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俐
(海南大學 法學院,海南 ???570228)
?
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析論
唐俐
(海南大學 法學院,海南 ???570228)
現行法律并未明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性質,導致實踐和理論困惑。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有利于保護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完善我國物權體系、優(yōu)化無居民海島資源配置。在物權法定原則的緩和理論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具備理論基礎,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既具有物權及用益物權共性,又有其獨特個性,宜將其定性為一種新型用益物權。
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價值論;條件論;新型用益物權
我國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相關規(guī)定主要體現在國家海洋局、財政部等部門規(guī)范性文件上,效力層次較低。法律層面缺乏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制度規(guī)制。嚴格按照物權法定原則,無居民海島使用權還不是一類物權,學者們根據現行規(guī)范在“應然”層面就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定性展開了討論。本文擬通過梳理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立法現狀和理論爭議,厘清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價值和物權化條件,得出其應然的權利性質,以期拋磚引玉。
(一)關于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立法現狀
從法律層面看,現有法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條采取概括列舉式方式規(guī)定了自然資源歸屬問題,沒有單獨出現對無居民海島所有權和使用權規(guī)定?!段餀喾ā芬?guī)定了所有權、擔保物權和用益物權,并對用益物權進行了詳細分類,也并未出現無居民海島及其相關權利字樣?!吨腥A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2009)規(guī)定了國家是無居民海島唯一所有權主體,行使其權利的部門是國務院等行政部門,雖在第三節(jié)以專節(jié)形式規(guī)定了無居民海島的保護,并出現了“無居民海島使用金”相關規(guī)定①參見:《海島保護法》第31條規(guī)定。,但未覓得“無居民海島使用權”蹤影。此外,也沒有其他法律直接規(guī)定無居民海島使用權。
從部門規(guī)章及規(guī)范性文件層面來看,《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規(guī)定》(國海發(fā)[2003]10號)較為系統地規(guī)定了無居民海島管理、利用和保護問題,規(guī)定了無居民海島“利用”期限最長為50年,條文中使用“無居民海島利用”字眼,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卻未提及,更無從談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定性、使用權內容。正式采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表述的規(guī)范性文件主要包括財政部及國家海洋局頒發(fā)的財綜[2010]44號文、國海島字[2010]775號文、國海島字[2010]776號文,主要針對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征收和使用、使用金管理、使用權登記及證書管理等事項進行規(guī)定,并沒有體現“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具體內容和法律屬性。
從立法論層面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作為財產權屬于一國民事基本制度內容,根據“法律保留原則”,對于“民事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或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guī)*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8條、第9條規(guī)定。,而我國法律層面并未確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制度,也缺乏專門立法(或授權立法)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性質、取得、變動和保護作出特別規(guī)定。由于上位法的缺失使得下位法在規(guī)定其細則時受到拘束。在地方性立法中,海南省、河北省、山東省、浙江省、福建省、廈門市、青島市、寧波市等地方性立法大多規(guī)定了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主體、管理主體、地方分成以及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內容,但這些地方性法規(guī)并沒有也無權限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基本制度進行確認。
(二)關于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是否獨立的理論爭議
無居民海島所有權屬于國家*參見:《海島保護法》第4條規(guī)定。,對這一點,學界觀點基本一致,但是將無居民海島歸類為山嶺或是荒地,抑或是海域的底土向水面的延伸、還是無居民海島屬于憲法第9條規(guī)定的“礦藏、水流、......等自然資源”的“等”外的一種獨立自然資源,有不同看法。 實質上學者對無居民海島所有權歸屬于哪一類自然資源的不同看法影響到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問題的理解。如果看作一類獨立的自然資源,則有必要設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反之則不。因此,學界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也存在著獨立權利說和非獨立權利說之爭。
1.非獨立權利說
一部分專家認為沒有必要再創(chuàng)設一個獨立的“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大致觀點歸納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概念太大,因為無居民海島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權都是可以分別獨立存在的?!辈灰瞬捎脽o居民海島使用權這一概念。“至于無居民海島上土地、礦產、灘涂等的使用權,其分別設立時不宜用‘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來概括,還是繼續(xù)延用現行法對土地、礦產、灘涂等使用權的規(guī)定為好?!薄坝矛F有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采礦權等他物權就可以解決*參見: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lfbj&gid=1090522403.??傮w上講,持這些觀點的學者們并不認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是一項獨立權利,完全可以分解后用現行法下的用益物權體系解決問題。
2.獨立權利說
大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公有制下的所有權事實上處于虛置狀態(tài),至多只是影響島嶼管理權分配,而使用權和用益權分配才更具有實質意義。因此,將無居民海島作為一項獨立的自然資源,在其上設立一種獨立的使用權是有必要的。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普遍認為“無居民海島資源是一個整體,包括島上的土地、礦產、動植物、淡水以及海島周圍海域等的集合,不能歸類于憲法第9條規(guī)定的某一類自然資源,其具有經濟價值、生態(tài)價值、國防價值、科研價值等。不宜將無居民海島的自然資源進行分解,分別設定使用權”*周珂,譚柏平:《論我國海島的保護與管理———以海島立法完善為視角》,《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這樣有利于無居民海島開發(fā)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趙紅梅:《論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法律屬性》,《中國海洋報》2005年9月27日。。
在法律層面沒有確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為一項獨立物權的情況下,一些部門規(guī)章及規(guī)范性文件出現了“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字樣,使得學者在探討“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作為一項獨立權利時有了一定依據。但即便是認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是一項獨立權利的學者,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性質也存在著不同看法。大抵都認為是一種物權,但對其屬于什么性質的物權,卻有爭議,本文將在最后一部分詳細論及。
價值是指客觀事物的一種有用屬性,所謂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的價值就是指將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定性為物權能夠帶來的效用。由于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立法的缺失,一方面,導致無居民海島開發(fā)利用過程中亂象橫生,海島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無居民海島開發(fā)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國物權體系未臻完善。為克服上述缺陷,有必要明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性質,將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
(一)有利于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
在我國廣闊的海域中,面積大于500m2島嶼有6900多個,其中無居民海島6500多個;面積在500m2以下島嶼和巖礁近萬個*楊文鶴:《中國海島》,海洋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頁。?!逗u保護法》生效前,無居民海島開發(fā)利用管理不規(guī)范,存在著多個行業(yè)管理部門以及少數縣、鎮(zhèn)政府和村委會等審批主體多頭管理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已經開發(fā)利用的無居民海島共計900多個。大多以粗放式開發(fā)為主,由于人們肆意開發(fā),導致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海島數量急劇減少、無居民海島被違法占用、開發(fā)秩序比較混亂。在《海島保護法》實施以后,國家2011年4月公布了第一批開發(fā)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共計176個無居民海島,但實際上申請開發(fā)的并不多。從現實層面上看,其主要原因在于絕大部分無居民海島基礎設施差、開發(fā)投資成本高風險大、融資難、投資回收期較長。從理論層面上看,由于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性質不明確,導致權利不穩(wěn)定,權利人無法預期自己取得的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是得到充分物權性保護抑或是僅為債權性保護。某些無居民海島開發(fā)時,開發(fā)主體經過政府審批簽訂合同為租賃海島或取得其上的土地或某一類資源使用權進行開發(fā),后來政府又批給其他主體以相同方式開發(fā)利用同一個海島,或政府收回自己開發(fā),先開發(fā)主體(權利人)前期投資根本無法收回,權利人使用權被收回也無法獲得充分補償,海島開發(fā)主體合法權益難以維護*參見:http://new.0898.net/2005/01/04/151048.html。。
如果無居民海島開發(fā)方簽訂的是租賃合同,則在當事人之間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債權客體是行為,最典型特征是相對性、平等性、相容性、期限性、任意性。而無居民海島開發(fā)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若合同相對方違約,根據債權具有相對性特點,僅能要求相對方承擔違約責任進行賠償,其保護力度不夠。明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性質,對海島開發(fā)主體合法權益保護更周到。物權是對世權,具有支配性,排他性、具有優(yōu)先效力和追及效力。當權利人取得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后,依法行使權利,其他任何人不得非法干預,包括國家即便是作為所有權人或作為管理人都不能在沒有法律依據情況下予以干涉。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國家收回(征收)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時,也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并給予使用權人公平合理補償。
(二)有利于促進海島資源優(yōu)化配置
從效用角度出發(fā),無居民海島物權化更有利于無居民海島資源配置。無居民海島作為一種特殊自然資源,其生物資源、空間資源、礦產資源、可再生能源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自然資源利用與管理的一般理論告訴我們,市場化原則是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最優(yōu)途徑,明晰的產權界定是資源市場化的重要內容。在資源使用過程中,物權與一般權利相比,在其對世性、排他性主導下的獨立與轉讓自由更適合市場交易。因此,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將有利于海島資源市場化配置。
(三)有利于我國物權體系完善
我國《物權法》立法基本沿用了自物權(所有權)、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占有的體系。無居民海島使用權顯然不屬于自物權(所有權)范疇,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屬于對物的使用價值之體現,非交換價值涉及的擔保物權。因此,探討無居民海島使用權與物權體系關系應著眼于我國用益物權體系。
物權法按照傳統的用益物權體系構建方式,主要以“土地”這一不動產為中心建立了我國用益物權體系,但同時將海域使用權這一海域物權以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養(yǎng)殖捕撈權等特許物權納入了用益物權體系,顯示出對海域物權以及其他自然資源物權的關懷,體現了立法的進步,但還遠不夠完善。從立法重心上看,現行物權法的用益物權體系重點在土地用益物權,對其他自然資源物權僅寥寥可數幾條規(guī)定,并沒有將海域用益物權與之并行,其他自然資源的用益物權制度規(guī)定在一些特別法中,如《海域使用管理法》《礦產資源法》《漁業(yè)法》《水法》等等。并且無論是基本法還是特別法都缺乏關于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相關規(guī)定。如前所述,無居民海島從資源屬性上具有獨立性和整體性,雖兼具海陸雙重屬性,但它不是土地,也有別于海域,由于現有物權制度難以對無居民海島利用進行調整,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對于我國物權體系完善有積極意義。
(一)物權法定原則及其緩和
物權法定原則又稱為物權法定主義,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必須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我國《物權法》于第5條確立了物權法定原則。一方面,法律之外的規(guī)范性文件(如行政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不得創(chuàng)設物權。另一方面,限制當事人意思自治,物權法定原則基本要求是種類強制和內容強制,當事人不得創(chuàng)設法定物權之外的新類型物權和超越法律規(guī)定的物權內容。物權是對世權、具有絕對性和強烈排他性,除權利主體之外,其他人都是義務主體,物權是民事權利中效力最強的權利,所以也必須是社會公認的權利而不是當事人私自認定權利*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同時,明確規(guī)定物權法定原則,對維護交易安全和便捷,維護一國社會經濟基本制度有不可替代作用。但是,物權種類是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而社會生活是不斷變化的,現代社會生活中會不斷出現一些新的財產關系,固守物權法定,可能導致社會生活中新出現的一些財產權益不能及時得到保護,因此,物權法定原則在現代民法中出現了新的發(fā)展趨勢。學者們已經提出 “物權法定無視說”“習慣法包含說”“物權法定緩和說”等學說以改造物權法定原則。
筆者認為,應當采取物權法定緩和說?!靶律奈餀嗳舨贿`反物權法定主義的立法宗旨,又有一定的公示方法,應通過物權法定緩和主義的運用加以承認?!蔽餀喾ǘ☉敳捎瞄_放式模式,理由是:首先,法律不可能預見一切,成文法天生具有一定滯后性,不能期望物權法能概括一切物權類型;而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經濟生活日新月異,出現新的財產關系不足為奇,物權類型不可能一成不變。為滿足未來物權發(fā)展需要,物權法定模式應采用開放式模式;其次,由于成文法具備穩(wěn)定性,不能動輒修訂補充來反映社會生活,如若固守物權法定,固守物權封閉體系,忽視新的對物的利用方式,會妨礙資源優(yōu)化配置。因此,物權法應當為未來物權發(fā)展預留余地。物權法定原則應保持一定彈性,從而能夠適應不斷變動的社會發(fā)展需要*王利明:《物權法定原則》,《北方法學》2007年第1期。。從前文對我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立法梳理來看,按照嚴格的物權法定主義,我國法律層面并未確認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性質,也未構建一個系統的無居民海島物權體系。如采納“物權法定原則緩和說”對“物權法定原則”進行修正,在當前階段,因為我國還沒有出臺《無居民海島法》,《物權法》和《海島保護法》中也沒有就無居民海島利用問題特別是使用權配置問題做出規(guī)定,因此,要將物權法定原則中的“法”字做彈性理解。目前,我國國家海洋局等部門規(guī)章及規(guī)范性文件確立了無居民海島有償使用制度、使用權登記制度等一系列與物權的設立、變動和消滅等相關的規(guī)范。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物權規(guī)范化奠定了立法基礎。實踐中,自2011年起,各地取得無居民海島使用權證書的名正言順的“島主”不斷涌現,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物權化提供了經驗支撐。因此,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可以視為一種物權,立法機關應將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在法律層面做出一般性規(guī)定,以回應目前的理論和社會實踐需要。
(二)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現有內容及特征具備納入用益物權體系條件
用益物權屬于物權范疇,既具備了絕對性、對世性、支配性和排他性等物權通性,又具備了用益物權自身特性。用益物權是以支配標的物使用價值為內容的物權,如傳統民法上的地上權、典權、永佃權等*陳華彬:《物權法前沿》,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學者對用益物權特征總結為:用益物權是一種定限物權;原則上是在他人之物上設立的;是以使用和收益為目的的;用益物權的享有和行使以對標的物的占有為前提;通常是在不動產之上設立的;其設定、移轉通常需要登記;是一種獨立物權。*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以我國現有的法律框架和實踐來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具備納入用益物權體系條件。
1.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具備物權支配性和排他性
物權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 物權的支配性是指物權人僅依自己意思,無須他人意思或行為介入來支配標的物并享受對標的物的利益。按照《海島保護法》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人根據其提交的無居民海島利用與開發(fā)方案,在符合法律前提下對無居民海島開發(fā)與利用,并支配利用無居民海島,無需他人意志介入,符合物權支配性特征。物權的排他性是指同一標的物上不得存在性質或內容不能兩立的物權。*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實行“一島一權”原則,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在一個無居民海島上只能設定一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當權利受到侵害時,使用權人有權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并賠償其相應損失。
2.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具備用益物權共性
首先,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是一種定限物權,我國無居民海島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人在使用期限和權能方面都沒有所有權完整。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受一定期限限制,按照目前規(guī)定最長使用期限是50年,50年后能否續(xù)期以及續(xù)期具體操作需要法律予以確定。第二,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包含了占有、使用、收益等權能。是以使用和收益為目的的權利,并且開發(fā)利用無居民海島必須以占有海島為前提,是在國家所有物之上設立的一種權利。按照現有規(guī)定,無居民海島開發(fā)需經依法批準取得無居民海島使用權證,權利人通過對整個無居民海島上自然資源控制和支配實現其占有、使用和收益權能,其權能實現無需他人確認和幫助。此外,經依法批準,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人可以將其使用權出租、抵押等部分處分權能。第三,無居民海島作為整體開發(fā),在觀念上可以視為一個集合物,比照不動產管理,按照《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登記辦法》(國海島字[2010]775號)規(guī)定,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設立和轉移都需要登記,必須嚴格遵循不動產物權變動規(guī)則。第四,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是一種獨立權利,與擔保物權不同,擔保物權的存在是以擔保物權人對擔保物的所有人或其他關系人享有債權為前提。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取得是申請人經過申請——批準等法定程序取得,不以權利人對無居民海島享有其他財產權利為前提??梢?,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具備了用益物權共同特性。
(一)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性質定位爭議
如前所述,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是否獨立的爭議中存在獨立權利說和非獨立權利說,但即便是贊同獨立權利即無居民海島作為一個整體性的客體,其上可以設立一項獨立使用權,但權利性質定位于何處,卻也有不同看法。大致存在以下幾種觀點:
1.特許物權說
部分學者認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用益物權,是特別法上的物權,其權利的取得必須經過行政許可*程功舜:《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法律性質及流轉探析》,《改革與戰(zhàn)略》2011年第7期。。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以及與之類似的相關權利既不同于傳統民法上的物權,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行政特許權??梢苑Q之為特許物權或特別物權。但無論稱謂如何,該項權利都不能完全視為私法物權*趙紅梅:《論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法律屬性》,《中國海洋報》,2005年9月27日。,而是一種包含苛嚴公共義務的權利。
2.混合權利( 力)說
有學者從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海洋屬性和海權發(fā)展視角進行闡釋,認為海洋資源所有權本質屬性并非是一項單純私權,而是借助某種私法形式或者概念為手段來實現的公共性權利和權力,是某種權利和權力的復合體*馬得懿:《無居民海島使用權闡釋: 海洋屬性與海權發(fā)展》,《河北法學》2014第7期。。簡言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應該是一種隱含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實現的兼具公權與私權屬性的混合權利(力)*馬得懿:《無居民海島使用權闡釋: 海洋屬性與海權發(fā)展》,《河北法學》2014第7期。。
3.新型用益物權說
該觀點認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不同于傳統的用益物權,主要在于其客體——“無居民海島”不同于傳統的“土地”,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有別于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等傳統特許物權,它不是以“對物的采掘”為目的,而是以“對物(特定海島)的占有、使用、收益”為目的*周學鋒:《無居民海島物權制度探析》,《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2期。;不能因為海島對其他類型自然資源的承載,而將其分化、消融于特許物權中,或將其歸結為此類權利的集合體,海島終究是陸地不是海域,因此,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有別于海域使用權。不能否定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獨立用益物權地位,應當作為與土地用益物權并列的新型不動產用益物權*周學鋒:《無居民海島物權制度探析》,《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2期。。
(二)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特性使其應定位于新型用益物權
筆者贊同上述觀點的“新型用益物權說”,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不同于傳統的特許物權,在具備物權共性和用益物權共性的同時,與傳統的用益物權類型又有所區(qū)別,應作為一項獨立的新型用益物權在用益物權體系下予以明確規(guī)定。
首先,無居民海島使用權與特許物權之間有著顯著區(qū)別 特許物權的標的不是很清晰,其實現是權利人通過對標的物的“消耗或者發(fā)掘”來實現的;而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客體是清晰明確的無居民海島(包括島礁、水體、環(huán)島海域等)整體,并且是占有使用收益無居民海島為內容的。
其次,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混合權利說實質上回避了在解釋作為財產的無居民海島所有權之上所設立的權利本質問題 在我國,國家所有權和國家管理權是相分離的,因此,作為私法上的民事主體,無居民海島所有權人的國家與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人處于平等的民事地位,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盡管是一種包含苛責公共義務的權利,與傳統物權法上用益物權有著一定區(qū)別,但仍不能脫離用益物權范疇。
最后,無居民海島使用權非傳統的土地用益物權。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客體是物,雖然也包括島上陸地資源,但卻是以對無居民海島資源整體(包括島上的動植物、礦產、天然或人工建造的自然景觀等)的開發(fā)利用進而獲取收益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這與傳統民法上的用益物權相較而言,在權利的客體上存在較為明顯差異,后者主要是以土地為其權利客體。因此可以說無居民海島使用權與土地用益物權既具有共性又具有明顯個性。
由于無居民海島的獨立性和封閉性特點,每個海島可單獨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地域系統。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其權利客體整體性則是由島礁、島上的植被、水體、島礁周圍海面等構成并予以體現的?;跓o居民海島使用權的客體整體性特點,不能將無居民海島內的土地、動植物、水體等單獨割裂開來,形成分散的各個權利體系。這樣既不利于保護無居民海島的生態(tài)平衡,也會給無居民海島的管理帶來混亂。此外,無居民海島本身具有的特殊價值,比如國防安全、科研教學、生態(tài)保護等社會公共利益價值也與傳統民法上用益物權具有明顯不同。因此,筆者認為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不能照搬傳統物權法上用益物權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對其進行規(guī)范調整,但又不能忽視其與用益物權的共性。在現有用益物權法律體系框架下,宜將無居民海島使用權作為一種新型或者特別的用益物權看待,使之與土地用益物權并列,構建并完善用益物權法律體系。
[1] 楊文鶴.中國海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2] 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3] 王利明.物權法定原則[J].北方法學,2007(1).
[4] 陳華彬.物權法前沿[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5] 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 程功舜.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法律性質及流轉探析[J].改革與戰(zhàn)略,2011(7).
[7] 周學鋒.無居民海島物權制度探析[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4).
[8] 馬得懿.無居民海島使用權闡釋:海洋屬性與海權發(fā)展[J].河北 法學,2014(7).
(責任編輯:張玉秀)
An Analysis on the Real Right to Use Uninhabited Islands
TANG Li
(Law School , 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The current law does not clearly define the nature of the right to use uninhabited islands, thus leading to confusion in practice and theory. The real right of using uninhabited islands is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improving China's real right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f uninhabited islands. The relaxation of the legal principle of real right makes the real right of uninhabited islands have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ght to use uninhabited islands, i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system of usufructuary right as a new type, thus enriching the contents of the real right system of China.
uninhabited islands; use right; real right; new type of usufructuary right
2016-07-08 作者簡介:唐俐,女,漢族,四川蓬溪人。民商法博士。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民法學。 基金項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南??衫脽o居民海島資源開發(fā)法律問題研究”(編號:13YJA820043)成果之一;2013年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科類重點項目“三沙市海島開發(fā)利用與保護法律問題研究”(編號:Hjsk2013-03)成果之一。
D922.6;F592.7
A
1009-9743(2016)03-0035-07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