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輝,蔡曄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
當代大學生血性意識教育模式的構(gòu)建
閆輝,蔡曄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一般而言,血性是指那種剛正不阿、勇敢果斷、為社會盡職盡責的行為。血性意識包括敢試敢闖、敢做敢為的擔當意識,勇于承擔職責、任務和社會使命的責任意識,以及注重主體在道德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發(fā)揮的道德主體意識。受國內(nèi)外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血性意識具有弱化的一面。主要表現(xiàn)為:重自我權(quán)益,輕社會公德和集體觀念;重現(xiàn)實與功利,輕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易莽撞和沖動,輕理性和法紀觀念。構(gòu)建大學生血性意識教育模式需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健康的倫理道德觀豐富血性精神的內(nèi)涵;開展生命教育,促進教育內(nèi)容的生活化,培養(yǎng)血性人格;加強責任意識教育,激發(fā)主體的創(chuàng)造潛能,提升血性指數(shù)。
血性 血性意識 責任教育 傳統(tǒng)文化 生命教育
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群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其應有的社會角色與擔當?shù)纳鐣熑尉哂型叫院鸵恢滦浴H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國內(nèi)外復雜形勢和各種社會文化思潮或社會上的各種歪風邪氣時,其敢作敢為、勇于擔當?shù)难砸庾R存在某種淡薄或者弱化的趨勢。尤其在個人選擇日益多元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受到嚴峻挑戰(zhàn)的今天,有的大學生對于國家、歷史、民族等缺乏一定的觀念認知,缺少奉獻精神,在利益選擇面前,表現(xiàn)出一定的情緒化和功利化傾向。如在面對國與國之間的領土之爭、海洋權(quán)益、歷史問題、安全問題等,他們漠不關心;面對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受到侵害時,他們瞻前顧后、畏手畏腳、踟躕不前,甚至是敢怒不敢言,往往首先考慮個人得失,“舍大家為小家”“舍集體為個人” ,這些都顯示出當代大學生的血性意識不足。因此,加強大學生血性意識和血性精神的培育既是客觀現(xiàn)實的需要,又是面向未來的訴求。
何謂血性?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血性指“剛強正直的氣質(zhì)”。具體說來,那種剛正不阿、勇敢果斷、英勇無畏、為社會盡職盡責的行為無疑都是血性意識的體現(xiàn),就像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所言:“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但是只要我們敢于沖鋒、敢于亮劍,就算倒也要倒在沖鋒的路上,這才是中國軍人的血性所在?!避娙嗣鎸姅掣矣诹羷?,永不言敗,沖鋒不止,戰(zhàn)斗不息,具有決戰(zhàn)決勝的鋼鐵意志和視死如歸的奉獻精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烈火中永生,哪一個不是血性激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這就是血性精神。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也同樣要具有血性意識、血性精神。具體而言,血性意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敢試敢闖、敢作敢為的擔當意識。血性發(fā)乎情、源于心,是情感的激發(fā)、潛意識的凝聚和心性使然,往往是在一念之間和一剎那時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體驗,其具有的敢試敢闖、敢作敢為、敢愛敢恨的熱血情懷充盈心間,體現(xiàn)出對自我的清醒認識,以及把握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擔當性。血性的本質(zhì)就是敢于擔當、勇于作為。例如,在正義和公德需要的時候,能夠辯明善惡,識別是非、美丑,該出手時就出手。我們不能忘記,2014年5月31日,宜春至金瑞的中巴車上,面對一名男子突然持菜刀行兇,宜春三中高三學生柳艷兵、易政勇挺身而出,奪刀救人,換來一車人的生命安全。他們的英勇行為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tǒng)美德,這就是血性精神的體現(xiàn)。這種精神是作為具有獨立人格和道德主體的公民,在履行義務和職責過程中顯現(xiàn)出的無畏膽氣和一種價值評判標準。古人云:“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有勇有謀的血性精神。對于有活力、能力和見識群體的大學生而言,其自由、自覺和自為精神見出勇于承擔責任的一面。所以,大學生的血性意識自然還包含對履行義務和承擔責任的自覺。
勇于承擔職責、任務和社會使命的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一個人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應持有的態(tài)度,是對于自身心理和行為的規(guī)定性?!柏熑问侵赣袆偃文芰Φ娜嗽谏鐣钪袘惺艿呢摀?,以及對自己選擇的不良行為所承擔的后果。它指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持(依存)關系,包括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集體和人與社會這幾層相互支持的關系”[1]。責任反映的是個體與自身、他人和社會關系中形成的對角色職責的自我意識、自我約束及履職的自覺程度,所以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一方面應對社會、學校和家庭負責,一方面應對自己的言行承擔相應職責。這種勇于承擔職責、任務和社會使命的意識正是血性精神形成的基礎。因為血性的本質(zhì)是擔當,其要求個體具有一定的責任感,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退縮與逃避),通過不斷提升“血性指數(shù)”,彰顯責任之于人的重要意義。
注重主體在道德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發(fā)揮的道德主體意識。一個有血性的人無疑是剛強正直、愱惡如仇、敢作敢為的人,這種血性可謂一個人的主體價值和主觀能動性的生動呈現(xiàn),或者說“是作為主體的人在道德生活過程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意識,它是人們自覺地把自己看做是活動的承擔者和主人翁的一種認識和態(tài)度傾向”[2]。這就是道德主體意識的豐富內(nèi)涵,它意味著每一個具有道德的人,都是自我完善、自我升華的主體,同時要依靠道德上的自律承擔社會賦予的某種東西。如同康德所說“人,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沒有任何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件”[3]。當然,這種道德上的價值承擔所獲取的最終效果是內(nèi)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即內(nèi)化于大學生的自主行為之中。由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意志,形成勇敢果斷、為社會盡職盡責的血性精神。
就整體狀況而言,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關心國家和社會,認同目前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念。尤其是近年來,在經(jīng)歷汶川大地震、奧運會、西藏騷亂、新疆“七·五”事件、釣魚島之爭后,大學生身上顯現(xiàn)很多優(yōu)秀的精神特質(zhì),表現(xiàn)出強烈的血性意識和愛國熱情。但我們不能否認還有另外一面,即大學生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由于其成長環(huán)境是在90年代后期,這一時期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社會思潮多元化,而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思想文化和市場價值觀良莠不齊擺在大學生面前,加之學校教育的偏差、家庭教育的失衡等因素,一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明顯淡化,個人價值取向偏頗,人生觀模糊,乃至對國家政治生活大事漠不關心,對理想、價值觀等理論信念產(chǎn)生懷疑,血性意識存在弱化的一面。
1.重自我權(quán)益,輕社會公德和集體觀念
在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下,一些大學生認為唯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可以獲得成功,這使得他們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奮斗意識,思想獨立,叛逆性強,過度突出個人利益,片面追求自我價值、自我權(quán)益和自我設計,過多地強調(diào)索取和回報,較少考慮社會公德意識、服務精神、奉獻精神和公共利益,將社會的需要拋之腦后,對時事政治和社會發(fā)展漠不關心。南華大學蘇玲等經(jīng)過調(diào)查認為,有89.3%的學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標是“為自己”,對于社會、國家表現(xiàn)為“無興趣、無所謂、無意義”的三無現(xiàn)象[4]。這種追求具體、實惠、注重自我實現(xiàn),一切從“我”出發(fā)的個人意識無疑會造成公德意識和集體觀念的缺乏,長此以往將使道德走向相對主義和普遍的虛無化。
2.重現(xiàn)實與功利,輕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
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和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的體制下,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無疑是高就業(yè)率、高考研率。這使得有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上所謂的人生理想和價值目標實現(xiàn)太高遠、太飄渺。他們更愿從現(xiàn)實與功利出發(fā),重視個人的切身需要,關心與自己直接相關的利益,關心畢業(yè)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單位或有更多的提升機會。當代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上學和畢業(yè)后的前幾年都是“啃老族”或“月光族”,一切經(jīng)濟來源皆依靠家庭供給,個人虛榮心、同學之間物質(zhì)利益的攀比更使得他們過多地考慮現(xiàn)實需求,功利性和目的性濃厚,實用主義傾向嚴重。所以無論是在平時的學習還是與朋友、同學的人際交往中,其出發(fā)點都是給自己賺取一個“輝煌的經(jīng)歷”,為以后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增加砝碼,進而導致他們對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的缺乏,那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格言警句被他們棄置腦后,對于他們來說,讀好書、考高分、找好工作遠比維系血性精神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和擔當意識重要得多。
3.易莽撞和沖動,輕理性和法紀觀念
血性的本質(zhì)是擔當,這種擔當是一個人的道德價值和主觀能動性的生動呈現(xiàn),意味著要承載一定的責任。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醉心于哥們義氣式的友誼,喜歡仿照武俠小說中的那些俠客,為朋友兩肋插刀,結(jié)果一時沖動傷害他人。還有的大學生為了心儀的女生,橫刀奪愛,砍傷情敵,走上犯罪道路。顯然,這些學生缺乏正確的榮辱觀、是非觀,誤把敢作敢為的舉動當做“血性壯舉”和“英雄行為”,而此舉實乃是一種不理智的莽撞和沖動,是對理性和法紀觀念的蔑視,是用“以暴制暴”實現(xiàn)對血性意識的簡單認同。因此,只有具有社會責任意識、道德意識、擔當意識的行為才是血性精神的體現(xiàn),才合乎情、理、義。
當代大學生血性意識教育模式的構(gòu)建需要從文化教育、生命教育、責任教育等方面入手,培養(yǎng)血性人格,提升血性指數(shù)。
1.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健康的倫理道德觀豐富血性精神的內(nèi)涵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文化取向和行為模式。在高校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僅能使大學生積累豐厚的人文學識、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發(fā)揚光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能以其倡導的勤儉節(jié)約、溫恭謙讓等準則抵御市場經(jīng)濟浪潮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信奉,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傾向,形成特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培養(yǎng)名副其實的文明人和現(xiàn)代人,進而提升育人質(zhì)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一系列道德原則和倫理規(guī)范,它豐富著血性精神的內(nèi)涵,也決定了今天的血性教育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經(jīng)世致用,奮發(fā)有為,注重修身養(yǎng)性,以德為先,具有極大的社會生活實用價值,滲透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尤其是歷代知識分子受儒家仁義為本的思想影響,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始終不屈服的人格精神,那種“為民請命”的奮斗情懷,“雖九死其尤未悔”的致死不渝,“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所畏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舍身取義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獨立不遷,橫而不流”的愛國主義操守,“談笑以死。斷頭致城上,顏色不少變”(張溥《五人墓碑記》)的坦然,以及“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位卑不肯忘憂國”的高尚情懷等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都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捍衛(wèi)和弘揚。長此以往,這些會積淀成民族特有的倫理規(guī)范、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內(nèi)化為人的一種文化心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想言行,尤其是富于犧牲精神的血性品格的形成。如同主張以“血性”方針教人教己的中國近代教育家羅辀重(1889-1950)所言:“血性的人,富于犧牲精神,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一往無前,赴湯蹈火,百折不撓,決不畏難,決不退縮,也決不怕失敗?!盵5]對于高校而言,根植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具有現(xiàn)代價值的成分滋養(yǎng)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大學生形成社會認可的基本道德品質(zhì),具有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倫理道德精神,將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血性精神以及行為模式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為此,高校可開設傳統(tǒng)文化通識課程和傳統(tǒng)禮儀課程等,將傳統(tǒng)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對學生不合時宜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矯正,藉此豐富大學生血性精神的內(nèi)涵,培育大學生的血性道德品格。
2.開展生命教育,促進教育內(nèi)容的生活化,培養(yǎng)血性人格
人有生命,必然會形成相應的生命意識,進而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作為社會中的人,其對生命的責任是最基本的責任。在高校,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讓教育回歸人本身,體現(xiàn)對生命的莫大關懷,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何謂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生命教育就是通過選擇恰當?shù)慕逃绞?,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fā)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zhì)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fā)展,其目標在于促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fā)展”[6]。生命是教育的內(nèi)核,教育之道就在于開發(fā)生命潛能,關注生命的整體發(fā)展,塑造具有超越性、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人。但生命是具體的、鮮活的、獨特的,而不是抽象的、虛無的?!拔沂钦l?我能做什么?我應該怎么去做?”等問題看起來簡單,實際卻包含著深厚的意蘊,其答案并不只能從教育理論中獲得。生命教育最終要落實到教育實踐活動中,唯有直面人的現(xiàn)實生命才能使受教育者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寶貴。而有血性的人既敬畏生命,又富于犧牲精神,通過自我創(chuàng)造,最終實現(xiàn)生命的存在價值,此乃生命教育的旨歸??偠灾?,以生命教育為切入點,不僅能改變傳統(tǒng)不從生活的實際、從生命的本體出發(fā)探討個體生命的教育之道,還能有效培養(yǎng)人的血性道德。
促進教育內(nèi)容的生活化。所謂教育內(nèi)容的生活化、日?;侵冈诘掠逃齼?nèi)容上,以大學生的日?;?、生命意識、心理感受、情緒反應等為基點,通過開展一系列關乎“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引導大學生逐步形成關注、熱愛和激揚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和心理機制,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質(zhì)和承受挫折、享受孤獨、適應環(huán)境的心理技巧。誠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盵7]這一切,寓意著培養(yǎng)血性人格的教育要植根于生活實踐、生命經(jīng)驗,落實到受教育者的實踐活動和實際行動中。如發(fā)揮學科教育的合力優(yōu)勢和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積極構(gòu)建生命教育的課程體系,形成以“生命教育”課程為主陣地,涵蓋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在內(nèi)的具有綜合性的課程教育體系;通過推進“生命教育”專項問題研究,從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面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態(tài)度和生命意識;組織大學生參觀紀念館、名人故居等德育基地,參加義務獻血、西部支教、扶貧助困等公益活動,藉此提升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3.加強責任意識教育,激發(fā)主體的創(chuàng)造潛能,提升血性指數(shù)
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責任意識教育,“擇鄰而居”指向的是教育子女的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diào)的是心懷天下的責任。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重大問題,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重點是要著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意識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培養(yǎng)血性人格的必經(jīng)之途。羅辀重認為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具有血性道德人格和責任感的人,使受教育者養(yǎng)成“大公”、“為群”而非“自私”、“為己”的人生價值觀?!啊浴赖氯说膬r值應在于個人的生命融入民族的生命,‘公’大于‘私’,‘與’多于‘取’”[8]。這實際上強調(diào)了一個受教育者要具有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肯擔責任、服務人民的道德人格,同時把個人責任同社會責任統(tǒng)一起來。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可塑性強,且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對國家民族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國家危難面前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情操。高校應以此為契機,通過對大學生加強責任意識教育,使之履行與自己身份和權(quán)利相適應的、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分內(nèi)應做之事”的職責,將責任思維同培養(yǎng)血性人格、實現(xiàn)人生價值結(jié)合起來。首先,要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學生把實現(xiàn)自身價值同建設國家、服務人民結(jié)合起來,對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弘揚什么,抵制什么等是非榮辱觀和血性內(nèi)核有一個明確的、清醒的認識,建立起“權(quán)利——義務”、“自由——責任”的統(tǒng)一機制。因為血性總是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道德評判尺度,并不是所謂的魯莽之舉就是血性的表現(xiàn),血性總要指向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其次,弘揚主體價值,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加強責任意識教育離不開主體性價值的發(fā)揮,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堅持主體性教育理念,把培養(yǎng)主體性價值放在根本位置。“主體性既是一種思想認識,更是一種情感,是一種內(nèi)心需求,是一種心向往之、情之所系的精神動力”[9]。這種主體性價值的培養(yǎng)顯然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血性指數(shù)。而血性的本質(zhì)就是擔當意識,就是對他人、對集體、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意識,這正是主體性價值的顯現(xiàn)。在這方面,鼓勵并積極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志愿者社會調(diào)查和社區(qū)服務等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大學生作為實踐主體的創(chuàng)造潛能、內(nèi)驅(qū)力和責任意識,增強承擔責任的主動性,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體驗什么是責任,并將責任意識的客觀要求轉(zhuǎn)化為自覺行動,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當然,這種責任不僅僅表現(xiàn)在戰(zhàn)爭年代,和平年代的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文明上網(wǎng)、批判和抵制社會不良風氣、敢為人先、不怕犧牲等,都是負責任和弘揚人的主體性的表現(xiàn)。
[1]龍景奎,劉國棟,王文龍.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弱化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06(5).
[2]溫波,浦玉忠.“跟進式教育”與大學生道德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J].江蘇高教,2010(4).
[3]王艷.當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xiàn)狀與培養(yǎng)途徑研究[J].科教導刊,2011(3).
[4]蘇玲.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缺失的現(xiàn)狀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
[5]劉超良,李國強.論羅辀重對“血性”道德人的培養(yǎng)[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9(5).
[6]王兆生,趙云紅.從焦慮視角探尋與解讀生命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4(2).
[7]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3.
[8]馮繼明,陳濤.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弱化與重構(gòu)[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5).
[9]鍾興永,吳順發(fā) 論湖南的血性精神——兼及羅辀重血性教育與實踐[J].云夢學刊,2012(5).
(責任編輯:向欣)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Hemorrhagic Education Mode
Yan Hui, Cai Ye
(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
In general, hemorrhagic refers to the integrity, brave, decisive and conscientious behavior for the society.Hemorrhagic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dare try aggressive, aggressive ACTS as a consciousness, have the courage to take responsibilities, tasks, miss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body in moral life, creativity and initiative of moral subject consciousness.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hemorrhagic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s weakened side, mainly oriented self interests, light social morality and collective idea; Heavy reality and utilitarian, the ligh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Easy to rash and impulsive, light the rational and the concept of disciplin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hemorrhagic education model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health ethics of hemorrhagic spirit rich connotation, carry out life education, promote life education content, cultivate hemorrhagic personality,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stimulate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the subject and promote hemorrhagic index.
hemorrhagic; hemorrhagic consciousness;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life education
2015-04-09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施有效機制研究”(2014SJB368)。
閆輝(1978-),男,江蘇邳州人,碩士,江蘇師范大學學生處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教育與管理理論研究。蔡曄(1962-),男,江蘇射陽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
A
1005-5843(2016)01-0103-05
10.13980/j.cnki.xdjykx.2016.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