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征,陳洪麗,黃睿
(1.邯鄲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 河北 邯鄲 056005; 2.河北工程大學(xué) 文法學(xué)院, 河北 邯鄲056005)
成語典故英譯中補償手段的應(yīng)用
高宇征1,陳洪麗1,黃睿2
(1.邯鄲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 河北 邯鄲 056005; 2.河北工程大學(xué) 文法學(xué)院, 河北 邯鄲056005)
翻譯過程中,語言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缺省,甚至沖突,從而導(dǎo)致翻譯不同層面的損失,這種損失如果不經(jīng)譯者補償,譯文讀者的理解會存在語義疑團(tuán),因此翻譯中的補償手段是必要的。漢語成語典故文本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譯過程中采取適當(dāng)?shù)难a償策略尤為重要。本文以紐馬克和夏廷德的補償理論為基礎(chǔ),以《中國成語典故英譯》為實踐內(nèi)容,從語言、文化以及審美三個方面,分析其翻譯過程中的補償策略問題。
翻譯補償;成語英譯;文本類型
成語大多來自古代歷史典故、古典著作、神話傳說等,具有獨特的文化性和文學(xué)性,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特色、社會構(gòu)成、風(fēng)土人情、生活習(xí)慣等,是凝練的民族語言智慧的體現(xiàn)。漢語成語典故文本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和東方文化內(nèi)涵,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始終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意義、文化、語用功能、審美形式等方面的損失。因此,要準(zhǔn)確傳譯漢語成語典故的文化內(nèi)涵和民族特色,在翻譯過程中積極采取相應(yīng)的補償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中國成語典故英譯》一書為實踐內(nèi)容,從語言、文化及審美三個方面分析翻譯過程中的補償問題?!吨袊烧Z典故英譯》收錄常用101個成語典故,以邯鄲為界,分為“域內(nèi)”和“域外”兩篇,旨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不僅收錄成語條目,而且附有較為詳細(xì)的歷史典故故事以及成語出處。故本文補償手段的研究對象包括成語本身及其歷史故事的文本。
(一)補償?shù)亩x
中西方都有悠久的翻譯歷史,翻譯轉(zhuǎn)換中的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佛經(jīng)翻譯時期的“文質(zhì)”之爭、道安的“五十本”、慧遠(yuǎn)的折中策略以及玄奘的“五不翻”都在不同方面體現(xiàn)了翻譯過程中的缺失問題和補償手段。在“翻譯補償”這個概念明確提出之前,譯者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各種手段來最大限度地彌補空缺和減少損失。自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后期,譯界學(xué)者才開始更為嚴(yán)謹(jǐn)?shù)亟缍ㄑa償這個概念[1]。在梳理和分析國內(nèi)外關(guān)于翻譯補償定義的基礎(chǔ)上,夏廷德把翻譯補償界定為:“補償是以目的語手段為主,輔之以符合目的語規(guī)約或規(guī)范的其他語言手段,根據(jù)文本類型或翻譯目的,對翻譯過程中潛在的、或發(fā)生的損失進(jìn)行的修補或彌補”[2]。這一定義涉及到影響補償?shù)奈谋绢愋秃头g目的等相關(guān)因素。
(二)補償?shù)姆诸?/p>
不同學(xué)者從不同角度對翻譯補償?shù)姆诸惣笆侄巫隽瞬煌恼撌?。Hervey 和Higgins 從語用角度提出四種補償形式:轉(zhuǎn)類補償(compensation in kind)、換位補償(compensation in p1ace)、合并補償(compensation by merging)和拆分補償(compensation by sp1itting)[3]??缕綇默F(xiàn)代符號學(xué)和語言學(xué)的角度對翻譯補償進(jìn)行了研究,由于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差異,原語符號和譯語符號很難在指稱、語用和言內(nèi)意義層面上一一對應(yīng),為了達(dá)到譯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等值,采取一定的補償勢在必行[4]。國內(nèi)學(xué)者夏廷德較早最為系統(tǒng)地對翻譯補償做了研究,其2006年出版的翻譯專著《翻譯補償研究》對中外補償思想做了細(xì)致梳理,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了翻譯補償問題,提出了八類補償手段:整合補償、分立補償、同類補償、異類補償、原位補償、異位補償和差異補償[2]。對補償?shù)牟煌斫鈺绊憣嵺`中補償手段的具體操作,本文主要以紐馬克的補償觀和夏廷德的補償理論從文本內(nèi)容的語言、文化和審美層面討論具體補償手段的選擇和效果。
(三)補償?shù)脑瓌t
翻譯轉(zhuǎn)換中的損失在所難免,譯者需要考慮是否補償、何時補償及如何補償?shù)葐栴}。譯者在補償過程中不宜沒有根據(jù)地隨意增刪原文內(nèi)容,補償應(yīng)建立在忠實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類型采取相應(yīng)的補償原則。翻譯活動是一種多層次的綜合的實踐活動,翻譯研究者從語言、文化、交際、文藝美學(xué)等不同角度審視翻譯活動,從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認(rèn)識流派,形成了相應(yīng)的翻譯補償原則。綜合各家主張的基礎(chǔ)上,夏廷德提出六條翻譯補償原則:需求原則、相關(guān)原則、重點原則、就近原則、等功能原則和一致原則[2]。
補償?shù)木唧w實施不能不考慮文本類型的特點。紐馬克(Peter Newmark)的補償觀是以文本類型為基礎(chǔ),提出依據(jù)文本類型和功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補償措施,對翻譯實踐中的補償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紐馬克在布勒(K. Büh1er)對語言功能分類的基礎(chǔ)上,依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和文體,把文本分為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吁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同時確立了各類文本的核心和作者地位。很少有文本只單純的具有表情、信息或呼吁功能,大多數(shù)文本同時具有三種功能而重點是其中的一種[5]。漢語成語文本具有簡約凝練的語言特色,詞條本身多有古典文學(xué)的特色,用詞簡約、意象鮮明,成語典故的描述多為古漢語,既有信息型文本,也有表情型文本,因此補償手段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為了更有利于對外傳播,本文分析的文本對象《中國成語典故英譯》采用了白話文漢語描述成語典故的歷史淵源。
(一)語言層面的補償
翻譯本質(zhì)上是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翻譯的目的就是讓不懂原文的讀者通過譯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賞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及其文體風(fēng)格”[6],而兩種語言文化之間存在空缺甚至沖突,因此翻譯過程中的語言層面補償是最基本的補償。語言層面的補償涉及詞匯、語法、語篇方面,而補償?shù)氖侄尾灰欢ㄊ菃我坏?,?yīng)視具體情況而采取相應(yīng)的補償措施。
例1:對于李左車,韓信則親自給他松綁,并以師生之禮相待。
Han Xin untied Li Zuoche’s bonds and treated him with the respect due to a teacher[7].
原文“師生之禮”體現(xiàn)了韓信對被俘的李左車的尊重,譯文未直譯“師生”,而是增益respect一詞,以傳達(dá)原文內(nèi)涵但未明言之意。在不違背原意的基礎(chǔ)上,增益適當(dāng)詞語,從而對在目的語中源語讀者視為理所當(dāng)然而目的語讀者不甚明晰的信息,進(jìn)行進(jìn)一步的說明或提供相關(guān)信息。
例2:徐光想趁此恭維他,想了一會回答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高祖(劉邦),卓越的本領(lǐng)又賽過魏太祖(曹操),自三皇五帝以來沒一個人能比得上您。”
Xu Guang wanted to take the chance of f1attering him. He thought for a whi1e and answered, “Your inte11igence exceeds Emperor Gaozu of Han Dynasty (Liu Bang) and your reputab1e ta1ent surpasses Emperor Taizu of Kingdom Wei (Cao Cao). Since the 1egendary ru1ers of the remote antiquity, no one cou1d go beyond you[7]”.
原文中“三皇五帝”指古代帝王,說法不一,通常稱伏羲、燧人、神農(nóng)為三皇,或者稱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原文中只是為了體現(xiàn)徐光對后趙皇帝石勒的過度恭維,若逐一譯出, 則過于繁瑣。譯文采用概略化手段將其譯為“the 1egendary ru1ers of the remote antiquity”,使意義更加明晰,而未曾減損原文主要信息的實質(zhì)意義,通過這一補償手段更加簡練地表達(dá)后半句無人能比的意義。
(二)文化層面的補償
由于成語典故大多植根于歷史故事、古典文學(xué)等文化背景,因而漢語成語典故和英語成語典故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漢語成語典故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文學(xué)性。文化空缺在文學(xué)翻譯中較為常見,因此如何在英譯過程中補償這些空缺則具有重要意義。
例3: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p>
So Chunyu Kun exp1ained, “I wi11 be drunk with either a dou (about 1 deca1itre) of wine or a dan (about 1 hecto1itre) of wine”[7].
例4:假使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戰(zhàn)場上比個高低,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呢。
If I encountered Liu Xiu, the emperor of Guangwu, on the batt1efie1d, I wou1d fight it out, for it’s hard to te11 who wi11 emerge victor[7].
例3中“斗”和“石”都為中國古代計量單位,譯文以音譯保留了原文文化因素,并以文內(nèi)加注手段予以補償,既不妨礙外國讀者閱讀,也能傳達(dá)原文文化意象。例4中,“鹿”指獵取的對象,指代勝利果實,而該書中的故事文本中并未對“鹿”這一意象做其他描述,若英譯直譯“deer”則妨礙目的語讀者明晰的理解,因此省去這一意象,代之以“victor”,以補償其文化和內(nèi)涵差異。
(三)審美層面的補償
漢語成語典故文本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性,因此審美層面的補償必不可少。漢語成語本身多為四字格,簡潔而富于節(jié)奏感,而由于語言差異,這些特點很多不易在英譯中再現(xiàn),適當(dāng)?shù)难a償手段決定了原文審美要素的再現(xiàn)。
例5:于是人們就據(jù)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xù)?!?/p>
Thus peop1e made up the fo1k rhyme, “Marten furs wanted, dog tai1s added”[7].
原句中“貂不足,狗尾續(xù)”雖不押韻,但為三字對稱形式,具有民謠言簡意賅的特點。英譯雖然可以處理為前后三詞結(jié)構(gòu),但英語詞有音節(jié)差異,因此譯文用“wanted”和“added”尾韻形式補償了原文的民謠特點。
例6:趙威后把信放到一邊,先問使者:“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Putting the 1etter aside, the Queen asked the messenger, “Does thy country get a bumper crop? Are the subjects safe and sound? Is His Majesty in good hea1th?”[7].
雖然原文全文為白話文,但直接引語中的三個問句為古漢語形式,且句式相同,并具有音韻效果。雖然不必以古英語的形式來補償原文文體效果,但譯文象征性的使用了易于理解的古詞thy和subject,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原文的語言形式方面的審美因素。
由于文化差異,翻譯過程中各種損失不可避免,翻譯補償策略及手段對于補償這些損失具有積極意義。在翻譯實踐中,譯者要采取的補償措施不是單一的,而應(yīng)該根據(jù)具體語境分析綜合應(yīng)用各種相關(guān)補償手段。依據(jù)不同的文本類型,補償應(yīng)遵循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和相應(yīng)側(cè)重的原則進(jìn)行,從而避免錯誤補償或過度補償。本文主要依據(jù)紐馬克和夏廷德的補償理論從語言、文化、審美層面對筆者在邯鄲成語典故英譯過程中遇到的損失與補償問題作了回顧和總結(jié)。在成語典故英譯過程中,確保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的傳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適當(dāng)?shù)难a償手段至關(guān)重要。
[1]Baker, Mona. Rout1edge Encyc1opedia of Trans1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
[2]夏廷德. 翻譯補償研究[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3]Hervey, S & I. Higgins. Thinking Trans1ation—A Course in Trans1ation Method: French-Eng1ish[M]. London: Rout1edge, 1992.
[4]柯平. 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3.
[5]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1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曹明倫. 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M]. 保定: 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 2007.
[7]張輝 主編. 李正栓、高宇征等 英譯. 中國成語典故英譯[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 2015.
[責(zé)任編輯 王云江]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nsation devices in the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and their stories
GAO Yu-zheng1, CHEN Hong-li1, Huang Rui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ndan University, Handan 056038, China; 2. College of Arts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Since various degrees of losses will result in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efaul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adopt some compensation devices to avoid the semantic ambiguity. The texts of Chinese idioms and their stories manifest great features of Chinese culture, in which compensation devices are especially in need. Based on the compensation theories of Peter Newmark and Xia Tingd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mpensation devices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and Their Storie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culture and aesthetics.
compens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text types
10.3969/j.issn.1673-9477.2016.04.037
H315.9
A
1673-9477(2016)04-114-03
[投稿日期]2016-06-06
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xué)校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邯鄲傳統(tǒng)文化英譯過程中的補償及效果研究”(項目編號:SZ136001)成果
高宇征(1972-),男,河北邯鄲人,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