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的比較"/>
李海潔
(上海立信會計學(xué)院 外語學(xué)院,上海 201620)
?
讀者意識、譯者介入與翻譯思維
——《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的比較
李海潔
(上海立信會計學(xué)院 外語學(xué)院,上海 201620)
摘要:在《紅樓夢》的英譯本中,楊憲益和霍克斯的譯本是影響最大的,但它們的風(fēng)格迥異。文章從兩個譯本的比較來分析譯者的讀者意識和譯者的介入,從而揭示翻譯家的翻譯思維模式對譯作風(fēng)格的影響。從思維的角度來認(rèn)識翻譯,解析譯文,能夠更明確地把握翻譯的本質(zhì),為提高翻譯的質(zhì)量打好基礎(chǔ)。譯者不僅要忠實于原作,重現(xiàn)原文的精彩,還要更好地服務(wù)于讀者,這樣才能達(dá)到翻譯的目的。
關(guān)鍵詞:讀者意識;譯者介入;翻譯思維
一、引言
《紅樓夢》不僅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yù)和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學(xué)史中也是一部受到極高重視和贊揚的作品。但是,許多翻譯者對這部巨著的翻譯望而卻步。終于,我國久負(fù)盛名的翻譯家楊憲益和其妻子戴乃迭于1980年合譯出版了Adreamofredmansions。1977年,英國漢學(xué)家、牛津大學(xué)教授霍克斯與其女婿閔福德翻譯出版了Thestoryofthestone。這兩部《紅樓夢》的英譯本受到了學(xué)界和讀者的廣泛認(rèn)可。本文將楊憲益和戴乃迭的譯本簡稱為“楊譯”,把霍克斯和閔福德的譯本簡稱為“霍譯”。在研究兩個譯本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風(fēng)格迥然不同。母語文化對譯者的翻譯觀和翻譯思維模式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而譯者的翻譯思維模式對譯作的風(fēng)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本文從翻譯者的讀者意識入手,觀察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介入,從而分析其翻譯思維模式對翻譯風(fēng)格的影響。
二、讀者意識
潘桂林曾講到過讀者意識。讀者意識指作家對讀者的認(rèn)識,是作家創(chuàng)作意識的內(nèi)在構(gòu)成,包括作家的創(chuàng)作指向,作家對創(chuàng)作與讀者關(guān)系的理解,對讀者所指、地位、功能的認(rèn)識,對讀者心理和閱讀期待的揣測。它實際上是作家在特定的時代氛圍中,根據(jù)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審美經(jīng)驗,揣度并想象讀者的需求而形成的[1]。
(一)讀者意識的重要性
譯者不同的時代背景、教育背景、生活背景、個人經(jīng)歷以及意向中的讀者群和讀者的能力預(yù)計及要求,都將直接影響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思維模式和對文化成分處理的方法。
翻譯如同寫作,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譯者心目中也有目標(biāo)讀者,需要具有讀者意識。不少中外翻譯家都強(qiáng)調(diào)了讀者主體地位的重要性。例如,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dá)指出,譯本的優(yōu)劣要看讀者的反應(yīng)是否與源語讀者的反應(yīng)大致相同。我國學(xué)者楊武能先生曾明確指出:“全面而如實地反映文學(xué)翻譯的特征的圖形應(yīng)該是:作家→原著→翻譯家→譯本→讀者。譯本的讀者實際上也參與了譯本和原著的價值的創(chuàng)造?!盵2]
第一步,譯者是原著的讀者,他先要閱讀原著、理解原著。第二步,在理解原著基礎(chǔ)上通過翻譯忠實地傳遞原文信息。但是,翻譯是一個交際的過程,而交際的目標(biāo)接受者是譯文讀者。因此,譯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都要有讀者意識,譯者要預(yù)測目標(biāo)讀者的接受能力,采用適當(dāng)?shù)姆g方法與策略。
(二)讀者意識在《紅樓夢》楊譯本和霍譯本中的體現(xiàn)
在中國古典文學(xué)翻譯中,一些翻譯者多采用直譯法,盡量保留原作風(fēng)格。楊譯的《紅樓夢》最大特點就是在讀者可以接受的情況下采取直譯,盡量保持原文句式和語序;而霍克斯憑借其母語文化的優(yōu)勢用歸化法處理習(xí)語和修辭,很多地方采用意譯和加注,使西方讀者更易理解。
例1:那茗煙去后,寶玉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急的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第三十九回)①
楊譯:Baoyu waited hour after hour for Mingyan’s return, as frantic as an ant on a hot pan.
霍譯:But once Tealeaf had gone he found the waiting very tedious, and as the day wore on and tealeaf still failed to return, he became as fidgety as a worm on hot earth.
楊譯為典型的直譯,選擇hot pan 和ant忠實地描述原句,基于語言的同質(zhì)性,西方人不難理解寶玉的焦急。而霍譯干脆把這條成語歸化為英國的成語,讓英美讀者倍感親切。
例2:“大雨淋的水雞似的,他反告訴別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罷’。你說可笑不可笑?”(第三十五回)
楊譯:He got drenched himself in the rain and advised someone else to take shelter. Don’t you call that soft?
霍譯:Once when he was out in the pouring rain and himself as wet as a drowned chicken, he say to someone, ‘It’s raining,’ he says, ‘run inside and get out of the rain.’ What a laugh! Heh! Heh! Heh!
楊譯用一個詞“drenched”取代 “大雨淋的水雞似的”,使譯文簡潔明了,和原句長短相當(dāng),讀者讀得輕松明白。而霍譯的字?jǐn)?shù)比楊譯的多,并把“水雞”直譯為 “drowned chicken”?;糇g沒有添油加醋,只是忠于原文的比喻,無微不至地照顧讀者的感受。
(三)根據(jù)讀者需求選擇翻譯策略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把原文忠實地傳達(dá)給讀者,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因此翻譯策略的選擇必須考慮到讀者的接受度。正如黃忠廉先生所說:“……譯作成功與否,讀者滿意與否,關(guān)鍵在于譯者變譯策略(翻譯策略)的選擇,策略又取決于取向:譯給誰用,怎樣用,想收到什么效果,為什么他們樂于接受?!盵3]
1.自然貼切的歸化
歸化是處理習(xí)語修辭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歸化是霍克斯的標(biāo)志性翻譯方法。盡管在數(shù)量上直譯排在第一,但是在功能和作用上,歸化自然是列首位的。
例3:李嬤嬤罵襲人:“好不好拉出去配一個小子,看你還妖精似的哄寶玉不哄!”(第二十回)
楊譯:“If you don’t behave, you’ll be dragged out and married off. We’ll see whether you can still bewitch Baoyu then.”
霍譯:‘The best thing they could do with you would be to marry you off to one of the boys and send you packing. Then we’d see how you managed to play and siren and lead young gentlemen astray!’
兩個譯本都成功地采用了歸化譯法,而且都非常形象?!把痹谥袊说挠^念中是“妖怪精靈,比喻以姿色迷惑人的女子”。楊將其翻譯為bewitch(施魔法于……); 霍將其翻譯為managed to play and siren(像迷人的美女一樣施展媚術(shù)),siren是希臘神話中的美麗而且會唱歌的女海妖,所以siren更易被英美讀者接受。
霍譯本和楊譯本中處處體現(xiàn)了譯者心中的讀者意識,采取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歸化法進(jìn)行翻譯。兩個譯本中有不少“英雄所見略同”的例子。
例4:賈蕓走著,一面心中想道:“人說二奶奶利害,果然利害。一點兒都不漏縫,真正斬釘截鐵!”(第八十八回)
楊譯:Jia Yun left thinking to himself, “People call her a martinet, and she certainly is one! There’s no chink in her armour——she’s as hard as nails.”
霍譯: ‘People are right,’ thought Yun to himself on his way out. ‘She’s a real tyrant! Won’t budge an inch! Hard as nails!’
英漢有些習(xí)語在很多方面對等,在語義、修辭、感情色彩等方面相互等同。正是這個特點使兩位譯者不約而同地使用同樣的習(xí)語,并且兼顧了讀者的感受。
2.體貼周到的加注
加注是指在實施對原文文字翻譯之后,對其語言文化等方面的言外之意進(jìn)行即時注釋處理,這種注釋是與前后的譯文渾然一體的,完全是譯文的一部分。有些譯文對一些語言文化現(xiàn)象采用腳注或尾注的方式來處理。加注是處理文化詞語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5:急忙看時,原來是湘云伏在椅子背上,那椅子原不曾放穩(wěn),被他全身伏著背子大笑,他又不防,兩下里錯了筍,向東一歪,連人帶椅子都歪倒了。(第四十二回)
楊譯:At once all looked round. Xiangyun had been leaning on the back of a chair and, this being none too steady, her weight on it as she laughed had toppled it over, upsetting both girl and chair. Luckily the partition stopped her from slipping to the ground.
霍譯:It turned out to have been Xiang-yun’s chair. It had been a somewhat rickety one to start with, and in laughing she had thrown herself back against it so violently that the two joints connecting the chairback with the seat had sprung, causing her to sink backwards and sideways, still sitting in the disintegrating chair.
對于該例句中的“椅子錯了筍”楊采用意譯解釋并避讓讀者不熟悉的東西,但忽略了對中國古老家具精髓的介紹。而霍采用文中加注法,將“筍”解釋得更為準(zhǔn)確。我們漢語里所說的椅子筍就是椅子腿交叉軸的位置,中國人都見過,但外國人對此很陌生?;粲谩皌he two joints connecting the chairback with the seat”加注說明是必需的?;糇g恰到好處地在譯文里加了注,使毫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也能有興致地讀下去。
例6:沒頓飯時工夫,只見薛蟠騎著一匹大馬,遠(yuǎn)遠(yuǎn)的趕了來,張著嘴,瞪著眼,頭似撥浪鼓一般不住往左右亂瞧。(第四十七回)
楊譯:In less time than it takes for a meal, he saw a solitary horseman approaching. It was Xue Pan, his mouth open, his eyes gaping, his head turning right and left like a pedlar’s rattle as he gazed wildly around.
霍譯:After the time it would take to eat a meal, he caught sight of Xue Pan hurrying along in the distance. His mouth was open, his eyes were staring, and his head turned from side to side as he looked anxiously about him, for all the world like one of those little clapper drums that children twirl upon a stick.
原文中“頭似撥浪鼓一般”對于外國讀者較為陌生,所以兩個譯本都對“撥浪鼓”進(jìn)行了加注。并且這個比喻強(qiáng)調(diào)的是左右轉(zhuǎn)動,所以兩個譯本都加注了 turning right and left 或 turned from side to side, 只是楊把撥浪鼓譯成pedlar’s rattle (貨郎鼓),而霍翻譯成little clapper drum that children twirl upon a stick (兒童的手搖鼓)。兩個譯文采用了文化加注,這些譯文符合英文表達(dá)習(xí)慣與西方人的思維,也成功地把西方文化融入《紅樓夢》的解釋和注釋之中。這無形中拉近了原文與讀者的距離,并照顧到西方讀者的閱讀感受與心情。
楊和霍的讀者意識是其翻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譯文結(jié)構(gòu)采用西方思維模式,注重句子間的邏輯關(guān)系、連貫、流暢、簡潔,體現(xiàn)了英語國家人士的思維習(xí)慣和西方獨特的語言特色,這更易于目標(biāo)讀者即受過教育的西方人士理解,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 所以,出色的翻譯家都非常重視目標(biāo)讀者,有強(qiáng)烈的讀者意識,能夠成為原語作者與譯語讀者之間的橋梁,不會顧此失彼。
三、譯者的介入
譯者也是讀者,其價值觀和審美觀都受到社會習(xí)俗的影響。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他所具有的社會與文化屬性,如文化審美、品位、愛好等都會影響他對作品的理解。在翻譯活動中,譯者為達(dá)到翻譯目的而表現(xiàn)出主觀能動性。尤其在文學(xué)翻譯中,譯者往往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和認(rèn)知模式,盡量滿足譯入語文化的需要。所以,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翻譯詞句,也翻譯意識和觀念,在翻譯活動中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身的文學(xué)鑒賞和文學(xué)批評的能力對原文進(jìn)行闡釋,對原文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馗膭?,達(dá)到翻譯的目的——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內(nèi)涵和美學(xué)含義。
沒有譯者作為讀者的參與,原文只是一堆文字;也只有通過譯者作為讀者對原文的解讀,原文才能獲得意義和鮮活的形象,原文的不確定性和空白才能得以糾正和填補(bǔ)。所以譯者的介入在翻譯中不可避免[4]。譯者在翻譯時對字面意思和隱含意義的取舍,對難懂事物的詮釋,以及譯者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的體現(xiàn)都是譯者介入的過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著內(nèi)容、人物總會有自己的價值觀、審美觀和判斷標(biāo)準(zhǔn),會對原文所講述故事中的人物持有愛、恨、欣賞和厭惡等心理。
(一)譯者價值觀的介入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rèn)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或根本觀點,是人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價值觀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chǔ)。譯者的價值觀決定著翻譯活動的方向和選擇性。譯者的價值觀不同,翻譯的目的和意圖自然也不同,這常常體現(xiàn)在譯者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上。
闡釋學(xué)代表人物迦達(dá)默爾(Gadamer, H.G.)認(rèn)為,由于任何的理解或闡釋都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永遠(yuǎn)也無法擺脫歷史的制約,因而閱讀理解或闡釋是主觀的。每個人在進(jìn)行理解時都以 “前理解”為前提。在翻譯活動中,由于譯者的“前理解”受到自身所處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的影響,每個譯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出現(xiàn)不同之處[5]。霍克斯和楊憲益從自身的價值觀出發(fā)對《紅樓夢》里面人物的喜好皆有不同,因此,在譯文的字面意思和隱含意義的選擇上亦不同。
例7:黛玉笑道:“別的草蟲兒罷了,昨兒的‘母蝗蟲’不畫上,豈不缺了典呢?”眾人聽了,都笑起來。黛玉一面笑的兩只手捧著胸口,一面說道:“你快畫罷,我連題跋都有了:起了名字,就叫做《攜蝗大嚼圖》?!?第四十二回)
楊譯:“We can dispense with other insects,” giggled Daiyu. “But the painting will have no point without yesterday’s Old Mother Locust.”
This produced a fresh outburst of laughter.
Shaking with mirth and pressing her hands to her heart, Daiyu cried, “Do start soon. I’ve even got the title ready for you. Call it Guzzling in the Company of the Locust.”
霍譯:‘If she has no other insects in it, she’s hot to have Old Mother Locust,’ said Dai-yu. ‘Without her the painting would be incomplete.’
The others all laughed. Dai-yu continued, laughing so much herself that she had to clutch her chest with both hands: ‘You must hurry up and get on with the painting. I’ve already thought of the title to inscribe on it when it’s finished. You must call it “With Locust to the Chew”’.
楊憲益對黛玉的喜歡和欣賞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黛玉的“笑”用“giggle” 和 “mirth” 翻譯,表達(dá)了小姑娘的乖巧、調(diào)皮。而霍克斯對黛玉的態(tài)度似乎是不太贊許的,“l(fā)aughing” 并沒有表達(dá)出小姑娘巧笑的樣子。楊憲益和霍克斯對于“捧心”的理解更不同了。楊選用“pressing her hands to her heart”表達(dá)古典少女的溫婉、矜持;而霍克斯翻譯為“clutch her chest with both hands”,沒有給讀者一點大家閨秀的感覺,甚至有些豪放。從這些詞語的選擇可見楊較為喜歡、欣賞黛玉,而霍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黛玉。
由于霍和楊的價值觀不同,他們對黛玉的態(tài)度亦不同,其價值觀就介入到翻譯時措辭的選擇中了。
(二)譯者審美意識的介入
審美意識即人對事物的美感反應(yīng),包括審美的認(rèn)知、感受、趣味、標(biāo)準(zhǔn)、理想等各個方面。審美是一種意識活動,審美意識為客觀存在的美所決定,同時又反作用于客觀存在的美。審美意識既有時代、民族、階級乃至個人的獨特性、差異性,又有普遍性、共同性。不同民族地區(qū)的人們存在的審美文化差異會使他們在面對同一感知對象時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評價,他們會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觀念,發(fā)揮各自的臆想,調(diào)動審美心理經(jīng)驗,將審美對象的形象、內(nèi)涵加以擴(kuò)大或縮小。
傅仲選將翻譯視為一種審美活動,把翻譯實踐界定為審美主體(譯者)通過審美中介(譯者的審美意識)將審美客體(原文)轉(zhuǎn)換為另一審美客體(譯文)的一種審美活動。譯者的審美意識包括其對原文的雅俗之分、文質(zhì)之分、明暗之分、清雅與凝重之分、沉郁與高楊之分等的認(rèn)識與理解。在翻譯審美活動中,譯者以其固有的審美意識對原文進(jìn)行審美認(rèn)識,然后用審美意識影響其對原作的態(tài)度,態(tài)度不同,譯者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亦不同[6]。
例8:兩彎似顰非顰攏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fēng)。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第三回)
楊譯:Her 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 her 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 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 Her eyes sparkled with tears, 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 In repo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 in motion, 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Bi Gan, more delicate than Xi Shi.
霍譯:Her mist-wreathed brows at first seemed to frown, yet were not frowning;
Her passionate eyes at first seemed to smile, yet were not merry.
Habit had given a melancholy cast to her tender face;
Nature had bestowed a sickly constitution on her delicate frame.
Often the eyes swam with glistening tears;
Often the breath came in gentle gasps.
In stillness she made one think of a graceful flower reflected in the water;
In motion she called to mink tender willow shoots caressed by the wind.
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由于楊和霍的審美不同,對于黛玉外貌的描寫,他們譯文的選詞有很大不同。首先對于“含情目”的翻譯兩人措辭的意圖就不一樣?!皊peaking eyes”傾向于描述靈動且會說話的眼睛,更符合七八歲小姑娘的樣子。“passionate”是深情、熱情的含義,不太適合描述古代小姑娘,但這更符合西方人的審美判斷,認(rèn)為黛玉是一個對愛情執(zhí)著、敢愛敢恨的人。
“心較比干多一竅”的“竅”的確難譯。貌似指醫(yī)學(xué)上的“心室——chamber”,實指黛玉心靈聰慧、敏感,所以“sensitive”更恰當(dāng)。同樣,“病如西子勝三分”的“病”也是描寫黛玉的柔弱、惹人憐愛?!癲elicate”要比“pain” 貼切。中國古人欣賞病態(tài)美,而西方人一直喜歡健康、強(qiáng)壯,認(rèn)為只有健康才美,完全不能理解黛玉、西施的美。
通過翻譯例句的比較可見審美具有主觀性,譯者在文學(xué)翻譯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不由自主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文學(xué)原著進(jìn)行闡釋,這就使譯作產(chǎn)生了新的審美價值。
四、翻譯思維模式對譯作風(fēng)格的影響
(一)東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形態(tài)。東西方人由于受各自哲學(xué)和文化的影響, 其思維傾向各有特征,他們的思維特征有其哲學(xué)淵源,在翻譯中也有不同的體現(xiàn)。馮慶華指出,母語文化對譯者翻譯文化觀和翻譯思維模式毫無疑問地產(chǎn)生著影響,而譯者的翻譯文化觀和翻譯思維模式對譯者的風(fēng)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中英翻譯過程中,從英漢兩種不同的表達(dá)法中,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思維模式的迥異[7]。
東方重綜合思維與東方哲學(xué)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東方哲學(xué)長期受儒、道、玄、佛的影響,認(rèn)為萬物都是相互依存而生的,萬事求和,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所以其思維特點是重意會、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而西方受古希臘哲學(xué)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等的影響,推崇嚴(yán)密的形式邏輯,所以在思維上重理性、重分析,細(xì)微之處挖掘唯恐不盡,考慮唯恐不周。
在語言上,陸國強(qiáng)指出:漢語的思維模式特征是動詞凸顯結(jié)集,體現(xiàn)為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的順序為邏輯,橫向鋪敘,層層推進(jìn),歸納總結(jié),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結(jié)構(gòu);英語的思維模式特征是關(guān)系詞凸顯結(jié)集,體現(xiàn)為英語句子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tǒng)攝各種短語和從句,由主到次,遞相疊加,結(jié)構(gòu)復(fù)雜,形成“樹杈式”的句式結(jié)構(gòu)。因此,通常漢語句子的重心在后,而英語句子重心在前。楊譯本和霍譯本在語言層面都成功地進(jìn)行了轉(zhuǎn)換,把意會、含蓄的漢語詮釋為清晰、邏輯嚴(yán)密的英語[8]。
(二)翻譯思維模式在譯文中的體現(xiàn)
思維與語言關(guān)系緊密, 思維方式的不同會表現(xiàn)在語言的表層結(jié)構(gòu)上。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 而且是思維方式的轉(zhuǎn)換[9]。比較分析英漢兩種思維方式及其語言差異,我們可以看出,霍克斯和楊憲益的母語文化不同、思維模式不同都體現(xiàn)在他們的譯文中。
據(jù)馮慶華統(tǒng)計,霍譯本連接習(xí)語的使用遠(yuǎn)遠(yuǎn)多于楊譯本。例如“in fact”霍克斯使用了130次,而楊憲益只用了47次。譯文中的 in fact絕大多數(shù)都無法在原文里找到對應(yīng)詞,而霍譯文中這些習(xí)語的大量使用使原文精神得到充分展現(xiàn),行文流暢。 霍譯本各種量詞和特色副詞的使用也多于楊譯本。例如霍譯用greatly來修飾詞語或詞組多達(dá)59種,而楊譯只用了1次。對比原文,并沒有查到很多“特別”“十分”“極為”這類詞,霍克斯大量使用特色副詞的依據(jù)大多為原文整個的語境,而不是某一個詞語。這些歸功于他母語文化和思維模式的影響。 而楊憲益要擺脫漢語思維模式的干擾,努力轉(zhuǎn)到英語的思維模式上來,這對他來說是很糾結(jié)的——他既想傳遞給西方讀者中文的整體美、含蓄美,又想清晰地把漢語的內(nèi)涵傳遞給讀者,所以在句法、文字的取舍上要相對簡練?;艨怂狗g的目的更清楚——清晰并有邏輯地講述原文,使讀者了解東方文化從而欣賞中國古典文學(xué)。所以楊的譯本比霍的譯本單在字?jǐn)?shù)上就少了很多。以上的例句都顯示出楊的簡練、明快,霍的細(xì)致、周到。
研究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在翻譯實踐中為英漢翻譯中語句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和變通提供了方法和依據(jù)。 譯者在把握原文語義的基礎(chǔ)上, 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按照目的語的思維方式, 運用恰當(dāng)?shù)姆g方法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表達(dá)習(xí)慣, 為目的語讀者所認(rèn)可。
五、結(jié)語
通過對兩大翻譯家譯文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譯者的讀者意識把握了譯文的大方向,譯者價值觀和審美觀的介入體現(xiàn)了譯文的文學(xué)差異,譯者的翻譯思維模式?jīng)Q定了譯作的風(fēng)格。從思維的角度來認(rèn)識翻譯、解析譯文,能夠更明確地把握翻譯的本質(zhì),為提高翻譯的質(zhì)量打好基礎(chǔ)。譯文作品不僅要忠實于原作者、重現(xiàn)原文的精彩,還要更好地服務(wù)于讀者,使譯文為讀者所接受,這樣才能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
注釋:
①《紅樓夢》原文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古木點校本。下同。
參考文獻(xiàn):
[1]林毓君.汪曾祺的讀者意識[J].安徽文學(xué),2009(3):45-48.
[2]楊武能.翻譯、接受與再創(chuàng)造的循環(huán):文學(xué)翻譯斷想之一[G]//許鈞.翻譯思考錄.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32.
[3]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2:206.
[4]吳文安.字面義和隱含義的翻譯:《紅樓夢》音譯文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3(2):229-231.
[5]伽達(dá)默爾.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138.
[6]傅仲選.實用翻譯美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175.
[7]馮慶華.母語文化下的譯者風(fēng)格[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67.
[8]陸國強(qiáng).英漢概念結(jié)構(gòu)對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312.
[9]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2(2):40-46.
【責(zé)任編輯郭慶林】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26(2016)02-0041-05
作者簡介:李海潔(1975—) ,女 ,浙江衢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收稿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