價值表現(xiàn)又何在?王夫之回答曰:“‘坊’者,治人之道?!怼?,修己之道。修己治人之實,禮而已矣。性之所由失者,習遷之也。坊習之流則反歸于善,而情欲之發(fā)皆合乎天理自然之則矣。習俗泛濫以利其情欲者,為凡民之所樂趨,故坊之也不容不嚴?!盵1]1213也即通過禮以治民,使禮之價值能在更大層面上得以凸顯。治國平天下之公器即是禮,而不是法。以禮坊民,以此則能以德治國,以德服人,天下可固也。坊民之初,先立其“表”,先修自身,推己及人,則天下可和矣。“凡為坊者,必先立表以為之則,表雖無與于坊,而為坊之所自出,是坊末而表本也?!盵1]1317為此,要做到以禮坊民,應(yīng)先正其身,“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欲正人,修身為先,修身為要,先正己,如此才能將以禮坊民推行下去。如若“以禮坊民,民猶踰之,既不可以坊為無益而廢之,抑不可更峻其坊而束民以不堪,則唯反躬自治以正其表,斯正己之盡而物可得而正矣。故三代以禮坊民,而踰之也率在末君失德之世,則知表之為重,而亦不可咎坊之徒勞矣”。[1]1317以禮坊民,正己修身,不失其德,如此則能將禮以坊民切實踐行下去。否則,不正己修身,禮以坊民則成為空中樓閣、水中之月而已。
禮之價值在于禮以坊民,禮以統(tǒng)治,最終使禮之價值得以最為完美的呈現(xiàn)。就上層階級而言,一方面上層人物要通過修身以提升自身之德行,成就內(nèi)圣之德;另一方面則要完整把握禮之深層蘊含,使禮真正成為治國安政的基本工具,將禮定位為治國之大經(jīng)。“德禮之精意,民不能知,挈其要以定大經(jīng)?!盵4]266在政治哲學之視域中,禮乃治國安邦之公器,只有以禮治政,禮才能真正實現(xiàn)治國安邦、實現(xiàn)和諧;也只有以禮治政,整個社會才能在禮的規(guī)約之下,化民成俗,進而使整個社會進入“無為”而治的理想社會。禮以化民成俗,人能自然而然地以禮作為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因之,社會和諧可不期而至,“禮以統(tǒng)治,而政以因俗”。[3]877-878在運禮并以禮統(tǒng)治之時,禮的基本價值的凸顯在于化民成俗,并以此抵制暴政,禮教正俗反詐力革,社會才能真正得到平治,和諧亦可不期而至。
總體看來,儒家哲人均反對以純法、暴力的方式平治天下,因為純法、暴力不利于社會和諧。王夫之主張以禮治政,這與他所生活的時代緊密相關(guān):明末清初,清朝統(tǒng)治者以武力的方式迅速取代了明朝政權(quán),在王夫之看來,這不合禮,亦不合乎理。作為一名正統(tǒng)的儒學大師,王夫之反對以純法治理國家,乃時勢使然也。在王夫之看來,只有禮教正俗,才能反詐力革,如此方能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1 禮教正俗以立和
在王夫之看來,禮教能正俗。王夫之不但點明了以禮正俗的理由,還闡明了禮教如何正俗以及禮教正俗的成效。
1.1 以禮正俗之緣由
禮教的基本作用在于化民成俗,讓天下之人在禮教規(guī)約之下能自然而然地接受禮教之熏陶,并使其能自覺遵守禮,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奠定基礎(chǔ)。緣何以禮教正俗,王夫之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其一,大道不著則風俗薄。王夫之曰:“大道不著則好惡私而風俗薄,故禹欲授益而百姓不歸,周公總己而四國流言雖欲公天下,不可得已。”[1]538。大道即是禮,如若禮意不流行,則天下之人皆以惡為美,則天下斯惡矣。如此,必然造成普天之下的矛盾與沖突,天下不得而治,社會和諧亦不可能也。其二,無禮天地陰陽亂。從第一重原因中,如若大道不著,則自然導致崇禮之風日漸衰落,進而導致無禮,無禮則上下亂,上下亂則造成風俗敗壞,則整個社會即將處于矛盾與沖突中?!懊癫痪?,則無禮而上下亂;民不忠,則無心而國以危;民不勸,則茍且偷薄而風俗壞”。[2]309可見,無禮是造成社會風俗敗壞的直接原因,無禮則必將造成天地大亂的后果。王夫之說:“無禮而黷,有巫道焉,則地天通而陰陽亂?!盵3]1015無禮不但會造成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與沖突,不和諧是必然之勢,無禮必將造成普天之下的混亂,更談不上化民成俗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了??梢?,無禮造成社會風氣的混亂,造成天下的不可平治。由此,必須強化禮在化民成俗中的作用,如此才能成就優(yōu)序良俗的和諧社會。
禮教的重要作用在于化民成俗?!岸Y樂者,君子所以化成天下而為元后父母之實者也。然非達于其原,則積之不厚而用之不弘,五至三無之道,所以達其原而深體之矣?!盵1]1203-1204禮之基本價值為化民成俗,弄清了這一點,則能弄清執(zhí)政之原點,亦為實現(xiàn)和諧社會提供基礎(chǔ)與保障。先王通過神道設(shè)教以隆禮,通過修身以厚禮,其目的在于以禮化民成俗,使整個社會達到無為而治之目標。禮之價值不僅僅表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諧,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為禮在治政過程中的終極價值。“禮行乎表,而威儀即以定命;禮謹于內(nèi),而莊敬成乎節(jié)文。暢于四肢,發(fā)于事業(yè),歷乎變而不失,則唯禮以為之干也。”[1]580禮乃治國安邦之公器,舍禮無他,禮之政治倫理價值業(yè)已凸顯出來。禮之價值在化民成俗中的作用無以替代,那么如何化民成俗,化民成俗的實踐途徑如何?這是下文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
1.2 禮教何以正俗以立和
禮之價值在于化民成俗,化民成俗之途徑主要涵蓋如下幾個層面:其一,絜矩以制道而化民成俗。在王夫之看來,禮為絜矩之道,禮為規(guī)范倫理,以禮則能實現(xiàn)人際和諧。王夫之曰:“上絜矩以制道,使天下之為上下、前后、左右率由之以寡過,所謂‘均齊方正’也?!盵1]1496上層階級能以絜矩之道齊民,則能應(yīng)對各種矛盾與沖突,化民于庸俗之利的爭端之中,以利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禮讓,社會的和諧氛圍逐漸濃厚,則和諧可至。誠如王夫之所言:“絜矩而以民心為己心,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盵1]1497天下皆能以禮作為絜矩之道,禮待百姓,則能使人養(yǎng)成相互尊重之風、禮讓之風,則優(yōu)序良俗自然形成,和諧之境可達也。
其二,上修下行以潛移默喻變化民之氣質(zhì)。上層統(tǒng)治者修身,上行下效,使禮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進而使人們在生活中有規(guī)可循,有禮可遵。因禮而使人們?nèi)粘P袨楹虾趵硇?,遵守禮道以立和。王夫之曰:“修之于躬,而非禮則不安;布之為治,而非禮則不尚。言法言,行法行,明其教,崇其術(shù),則禮行于上而達于下?!盵2]818上層統(tǒng)治者遵循禮,以禮為修身之本,并以神道設(shè)教使百姓敬畏禮;從心理學的視角觀之,人均有從眾心理,上行則下必效,行禮則下層人物主要通過變化百姓氣質(zhì)以實現(xiàn)化民成俗之目標?!岸Y以為大閑,則人無不可用之材,而皆變化其氣質(zhì)之偏,君之所以立于無過之地以為天下寡過者也?!盵1]558。上層人物修身,下層人物稟禮以變化其氣質(zhì),久之則化民成俗可見,和諧亦可實現(xiàn),此則潛移默喻之效體現(xiàn)而已。誠如王夫之所言:“以此作則于上,庶幾民感于上之所敬修者,潛移默喻,以習知制度官禮之各有本原而非以強天下,則不待告戒而禮自達焉。是人情之所自治,必本于天地陰陽之精理,亦愈可見矣?!盵1]568。通過上層人物的躬行于禮,則下層人物必效之,如此社會和諧可至。
其三,上所躬行化民于仁厚。作為上層階級,修養(yǎng)非常必要,因為如此則可影響他人變化氣質(zhì)。上層人物身體力行,使禮之踐行切實貫徹執(zhí)行下去,則能化民于仁厚。因為“所行則天下之大道,酌進退辭受之攸宜,而率禮不越,義無不審也。得志,則仁以息民,禮以善俗,義以裁物,民之生以厚而德以正,共由之矣”。[5]360上層人士通過躬行禮,使禮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下去,達致化民成俗。躬行比修行具有更高層面的價值,為化民成俗提供更為優(yōu)越性的效果。王夫之說:“上所躬行,以化民于仁厚而為立教之本也?!盵1]336。躬行比修身在化民成俗角度現(xiàn)實性更強、效果更佳。
其四,禮“讓”而化民成俗?!白尅笔且环N美德,是促進人際和諧的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讓”中有禮,通過禮讓,讓人感覺到人世間的溫情脈脈。在禮讓過程中,如若你讓我一分,則我敬你一丈。禮“讓”,相互尊重得到實現(xiàn),禮讓之風盛行,化民成俗之風亦吹奏,和諧之風更為強勁。故此,在為政之時,如若能以禮讓治國,則天下可和。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禮讓乃治國之要,禮讓能坊民之爭、禮讓系立教之本。王夫之曰:“讓善者,教讓之本,以坊民之爭者也。然臣子之于君親,引咎推美,自其天性之不容已,而人君之取善于下,亦其好善之誠,初非以坊民故而矯為之,但讓道行而爭自止,則亦有坊之道焉?!盵1]1225禮讓乃人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之事,非外力使然。禮讓之道能坊民之爭,如若形成禮讓習俗,如此則能增進人際和諧?!捌埲缡?,則族黨之中,不競于利,不騖于爭,禮讓之風成而干戈之氣靜。古君子之以平治天下,率此而已矣”。[2]528-529禮讓,則能化解人與人之間因利益而起的矛盾與沖突,禮讓之風氣自然形成,化民成俗亦可自然而然,天下亦必將和諧。禮讓之價值大矣。禮讓成風,民已成俗,則治國平天下非禮莫屬。王夫之曰:“國之所以立者,禮也。禮之所自生者,讓也。無禮,則上下不辨,民志不定,而爭亂作,固已。”[2]374禮讓亦能使人之化民成俗,則普天之下的人皆沐浴在禮讓的和遜之風中,社會和諧之風將不期而至。
1.3 禮教正俗之成效
禮以化民成俗建立在禮以正俗的基礎(chǔ)之上的,王夫之曰:“禮樂興,則風俗醇、邪枉化,固其必然之應(yīng)也?!盵2]841在禮教正俗的基礎(chǔ)之上,禮以化民成俗以利和的基本路線為:禮樂興→風俗醇→邪枉化→社會和諧。和諧社會的建構(gòu),其根源在于禮樂,禮樂為和諧社會之源頭活水。禮樂而后,則風俗醇,和諧社會達致,優(yōu)序良俗的社會風氣因禮意流行而成,“此皆民俗之厚,不待教治,而無非禮意之流行也”。[1]537。化民成俗,則整個社會沐浴在民風淳樸的春風之下,整個社會均處于其樂融融的和樂環(huán)境之中,所有這些皆要歸結(jié)為“以禮齊民而民用成俗也”。[1]836以禮齊民而民用成俗,表明禮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表明了以禮齊民之核心主旨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哲學思想?!耙匀肆⒄?,猶以地種樹,其成速矣,而蒲葦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舉,其易如此?!盵1]1279只有“以人為依”、“依人建極”,才能真正實現(xiàn)禮治天下,實現(xiàn)以禮化民成俗,唯其如此,整個社會才能真正和諧;如若不能以禮化民成俗,而是以嚴刑酷法強制老百姓遵循新的法律制度,勢必造成整個社會的不和諧。
王夫之主張以禮治政,反對純法治政。王夫之說:“以禮教正俗而詐力革,以忠厚任官而刑罰簡,此先王所以安天下也?!盵2]542-543王夫之闡釋先王治政之方略,本質(zhì)上凸顯的是王夫之本人之政治主張:禮先于刑則所為易從而能化。禮教之后,王夫之竭力反對以暴力手段、或者說是以純法手段實現(xiàn)天下之平治,與王夫之所說的禮教正俗而詐力革相吻合。
2 禮先于刑而民易從能化以立和
王夫之力主以禮建構(gòu)和諧社會,反對以嚴刑酷法構(gòu)建和諧社會。禮能化民成俗,以使整個社會處于禮義濃濃的和諧意境之中。以禮治政,則整個社會必將處于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的自然和諧社會之中;如若以純法治理平民百姓,則百姓口服但心不服,純法不能化民成俗。故此,王夫之力主以禮治民,而不是以法治民。
王夫之主張以禮治民,因為“禮先于刑,所為易從而能化也”。[4]173王夫之主張禮治為先,反對法治。王夫之作為明末清初之思想巨擘,在傳統(tǒng)道德層面,主張以德治國,在禮之踐行層面主張禮治。以禮法之辨為視角可以管窺王夫之禮治情結(jié),即:于“立法治民與禽獸同”中彰顯禮治情結(jié);于“刑以輔禮”中彰顯禮治情結(jié),以禮法之辨為視角彰顯了王夫之之禮治情結(jié),亦可以管窺王夫之重禮治輕法治的禮之踐行思想。
其一,于立法治民與禽獸同中彰顯王夫之之禮治情結(jié)。在為政方面,王夫之承接了儒家關(guān)于為政以德的仁政傳統(tǒng),主張禮治,倡導德教。王夫之說:“先王之制禮,法易簡而天下之理皆得也?!盵1]1420以禮代法,王夫之主張禮乃簡易之法,法易簡而隆禮治,王夫之主張法簡,反對繁縟的法律條文限制人之自由,反對以強制手段限制人之自由的以法治為主的他律。他說:“唯夫上刑愈密,法愈繁,而民愈偷,士失其職,民怨其上。以此立國,雜霸之術(shù),所以為上下交病之道也。”[1]553。在王夫之看來,以強制性手段限定人們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因為繁雜的法律制度的制定既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又讓上層人物心力交瘁;就民而言,他們因背上沉重的法律包袱而多生怨氣,故此繁雜法律條文的制定與施行都不具備可能的條件。此外,對這種繁雜法律制度的執(zhí)行,上有法律政策,下有反法律對策?!捌淞⒎ㄒ玻堂ㄐg(shù)不勝其繁;將以正分也,而孰知其上下之亂乎?法網(wǎng)多,則逃之者愈巧;民志疑,則守之也無恒;分不能定也。何也?唯無禮義也。禮行,而下不逾分以自侈;義行,而下不崇利以干君。自上躬行之而咎迪之,則不待立法而臣民自靖,不待用制而臣民自服。如其上無所師,下無所從,典章徒存而教不行,廉恥喪而相與以偷?!盵5]914王夫之主張禮治,因為禮治則能讓人有禮義廉恥、能讓人作到以禮自律,以禮自愛,則能達到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之理政目的。由此可知王夫之之禮治情結(jié),王夫之是強烈反對法治,主張禮治,認為立法治民與禽獸同。
其二,于“刑以佐禮”中的凸顯王夫之禮治情結(jié)。王夫之主張禮治,反對法治,那么法的地位如何?法之存在究竟有沒有必要?王夫之認為“立法治民與禽獸同”主張為國以禮而不以刑,暗含著法在王夫之思想體系中不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在治政過程中為國以禮,“刑以佐禮”。王夫之曰:“教有所不屑,而不教亦仁;刑出于無心,而刑以佐禮。”[5]514禮法之辨中,法在為政中充其量處于次要地位,而禮才是治政的主導性要素。王夫之認為,法的政治哲學價值在于他律,而禮的政治哲學價值在于自律。他律是外在強制,而自律則是內(nèi)心道德良知的凸顯。他說:“以刑治者,治人者也;以禮治者,自治者也?!盵6]348禮治能喚起自己心中的道德律,催人慎獨、自律;而法治則是外界力量對人精神境界的一種強制性措施。王夫之反對法治,主張禮治,尤其反對以徒法治民,因為徒法不足以立民。政不得以立,其原因在于“均于徒法”。[5]412政治上如若運用單一的法律理政,忽視禮治,片面強調(diào)徒法理政,則此種政事乃政治上的“瑕疵”。針對具體政事,如果運用單一的法,且在日常行為之中濫用法律,“法不宜民”,如此還不如不制定法。“與其任法也,無寧絀法?!盵2]440由此可以管窺王夫之對徒法治民的憎恨,同時彰顯對禮治的尊崇。
總體說來,法的基本地位是輔禮以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之大任。治政過程中,王夫之強調(diào)道德教化的優(yōu)先性,強調(diào)禮治德教對人道德意識自律的培養(yǎng)?!爸翁煜乱蕴煜拢熞蝗酥氈劣诩?,故養(yǎng)先于教,禮先于刑,所為易從而能化也?!盵4]173從政治哲學視角來說,禮治是矯治人內(nèi)心的道德“黃金律”,因為禮容易使人接受教化,則能最終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之和合目的。禮治,是法治所無法比擬的,禮與和諧社會相掛搭,法與社會之動蕩相聯(lián)系。王夫之云:“故禮者,齊民之要道,非一切政刑之所可及也?!盵2]819此言表現(xiàn)出王夫之強烈的禮治傾向,法以佐禮。此外,此言也表現(xiàn)出王夫之重視禮教正俗而反詐力革以利于和的基本主張。
禮能化民成俗,禮之價值決定治政以禮不以法。選擇禮治,則選擇了禮治視域中的和諧社會。王夫之主張以禮執(zhí)政,而不是以法治政,執(zhí)政必以禮。
1 禮體政用與體用合一
在禮與政的基本關(guān)系中,禮為體,政為用,禮體政用,則社會必將和諧。王夫之說:“禮,體也;政,用也。體用合一,而皆承天以治人,則禮之不可已而為治亂之大司明矣?!盵1]556唯有尊禮、崇禮,踐行禮,則社會各種矛盾與沖突必將在禮之規(guī)約之下得到緩解,實現(xiàn)禮宜之和諧社會。治政須以禮為本,本亂則天下國家不可平治?!笆且跃有卸Y必慎其本,本亂而求末之治,不可得也”。[1]499可見禮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以禮為本,則天下必然平治。治政既要抓本,緊扣禮之本,如此則能實現(xiàn)社會和諧。作為上層統(tǒng)治者必須立本,立本才能踐行禮,才能以禮治政,切實履行禮之中和價值,王夫之表達了這一看法。他說:“王者動必以禮,故德盛配天地而為立教之本也。”王者立教以禮并躬行,民心向之,景仰之,則優(yōu)序良俗成矣。“王者兼利萬物,明照四海,則民莫不尊親,而治定制禮,乃以有所制作而無不成也?!盵1]1174以禮治政,則政無不舉,政無不和。上層統(tǒng)治者須以身作則推行了、踐行禮,實施禮政,則社會和諧不期和而和。在確立禮為執(zhí)政工具之時,必然遵循上自天子,下至貧民百姓的運禮之路,如此才能樹立起對禮的道德信仰,王夫之亦提出了樹立道德信仰之路。他說:“謹制度修禮法當自天子始,天子正而后諸侯正,諸侯正而后大夫莫敢不正。反是,則亂之始也。”[1]552禮之推行,遵循由上而下之路徑,如此才能樹立起禮之道德權(quán)威,因道德內(nèi)化而成就道德信仰,最終能使人做到禮行政立。禮之權(quán)威的獲取,一方面來自于統(tǒng)治者的躬行推動,另方面則來自于神道設(shè)教的推波助瀾。在《禮記·禮運》中也已表達了神道設(shè)教這一觀點?!笆枪史蚨Y,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統(tǒng)治者以神道設(shè)教確立禮之道德權(quán)威,并身體力行踐行之,禮行天下,并使百姓效仿并踐行之,進而可使社會平治與和諧。神道設(shè)教在某種層面上表明禮在天道方面的權(quán)威性,禮源自于天,故禮是神圣的、不可褻瀆的。天道到人道,人道顯天道,人因人道之禮而存,政則以人道之禮而興。王夫之曰:“人道之大,與天道互相為功。人以此存,而政以此舉,亦在乎自盡其道而已矣?!盵2]184-185人道之禮在政治的平治中得以彰顯,其關(guān)鍵還在于政治的平治得以凸顯。由此可知禮與政是一體的,談及政,則必然是禮之政;談及禮,則必然表現(xiàn)為政之禮。禮即政也,政即禮也,由禮可知政,由政亦可知禮?!岸Y所以治政;而有禮之政,政即禮也。故或言政,或言禮,其實一也。禮以自正而正人,則政治而君安,不待刑而自服。若無禮以正上下而慮下之倍竊,則必過為刑法以鈐束之?!盵1]553有禮則政治,無禮則政衰,禮與政之間的存在同一性關(guān)聯(lián)。禮之價值的凸顯,從大的角度來說體現(xiàn)在平治天下,這倒是應(yīng)了王夫之之言:“以成乎平治之氣象者,禮也?!盵2]677禮之出現(xiàn),其價值目標即是瞄準天下之平治,從《大學》所強調(diào)的“八目”來說,禮之價值關(guān)鍵在于落實最后層面——平治天下。欲平治天下,從小處著眼,大處落實,如此才能將平治天下的目的切實貫徹執(zhí)行下去,禮教是必不可少,如若“禮教不行,民罹大惡,人君所當引咎”。[1]285禮教不行,政治失靈,則不可能實現(xiàn)社會的優(yōu)序良俗,則社會必將失和,其害大矣。
2 禮為大經(jīng)正而自得其和
執(zhí)政必以禮,非禮則天下無以能治。因之,構(gòu)建和諧社會之時,禮乃治政必然之工具,離禮則無以為和。王夫之曰:“大經(jīng)正則自得其和矣?!盵4]255“大經(jīng)”即禮,有大經(jīng)則和,無大經(jīng)則天下必然失和。禮以行政并實現(xiàn)社會的普世和諧,是禮之和合哲學價值的凸顯。以禮之調(diào)適而實現(xiàn)的和諧:不論是人之內(nèi)心世界的和諧,抑或是人之身心和諧,還是人際和諧也罷,歸根結(jié)底都要歸結(jié)為政治和諧,大經(jīng)正則自得其和。
禮能指引整個社會走向和諧,禮是終極和諧之因子,有禮則政通人和,無禮則社會秩序混亂。王夫之說:“先王本天道以治人情,故禮行政立而無不宜也?!盵1]566王夫之既闡明了禮之來源的合法性問題,同時亦說明了以禮治政的終極價值問題。禮行,社會可和;禮不行,社會失和。由禮治政是對和諧社會的終極關(guān)懷,唯有禮具有和諧社會構(gòu)建的基本價值,易言之,唯有禮具有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因子。早在《易經(jīng)》中“禮”與“和”相掛搭:履與和相通。比如說:“《履》,以和行”(《易經(jīng)·系辭下》),“《履》,和而至”(《易經(jīng)·系辭上》),“履”也即禮,在《系辭下》中,說明禮是人類行為之指南,禮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器”,由禮可至和。在《系辭上》中所表明的是禮行天下的終極價值,和諧可至,注重的是禮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結(jié)果??傊谝远Y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和寧,禮之用也”(《禮記·燕義》)。禮之用,即是禮的價值的彰顯。禮可至和,和則是禮之和,離禮無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儒行》),此說是也。
如前,以禮構(gòu)建和諧社會,則仁自然在其中。鑒于仁乃禮之本,如若以禮治政,即是仁政。“仁者,人所固有不忍之心也。因此不忍之心而推之以及于事,則為仁政?!盵5]67仁政也即人政,也即以人為本的政治,此類政治,可以稱之為和諧之政。本仁行禮,以禮治政,則仁愛之心寓于其間,如此則政可和矣。王夫之說:“夫仁、義、禮之交盡,則身無不修;身無不修,則人無不可取,而政無不舉。”[2]174內(nèi)心之仁是踐行禮之動力,禮則是內(nèi)在之仁擴張的外在形式;外在禮之踐行,合乎內(nèi)在仁愛之心。無論是內(nèi)在之仁的內(nèi)在張力,還是外在之禮的彰顯,最終搜要以適宜為基本尺度。仁、義、禮三者之間在博弈中彰顯禮之和合價值。以禮治政,則“禮之既立,政即行焉”。[1]556于此,“政即行焉”,表明王夫之視域中的和諧社會由此起航,因為“禮所以運天下而使之各得其宜,而其所自運行者,為二氣五行三才之德所發(fā)揮以見諸事業(yè),故洋溢周流于人情事理之間而莫不順也。蓋唯禮有所自運,故可以運天下而無不行焉”。[1]535禮行天下,有禮之人能以禮養(yǎng)人心之和、讓人身心和諧,人際可和,政通人和。由此可知,以禮治政,則可以禮絜矩人之行為,使人之行為不偏離禮之道,進入和合之境,則天下可和矣。就禮之踐行而言,人人平等,人皆有權(quán)利以禮規(guī)約自己的行為,如若切實如此,則和可達也?!芭c民同好惡而不專其利,皆推廣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則親賢樂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盵1]1503踐行禮之機會人人均等,普世之間禮之踐行,則普世之間必然和樂。“民樂而君乃得有其樂矣”,[1]323不但是民和樂,其君亦和樂,整個國家形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和諧和樂生態(tài)圖。
在禮以和政而構(gòu)建的和諧社會中,其樂融融的生態(tài)場景清晰可見。以禮治政治,由禮可管窺其和合之政:有禮,則政通人和;無禮,則天下秩序混亂。以禮治政,則政可簡,和可至,和樂于其間。為政者更是因為禮政,最終可無為而治。王夫之曰:“大道之行,民淳則政可簡,為之上者恭己無為,而忠信親睦之道自孚于下土。三代以降,時移俗異,民流于薄而精義不足以喻,故王者敷至道之精華制為典禮,使人得釋回增美而與于道,蓋其術(shù)之不同,由世之升降,而非帝王之有降汙也。能逮夫三代之英,則大道之行不遠矣?!盵1]536以禮治政,禮行天下,則民能化民成俗,則為政者可無為而治,此乃最佳狀態(tài)的和合之境。在這個極樂的和諧社會中,禮樂是檢驗和諧社會的“金鑰匙”。人是否有禮,則知其政是否得以平治;聞人之樂,則可知這個國家人之德行、人是否和樂。在這個和諧社會中,禮宜樂和是這個社會是否和諧之音符,因為“大凡見人之禮,則可以知其政”。[5]181由禮可知政治之和,由政治和合,則必然是因禮而致和,禮與和表現(xiàn)為一體兩面:因禮而和,因和而知禮,禮即和也,和即禮也,禮與政治和合相契。
[1]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四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1.
[2]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七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0.
[3]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一冊[M].長沙,岳麓書社,1988.
[4]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十二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2.
[5]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八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0.
[6]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五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1.
(編校 楊興華)
On View of Ritual and Political Concordance of Wang Fu-zhi and Its Possibility
SangHoonLEE
(Depart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Gyeongju University of Korea,Gyeongju Korea 780-712)
Wang Fu-Zhi,as a great Confucianist with responsibility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was busy running around all his life and political concordance was his lifelong pursuit of ideals and goals. Wang Fu-zhi has pursued lifelong for the dream of political concordance and its basic path is to visit people with ritual and govern the country with ritual. Wang Fu-Zhi thought that there is a meeting point between the ritual and the political concordance. Beca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ordance,the ritual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govern a country and the lower people will follow and imitate the upper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ord road,the ethical codes may correct vulgar and because the ethical codes is prior to the punishment and easy to be accep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ircumstance of concordance,the governing should have ethical codes,there is ritual there is harmony. Therefore,the ritual agreed with the political concordance.
Wang Fu-zhi;; ritual; concord; Wang Chuan-shan
2016-08-26
李相勛(1975—),男,韓國慶州人,博士,從事中韓哲學與文化研究。
B82-051
A
1673-0313(2016)05-0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