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鋒
(河南省汝州市逸夫小學 河南汝州 467500)
小學數學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分析
李向鋒
(河南省汝州市逸夫小學 河南汝州 467500)
在當前,伴隨著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在小學教育階段更加注重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因此,會充分運用各種教學資源來進行教學。通常而言,在小學數學學習當中,出現一些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倘若教師能夠科學合理的利用學生所犯的學習錯誤。就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筆者依據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經過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在本文當中重點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如何有效的利用好數學錯誤資源的策略,以期能夠給予教肓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小學數學 錯誤資源 有效利用
由于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因此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也會處于不同的學習層次。而且學生在學習時,也會難以規(guī)避的產生錯誤。在現今的小學數學教當中,也體現出教師對錯誤具有避諱,學生畏懼出現錯誤的情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當中,應怎么樣來較好的提升教師充分利用“錯誤資源”的意識,在教學當中較好的引導學生學會科學合理的利用錯誤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從“錯誤”當中獲得知識與經驗,讓學生能夠深入的學習與掌握數學知識。[1]
由于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的錯誤資源體現出自身“私秘性”,而此私秘性有兩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辨別錯誤資源的正確與錯誤方面,第二是在客觀全面的判斷在錯誤資源教學價值方面。并非是全部的錯誤都能夠體現出其自身的教學價值,如果是單一性的錯誤,就可作為特別說明。如果是簡單的錯誤,就可讓學生自己來進行解決。如果是具有較大困難的的問題,通常也能夠體現出極其重要的教學價值,能夠讓學生來比較這些錯誤,以學習小組的方式來進行自主討論。并以此來開展教學。例如,有下述的一個實際事例,在有一次的課堂教學當中有兩道題目,題目要求必須簡化,而從實際的解題結果來看,從第一道題與第而道題兩道題的解題過程來看,顯然是前者誤導了后者。第一題:在某小學當中全校學生去秋游,已經知道在出發(fā)了的4個年級當中,每個年級平均有學生191人,在校還未出發(fā)的2個年級當中共計有365人,問此小學參與秋游的人數總人數?第二題:學校組織學生去看雜技表演,3個年級已經出發(fā),平均每個年級有學生156人,還有3個年級各163人,這個學校去看雜技表演的一共有多少人?大部分同學第二題列式為3×156+163,作業(yè)的效果并不好。發(fā)現問題后,鼓勵學生及時地把這兩道題作了對比,分別把“共”和“各”用紅筆圈了出來,讓學生討論這兩道題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上述解法是錯誤的?從反饋的情況不難看出,這道題目的正確做法已在他們心中留有清晰的印象。以后學生再遇到類似這樣的題目時,錯誤率幾乎為零。[2]
在教學實踐當中,一些錯誤資源體現出自身的代表性。此代表性展現在下述兩方面,第一、展現在學生的個體視角方面,這部分錯誤能夠體現出學生在其知識結構當中的重點問題,能夠客觀全面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層次的情況。第二、展現在整個班級所有學生的視角方面,這部分錯誤具有共性,能夠較好的體現出全部學生在學習當中具有的共同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當中,來有效的發(fā)現、引導、分析錯誤,并有效的指導學生來改正錯誤。在教學當中,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錯題特點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與研究,來指導學生進行改正,讓學生能夠按照題目的相關要求進行解題,并指導學生來認真細致的分析錯題,并從中提煉出正確的解題的方法,既要讓學生弄清錯在哪里,還要讓學生了解為什么會錯,更要讓學生掌握怎么糾正。同時利用變式,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糾正了錯誤。根據錯誤資源代表性的特點,教師還要對問題的價值進行及時準確的判斷。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在課堂上進行詳細糾正的。教師要有分類處理學生錯誤的預案,只有對那些具有典型性的,而且對今后學習會產生重要影響的錯誤進行重點糾正與分析,才能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際上,對學生的個別指導也是同樣的道理,教師要從學生眾多的錯誤中尋找到關鍵的錯誤,進行有效指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避免學生再次出現錯誤,也是一項重要利用錯誤的流程。教師可讓學生用筆記本來專門記錄錯題,并在筆記本上抄錄原來做錯的問題,以及改正后的問題。并自己作出分析與研究, 注明是在那些方面出現了錯誤,以此來深化記憶。如果這道題目具有多種的解題方法,可列出不同的解題方法。一般一周上交并檢查一次。到了第二學期,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可采用卡片式錯題記錄本。開始時學生思想上有抵觸,時間上難安排,執(zhí)行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操作上強調把用錯題集與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相結合,并且安排專門的時間讓學生完成。[3]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錯誤終極目標是:“要使學生避免再出現以往相同的錯誤”。并通過利用錯誤,來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水平,是否尋找出出現錯誤的根本原因,是否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教師可指導學生分類整理一個學期來解題時所出現錯誤,教師也可將這些錯誤題目匯編為測試試卷,來再次考核學生,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的理解與掌握了這些錯題的解題方法。例如,教師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指導學生來匯總錯誤題目,模仿日常的數學測試卷來進行考試,分值可與正式考卷的設置分值相同,在編寫考卷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學生將以往考卷當中的“填空題”的題目名字改作“考考你的智力”,“選擇題”的題目名字改作“請選一個正確的朋友”等這些生動有趣的題目名稱,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試卷編制后,教師可及時選出好的幾張卷子張貼在學習園地中。同時,專門挑選出典型的、出得特別好的卷子讓全班同學作為期末復習測試卷,一個學期下來,好多學生都有四五張自己編的數學試卷,對于期中、期末復習來說,這應該是最好的復習資料了。在復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測試,相互批改。
總之,作為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同時,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要客觀全面的看待學生出所錯誤。并積極轉化教學思維,充分運用好學生在學習當中的錯誤并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從學習的錯誤當中來獲得知識與經驗,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1]田淑香.小學數學中對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學周刊,2017,(09):231-232.
[2]岑曉蕓.小學數學“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01):128-131.
[3]湯素芳.淺談小學數學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4,(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