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書林
近年,伴隨著建筑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對工程質量和安全性能的要求不斷提高,特別是建筑行業(yè)不斷推出的新工藝、新標準、新材料、新技術等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標準,對從事這一行業(yè)的勞動力在技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單純的體力勞動,而是更多地轉向于具有一定技能的腦力勞動。而這一行業(yè)的勞動力又以農村務工人員為主,這一勞動群體表現(xiàn)出來技能水平的問題,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建筑行業(yè)發(fā)展的需求,就值得我們探討。
筆者所在建筑安裝單位為二級法人,具有機電安裝工程總承包壹級、消防設施專業(yè)承包壹級、起重設備安裝工程專業(yè)承包貳級資質、 P≤2.5Mpa散裝鍋爐安裝許可證、(GB類、GC2級)壓力管道安裝許可證。施工范圍涉及中國航空航天工業(yè)、機械制造業(yè)、能源工業(yè)、交通基礎設施、民用建筑等高端民用建筑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年施工能力達到10億元。近年來,在工程質量、科技創(chuàng)新、工法標準上取得的國家級獎項幾十余項;是所在地區(qū)安裝行業(yè)的排頭兵。
2015年,該單位共有工程項目45個,參與施工的農民工人數(shù)千余人,主要從事施工現(xiàn)場的水、電、通風、焊和保溫等技術作業(yè)。通過對以上人員的證件持有情況、文化層次、年齡進行等情況的摸底,發(fā)現(xiàn)存在如下問題:
1.各類證件的持證率低下。各類作業(yè)人員操作證持有不足5%,上崗證不足2%,技術等級證持有為0。
2.文化水平不高。大分部分人員的學歷水平為高中,甚至有初中畢業(yè),中等技術專業(yè)學校畢業(yè)人員寥寥無幾。
3.中間層的技術力量短缺。35周歲以下和50周歲以上占總人數(shù)的80%,反映出一半人員無操作技能處于學徒階段,另一半由于年齡大,施工技術能力還處于十幾年前的水平,缺乏中間層次的施工力量。
4.農民工穩(wěn)定性差。往往由于個人或外界因素的影響,不能固定或長期的在某一個項目從事一項工作,在施工中如打游擊一般,流動性大。
從以上四個方面,窺斑見豹,目前農民工的技術水平停留在拿起鋤頭是農民,拿起榔頭是工人的初級階段,施工的實際操作存在著很多不規(guī)范的行為和安全隱患,已經(jīng)遠遠達不到企業(yè)發(fā)展需求。帶著以上問題,筆者通過走訪發(fā)現(xiàn)致使農民工技能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受社會環(huán)境及資金影響,引起的重視程度不高。
農民工已經(jīng)意識到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才能更好適應工作的需求。缺未將教育培訓消費放到突出位置,主要因素一,各類基本的操作證書的取得費用少則七八百,多則上千元;一些技術含量相對較高、應用廣泛的培訓課程往往收費更高,在資金上難以承受。因素二,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根深蒂固以“錢”為主,表現(xiàn)出重享受輕發(fā)展、重眼前輕長遠的傾向,不愿投入過多的費用進行技術學習。
2.用工單位組織的技能培訓質量不高。
在施工過程中,用工單位也進行相關的技術交底,但在交底中只培訓“這么做”,而對“為什么這么做”,具體在“怎么做”的實際操作過程出現(xiàn)細節(jié)和注意事項未進行系統(tǒng)和細致的交底。致使農民工在施工過程中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技術水平上不能得到提高。同時,在培訓的設施、設備配套建設存在不足,故此在培訓的質量上也難以提高。
3.社會機構培訓宣傳不足。
陜西省于2014年3月下發(fā)了《陜西省2014年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作方案》,但培育的內容僅局限于農業(yè)方面的技能,而針對建筑業(yè)技能培訓均為涉及。而一些社會性質的崗位取證培訓,在宣傳上又不能深入到農民工之中,培訓單位無學員學習;想?yún)⒓蛹寄芘嘤柕霓r民工又無法獲得培訓信息,找不到合適的培訓單位,形成目前的尷尬局面。
4.由于個人因素影響,使技能水平提高緩慢。
大部分的農民工的學歷水平不高,年齡層次兩級分化;年輕人從事這一行業(yè),也是由于學習能力問題,不能繼續(xù)更高層次的學習;年齡大的人由于幾十年從事本行業(yè),對技能學習固步自封。因此,在技能的培訓上,針對一些高端技術的學習上由于其接受能力較差,使技術水平提高速度緩慢。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農民工技術水平的提高應從三個途徑入手,即用工單位和社會培訓機構及政府支付。但如何使農民工對所學技術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就應將培訓的重點放到如何發(fā)揮用工單位的作用上來。對此,筆者針對用工單位對農民工的培訓,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用工單位對農民工技術水平的培訓應分為短期和長期培訓兩種形式。第一種,短期培訓以“對癥下藥”為主。遵循工程項目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對農民工進行手把手的技術培訓??梢圆扇」ぷ鹘坏?、現(xiàn)場宣傳版將工程施工過程中急需的、重點部位、難點部位進行培訓,并將培訓的講義進行張貼。第二種,長期培訓形成長效機制。用工單位應成立自己的授課團隊,吸納各類技術專長人員,針對施工技術操作形成固定的培訓模式,利用業(yè)余時間在工程項目實地定期組織培訓。不但能解決農民工技術提高問題,還緩解了農民工的資金壓力。
其次,用工單位在培訓講師的選擇上,應以具備實際操作技能人員為主,方能在培訓過程中拉近與受培人員的距離,便于授課過程農民工的理解;在講課的形式上,應以實際操作為主,突出教授過程的動手能力,避免以說教為主;在培訓的場地上,應以施工現(xiàn)場為主,避免脫離實際;通過以上三項提高農民工的學習興趣,保證學有所獲。
第三,用工單位嚴格執(zhí)行建筑業(yè)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對勞務承包隊伍的管理,應區(qū)別對待有證人員與無證人員之間的待遇差異,提升了農民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四,用工單位應加強與社會培訓機構的聯(lián)系。將每期的培訓內容和時間,通過項目宣傳欄、項目周例會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并幫助農民工做好培訓的咨詢服務工作,為參加社會機構培訓的農民工提供便利條件。
綜上所述,農民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發(fā)展,更為工程項目的質量提供有力保證,更有利于建筑業(yè)的健康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