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榮
(永嘉縣上塘城北小學 浙江溫州 325100)
讓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
陳榮榮
(永嘉縣上塘城北小學 浙江溫州 325100)
小學思想品德是實施小學德育的主要渠道,它對引導學生樹立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具有重大的影響。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小學生思想品德的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讓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本真。
小學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課堂中的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未來發(fā)展的過程中是否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由此看來學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是多么的重要。教學內容“生活化”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點,也是品德教育的歸宿。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師必須珍視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對兒童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價值。其教學內容的選擇就必須貼近兒童的現實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再從課堂走向生活。我們該怎么讓思想品德課程回歸到現實生活中,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效果,成為了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小學生的年齡偏小,因此他們大多是通過感知其所處的日常環(huán)境來認識這個世界,所以有關思想品德的教學就應該以現實生活為依據。小學生通過周圍環(huán)境中的人與事物來判斷世界上的善與惡、好與壞,以此來形成良好的是非曲直觀念和正確的社會道德認識,這樣他們才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應該切合實際,將源自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加以描述,以此來構建完善的德育體系教學模式。教師應該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上將周圍生活中發(fā)生的各類事情舉例對小學生進行教育,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比如,在學習《把我的愛傳給大家》,教師在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講解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無小組自由討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把學生們帶到戶外,大家圍成一個圈坐在操場上,鼓勵學生大膽的根據自己在社會上看到的一些文明或者不文明的現象進行交談。第一個舉手的同學是小丁,他今天在公交車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座位,為了能將自己的位置堅守到底他坐下便開始裝睡,不久一位老奶奶上來了,而且就站在他邊上,當時他內心十分掙扎,心里怦怦直跳,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一位看起來比自己還小的小女孩把位置讓給了老奶奶,頓時羞愧的心情涌上心頭,直到現在他都很后悔自己沒有讓座。針對這樣的案例,教師首先不用對這件事情進行評價,而是要帶頭給小明同學鼓掌,表揚他勇敢的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且想要改正這個錯誤,鼓勵他下次一定要彌補這個過失。通過這樣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們在貼近生活的過程中,根據生活中的點滴來認識正確的思想道德行為,使得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不斷的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
感恩的人才會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會明白自己有責任去回報社會,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感恩意識不僅是回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感恩不但是美德,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翻開現行品德教材我們可以發(fā)現感恩,如在教學《父母的難處》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前開展調查、采訪活動,了解父母經濟、身體、工作方面的難處,學生體察到了父母的辛勞,他們對于家庭的責任,也感受到了父母對于自己的關愛。意識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要主動為父母分憂,從而培養(yǎng)、建立他們對家庭、對父母的責任感,并在課后安排了實踐活動:做一天臨時家長,讓學生代替父母考慮一天的柴米油鹽和家務安排。由此使學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闭嬲形蚋改钢魃钏坪?。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是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也指出: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為此,感恩教育應該是立足于學生生活,在學生生活的基礎上實施。
如:有位老師在執(zhí)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補充教材“學會感恩”單元第二板塊“感恩”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做了一次“親情小測試”,要求學生寫下在他們靜靜思考后,想到的生活中最愛、最親的五個人,然后逐一劃掉。一次取舍,真情領路;再次割舍,情如泉涌;三次割舍,淚如雨下……這種割舍之所以這樣不忍,這樣揪心,正是源于那寫下的五個人是學生生活中的至親、至愛,孩子的心靈在生活體驗中被深深震撼了。這時,老師講述:“當愛包圍在我們身邊,我們往往習以為常,感覺不到,不知道去珍惜。有時候還會與他們賭氣,讓他們牽掛,讓他們傷心……孩子們,不要等到來不及,不要等到一切成空,就在現在,把握住我們忽略的親情,在與親人同行的路上,讓我們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幸??鞓返囟冗^一生?!庇纱?,感知恩情這一教學目標可謂水到渠成。
1.注重情感獲得與養(yǎng)成行為習慣兩者的相結合:素質教育下要求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進行除了在課程理論的傳授,教師還應強化學生對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的認知和獲得,切實使思想品德知識為行為的養(yǎng)成提供理論指導,又可以通過學生自身行為的獲得強化對宣揚豐富思想品德知識的認同感。
2.運用綜合的教學方法,保持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高效性。思想品德課程雖然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能力的培養(yǎng),強化對學生良好道德行為形成的重視。但是素質教育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進行力圖能夠保證高質量和高效率教學的實現。
3.豐富課程教學的過程,設計平等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特殊性,思想品德課程的進行應注重對學生興趣和學習熱情的激發(fā)。這就要求素質教育下思想品德課程的進行應注重課程教學過程的設計。
綜上所述,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在教學模式上是絕對不能小視的。作為小學思想道德教師,責任重大。不管是在思想品德教學的課堂上還是日常生活中,教師都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思想道德行為。使得思想品德可以同生活結合在一起,而最終又回歸到生活中。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帶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為社會輸送思想道德素質健全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