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琳,許玉鎮(zhèn)
(吉林大學 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新媒體下網絡政治發(fā)展及政府治理
席琳,許玉鎮(zhèn)
(吉林大學 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摘要]新媒體技術對社會與政治生活的全面深入滲透,使得應對和化解網絡政治發(fā)展中“悖論”問題顯得愈發(fā)現實和重要。筆者客觀理性分析了新媒體發(fā)展的社會政治影響,以及新媒體時代公眾政治參與擴大與“數字鴻溝”嚴重、政治公開化社會化與網民進一步“圈群化”“私密化”、政治認同增強與參與行為相對較低的三方面問題,并就政府駕馭和運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政府網絡治理能力,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政治發(fā)展;政府治理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全方位深入滲透,正在加速影響和改變著當今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中國網絡政治參與中的“悖論”問題日益明朗和更加現實。理性認識和把握當今網絡政治的發(fā)展態(tài)勢,發(fā)揮好政府治理的功能作用,切實駕馭和充分運用新媒體,提升政府網絡治理能力,應對和化解網絡政治中悖論問題,是一項非?,F實迫切的時代課題。
一、新媒體發(fā)展及其社會政治影響
新媒體技術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深度耦合為基礎,正在成為當代社會的新“座架”。中國工程院院士、互聯網專家鄔賀銓將互聯網的新階段總結為“大智移云”時代(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1]。2008年,中國以2.5億網民的數量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互聯網用戶最多的國家?;ヂ摼W技術從Web1.0——Web2.0——Web3.0,從“全民上網”時代——“全民寫網”時代——“全民織網”的自媒體時代,網民不是“自投羅網”,就是被“網羅其中”,其規(guī)模成幾何基數持續(xù)激增。根據2015年6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68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 89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8.8%,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94億,較2014年底增加3 679萬人,通過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接入互聯網的比例分別為68.4%和42.5%,手機上網使用率為88.9%,較2014年底提高3.1個百分點。移動互聯網用戶首次超過了PC機。而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發(fā)布的《移動經濟2015》報告稱,2014年全球使用寬帶網絡的移動通信用戶比例僅為40%(約為36億人),足見中國網絡發(fā)展速度之快和規(guī)模之大。
新媒體正在全方位深入滲透社會生活之中,對社會政治的影響更加現實和重要。在信息傳播方面,今天的互聯網搜索引擎、微博客與門戶網站的新聞頁面,已經并列為網民獲取信息的三大通道。在信息渠道對人們影響的調查中,互聯網首選率為88.5%,現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每頁面訪問總量達7.2億次,而閱讀傳統出版物的人數正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在中國約有65%—80%的人上網習慣瀏覽時下新聞。在民意表達、對話方面,移動互聯網進一步解放了民眾個性化的訴求和表達,使我們的社會進入名副其實的大眾麥克風甚至大眾攝像頭時代,極大地激發(fā)了用戶政治參與與互動的熱情,促成移動空間公共領域的成熟。目前,“兩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客戶端已經廣泛應用到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政務活動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工作平臺。其中政務微博的數量在2014年底已經達到13萬個,比各級政府門戶網站多出近5萬個,成為了電子政務的主要渠道。在社會動員方面,新媒體的發(fā)展日益突破了時間、空間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約,每一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源,并擁有相應的話語權。云端不僅側重于一個深入社會各階層和各領域的龐大手機人群體,還賦予了網民以拇指話語權,幾乎占我國人口總數1/2的近6億多網民和“新意見階層”已經成長為一個新的“政治壓力”集團,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動員的沃土。
網絡媒體的政治功能對黨和政府執(zhí)政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如今,網絡不僅是媒體,也是意識形態(tài),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新媒體時代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互動性,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了,文化傳播正在進入“群言”時代,形成微博上的“百家爭鳴”,這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新媒體不僅是技術,也是執(zhí)政資源。過去的信息資源是“上多下少”呈“倒金字塔”式,而信息傳遞則是根據密級的不同,以會議或文件等方式,從上往下按“金字塔”形逐級傳遞。新媒體時代,信息量的“倒金字塔”反過來了,傳統的組織活動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受到嚴重挑戰(zhàn)。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往往是被媒體牽著鼻子走的。在新媒體時代,每一個網民可以自己設立、編輯新聞議題,每臺電腦、每部手機,都是一個捂不住的嘴,在網絡上品頭論足,發(fā)表不同主張和意見,尤其是眾多“網絡大V”的輿論影響更是不可小覷。黨和政府任何政策、措施以及社會公共輿論話題都會在網絡空間經受網民的監(jiān)督與評論。雖然網上的聲音不代表所有民意,網絡輿情不等于所有民情,但誰敢忽視網絡的力量?今天的網絡媒體是每個國家、每一位政治家都不容忽視的技術平臺,希拉里·克林頓競選總統宣傳片《我想成為冠軍》之所以在網絡上走紅,就在于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給民眾對政黨和政治人物的認同帶來了重大影響,不僅是社會公眾對政治的心理認知和評價有了很大改變,而且在政治參與的行為方式上也都發(fā)生了很大改變。由網絡輿情引發(fā)和助推的社會突發(fā)事件一再證明,網絡輿情中一些失當的行為和負面的影響都會引發(fā)多級連鎖反應,被人視為一種普遍現象,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比如,一些領導干部的不良作風和腐敗行為,常常會被網民在網絡上渲染和放大,致使社會公眾對整個干部隊伍的評價有失偏頗,直接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正如微博CEO王高飛所說:“駕馭新媒體已經成為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新標志,在日常工作中充分運用新媒體逐漸成為政府工作的新常態(tài)。”[2]
二、新媒體時代政治參與的現實悖論
新媒體技術通過互聯網正在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公共話語領域,將公民的政治參與引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同時政治參與中的悖論問題更加凸顯出來,對政府治理提出了更為緊迫的現實課題。
一是公民政治參與進一步擴大,但“數字鴻溝”問題依然突出?,F代政治是一種典型的參與性政治。由于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網絡空間的不斷擴大,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的相融滲透,使越來越多的公民參與到網絡中來,不論出身、職業(yè),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在網絡中參與各種各樣的政治活動,這意味著新媒體的價值已經不局限于工具變革,更具有內涵創(chuàng)新的意義,它激發(fā)了公民的多元民主的政治參與熱情,正在創(chuàng)造新的民主參與性。另一方面,因“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的“信息落差”導致公民政治參與中新的不平等,不僅在理論上為人們所認識,在現實當中也相應地得到了印證。《中國政治參與報告(2013)》這項基于10省份6 159份有效樣本的調查顯示,以10分為滿分計算,中國公民在政治參與方面得分為6.18分,民眾的政治參與有所提高,總體上已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具體分析起來,基層公民政治參與狀況仍然不容樂觀。雖然我國鄉(xiāng)村的網民規(guī)模和網絡的普及率提高很快,但是從總體上看,城鄉(xiāng)之間互聯網普及率的差距不僅沒有減少,還相對有所拉大。在2014年寬帶通信及物聯網高層論壇上,工信部政策與經濟研究所的副所長馬源表示:“我國寬帶城鄉(xiāng)數字鴻溝差距較大,普遍服務亟待建立。”2013年底,我國農村寬帶用戶為4 737萬戶,僅占全國25.1%,農村寬帶人口普及率僅為7.5%,落后城市11.9%,城鄉(xiāng)差距仍然較大[3]。2014年,我國新增網民3 117萬人,增幅明顯收窄,而且互聯網地區(qū)差異大,城鄉(xiāng)“數字鴻溝”亟待再減小[4]?!吨袊螀⑴c報告(2014)》顯示,城鎮(zhèn)居民的社區(qū)建設和居民自治參與客觀狀況以10分的分值為標準,總體得分為5.14分,處于中等水平;農村居民的村民自治和農村社區(qū)建設參與客觀狀況,以10分的分值為標準,總體得分為4.32分,則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公民政治參與總體水平相比,基層自治相對薄弱;城鎮(zhèn)與農村相比,農村社區(qū)建設又相對滯后,公民政治參與的城鄉(xiāng)差距依然比較突出。
二是政治的公開化、社會化越來越高,網民之間卻進一步圈群化、私密化?;ヂ摼W的互聯互通存在的前提條件就在于它的開放性,互聯網時代就是公開化、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然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高度聯通的網絡里,新媒體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進一步強化了人的自主性或自組織性。網絡解構了現實社會,也重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傳統社會基于地域的社群被打破,而基于利益、價值觀、文化等所集結的社會群成為更為普遍的形式,進而形成一種以圈群為基礎的“趣緣格局”,“三五成群”現象愈加普遍,網上網下形成一個又一個“小圈子”、“小團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現實交往。歷經10余年的發(fā)展,互聯網的“群”逐年豐富和明朗,網上的紛繁言論,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審美偏好,日益分化。無論是早期的精英網絡文化,還是當下的大眾網絡社會,關注現實政治始終是互聯網的主旋律。低成本的網絡言論聚集,原子化的網民迅速“站隊”,一次次強化了最初群體內的聚合和群體間的分歧,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群體認同循環(huán),“小圈子”意識更為明顯,而左右網絡輿論走向的是意見領袖,互聯網的“群”,則是意見領袖與他的粉絲共同構筑了一個“群”?;ヂ摼W還孕育了帶有政治取向的虛擬社團,相比現實中的結社組團,人們可以在網上低成本地組織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社團,如小眾化聚集的QQ群、微博群和豆瓣小組等,促進了社會動員。有人做過網上各階層分析,有所謂的“政改派”、“自由派”、新老“左派”、“旁觀派”或者稱“打醬油派”、“現實派”、“娛樂玩家”、“敵對派”[5]101-110。網絡民意是現實民意的折射,網上生態(tài)是現實生態(tài)的寫照?;ヂ摼W輿論的多元與現實政治經濟的多元相互結合、強化,社會復雜利益和網上多元價值觀的激蕩,為黨和政府擴大政治認同和群眾基礎,求同存異,減少社會轉型的阻滯和震蕩,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三是公民的政治認同有所提升,而政治參與行為卻相對較低。近年來,我國新媒體技術的移動化、融合化和社會化趨勢在加速發(fā)展。從總體上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網站,以及主流網絡媒體愈發(fā)得到公眾的認同,影響力越來越大,公信力越來越高。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的開發(fā)、利用和建設都存在著一些實際的問題。比如在政務信息公開方面,信息欄目設置不科學、一些欄目虛設、內容虛化、信息更新慢、回應不及時、網站運行維護滯后等問題,這種現實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公民政治認同與政治參與上的反差?!吨袊螀⑴c報告(2013)》披露,在問卷調查測試的公民權利認知、利益認知、公民滿意度、政治溝通認知和政治參與行為五個因素對公民政治認同的影響中,以10分為滿分計算,中國公民在五個因素中得分最高的是權利認知(6.93分),其次是政治溝通(6.80分),第三是公民滿意度(6.47分),第四是政治參與行為(6.18分),得分最低的是利益認知(5.93分)。盡管政治認同與五種因素的得分都達到了較高或中等水平,但政治參與行為是得分相對偏低的。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既有賴于公民的政治溝通認知程度,更有賴于公民有效的政治參與行為,而“民眾的政治參與狀況不夠理想,會對各種認同產生消極的影響,是需要特別注意的現象?!币匀嗣窬W2014年兩會專題的統計數據顯示,地方官員回復網民留言數量遠遠低于網民留言量。例如山東省,2014年兩會期間全省留言總量為24 204條,官員共回復數量為6 122條,僅占留言量的四分之一。其他省份雖有所不同,但回復率都不是很高,而且在回復的留言中,仍然有一些回復不能讓公眾滿意。新媒體作為一種工具不能自動地改善民主政治,公共權力機關如何運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落實具體可行的技術渠道和制度保障,鼓勵和推動公民的政治參與,則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新媒體時代的政府網絡治理能力建設
新媒體時代網絡政治發(fā)展為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提出了現實的課題。國家治理的重心在政府治理[6]54-57。當前,駕馭和運用新媒體已經成為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和工作常態(tài),必須將之納入工作日程,積極創(chuàng)新實踐,全面提升政府網絡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一)加大政府統籌規(guī)劃和多元投入力度,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逐步減少“數字鴻溝”差距上的不平等、不平衡問題
應該說近年來各級政府在電子政務建設上的投入逐年增加,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相比較而言,存在著三個方面的差異:一是中央和省市地方政府電子政務建設發(fā)展迅速,而縣級以下政府電子政務建設薄弱;二是地區(qū)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在發(fā)達地區(qū)發(fā)展比較好,而在不發(fā)達地區(qū)則比較滯后;三是城鄉(xiāng)間差異較大,城市社區(qū)和基層單位電子政務相對較好,而鄉(xiāng)(鎮(zhèn))、村電子政務比較落后。要從戰(zhàn)略上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上深入實施和推進系統化的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導多元投入,進一步加強電子政務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重視在基礎設施和連通性方面的投資,著力解決信息化建設包括電子政務發(fā)展存在的上下之間與區(qū)域之間的落差問題,使政府信息化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實現信息的全面共享。同時,進一步加強電子政務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建設,從總體規(guī)劃、項目設計、技術支撐、資源共享、人員配置和網絡安全等方面全面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建立高效的電子政務平臺,并建立維護運行投入的長效機制,解決好“重建設、輕維護”、“重技術、輕管理”等現象。目前,社會大眾將越來越依賴移動端,參與網絡活動,但是,當前政府對移動政務的投入還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兩微一端”的平臺建設需要進一步的加強。要進一步推進電子政務創(chuàng)新,將更多資源向移動政務傾斜,提升政務微博的綜合服務能力,積極利用網絡信息的開放性,打通政府內部以及政府與外部公民之間信息傳遞的途徑,架起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電子橋梁”,讓公民真正可以參與到政府的政治活動當中去,為公民政治參與提供有效技術支持和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
(二)強化政府網絡治理上的整合制導功能,充分發(fā)揮兩個輿論場的正能量,努力擴大公民政治認同感,減少“群極化”的負面效應
要堅持主流媒體和政務微博協同響應,發(fā)揮好網絡主流媒體輿論場的正面引導作用,及時準確地應對網絡負面輿情,引導輿論方向,提升網民對體制的向心力。早在1940年,美國社會學與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等人曾提出“兩級傳播論”,即首先從大眾傳播媒介到輿論領袖,然后從輿論領袖傳到社會公眾。據統計,在社會化媒體中,10%的意見領袖創(chuàng)造了80%的原創(chuàng)帖,吸引了90%的點擊率。應該借鑒20世紀30—40年代我們黨吸納知識分子的辦法,吸納、培養(yǎng)自己的網上“筆桿子”。比如“當代雷鋒”郭明義,開微博宣傳雷鋒精神,粉絲有1 500多萬,影響千家萬戶。如今“與雷鋒同行”已經成為百度的熱搜詞,還有“最美教師”、“最美媽媽”、“最美司機”等,從網上到網下被網友親切封為“時代最美”經久不衰,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同時政府還要加強與網民、網絡意見領袖之間的互動交流,主動接受網民對于政府的監(jiān)督,主動引導、科學規(guī)范、積極發(fā)揮非政府網站和媒體的正面效應。近年來,新浪網和各地政府聯合組織的“網絡大V”對話和體驗活動,不僅幫助政務微博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也增強了相互之間的認同。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非制度化、非理性化正成為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新特點,所以,在加強正面引導的同時,要堅持硬約束與軟約束相結合,同向用力、同時發(fā)力,積極推進建立以網絡規(guī)范的基本法律為基礎,以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地方法規(guī)及地方規(guī)章為支撐的整體法律體系,控制極端言論在網絡上的傳播,真正從法律上做到依法治網,有網法可依;同時凸顯主流價值觀,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大力開展網絡道德宣傳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數字公民”,提高公民對網絡信息分辨和分析能力,自覺、嚴格規(guī)范上網行為,減少和避免網絡政治參與的“情緒化”、“群極化”傾向,以及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認同感,創(chuàng)造綠色的網絡政治環(huán)境。
(三)加強電子政務自身創(chuàng)新,強化服務型政府職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度
在某種意義上講,誰贏得了互聯網特別是新媒體,誰就贏得了更廣闊的執(zhí)政“沃土”。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需要升級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執(zhí)政的方式。在這個人人都是麥克風的網絡時代,必須重視做好“網絡問政”的工作。要拓展“網絡問政”功能,進一步加強政府門戶網站的互動功能,強化在線理事及公眾參與的能力,使政府門戶網站真正成為宣傳引導、便民利民的窗口,推進政府工作創(chuàng)新。目前我國建立政府門戶網站已達8萬多個,縣級以上政府都建立了電子政務網站,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第一平臺。要加強政府網站、政務微博、官方論壇、微信平臺的建設,推動社會信息溝通、官民互動、電子服務形成新局面?,F在,政務微博融信息發(fā)布、官民互動、便民服務為一體的平臺,已成為連接政府、社會和群眾的一個統籌協調中心,在線聯系服務群眾、線下解決實際問題已然成為當前政府行政的新方式。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和工作程序,明確和落實信息公開的責任單位及責任人,及時、準確了解和把握網民的呼聲意見、利益訴求,及時高效地傳遞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措施,發(fā)布各類權威信息,并對網民提出的問題能夠及時回應,確保各級政府網站和主流媒體能夠與網民達到無縫對接。伴隨著網絡對社會生活滲透的深入,網絡也展現出了強有力的組織動員功能?,F在移動互聯網以最快速、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聯系動員大量社會公眾。要重視、研究和運用好網絡的動員功能,團結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組織群眾,提升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鞏固和拓展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進一步提升政府的網絡治理能力,切實提高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的網絡應對能力,增強分析、研判網絡輿情的政治敏感性和鑒別力,以及制定實施相應工作預案的能力。要加強網絡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真正建設一支常態(tài)化的素質過硬、技術精湛的專業(yè)隊伍,從專業(yè)的角度處理日常維護、技術應急保障、平臺建設等問題,為新媒體時期各級政府電子政務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參 考 文 獻]
[1] 科技視野[N].光明日報,2015-01-23(20).
[2] 經濟社會新聞:政務微博已經進入3.0時代[N].光明日報,2015-02-07(02).
[3] 移動互聯《4G時代,固網寬帶如何突圍》[N].中國電子報,2014-06-06(10).
[4] 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的十大趨勢[N].光明日報,2015-02-14(06).
[5] 馬利.互聯網——治國理政新平臺[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
[6] 張波.中國現代政府構建的文化選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責任編輯:秦衛(wèi)波]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f Network Politics in New Media
XI Lin,XU Yu-zhen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New media technology 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a comprehensive in-depth penetration,making the response and resolve the network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aradox”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realistic and important.The rational and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and in new media era of publ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xpand and serious “digital divide” and political openness socialization and Internet users further “circle group” “private”,political identity enhancement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 relatively low three problems,and government control and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network governance,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New Media;Network Political Development;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6201(2016)01-0206-05
[作者簡介]席琳(1988-),男,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管理學博士研究生;許玉鎮(zhèn)(1973-),女,遼寧沈陽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C010)。
[收稿日期]2015-07-14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