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廣州大學 人權研究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
我國中小學人權教育之現(xiàn)狀與反思
王歡
(廣州大學 人權研究院, 廣東 廣州510006)
作為人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人權教育在人的價值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觀念的制約和制度供給不足,我國中小學人權教育存在著教育知識滯后、內(nèi)容不成體系以及缺乏實踐等多方面問題。中小學人權教育現(xiàn)狀的改變一方面需要立法的跟進與財政的支持,另一方面又需要確立起從目標到內(nèi)容再到方式和措施的實施路徑。
中小學人權教育; 教育目標; 教育內(nèi)容; 教育方式
人文教育是關于“人之為人”的教育,[1]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如何認識自己與如何對待他者。中國古典思想將其表達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學近代話語將其稱之為“群己權界”問題。在現(xiàn)代法學上,這又被表述為人的權利及其邊界問題,即人權問題。人權問題涉及人對自身權利的自覺和爭取,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和寬容。中小學階段是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在無歧視的環(huán)境中、在尊重未成年人意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確保其實現(xiàn)生命權、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的完整,保證實現(xiàn)其最大利益是每個未成年人應當享有的權利,也是國家應當承擔的義務。2009年4月,我國發(fā)布了第一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在這個行動計劃中,國家明確提出將結(jié)合普法活動,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權教育,普及和傳播法律知識和人權知識,其中,著重強調(diào)要針對中小學生逐步增加法律和人權方面的教學內(nèi)容,根據(jù)受教育對象的年齡特點,采用恰當?shù)姆绞介_展中小學人權教育。2012年6月,我國第二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公布,在這一行動計劃中,“加強中小學人權教育”再次得到強調(diào)。當然,中小學人權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既涉及人權教育的內(nèi)容、方式和方法,又包括人權教育賴以維系和發(fā)展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條件。在本文中,我們側(cè)重的是人權教育內(nèi)容的研究,即從梳理我國當前中小學人權教育的內(nèi)容入手,剖析其存在的問題,反思其形成的原因,從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我國現(xiàn)階段,中小學教育并沒有設置專門獨立的課程,相關內(nèi)容只是散見于思想政治品德課程之中。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考察我國當前人權教育的載體和內(nèi)容,就必然要通過思想政治品德課程來展現(xiàn)。
(一)小學人權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
小學的思想品德課程按照年級的不同分為《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前者系小學一、二年級所授課程,后者系小學三、四、五、六年級所授課程。在全國不同地區(qū)所使用的教材有不同版本,其中或多或少涉及到了與“人權”或者“法”相關的知識點。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較為關注思維方法的訓練以及思考能力、道德選擇和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試圖通過展示事物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而引導學生在探究事物的過程中比較發(fā)現(xiàn)之間的因果關系,發(fā)展地看待問題。但關于“人權”的知識點并不多,如一年級下冊“我的身體”單元中僅僅介紹身體的結(jié)構(gòu)以及建立愛護身體的意識,卻沒有強調(diào)保護身體不受傷害以及保護身體隱私是一項最為基本的權利;三年級上冊“生活處處有規(guī)則”單元,強調(diào)生活中的規(guī)則和學校生活的規(guī)則,卻沒有將“規(guī)則”引申到“法律”的制定與遵守上;五年級上冊“社會呼喚誠信”單元更多倡導“誠信”的建立,卻沒有以更多的篇幅介紹消費者權利。
(二)初中人權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
我國初中的品德課程通用”思想品德”一稱,在各個版本的教材中,“人權”基本知識均有涉及。我們以課程教材研究中心和思想品德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共同編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教材為例進行說明。該教材是目前在全國使用范圍最廣的教材,人權理念與人權基本知識貫穿于七、八、九三個年級的學習過程中。七年級的《思想品德》課程,重點在于培養(yǎng)中學生珍愛生命、防范侵害及運用法律保護自我等意識。在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中,下冊的第一單元即介紹作為中國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在第二單元著重介紹生命健康權、人格權、隱私權等人身權利;第三單元著重介紹包括受教育權、財產(chǎn)權及消費者權益在內(nèi)的文化與經(jīng)濟權利;第四單元則從公平與正義的角度培養(yǎng)中學生對法律基本原則的尊崇與維護。可以說八年級《思想品德》(下冊)是一本系統(tǒng)地向中學生介紹人權與法律基本知識的讀本。在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中,與人權有關的知識點并不多,僅僅簡要介紹了公民的政治參與權。
(三)高中人權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
高中的政治類教科書統(tǒng)稱為“思想政治”,而且版本不同于小學與初中等義務教育階段由若干出版社發(fā)行不同版本。由于高考改革中25省統(tǒng)一出題,因此全國的高中基本都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寫組編著的《思想政治》教科書。高中的全套《思想政治》教科書共包含四冊必修教材和六冊選修教材。必修教材分別為經(jīng)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四冊;選修教材分別為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經(jīng)濟學常識、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科學思維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以及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六冊。由于高中政治課程的內(nèi)容相對集中,因此人權與法的知識點基本集中在必修課“政治生活”和選修課的“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兩冊教材當中。
“政治生活”一冊中所涉及的人權與法的知識點主要與憲法相關聯(lián),如“公民的政治生活”單元中“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一課,以一節(jié)的篇幅介紹了“民主選舉”的相關知識,進而引入“選舉權利”。在“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單元中介紹政府的職能與責任,并在介紹政府權力時明確提出“依法行政”,此外還提出要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jiān)督,因此需建立健全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這個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其中民主需要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法制則需依據(jù)憲法和法律,建立全面的行政監(jiān)督體系。在“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單元,系統(tǒng)介紹了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以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這些均系我國憲法的基本內(nèi)容。
在“生活中的法律常識”這本選修教材中,以專題的形式介紹了六部分內(nèi)容:專題一“生活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介紹了法的本質(zhì)、特點和作用以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專題二“民事權利和義務”中介紹了民事法律關系的基本要素、民事權利形式的界限以及人身權、財產(chǎn)權、知識產(chǎn)權的基本涵義與內(nèi)容;專題三“信守合同與違約”中系統(tǒng)介紹了《合同法》的相關內(nèi)容;專題四“勞動就業(yè)與守法經(jīng)營”中簡單介紹了以《勞動法》為代表的一系列勞動法律、法規(guī)中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就業(yè)維權的幾種方式;專題五“家庭與婚姻”中根據(jù)《婚姻法》介紹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家庭中的人身關系與財產(chǎn)關系,還對近年來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在家庭暴力、虐待和遺棄的預防和制止方面的規(guī)定進行了介紹;專題六“法律救濟”中介紹了權利受到侵害或者義務得不到履行時的救濟途徑。
盡管我國在中小學人權教育中已經(jīng)邁出了非常堅定的一步,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人權教育內(nèi)容和方式還存在不少問題也是毋庸諱言的。這些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權教學嚴重缺乏
人權理論知識在未成年人教育過程中嚴重缺乏。通過審視小學、初中及高中各個版本的思想政治及品德類課程的教材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各類版本的教材當中對于人權理論知識的普及是非常薄弱的。以小學品德課教材為例,不論是人權知識還是法律知識,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頻率都是屈指可數(shù)的。就當下在小學階段就讀的未成年人的知識積累和理解能力而言,未成年人對于“人權”“法”等字眼并不陌生,也并不覺得難以理解,在教材中對此類術語進行界定和解釋并不困難,因此不應避免在教材中使用學術術語,在小學的品德類課程中簡化人權與法的相關知識并無必要。此外,通過我們對全國各地樣本小學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小學的品德類課程由于不作為“小升初”的考試課程,因此上課時間大量被其他“主課”(如數(shù)學課、語文課)擠占,較為通常的做法是將品德課教材發(fā)放給學生,由其自行學習,而學生們是否學習,則不做考核。受訪學生表示,此類教材往往在家中被束之高閣,很少甚至幾乎不看。
(二)人權知識教育過于滯后
通過觀察近年來發(fā)生的侵害未成年人的相關案件,我們認為,關涉未成年人基本權利如生命權、健康權、免遭暴力侵害的權利、免遭各種剝削和毒品危害的權利、免遭拐賣和販運的權利等等相關人權知識和法律知識應當盡早面向未成年人進行傳授,這些知識甚至可以提前到學前教育當中。但是以廣州市小學品德教材為例,廣州市小學統(tǒng)一使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生活》及《品德與社會》教材,在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的第六章“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的第四節(jié)“走進健康文明的生活”中,主要是通過介紹自我保護的一些常識教導小學生“學會安全自護”,其中的一個內(nèi)容是請同學們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在圖中標記出不能被觸摸的部位,包括不能被親友或熟悉的人觸摸的部位和不能被陌生人觸摸的部位;另外的內(nèi)容是防止拐騙、欺凌等安全提示。按照我國《義務教育法》的相關規(guī)定,年滿六周歲的兒童應當入學完成義務教育,據(jù)此推斷,小學四年級學生應當在九周歲至十周歲之間。如果兒童自我保護的知識點出現(xiàn)在兒童十歲左右,將錯過知識的最佳普及時間。
(三)人權教育知識不成體系
無論是在小學、中學還是高中,人權與法律知識都是非常零散地分布在教材當中的。以廣州市小學通用的《品德與生活》及《品德與社會》教材為例,我們將涉及權利與義務的內(nèi)容進行了歸納。小學一、二年級開設的《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該課程以構(gòu)成兒童生活的基本層面的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組成其基本框架,并據(jù)此確定課程的目標、內(nèi)容標準和評價指標。三條軸線分別是: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在這四冊書中,無一處直接提及“權利”或“義務”。不過,仍有部分內(nèi)容涉及到了該階段的人權培養(yǎng)目標,如自尊、尊敬父母和老師、集體、尊重他人等觀念的培養(yǎng)。小學三到六年級開設的《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該課程從“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的角度,為學生提供六大學習領域,分別以“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與家鄉(xiāng)(小區(qū))”“我是中國人”和“走向世界”為題。其中一項目標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gòu)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其中涉及“權利”或“法律”的內(nèi)容包括:三年級(下)第20頁“選出自己的當家人”(民主權利的行使),三年級(下)第82頁“買賣中的道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四年級(下)第37頁“信的旅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四年級(下)第69頁“珍愛生命 遵守規(guī)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四年級(下)第88頁“學會自我保護”(身體的權利),五年級(下)第12頁“學做集體小主人”(自主選舉班委會、參與班級管理、社區(qū)民主生活、人民的代表、我們生活中的法律),六年級(下)第2頁“回望20世紀的戰(zhàn)爭風云”和第10頁“邁向和平的世界”(世界和平),六年級(下)第16頁“閃光的紅十字”(人道主義援助),六年級(下)第18頁“給兒童一個家”(兒童權利)。從我們的總結(jié)中可以看出,小學品德類課程中關于人權與法的內(nèi)容分散在六年的教材當中,且很少以法律語言加以描述和解釋。這樣處理的結(jié)果,可能會讓受教育者難以形成系統(tǒng)的、全面的、完整的人權意識和法律思維。而這種缺乏,對于正處于主動與被動吸取知識最快速階段的青少年時期而言,錯失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
(四)人權實踐活動缺乏
學習人權知識的目的是提高運用人權知識的能力,對于認知能力較弱、邏輯思維能力正處于形成階段的未成年人而言,人權實踐活動是能夠令人權理論知識具象化并將人權理念內(nèi)化于心的重要方式。由于基礎教育中以應試為主,對于不在考試范圍內(nèi)的課程或考試分值不高的科目,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都不會將注意力集中于此,對于與此類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則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由于對青少年青春期、叛逆期的擔憂,學校與教師會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刻意回避講授未成年人所擁有的權利,而強調(diào)其應盡的義務。由于我國民眾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的整體性欠缺,學生家長也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地引導與灌輸法律知識與人權知識,因此,未成年人的人權實踐活動極為缺乏,這一現(xiàn)象在不發(fā)達地區(qū)尤為突出。
(五)人權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脫節(jié)
近年來,未成年人遭受侵犯的案件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都不斷發(fā)生,其中最受關注的應屬性侵案件與校園暴力案件。我們認為,這些案件的發(fā)生可以折射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人權與法律知識傳授的缺乏與不足。在針對未成年人的人權教育過程中,人權知識與法律知識相互交織與融合,但由于前述原因的存在,未成年人在基本的自我保護和尊重他人方面表現(xiàn)得令人擔憂。其或者對人權與法律知識甚至常識表現(xiàn)得極度無知,或者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任意濫用。這種現(xiàn)象不但體現(xiàn)在留守兒童身上,也體現(xiàn)在國外求學的未成年人身上。
探求中小學人權教育缺失的原因,離不開對觀念和制度的考察。在觀念層面上,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并沒有權利教育的基因。我國傳統(tǒng)教育是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儒家文化把人的價值歸結(jié)為道德價值,教育的目的在于對道德上一系列規(guī)范的掌握,即通過闡明“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倫規(guī)范,使社會風氣有良好的風俗。[2]因此,權利(包括人權)教育在傳統(tǒng)教育中是沒有存在空間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導致對人權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基本認識,甚至認為學生在了解了人權知識以后會更加難以管束,因此應當在日常教育中強調(diào)義務的優(yōu)先性。當我國教育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基礎教育又在一定程度上異化成了應試教育。在應試教育模式中,但凡與升學考試無關的內(nèi)容都會被擠壓甚至被剝奪,盡管近年來開始了對素質(zhì)教育的提倡,但至少在將來的一段時期內(nèi),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仍不可能有實質(zhì)性改變。在此觀念的支配下,我國中小學人權教育出現(xiàn)制度供給、財政支持等方面的不足也就不足為怪,[3]至于教材不足、教師緊缺以及教法落后則是上述原因的必然衍生品。
一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樣,在中小學領域開展人權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而且也得到了國家政策層面的積極支持與推動,那么我們可以肯定地認為,觀念層面的障礙已經(jīng)開始松動。人權教育問題不再是一個做還是不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展開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對于上述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需要宏觀上的制度供給,另一方面,需要微觀上的推進路徑。
(一)宏觀上的制度供給
宏觀上的制度供給包括制定法律法規(guī)與提供財政支持。在現(xiàn)代社會,人權教育的推進沒有法律、法規(guī)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例如,日本制定的《人權教育與人權啟發(fā)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推行人權教育及人權啟蒙是通過學校、家庭、職場等各種場所,提供多種機會,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國民從中得到體會并加深對尊重人權理念的理解。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中,新修訂的《教育法》第六條第二款規(guī)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治、國防和民族團結(jié)的教育”。雖然可以從其中推導出人權教育的某些內(nèi)容,但是很顯然,基于某種考慮,立法者有意或無意地回避了人權教育的直接表達。正是因為立法上的缺失,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教育承擔機構(gòu)在實施中如果沒有開展人權教育,也就無法有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
除了立法上確認,財政上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國臺灣地區(qū)自2000年以來頒發(fā)了一系列以人權教育財政補貼為內(nèi)容的規(guī)則。其中,《教育部補助民間團體辦理人權教育活動實施要點》就明確規(guī)定,非營利性的民間團體通過:(1)電視、廣播、平面媒體、網(wǎng)絡……等廣告制作及播刊,(2)征文、海報展、電影展、書展等宣導活動;或者通過研討會、工作坊、演講、座談、辯論、讀書會、營隊活動、各類型教材研發(fā)等推廣活動,來實施人權教育的,可以獲得相應的補貼。[4]在我國,尚未建立起與此相關的財政支持制度。
(二)微觀上的推進路徑
微觀上的推進路徑是以人權計劃或者規(guī)劃為載體的。日本制定的《人權教育與人權啟發(fā)法》規(guī)定“國家為從總體上有計劃地推進人權事業(yè),必須策劃并制定關于人權教育和人權啟蒙的基本性計劃”,使得人權教育計劃具有法的屬性。我國已分別于2009和2012年發(fā)布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但它是關于整個人權行動事項的計劃,人權教育只在其中占據(jù)很小的分量。例如,2012年6月,《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對中小學人權教育是這樣規(guī)劃的:“加強中小學人權教育。將人權知識融入相關課程,納入學校法制教育。開展適合青少年特點的人權教育活動,推動中小學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營造尊重人權的教育環(huán)境?!苯?jīng)過四年的實施以后,《〈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 〉評估報告》指出:“2012年開始,各中小學根據(j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結(jié)合學生年齡特點,在課程教材中融入人身權利、受教育權利、經(jīng)濟權利等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了解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增強學生的權利意識。”這是目前對中小學人權教育成績的權威描述。由于兩個人權行動計劃都不是專門針對人權教育的,事實上我國并沒有以人權教育為內(nèi)容的計劃或規(guī)劃。在筆者看來,一個完整的人權教育計劃應遵循“確立人權教育目標 →明確人權教育內(nèi)容 →確定人權教育方式→完善人權教育措施”的路徑。
1. 確立人權教育目標
人權教育既是關于人權知識的教育,也是將人權概念、知識與人的具體實踐結(jié)合的教育,而且后者更具有決定性意義。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3年發(fā)表的《關于人權與民主主義的教育的“世界行動計劃”》所指出的那樣:“學習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消除各種人權侵害,構(gòu)筑以民主主義、發(fā)展、寬容和相互尊重為基礎的和平文化的手段……行動計劃的終極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人權文化,促進個人與組織以非暴力方式解決分歧和對立的民主社會的發(fā)展”。[5]從兩個人權行動計劃來看,我國中小學人權教育的目標是十分明確的,即通過人權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權利意識,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形成健康的人際觀念、集體觀念以及國家和社會觀念;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接受人權教育,養(yǎng)成健全人格;讓學生在一種平等民主關系的體驗和實踐中,增強民主、法治、人權意識。但實際上,小學到高中有一個較大的年齡跨度,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知識訴求,因此,應當采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來確立人權教育目標。
2. 明確人權教育內(nèi)容
人權教育的內(nèi)容依人權教育的目標而確定。由于中小學每個階段的教育目標并不相同,因此教育內(nèi)容也應有較大差異。聯(lián)合國人權中心編發(fā)的《人權教育入門——初中等學校的實踐活動》所指出的那樣:入門建議在“小學生低年級,要以研討的方式促使他們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朋友、體驗信賴感、構(gòu)想地球社會等,要將世界人權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簡化為兒童語言開展學習。在小學高年級和初高中,要圍繞和平的生存權、環(huán)境和發(fā)展、政治和法律、思想、良知、宗教、意見與表現(xiàn)自由、集會和參政自由、經(jīng)濟發(fā)展和福利、社會和文化福利、差別等課題,結(jié)合典型事例,以問題的提出、討論、角色表演、模擬實驗等體驗形式開展學習”。[5]人權知識的滯后與缺失是目前我國中小學人權教育最為顯著的弊端。例如,我國初中生所使用的《思想品德》課本中極少涉及國際法與世界性的知識點,與中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國際條約及國內(nèi)的法律法規(guī)也未附在課本之后。雖然在我國初中生所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具體的人權知識被有選擇性地寫入了課本中,但由于人權知識點過于分散,因而無法在教師與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系統(tǒng)的、完整的知識鏈,加之基于人權知識而進行的課堂實踐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幾近沒有,因而中學生很難用課本上抽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具體的案例,導致其難以將人權知識的學習內(nèi)化入自身的知識體系,因而,在受到權利侵害時或者無法正確維權,或者將權利泛化,導致權利的濫用。我們建議,應依據(jù)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重新編撰適合的人權知識,納入相應的課程教材當中。
3. 確定人權教育方式
人權教育是一種價值教育,從實質(zhì)上說,它不是應試教育,而是素質(zhì)教育的范疇?!皟r值有助于認識人類的問題,人權規(guī)準有助于評價并克服社會的錯誤”。[6]人權教育的屬性決定了它主要不是也不應當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因此,人權教育的方式應由“課本為主”向“實踐為主課本為輔”的教學方式轉(zhuǎn)變。具體而言,觀摩、旁聽、電影或者書展、人權熱點問題演講會、辯論活動、征文活動等,都可以作為人權教育的方式,一方面使得人權教育不會“擠壓”考試課程的教學、學習時間,另一方面又能讓學生在各種鮮活的實例或活動中感受到人權的意義。
4. 完善人權教育措施
人權教育措施包括課程體系建設、人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考核機制。
課程體系建設。與將人權知識穿插在思想品德及政治類教材當中講授相比,我們更為贊同將人權知識作為專門的課程單獨開設??梢酝ㄟ^組織經(jīng)驗豐富的中學教育工作者與人權領域的研究人員有針對性地編寫科學、系統(tǒng)、通俗易懂的人權知識教科書,教科書中關于人權的知識點應盡量完整,即便授課人員有選擇性地講述,學生仍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閱讀到所欲吸取的人權知識。此外,教科書應附有與人權有關的國際公約和我國的法律規(guī)范性文件以及宜于中小學生閱讀的人權書籍和文獻。我們建議,這門課程最好不列入考試必考科目,這雖有可能成為老師們忽略的課程,但卻能更有益于學生在毫無考試壓力之下帶著興趣與好奇來學習。需要強調(diào)的是,人權教育決不能由單純的一門人權課程來完成,而是要將人權理念和知識融入到學生所學的各個學科當中,各個學科的教師在講授與人本身關聯(lián)的問題時應注意將相關的人權知識向?qū)W生予以傳授,引發(fā)學生多維度地關注人權問題。
師資隊伍建設。單獨的人權課程需要接受專門人權培訓的教師進行授課,這些教師可以由學校自主培養(yǎng),也可以從法學學科畢業(yè)生中招聘,有條件的學校最好能夠聘請從事人權研究的學者甚至在與人權相關領域工作的工作人員進行講座式授課。授課人員的多樣性能夠讓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吸取多領域的人權知識,架構(gòu)立體的、系統(tǒng)的人權知識體系。
考核機制。對人權教育的考核,要采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zhì)性評價方法,而不能主要依靠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依據(jù),應更多關注過程性評價,從評價中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展中的需要,通過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認同和對他者的尊重,從而實現(xiàn)“人性尊嚴與完整性”。
正如《聯(lián)合國人權教育十年》前言中所言:“人權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權利,人人有權獲知其權利和尊嚴并且獲知確保其權利與尊嚴得到尊重的手段?!弊鳛榻K身教育中重要的階段,未成年人在中小學階段所應當接受的人權教育作為其當然享有的一項權利,應當如何實現(xiàn)、應當如何保證其更優(yōu)地實現(xiàn),已成為我國政府與教育工作者積極探討的重要議題,希冀在正在實施的國家人權行動中能夠看到科學、有效的中小學人權教育舉措得以采納并循序漸進地得以推行。
[1]呂曉芹.大學人文教育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15-05-10(7).
[2]鄭金洲.教育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76-87.
[3]鄭賢君.國家應為人權做些什么?[J].人權,2006(6):39-42.
[4]教育部補助民間團體辦理人權教育活動實施要點[EB/OL]. (2001-06-14)[2016-06-25].http://www.110.com/fagui/law_15390.html.
[5]劉繼和.國際人權教育的歷史和理念[J].比較教育研究,2003(2):40-45.
[6]Betty A Peardon.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M].蔣興儀,簡瑞榮,譯.臺北:高等教育事業(yè)文化公司,2002:27.
[責任編輯吳震華]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trospection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WANG Huan
(Human Rights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individual values. Because of the concept constraint and shortage of systematic support,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encounters a lot of obstacles. Among others are the outdated knowledge taught, unsystematic teaching content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To cope with th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in legislation, specialized fund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implement pathway ranging from goals, contents, methods to measure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eaching goal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2016- 07- 01
中國人權研究會一般課題“中小學人權教育研究”;廣東省教育規(guī)劃課題(2012JK163)
王歡,廣州大學副研究員,法學博士,從事人權法研究。
——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 李步云研究員、陳佑武研究員
G631
A
1671-394X(2016)09- 0017- 06
主持人語:國務院新聞辦公室6月14日公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實施評估報告》,對《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的實施情況進行了科學系統(tǒng)評估。報告指出,2012~2015年是中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很不平凡的四年,中國人權事業(yè)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其中,人權教育和人權理論研究都得到推進,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得到提升。中小學人權教育得到新的發(fā)展,自2012年開始各中小學根據(j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結(jié)合學生年齡特點,在課程教材中融入人權教育內(nèi)容,增強了學生的權利意識。在人權研究與人權建設事業(yè)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guī)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zhì)要求和發(fā)展方向,對中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指導和引領作用。我們相信,在新的歷史臺階上,我國的人權教育與人權研究將迎來新的歷史發(fā)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