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力
內容提要 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創(chuàng)造智力成果并有所呈現(xiàn)是職責所在,而保護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價值,則需要依靠法律中所規(guī)定的版權。因此,加強版權保護,就是在維護自身的核心產品,不僅有益于媒體的良性發(fā)展,更有益于新聞作品的廣泛傳播。
關鍵詞 版權保護 人民網 維權 訴訟
與許多媒體類似,以往,人民網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部分網站未經授權,擅自使用人民網的新聞作品,并且沒有約束地篡改標題和內容,歪曲文意,吸引公眾眼球。這樣的情況不僅破壞了行業(yè)版權秩序,更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為規(guī)范市場秩序,保障人民日報社報系作品在互聯(lián)網上的有序傳播,2012年,人民日報社與人民網共同簽署了《著作權及相關權利相互許可協(xié)議》,人民日報社將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上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以獨占使用許可的方式授權人民網,并且授權人民網可以自己的名義,對外開展維權工作。因此,自2012年至今,我們一直在北上廣深等地開展新聞作品的維權訴訟,取得了一定進展。
目前,人民網已經與500多家網站達威信息使用協(xié)議,通過維權訴訟獲得的收入上百萬元,在新聞作品版權訴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版權權屬無瑕疵是維權的基礎
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最重要的是理清盤根錯節(jié)的版權關系,把握好職務作品的界限。法律所規(guī)定的職務作品有兩類,一般的職務作品,版權權屬還是歸作者享有,單位只有優(yōu)先使用權;特殊的職務作品,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或者由作者與單位約定版權歸屬問題。
人民網通常采用協(xié)議約定的方式,采編人員與報社簽署職務作品版權聲明,或者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在職期間為完成工作任務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其他權利由單位享有。這樣,單位就有了作品的版權權屬,可以集中進行維權工作。在司法訴訟中,作品權屬也是法院首先審查和考量的問題。
作品內容合適是維權的核心
著作權法第五條規(guī)定了時事新聞,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了合理使用制度,這些都是對作品著作權的限制。對于媒體而言,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兩個概念,即“時事新聞”和“時事性文章”。人民網在進行維權訴訟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被告都會提出時事新聞的抗辯,內部也有采編人員認為新聞作品是沒有版權的。持這樣觀點的人,就是對上述兩個概念的誤解。
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根據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法院判決書認定,單純事實消息,是指對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客觀事實的單純敘述,不包括作者的主觀感受、思想情感或修辭、評論。此種消息構成要素簡單,表達形式單一,且為滿足公眾知情權需要盡快傳播,因而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時事性文章,即著作權法二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規(guī)定: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已經發(fā)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另外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根據上海市徐匯區(qū)人民法院判決書認定,時事性文章是指在時事報道的同時夾敘夾議地對時事新聞進行描述和評論的文章,其語言較為嚴謹、理性、客觀,其內容與當前受到公眾關注的政治、經濟、宗教問題有關,具有時效性和重要性兩個特征。
通過司法的認定,我們對新聞作品的保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平衡了媒體責任、新聞傳播與版權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既維護了自身的權益,也履行好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
訴訟知識和技巧是維權的保障
對于維權訴訟,管轄、公證、立案都與案件息息相關。確定管轄,除了要依據民訴法和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也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當地的判賠標準。新民訴法解釋確定了網絡侵權可以在原告所在地進行起訴的規(guī)定,便于權利人降低成本,有利于版權保護的發(fā)展。但是各地判賠標準的不一致性,可能會導致原告就高不就低。比如人民網曾經針對同一篇作品在北京和上海兩地進行訴訟,排除合理開支的部分,上海的千字賠償標準比北京高出三倍多。
另外,由于網絡侵權往往數量巨大,動輒成百上千,如何進行證據的保全、整理、立案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傳統(tǒng)的公證方式截屏打印不但成本高,而且不利于環(huán)保,過多的紙張打印,厚重的案卷給原被告、法院都帶來了巨大的閱卷、存卷痛苦,因此,目前公證處也推出了視頻專家的證據保全方式,解決了公證量較大的問題。而根據《新京報》訴浙江在線的案例,各地法院對于作品維權均適用“一個作品一個案件”的原則。一個案件原告至少要準備兩份證據材料、訴狀和手續(xù),而針對同一被告,往往只是作品的作者和內容不同,其他權屬、公證及損失證據全都相同,無疑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為適應這一情況,節(jié)省原被告的成本及法院的訴訟量,人民網往往會采取一次少量訴訟的原則,法院也會在接到案件后,對于其他未訴的文章進行一個統(tǒng)一的調解。
通過這幾年的維權訴訟工作,我們覺得版權保護的大環(huán)境越來越好,媒體和網站的版權意識越來越強,國家版權局、最高人民法院,也在立法、司法層面為版權保護保駕護航。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法律保障將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作為一個法律人,一個媒體人,我們愿意為版權保護做出貢獻。
凈化網絡環(huán)境,規(guī)范市場秩序,需要全行業(yè)的努力,人民網愿意與媒體同仁攜手交流,共同迎接依法治國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