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珊
洛陽民俗博物館2011年征集到一本紙質的民國時期《救亡曲》,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十二月由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下屬政治機構山西省臨時村政協助員訓練委負會印發(fā)。曲本為藍色封面,長18.5、寬12厘米,共12頁,首尾兩頁分別使用簡譜和工尺譜的記譜方法,將歌曲的旋律和第一段歌詞予以呈現。中間的10頁分別羅列了歌曲的十段歌詞。
《救亡曲》(圖一)第一頁為簡譜及第一段歌詞(圖二),第二頁至第十一頁分別為十段歌詞:
第二頁(其一)
問:什時候失陷了沈陽城?
什么人強占了東三???
沈陽原是誰家的地?
東三省住的是那里的人咿呀嗯?
東三省住的是那里的人咿呀嗯?
答:【九一八】失陷了沈陽城,
日本人強占了東三省;
沈陽原是中國的地,
東三省住的是我們中國人咿呀嗯。
東三省住的是我們中國人咿呀嗯。
第三頁(其二)
問:日本人來時候拿著什么東西?
日本人來到后做過什事?
東北有何新事件?
東三省有什么不同從前咿呀安?
東三省有什么不同從前咿呀安?
答:日本人拿來了飛機炮槍,
屠殺了百姓燒了農莊:
鬧的雞犬不得安,
大炮聲隆隆地整天家向咿呀昂。
大炮聲隆隆地整天家向咿呀昂。
第四頁(其三)
問:東北的民眾能否照舊生活?
還有那地土與妻子房屋?
有粱能否吃進肚?
要吃飯能不能找到工作咿呀昂?
要吃飯能不能找到工作咿呀昂?
答:東北的生活苦的不能談!
田產妻子敵人隨便占;
高梁搶去喂了馬,
拉你去做了工不給工錢咿呀安。
拉你丟做了工不給工錢咿呀安。
第五頁(其四)
問:為什么工人還要受它欺?
為什么農夫還肯種地?
聽說那里多晉商,
為什么不動身離開那里唉呀咿?
為什么不動身離開那里唉呀咿?
答:農工罷工它說你是土匪,
派來了大兵鎮(zhèn)壓你;
富商回家他不準,
除非你丟了家產空手回去唉呀咿。
除非你丟了家產空手回去唉呀咿。
第六頁(其五)
問:敵人競這樣兇似狼,
占了我地土燒了村莊;
人命殺了無其數,
亡了國的滋味苦的不能嘗咿呀昂。
亡了國的滋味苦的不能嘗咿呀昂。
答:不錯不錯真不錯,
【亡了國的滋味苦的不能嘗】
大家一齊來殺敵,
快打死敵人救我危亡咿呀昂。
快打死敵人救我危亡咿呀昂。
第七頁(其六)
問:保江山憑的是官和兵,
老百姓能做那一種?
天下不出英雄漢,
急死人也恐怕不會中用咿呀嗯。
急死人也恐怕不會中用咿呀嗯。
答:如今的時勢與前大不同,
老百姓都是國家的國民;
救國不是小小事,
單靠那好兵將也不會成功咿呀嗯。
單靠那好兵將也不會成功咿呀嗯。
第八頁(其七)
問:老百姓只會做農商工,
國家的大事會辦那一宗?
東北不是亡了國?
老百姓那一個敢喊一聲咿呀嗯?
老百姓那一個敢喊一聲咿呀嗯?
答:我們都是黃帝的子孫,
東三省也有不少英雄;
老百姓組成救國軍,
把敵人常殺的東竄西奔咿呀嗯,,
把敵人常殺的東竄西奔咿呀嗯。
第九頁(其八)
問:如今也還有這樣的英雄?
敢組織救國軍去打敵人。
敵人如來打我們,
我自己愿加入這樣的救國軍咿呀嗯
我自己愿加入這樣的救國軍咿呀嗯
答:綏遠的戰(zhàn)爭早打開,
匪偽軍已經攻上門來;
天下并不少英雄,
趕快來團結起便是救國軍咿呀嗯。
趕快來團結起便是救國軍咿呀嗯。
第十頁(其九)
問:救國的工作有幾宗?
除了當救國軍還能做什?
我也愿盡一分力,
只要能對國家真正有用咿呀嗯。
只要能對國家真正有用咿呀嗯。
答:救國的工作有多宗:
有錢的捐款有力做工,
婦女能組救護隊,
兒童和那老弱的也能傳軍情咿呀嗯。
兒童和那老弱的也能傳軍情咿呀嗯。
第十一頁(其十)
問:大家合力好辦事,
為了國為了家為了你自己;
眾人結成一條心,
【能生同生,要死同死】唉呀咿。
【能生同生,要死同死】唉呀咿。
答:這句話講的千真萬真,
【要死同死,要生同生】。
愛國先做【守□□】
要生活應該來【□□】咿呀嗯。
要生活應該來【□□】咿呀嗯。
第十二頁為工尺譜及第一段歌詞(圖三)。
工尺譜,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是我國傳統的記譜方法之一,廣泛用于民間歌曲、器樂曲、曲藝、戲曲等樂種。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來表示音高,等同于我們所唱的“sol、la、Sl、do、re、mi、fa、sol、la、Sl”。若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則在“上、尺”等字的左旁加“亻”號?!啊痢薄癌枴被颉啊ⅰ笔枪こ咦V的板眼符號,也就是節(jié)拍記號,記在工尺字的右邊。工尺譜的記寫格式,通常用豎行,從右至左記寫。每句的末尾用空格表示。它同古琴字譜、減字譜、律呂譜等傳統記譜法有著共同的特征,即都只在樂譜上記錄旋律的骨干音,而樂曲中的細膩聲腔和節(jié)奏變化都是靠師傅的口傳和徒弟的心領神會得以傳承和延續(xù)??瓷先ゴ致院唵蔚淖V面在我國民間藝術家的口手之中卻可以奏出細膩且豐富的音響效果。因此,面對同一份工尺譜,不同的民間音樂家必定會創(chuàng)造出獨具風格的音樂作品。這也是我國傳統音樂的一大特性。工尺譜這種粗略的記譜方式給了人們提供了更為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這也是我國的傳統音樂之所以能夠豐富多彩且獨具特色的重要原因。
一、 《救亡曲》產生的歷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qū)的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制造了“柳條湖事件”,突然向駐守在沈陽的中國軍隊發(fā)動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它揭開了日本對中國地區(qū)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怒了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各黨派愛國人士、愛國民眾團體的倡導和響應下,迅速掀起了全國范圍的、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從東北抗日義勇軍到后來的東北抗日聯軍,從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間,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一些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掀起了空前規(guī)模的抗日救國高潮。
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就是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形成的一個抗日救亡組織。它于九一八事變的五周年紀念日-1936年9月18日在太原正式成立,閻錫山任會長,提出了“不分黨派,不分男女,不分職業(yè),只要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一齊動員起來,積極參加一切救亡運動”的總綱領。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領導下有五個機構:軍政訓練班、民訓干部團、國民兵軍士訓練團及國民兵軍官教導團、村政協助員訓練班和犧盟會特派員訓練班。其中村政協助員訓練班,成立于1936年10月。學員主要是從太原各校招收,也有來自外省外縣的中學學生。他們集中訓練10天到半個月,就很快地分配到各縣去了。村政協助員訓練班分兩部分:在太原的一部分歸軍政訓練班負責;在省城以外的一部分由宋劭文負責。學員以協助村長辦理村政的名義下到基層,去做實際上的抗日救國的宣傳鼓動工作,把日軍侵略的慘痛事實告訴群眾,喚起群眾的愛國熱情。
館藏這本《救亡曲》就是由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下屬政治機構山西省臨時村政協助員訓練委員會印發(fā),用于抗日救國的宣傳品,無論從抗戰(zhàn)歷史,還是音樂史的角度來看,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份珍貴的實物資料。它不僅為我國抗戰(zhàn)時期山西省民間救亡運動的研究提供了依據,還為民國時期的音樂史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二、山西《救亡曲>借用河北小調《小放?!?在《救亡曲》第一頁簡譜的標題上我們可以看到“用小放牛調”(見圖二)這幾個字。我國的傳統音樂是指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又由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等五大類構成?!靶》排U{”屬于兒歌,歸屬于民間音樂中的民間歌曲,是兒童在生活和游戲時所唱的小調。它篇幅短小,音域較窄,節(jié)奏簡單,情緒歡快,旋律流暢且易于傳唱。歌曲有時會采用問答形式的歌詞將簡單的知識融入歌曲之中,使兒童在娛樂中學會一些歷史文化常識。
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筆者發(fā)現“小放牛調”原本并非山西所有,而是一首來源于河北的民間小調。下面的譜例引自喬建中編著的《中國經典民歌鑒賞指南(上)》一書(圖四)。
從河北小調《小放牛》與《救亡曲》“小放牛調”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兩首歌曲均屬于微調式,旋律線相似,結構相同,歌詞的問答形式完全一樣。因此可以將《救亡曲》中的“小放牛調”與河北小調《小放牛》視為同一首歌曲來討論,且其原型應是河北小調《小放?!?。由于河北地處平原地區(qū),交通便利,歷史上與我國其它地方在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比較頻繁,民間音樂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豐富,流傳非常廣泛。河北地區(qū)的民間小調形式短小、曲調優(yōu)美婉轉,唱詞內容廣泛并具有一定的敘事性。經濟貿易的往來可以促進文化的廣泛交流和快速傳播。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早在明末就有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張家口為基地往返關內外,從事貿易活動。因此小放牛調很可能就是在山西與河北的經濟往來中被山西商人從河北帶回山西的。
民歌不同于專業(yè)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它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的口頭創(chuàng)作,并沒有固定的曲譜,流傳只能依賴于人們的口頭傳唱。音樂曲調的變異性是民歌的一個顯著特征。在傳唱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加入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作,加之我國地緣遼闊,各地方言、語音語調的不同,就使得民歌在傳唱的過程中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同是一首歌曲,不同的地方就會唱出不同的曲調來。本文所研究的這本《救亡曲》正是以上論點的一個實物論據。在筆者所查閱的文獻中顯示:《小放?!氛{原本是河北的一首民間小凋,在流入山西后,民間藝人融入了當地的音樂特點,使其不再以小調的形式出現,而被用在了秧歌之中,成為太谷秧歌中使用的曲調,從而繼續(xù)將小放牛調傳承和發(fā)展。河北小調《小放?!放c太谷秧歌“小放牛調”在旋律上的細微變化,充分體現了民間音樂的自由性這一特點。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chuàng)作,人人有份,任何人都可以是作者,任何人都有權利進行加工創(chuàng)作,一首《小放?!冯m然只有短短的幾行旋律,卻集合了河北人與山西人的心血和情感,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經日本傳人我國的簡譜在抗日時期迅速推廣
這本民國時期的《救亡曲》分別使用了兩種記譜方式——簡譜及工尺譜。作為中國傳統記譜法,工尺譜的出現在于情理之中,但是外來的簡譜為何也出現在曲本當中?
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l,休止以O表示。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于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各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后用來教唱宗教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梭大力倡導并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xù)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19世紀末葉簡譜先傳到日本,再傳人中國。
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民初新學堂唱歌課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廢科舉,辦新學,學習西方的科學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學堂中開設“樂歌”課程。課堂上所教唱歌曲基本上是根據現成的歌調填以新詞,其曲調大部分選自日本和歐美的學校歌曲或較流行的歌調,用中國傳統曲調填詞的樂歌為數不多。隨著學堂樂歌的發(fā)展,西洋近代音樂文化,其中包括各種歌曲及其演唱形式,新的記譜法五線譜和簡譜,以及西洋音樂的基本理論知識等,才開始全面地介紹到中國來。與此同時出現了一批積極從事樂歌的編配、創(chuàng)作和熱心倡導普通音樂教育的音樂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沈心工和李叔同。沈心工(1870-1947年)中國音樂教育家,原名沈慶鴻,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與沈心工一同宣傳樂歌的還有同是從日本留學回國的李叔同、曾志忞等一批音樂教育家,是這一時期簡譜迅速推廣的中堅力量。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筆者對陳建華、陳潔編著的《民國音樂史年譜》-書中所列出的從1912年至1949年出版的有明確注明使用何種記譜法的音樂書譜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這38年中有明確注明使用何種記譜法的音樂書譜共1515本,其中占有比例較大的依次是簡譜、五線譜、工尺譜、簡譜五線譜、工尺譜簡譜。前三位均是單一記譜法,第四位和第五位是在一本樂譜中使用了兩種記譜方式。在這五個類型中,有三個類型都涉及到簡譜,并且從表格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簡譜的數量為913本,比第二位五線譜數量的269本多出了644本,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1912年共有7本書譜,其中使用工尺譜的有6本,而簡譜只有1本,工尺譜占了當年書譜的86%,而簡譜只占14%。但是到1949年,共有135本書譜,其中使用工尺譜的有2本,而簡譜有126本,其余7本是五線譜,它們分別占了當年書譜的2%、93%、5%。從1912年到1949年,雖然使用工尺譜的書譜在數量上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使用比例卻從86%降為2%。與這種現象恰恰相反的是簡譜,其使用數量表現出明顯的增加趨勢,比例也是從14%上升到93%。從以上的分析比較中可以得出結論:簡譜從1904年傳人中國,到1949年,在45年內便被廣泛地推廣和使用,使得其地位遠遠高于了我國的傳統記譜法。
館藏這本《救亡曲》中,不僅使用了剛剛從日本傳人中國不久的簡譜,并且還將其置于曲本的首頁,而我國的傳統記譜方式工尺譜卻出現在最后一頁,可見簡譜在當時的重要地位和普及程度。這個現象反映出了簡譜在民國時期的發(fā)展速度之快,也反映出了雖然處在抗戰(zhàn)時期,但經日本傳人我國的簡譜依舊被用在了宣傳抗日的《救亡曲》中。用日本的文化來打擊日本的侵略行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學堂樂歌是簡譜推廣的一大原因,這些歌曲的對象多是學生,因此在學唱歌曲的同時自然而然也就學會了簡譜,一種新興記譜法的推廣使我國傳統的記譜法——工尺譜遭遇到了冷落,學堂樂歌的興起促使了我國傳統記譜法的消退。在臧一冰編著的《中國音樂史》-書中也曾提及:“現在我國廣泛通用的記譜法是五線譜和簡譜,而在此之前我國沿用千年的工尺譜記譜法等,是在清末民初被淘汰掉的。我國許多傳統的音樂記譜法,目前只有古琴減字譜還在使用,而未被西洋記譜法取代”。經過這樣一番討論研究,對于為何在宣傳抗日的《救亡曲》中簡譜處于首頁,而工尺譜在最后一頁?這個問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救亡曲》——民眾手中的抗日武器
民間音樂的創(chuàng)作者是普通百姓。這些音樂能夠最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勞動生活情景,可以最直接地表達他們的情感世界,是民間百姓的集體創(chuàng)作,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民間音樂的題材相當廣泛,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有反映兒童生活的兒歌,有體現男女純真愛情的情歌,還有配合勞動生產的勞動號子以及反映革命斗爭的民間小調。
在筆者查閱的音像資料中,流行于晉中、呂梁、太原等地區(qū)的太谷秧歌所使用的《小放?!?,其唱詞原本是這樣的:“打個什么鑼?打個太平鑼;打個什么鼓?打個鳳陽鼓。”念白中還有:“口兒里唱的都是蓮花落吆降呀咳。”這樣的唱詞。據資料記載太平鑼是河北省西南部石家莊市行唐縣的一種民間藝術,它出現于清嘉慶年間。另據史料記載,在清朝康熙年間便有鳳陽花鼓藝人到山西來表演,因此歌詞中會唱到風陽鼓。從歌詞來看,這首小曲反映出的是農村勞動人民樸實安逸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絲毫的政治氣息。而本文所研究的這本由山西省臨時村政協助員訓練委員會印制的《救亡曲》卻是將“太平鑼”改為了“燒村莊”,把“鳳陽鼓”換成了“飛機槍炮”,一首優(yōu)美歡快的民間小調變成了一場災難的真實記錄。但這就是歷史,一段令中國人無法忘懷的、也無法改變的歷史?!毒韧銮肪褪沁@個特殊時期的產物,是抗日的一種特殊工具。這本《救亡曲》的歌詞先是講述了事件的源起:“九一八失陷了沈陽城,日本人強占了東三省?!?;之后又列舉了日本人的種種罪行:“日本人拿來了飛機炮槍,屠殺了百姓燒了農莊,田產妻子敵人隨便占,人命殺了無其數?!?;接著道出了民眾的苦難生活:“高梁搶去喂了馬,拉你去做了工不給工錢,富商回家他不準?!保蛔詈筇岢雎摵峡谷盏目谔枺骸按蠹乙积R來殺敵,老百姓都是國家的國民,我自己愿加入這樣的救國軍,眾人結成一條心。”
歌詞具有極大的鼓動作用。在抗戰(zhàn)這樣一個非常時期,抗日成員將原有的民間小調改了唱詞,本該是群眾娛樂休閑的秧歌活動卻成為了群眾手中宣傳抗日、抵抗侵略的武器。在當時那種嚴峻的環(huán)境下,雖然一首短小的《救亡曲》不能直接置敵人于死地,但還是為聯合群眾、宣傳抗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換一個角度來講,在《救亡曲》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敵人竟這樣兇似狼”。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老百姓的房子被燒了,親人被殺了,糧食也被搶了,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怒火??墒遣皇侨巳硕寄軌蚰闷饦寷_上前線,也不是人人都敢于直面日本人的刺刀和槍藥。孩子、婦女、老人他們心中的憤怒該怎樣發(fā)泄?用語言,用歌曲!這首《救亡曲》就是他們心靈上的慰藉,就是撫平傷口的良藥。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書籍中,談抗日時期的音樂活動時,多是在討論聶耳創(chuàng)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鐵蹄下的歌女》,或者是賀綠汀創(chuàng)作的《游擊隊歌》,亦或是由呂驥、張曙、任光等昔樂家參與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這些都是專業(yè)性的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即便是“民眾歌詠會”,其參與者也大多是職員、教師、大中學校學生等等。真正談及抗戰(zhàn)時期民間的、非專業(yè)性的音樂活動卻是很少。
這本《救亡曲》雖只有12頁,但卻再一次印證了民間歌曲是我國民間音樂的基礎這一論點,也為研究我國傳統記譜法——工尺譜的消退以及外來簡譜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實物資料。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這本《救亡曲》是山西地區(qū)抗日救亡運動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