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功
(河南省伊川縣人民醫(yī)院 急診科,河南 洛陽 471300)
低鉀血癥是急診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由于鉀離子排出過多或攝入量不足引起。該病臨床癥狀的嚴重度由缺鉀發(fā)生速度及程度決定[1],通常表現(xiàn)為全身肌無力、惡心嘔吐、表情淡漠、渾身乏力、下肢或周身軟癱等,若補鉀方式不當,易引發(fā)高鉀血癥、心律失常及腎功能病變,嚴重危及患者身心健康[2]。本研究將30例低鉀血癥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分別給予一般靜脈輸液治療與經(jīng)中心靜脈微量泵補鉀治療,旨在進一步分析不同補鉀方式對低鉀血癥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提供參照,具體報道如 下。
隨機抽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確診的低鉀血癥患者130例為觀察對象,按就診順序?qū)⒒颊咂骄譃閷φ战M與觀察組,每組各65例。對照組男44例,女21例;年齡16~65歲,平均(43.51±1.82)歲;患病至就診時間5~51 h,平均(14.02±3.64)h;嚴重程度:輕度38例(3.0~3.5 mmol/ L),中度17例(2.5~3.0 mmol/ L),重度10例(<2.5 mmol/L);初次患病43例,有低鉀血癥病史22例;臨床表現(xiàn):腹脹便秘17例,全身肌無力14例,低血壓10例,室性心動過速9例,失鉀性腎病8例,呼吸機麻痹例7例。觀察組男 42 例,女 23例 ;年齡 18~67歲,平均(44.65±2.09) 歲; 患 病 至 就 診 時 間 6~51 h,平均(15.11±3.76)h;嚴重程度:輕度39例(3.0~3.5 mmol/ L),中度18 例(2.5~3.0 mmol/L),重度8例(<2.5 mmol/L);初次患病44例,有低鉀血癥病史21例;臨床表現(xiàn):腹脹便秘19例,全身肌無力13例,低血壓9例,室性心動過速8例,失鉀性腎病8例,呼吸機麻痹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進行一般靜脈輸液治療,給予10%氯化鉀注射液15 ml(湖南五洲通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3020906),注入5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使混合液濃度達到0.3%,給予患者靜脈注射 150~250 ml/h,速度為 6.02~10.08 mmol/h,每天氯化鉀注射量小于等于15 g。觀察組采用經(jīng)中心靜脈微量泵補鉀治療方式,給予患者中心靜脈穿刺置入雙腔中心靜脈導管,10%氯化鉀注射液50 ml,注入100 ml的0.9%生理鹽水溶液中,使混合液濃度達到6%,給予患者經(jīng)中心微量泵靜脈注射30~40 ml/h,逐漸減慢至血鉀水平為3.0 mmol/L,速度為12.04~15.88 mmol/h,每天氯化鉀注射量小于等于15 g。兩組均給予患者常規(guī)治療,補鉀過程中及時觀察患者心電圖變化,并進行血鉀檢測,避免高鉀血癥的發(fā)生。
于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血氣分析、四肢肌力評估和腎功能檢查。補鉀過程中,記錄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尿量、血鉀和中心靜脈壓等。分別記錄治療后6、12 h血鉀、補鉀液體總量、補鉀終點時長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應用SPSS 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鉀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治療后6、12 h血鉀值較治療前有顯著上升(t?=7.54, 21.49;P=0.011, 0.008);觀察組治療后6、12 h血鉀值較治療前有顯著上升(t?=18.62, 22.77;P=0.009,0.007) ;兩組患者治療后6、12 h血鉀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補鉀終點時長、補鉀液體總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比較 (±s)
注: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2)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血鉀/(mmol/L) 6 h血鉀/(mmol/L) 12 h血鉀/(mmol/L) 補鉀終點時長/h 補鉀液體總量/ml對照組 65 2.02±0.24 2.59±0.561) 2.87±0.211) 56.07±5.78 6 103.26±499.21觀察組 65 2.01±0.25 2.93±0.311)2) 3.39±0.421)2) 20.72±0.622) 341.69±68.632)t值 0.23 4.28 8.93 49.03 92.18 P值 0.163 0.047 0.012 0.006 0.002
整個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腎功能下降與高鉀血癥,無死亡例數(shù)。對照組患者發(fā)生局部疼痛6例(9.23%),靜脈炎3例(4.62%),心律失常6例(9.23%),心力衰竭5例(7.69%),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30.77%;觀察組患者發(fā)生局部疼痛2例(3.08%),心率失常2例(3.08%),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6.15%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08,P=0.008)。
鉀離子作為主要細胞內(nèi)陽離子,在酸堿平衡、細胞正常代謝和心肌正常功能等方面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當鉀離子排出過多或攝入量不足時,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低鉀血癥。代謝性堿中毒、腎小管酸中毒、腹瀉和低鎂血癥等均可導致鉀離子缺乏。臨床依據(jù)體內(nèi)血鉀濃度將低鉀血癥分為輕度低鉀血癥(3.0~3.5 mmol/L)、中度低鉀血癥(2.5~3.0 mmol/L)和重度低鉀血癥(<2.5 mmol/L)[3]。
體內(nèi)缺乏鉀離子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煩躁不安、四肢軟癱及心律失常等問題,若處理不當常造成全身肌無力、精神不振、腸麻痹甚至引發(fā)患者發(fā)生腎功能衰竭、昏迷和呼吸困難等并發(fā)癥[4]。傳統(tǒng)補鉀方式存在見效慢、風險大等缺陷,無法保持穩(wěn)定的輸注量[5]。經(jīng)中心靜脈微量泵補鉀治療方式可維持穩(wěn)定的鉀鹽微量注入,避免患者暴露于高鉀危險中[6],有助于提高治療成功率。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血鉀值較治療前均顯著上升(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鉀上升幅度明顯較快(P<0.05);觀察組的補鉀終點時長、補鉀液體總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1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0.77%(P<0.05)。本次結(jié)果表明與常規(guī)靜脈輸液治療相比,經(jīng)中心靜脈微量泵補鉀治療低鉀血癥具有顯著優(yōu)勢,可有效縮短補鉀終點時長,減少補鉀液體總量,同時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心律失常、局部疼痛和心力衰竭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經(jīng)中心靜脈微量泵補鉀治療低鉀血癥具有起效快、療效確切和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可有效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有臨床借鑒價值。
[1]呂書華, 裴瑞, 李文霞. 內(nèi)科急診治療低鉀血癥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yī)刊, 2015, 42(1): 90-91.
[2]吳愛華. 84例低鉀血癥的內(nèi)科急診療效及臨床觀察[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2, 10(21): 199-200.
[3]李艷春.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鉀血癥應用微量泵補鉀的觀察與護理[J]. 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 2015, 34(1): 169-170.
[4]夏琳, 李小菊, 昌軍, 等. 雙通道治療重度低鉀血癥58例臨床分析[J]. 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 2015, 10(1): 91-92.
[5]李冬純, 馬嵐. 經(jīng)頸外靜脈泵入高濃度鉀搶救低鉀血癥152例[J]. 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0, 39(10): 1344-1346.
[6]馮麗霞, 王漫麗. 高濃度深靜脈微量泵補鉀治療危重患者低鉀血癥的臨床研究[J]. 臨床誤診誤治, 2011, 24(3):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