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璇(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蘇南京211135)
?
屈原《離騷》的政治理想和戰(zhàn)斗精神解讀
楊麗璇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蘇南京211135)
摘要:《離騷》是一首極富有變化的詩篇,它把事實的敘述、幽獨的抒懷和幻想的描寫等交織在一起,波瀾壯闊而又結(jié)構(gòu)完美。全詩每一部分都優(yōu)美動人,合起來又是一個雄奇壯美的和諧的完滿的整體。只有具有那樣熱愛祖國、堅持理想的最充沛和最激烈的感情,才能寫出這樣偉大的篇章來。其中所體現(xiàn)的具有深刻現(xiàn)實內(nèi)容的政治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對后世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對屈原《離騷》的政治理想和戰(zhàn)斗精神進行解讀。
關(guān)鍵詞:屈原;《離騷》;政治理想;戰(zhàn)斗精神
《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五句,兩千四百五十六字。全詩可分為八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負;第二部分寫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寫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堅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寫女委勸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傳說中的古帝重華陳辭,正面地說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寫他在心情抑郁,無可告想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尋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寫他的矛盾心情:他問靈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靈氛勸他離開楚國,巫咸勸他留下來再作打算,但環(huán)顧楚國政治情形,卻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寫他幻想離開楚國遠游,但終于依戀不舍;第八部分是“亂辭”,表示要以死來殉他的理想。[1]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有著宏偉的抱負。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國的危亡:“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辈⑶疫€愿意奮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驅(qū):“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國的危亡,還想讓楚國強大起來,從而實現(xiàn)中國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中國,這是當時人民的愿望,也是有遠見的人物的共同理想。屈原在《離騷》里,時常提到堯、舜、禹、湯、周文王等,就是想讓楚懷王以他們?yōu)榘駱?,當時的儒家是提出這些人物來加以理想化,希望統(tǒng)治者要像這些理想人物一樣來統(tǒng)一中國的。屈原這種思想是當時愛國思想的一種最高的表現(xiàn),他不但想使他的祖國成為強國,而且要讓他的祖國來完成當時偉大的歷史使命。[2]
屈原作品里的思想光彩正是這樣表現(xiàn)的:他十分憎恨腐朽的統(tǒng)治集團,憎恨他們,是為了保護自己美好的理想。正因為這樣,憎恨就愈深。他不只是對于腐朽的統(tǒng)治集團揭露和鞭撻,而在揭露和鞭撻時,還舉出自己美好的理想,這就更顯出了被揭露者的丑惡,鞭撻也愈重。這篇作品整個說來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后半部里,這種色彩更濃烈。詩人在前面寫他的生平經(jīng)歷、政治理想以及對于黑暗政治的揭露等,多系實寫。但其中采用了一些“比興”手法,它和《詩經(jīng)》中的“起興”完全不同,也不是單純的比喻,它所用來比喻的形象中,包含了一種幽遠的意境。[3]詩人在作品里寫他對于種種香草幽花的癖愛,這是用來比喻他的志潔行芳。人們在讀到這些詩句時,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覺得被一種深遠的意境所吸引。“江離”、“辟芷”、“秋蘭”、“芰荷”、“芙蓉”,這些生長在水國深巖的幽花香草,本來容易把人們的心情引到奇麗的幻想境界。詩人用它們來象征高潔的品德,披戴著它們,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義。這就寫出了詩人的高潔的動人的形象。但《離騷》的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特色還不在此。最重要的特色在于詩人的筆鋒底下,大量驅(qū)使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云、山川流沙等,以想象和聯(lián)想的方式構(gòu)筑了一個色彩繽紛、波譎云詭的虛幻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構(gòu)成了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完整的圖畫,表現(xiàn)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追求。
《離騷》是屈原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也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一個廣闊的領(lǐng)域。從漢代開始,《離騷》被尊稱為《離騷經(jīng)》,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也被稱為“騷體”。正如宋人宋祁所說:“《離騷》為辭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guī)矣?!彼侵袊娰x作品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4]善用比喻與象征是此詩寫作上的最大特點,“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將深刻的政治內(nèi)容借助具體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出來,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
《九章》中,《橘頌》大約是屈原早期的作品。詩歌贊美橘樹是天地間最美好的樹,它不但“精色內(nèi)白”,“紛緹宜修”,而且“受命不遷”、“深固難徙”,表現(xiàn)了屈原熱愛鄉(xiāng)土的感情和他的節(jié)操。清人林云銘在《楚辭燈》中評價此詩時說:“兩段中旬句是頌橘,旬旬不是頌橘,但見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九章》中的《抽思》、《涉江》、《哀郢》、《懷沙》都是很優(yōu)美的抒情短詩,其中除《抽思》作于第一次流放漢北時之外,其余幾篇都是屈原晚年所作。這些詩多直寫胸臆,表現(xiàn)了思念鄉(xiāng)土的感情,文筆比較樸素,浪漫主義成分較少,和《離騷》的感情奔放、色彩斑斕者不同。但在思想內(nèi)容上,也都和《離騷》一樣是反復地抒寫詩人的理想和揭露批判楚國的黑暗政治。
《抽思》一詩由“憂傷”入題,“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用一連串感情色彩鮮明的詞匯營造起了一個憂傷的情緒氛圍,又以“曼遭夜之方長”、“悲秋風之動容”來強化被楚王疏遠之后憂愁的心理,“震悼”、“夷猶”、“怛傷”、“儋儋”,詩歌用一系列刻畫心理的詞匯,細致地表達了詩人的忠誠和不被理解的痛苦。
《離騷》作為屈原靈魂的自傳,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美政”理想?!凹澳闩c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詩人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最終自沉汨羅,可見這一“美政”理想在屈原生命中的地位。詩人所向往的“美政”究竟如何?我們透過《離騷》的抒寫,可以大致知道一些內(nèi)容。首先,國君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盎侍鞜o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他所向往服膺的“三王”之政,堯舜之治,其實都是對君主品德的強調(diào)。其次,舉賢授能,罷黜奸佞。詩人稱贊商湯夏禹“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充分肯定選賢任能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詩中還列舉了傅說、呂望、寧戚、伊尹等,處賤位而遇明君得重用的歷史事實,希望楚王效仿先賢圣王,舉賢才,罷讒佞。再次,修明法度也是屈原“美政”理想的重要內(nèi)容。詩人對“固時俗之工巧兮,儷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的社會現(xiàn)實十分憤慨,主張令立法明、“循繩墨而不頗”的政治制度。屈原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規(guī)矩”、“繩墨”、“鑿枘”等,可見屈原對法令制度的重視。面對楚國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屈原始終堅持以理想中的“美政”來改造楚國,然而這種“美政”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只能是一種理想,卻無法實現(xiàn)。最終,屈原只能以自沉淚羅為自己的“美政”殉道,但我們卻不能為此而指責屈原“不切實際”與性格“偏激”,因為理想的作用就在于高懸于人們頭頂,照亮人類前進的道路。屈原精神之偉大、人格之卓絕正在于此。
《離騷》展現(xiàn)了詩人堅貞高潔的人格,使得屈原成為后代無數(shù)文人景仰的對象?!凹娢峒扔写藘?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号咎m兮,夕攬洲之宿莽”,詩人既有內(nèi)美,又注重加強修養(yǎng),培養(yǎng)才干,渴望為振邦興國而有所作為。“恐年歲之不吾與”、“恐美人之遲暮”,表達詩人對宗國前途命運的擔憂與焦慮。然而一片赤忠之心,卻遭到黨人群小的嫉妒讒害:“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背跻嗦犘抛嬔裕骸败醪徊煊嘀星橘?,反信讒而賚怒。”甚至他親手培植的人才也紛紛變節(jié)轉(zhuǎn)向:“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面對如此打擊。詩人感到苦悶、憤懣、孤獨、哀傷,也曾有過內(nèi)心的沖突,有過猶豫、彷徨甚至動搖。在那個楚材晉用的時代,用則合,不用則去,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情,也是一般士人的正常選擇,然而詩人卻沒有離開故土,拋宗廟棄社稷。[5]他決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信仰而妥協(xié)同流,寧死也不改變自己堅貞高潔的人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他反復用各種意象來表現(xiàn)自己高潔的品德:飲木蘭之露,餐秋菊之英;制芰荷為衣,集芙蓉為裳;戴岌岌之高冠,挾陸離之長劍;披芬芳之香草,佩繽紛之繁飾。這些都是詩人堅貞自勵,卓世獨立人格的隱喻。
千百年來,《離騷》最感動我們的是詩篇始終激蕩著一片忠怨之情,這也是屈原為后人所景仰的主要原因?!峨x騷》是一首抒情長詩,“情”貫穿全篇,而這“情”是一股忠怨之情。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解釋屈原寫作《離騷》時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鼻頌槌踝谟H,內(nèi)修外勵,竭忠盡智,以圖報效君王,振興邦國。但遭遇黨人讒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拳拳忠心,卻疏而見逐,報國無門。如此,能無怨乎?詩篇中哀傷怨憤之情正是這種“怨”之抒泄。然而,詩人卻做到了“怨而不怒”,并不因為見疏放逐而放棄宗國,離開故土。一這種“怨”是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是對黨人“偷樂”、讒賢誤國的憤慨?!峨x騷》表現(xiàn)了鮮明的忠君愛國思想,司馬遷說他“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他對楚王抱有絕對的忠誠,“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忠君憂國之心昭昭可見。詩中還以男女感情來比喻君臣關(guān)系:“日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币勒諅鹘y(tǒng)倫理,棄婦的哀怨是以對夫君的忠貞為前提的,可見屈原對楚王的忠誠。對于屈原的愛國思想曾經(jīng)有人提出疑問,認為在屈原身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忠君思想,而非愛國思想。我們以為,愛國與忠君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忠君是他愛國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屈原時代,楚王是楚國的象征,臣民只有通過君王才能夠?qū)崿F(xiàn)自己振興國家的愿望。屈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其愛國之情與宗族感情是連在一起的,國家的命運與楚王的命運也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楚國宗室的覆滅也就意味著國家的滅亡,所謂家國社稷休戚與共。屈原對宗國命運的擔憂,使得《離騷》中始終激蕩著一股忠怨之氣。
整首詩表達了屈原堅持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為祖國而九死無悔的精神,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擔憂與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塑造了屈原豐滿的藝術(shù)形象。就藝術(shù)而言,《離騷》是一篇洋溢著浪漫情調(diào)的作品,其想象力的宏富與詩人追求理想的激情熔為一爐,鑄造出作品瑰麗、氣勢雄偉的藝術(shù)風格。作為千古絕唱,《離騷》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shù)性矗立起一座高不可及的豐碑。它如同開壇的老酒,經(jīng)久彌醇,芳香四溢,直人情懷。
參考文獻:
[1]王雪紅.《離騷》中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jié)合[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13):194.
[2]張克霞.論屈原及其作品的悲劇美——以《離騷》為例[J].濮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2,(5):68-71.
[3]方崇婧,徐柏青.《離騷》中“香草美人”意象及其與楚文化的關(guān)系[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01-106.
[4]何桂芬,魯濤.論屈原的憂樂觀[J].云夢學刊,2014,(4):41-49.
[5]俞燕,劉小香.屈原《楚辭》東西部文化意象探微[J].溫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