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運忠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 綿陽 621010)
?
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格教育
任運忠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 綿陽 621010)
[摘要]人格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不僅是語言技能培訓課程,更是大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平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人格主體性意識,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大學英語 教學 人格教育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14
人格即人的品格,包含做人的道德和氣節(jié),是人之性情、思想和情感的統(tǒng)一體。正如馬克思所說:“‘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盵1]人格是人作為社會之人后天養(yǎng)成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各種社會及個人因素相互影響和制約的結果。健全的人格是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同時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源動力。大學生處在人格完善和定型的關鍵期,因此,“我們的教育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人格成長, 并采取有效措施, 促進大學生樹立成熟的價值觀和生成健全的人格”[2]。高校不僅傳授給學生知識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各門課程都負有學生人格教育的重任。在高校眾多課程中大學英語課時最多,師生接觸最為頻繁,大學英語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大學英語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應該肩負著教育學生的職責,即是“對學習者功利(掌握一門外語)之外的思維訓練、人格培養(yǎng),對所學外語文化與情趣的灌輸,綜合素質的提高”[3]。大學英語是一門語言課程,而語言不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格主體性、社會性和人文性,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認知和探索世界,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樹立起獨立的人格主體意識,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大學英語的工具化及學生人格的失落
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國際交往和經(jīng)濟建設中的工具作用日益突出,為了盡快、更好地掌握這門語言工具,大學英語教學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工具化趨勢。工具性幾乎成為大學英語教學唯一的指導思想,大學英語教學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一門語言工具而已,使英語成為他們在今后求職、出國、升學或評職稱時的敲門磚。在“工具論”的指導下,大學英語課堂儼然已經(jīng)淪為了職業(yè)技能培訓的場所,英語教師墨守“Presentation(演示),Practice(練習),Production(產(chǎn)出)”的模式,通過示例講解單詞和短語,分析語法結構,然后再經(jīng)過大量反復的機械性練習來鞏固語言知識,并希望在此基礎上達到語言輸出的目的。工具化的大學英語課堂只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而疏于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言的工具作用,大學英語課程越來越細化,出現(xiàn)了諸如商務英語、旅游英語、飯店英語、計算機英語等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而凸顯人文精神的英語課程則完全被淡忘。但是,工具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卻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中廣泛存在的啞巴英語、中式英語現(xiàn)象足以說明工具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是失敗的。
大學英語教學的工具化源于語言“工具論”,最終結果必然導致學生人格的失落?!罢Z言是交際工具”這一論斷在人們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而且隨著英語在國際交往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工具作用,語言“工具論”更是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罢Z言當然有工具性的一面,可是,一旦使語言工具化(一考察語言就從工具的視角入題),人就會使自己真正成為‘說話動物’,就會使每一個‘我’的存在丟失”[4]。大學英語教學的工具化是為了及時滿足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但同時卻使整個大學英語教學越來實用化和功利化,并最終導致學生的工具化,然而,“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而工具化則是教育自身的異化,教育異化的直接后果便是人的失落”[5]。學生一旦降格為工具,便喪失了獨立人格,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從長遠來看人才的發(fā)展也難以為繼。這種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片面強調(diào)實用技能,而疏于對學生人格的教育,必將導致學生整體道德素質滑坡,社會價值意識淡薄。一個雖然掌握了實用工具卻人格失落的人,不但不能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反而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格教育的理據(jù)
(一)語言的人格主體性
語言具有獲取知識、傳遞信息和社會交際的工具性作用,但這些作用只是語言的一些基本功能,并不能代表語言的本質。其實語言的功能遠遠不止這些,語言還有抒發(fā)情感、修辭審美、陶冶情操,甚至還有游戲娛樂功能(如字謎、詞語接龍)等,但通過語言功能去認識語言的本質難免以偏概全,甚至會得出荒謬的結論。著名語言學家錢冠連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不僅語言具有交際功能,酒杯和香煙也具有交際功能,如果將語言功能等同于語言的本質,根據(jù)“因為X=A,Y=A,所以X=Y”的推導公式,那么語言就可以等于酒杯或香煙,這顯然是不成立的[6]。語言工具論之所以得出這樣的謬論,是因為語言工具論僅僅把語言當作“文以載道”的工具,片面強調(diào)語言同人類使用的其他工具一樣具有客觀性,而忽略了語言本身所具有的人格主體性。事實上,語言正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語言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指出:“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chǎn)生出來的,這是唯一正確的解釋,拿動物來比較,就可以證明?!紫仁莿趧?,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了人的腦髓?!盵7]由此可見,語言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本屬性,語言與人格是不可分割的,離開了語言的人與動物無異。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一味片面地強調(diào)語言的工具性作用,而忽略語言的人格主體性,歸根到底是對學生人格主體性的否定,只有充分認識到語言的主體性,才能做到尊重學生人格的主體性。
(二)語言的社會性和人文性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并且是在社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因為“單獨的個體既不能創(chuàng)造語言,也不能改變語言。語言只是依照在社會集團成員中普遍接受的規(guī)約而存在”[8]。這套“規(guī)約”是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不僅外化為“語音、語調(diào)、文字”等物質體系,更內(nèi)化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為,影響和制約每個成員的成長和社會交往,從而成為人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語言不僅是人類社會的產(chǎn)物,而且是社會文化的載體,人們的各種文化思想和精神無不映射到語言中,并通過語言載體如實記錄而得以千古流傳,正是有了語言的記載,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才能夠清楚地了解古代先賢睿智的人文思想,并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揚光大。社會文化在不停地發(fā)展,而語言也在與時俱進,透過語言的變化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軌跡。比如,從“三綱五常”到“自由、科學、民主”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從固步自封逐漸走向思想解放;從“改革開放”到“中國夢”反映了現(xiàn)代中國正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去富民強國。語言的人文性還體現(xiàn)在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過程中,“語言是人類認知活動本身的特征”[9]。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外乎有兩種方式:身體力行和知識獲取。身體力行是人們通過生理感官直接感觸世界,然而由于時間和地理空間的限制,這種直接的認知方式是極為有限的,因此,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主要來源于間接的知識獲取。人們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認知世界的過程,而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中介作用,如果沒有人們通過語言獲取知識的基礎性活動,人們就不可能有除直接接觸以外的高級認知活動。人們是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而由于語言對人們認知世界的重要作用,人們“三觀”的形成和發(fā)展無不深深地烙上語言的印記。
(三)師者的責任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一文中高度地概括了身為人師的職責?!皞鞯馈本褪且獋魇诮o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人格;“授業(yè)”是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解惑”指的是解答學生的疑惑。在此三者中,“傳道”是育人之本,韓愈所謂之“道”或為儒家“仁、義”之人格思想,或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人格精神,亦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凡此種種之“道”無不要求師者以身作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懷和人格素養(yǎng)。千百年來為人師者正是遵循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古訓,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棟梁之才,這正是身為人師亙古不變的基本職責。
在現(xiàn)代社會,“傳道”表現(xiàn)為“育人”的教育理念,而育人必先育德?!暗掠秊橄取笔俏覈逃母锇l(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主題,《國家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文規(guī)定:要“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10]。立德才能樹人,德育是育人的前提和保障,而德育的目的正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包括引導學生確立鮮明的主體意識,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培育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盵11]然而,隨著當前高校分工越來越細化,廣大學科教師只專注于教書,而疏于育人。教書僅僅為了給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然而“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12]。不同的學科有迥異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但應始終以“育人”為目標,并最終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育人是學科教師的天職,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嚴謹?shù)闹螌W精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積極向上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無不對學生人格的形成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大學英語的課程優(yōu)勢
在高校眾多的課程中,大學英語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具有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第一,大學英語是所有不同專業(yè)學生必選的一門公共基礎語言課程,學生覆蓋面最廣,所占學分最多,學程最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最為頻繁,再加之每年兩次的四、六考試,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視和投入的精力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門課程,大學英語課程的這些優(yōu)勢是對學生施以人格教育的基礎。第二,大學英語課程一般都安排在大學一、二年級,這正是學生人格逐漸養(yǎng)成和定型的關鍵時期,此時若能對學生的主體意識、思想情感、文化素養(yǎng)等人格因素施以恰當?shù)囊龑Ш团囵B(yǎng),這對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無疑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除了各種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訓練,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各種西方思想文化,而且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隨著現(xiàn)代通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這些西方思想文化信息如潮水般鋪天蓋地向我們的學生奔襲而來,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充斥著西方世界的各種價值理念和人生觀。在學生人格尚未完全定型的時期,我們不能忽視西方文化思想對學生的浸染,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引導學生正確篩選和甄別各種西方文化思想信息,用積極向上的世界文化來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三、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
(一)人格主體意識的確立
現(xiàn)代高等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其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學生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和諧發(fā)展,這就要求教育活動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主體意識,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行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本應成為課堂的中心,而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卻是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 centered),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制約,大學英語教師往往只關心“怎么教”,而疏于讓學生“怎么學”,學生完全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shù)恼Z言知識,機械地重復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訓練。“以教師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在本質上仍然是“語言工具論”,力圖把學生打造為能用英語交流的“工具”,而不是把學生作為“人”來培養(yǎng),學生在被動接受語言知識的過程中形成了對教師強烈的依賴性,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泯滅了自身獨立的人格主體意識。
大學英語教學理應成為發(fā)展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渠道。人本主義教育注重“人格化的教學過程,強調(diào)發(fā)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而大學英語教學尤其要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13]。大學英語是第二語言習得課程,根據(jù)二語習得理論,語言學習包含五個步驟:感知的輸入(Apperceived input)、理解的輸入(Comprehended input)、吸收(Intake)、融人(Integration)和輸出[14]。感知語言材料是二語習得的第一步,然而并非所有的感知材料都能成為可理解的輸入,經(jīng)過學習者篩選和過濾,只有一部分感知的輸入能夠被學習者理解。同時,并非所有的可理解輸入都能被學習者吸收,學習者必須對輸入的語言進行檢測和監(jiān)控,然后再加以吸收,并融入到自己的語言體系中去。學習者并不是原封不動地輸出所吸收和融入的語言材料,而是根據(jù)需要加以改造,然后再輸出新的內(nèi)容。從二語習得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出,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篩選和過濾,檢測和監(jiān)控,改造和輸出無不涉及到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教學、網(wǎng)絡自主學習和課外活動中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或虛擬的語言環(huán)境,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言實踐,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樹立起獨立的人格主體意識。
(二)道德情感的養(yǎng)成
道德情感無疑是學生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在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也為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道德情感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語言知識的學習和道德情感的養(yǎng)成是相互促進的,“情感認同程度高的知識,就容易被學習者內(nèi)化(internalization),情感認同程度低的知識,就容易遺忘”[15],同時語言知識體系中又包含了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反映了人們不同的情感思想,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將不斷地去感受這些道德情感,從而內(nèi)化為自身的道德情感行為。學生“在學習時注意的不是單個的詞和句,也不是文章的表層意思,而是文意與自己思想感情的匯流”[16]。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應該涵蓋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和知識,同時也要融入道德情感教育的元素,如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明辨是非等社會道德規(guī)范,以及樂觀豁達、開朗自信、堅毅果敢等情感因素思想。
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三冊第六單元為例,該單元選取了美國著名小說家歐亨利的一篇短片小說《最后一片葉子》,主人公瓊西得了重病,她躺在病床上看著窗外對面墻上的常春藤葉子一片片地被風吹落,由于失去了繼續(xù)生活的勇氣,她認定最后一片葉子的凋落即代表自己的死亡。貝爾曼,一個窮困的老畫家,在得知瓊西悲觀的想法后,夜里冒著寒風暴雨在墻上畫出了一片常春藤葉子。任憑風暴施虐,這片葉子卻“永不凋落”,瓊西由此重新燃起了對生命的渴望,而貝爾曼自己卻因此患上肺炎,不久便離開了人世[17]。這篇課文贊揚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學生從這篇課文中學到的遠不止字、詞、句、篇等語言知識,更多的是體會到了小人物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無私奉獻的思想感情,他們的心靈受到震撼、受到洗滌,這些道德情感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遠非純粹的語言知識所能匹及。為此,大學英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這些道德情感因素,在課內(nèi)外教學中用積極健康的內(nèi)容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文化素質的提升
人格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人格的發(fā)展和完善必然會留下文化的烙印。“人格的核心, 是人的內(nèi)在素質, 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識,而這一切,無不與人的文化素質直接相關”[18]。因此,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必然要以文化素質的提升為前提。語言是文化的表征和載體,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文化素質也在潛移默化地得到提升,而人格也隨之不斷完善。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盵19]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構建跨文化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必定會尊重他人的文化,同時也只有尊重他人的文化自身人格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然而,要尊重他人的文化必然要了解他們的文化,并充分認識自身文化與他人文化的差異。學生在對外交往中往往并不是因為語言不通,而是因為文化誤解而產(chǎn)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甚至造成文化沖突。以“This is the last straw.”為例,中國學生往往望文生義地理解為“這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充滿了諷刺和挖苦,而在英語中的真實文化含義卻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體現(xiàn)了一種同情和憐憫。英語中的每句話,甚至每個單詞都包含了特殊的文化意義。中西方文化差異比比皆是,大學英語教學應該走出單純的語言體系,進入語言之外的文化系統(tǒng),讓學生掌握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當然,學習西方文化并不是崇洋媚外,更不是全盤接收,而是要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在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下提升文化素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
總之,人類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歸根結底是人的不斷進步和完善,而在校大學生正是推動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高等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通過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使大學生形成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格素養(yǎng)。大學生人格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師或輔導員的專利,而是所有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所具有的優(yōu)越性,以及語言本身的人格主體性、社會性和人文性,為廣大英語教師開展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在語言教學中擺脫語言“工具論”的束縛,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滲透人格教育,使整個大學英語教學布滿了更加和諧、更加人文的色彩。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認識整個世界,大學英語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為其開啟了一扇了解和認識世界的窗口。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也在感受語言世界中豐富的道德情感以及博大的人文精神,從而將人類高尚的道德情感和積極健康的人文精神內(nèi)化為自己的人格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2] 李虎林.當代人格危機與大學生人格教育[J].現(xiàn)
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8(3):14-18.
[3] 錢冠連.為非功利的語言理論辯護——兼論語言理論的三分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44-49.
[4] [6]錢冠連.不當交際工具使用的語言——西方語言哲學研究(之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2-6.
[5] 龍偉.論工具主義教育與人的失落[J].理論界,2007(6):186-187.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l一512.
[8][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裴文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16.
[9] 尹鐵超,陸楊.神:語言構筑的世界——再論語言非工具論[J].外語學刊,2009(6):12-16.
[1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1] 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12] [德]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許良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10.
[13] 馬錦華.人本主義教學觀與素質教育[J].教育探索,2002(10):25-26.
[14] Gass S.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 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J].Applied Linguistics,1988(9):198-217.
[15] 范誼,芮渝萍.面向2l世紀外語教學論:進路與出路[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34.
[16] 胡春洞.英語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9.
[17]李蔭華,王德明.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三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166-170.
[18] 鄭億石.論文化素質與人格塑造[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2):36-41.
[19]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N].教育部公報,2007-07-27.
(責任編輯:趙淑梅)
On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N Yunzho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s,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621010,China)
Abstract: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not only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but also to educate their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an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ubjectivity, develop their nice moral emotion and enhance their cultural quality so as to build up students’ perfect personality.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ersonality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3-0060-05
[作者簡介]任運忠(1974-),男,重慶萬州人,碩士,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及典籍翻譯。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課題“2014-2017年‘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4SA0050);西南科技大學課題“2013-2015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模式與實施方案研究”(課題編號:13xnzd16)。
[收稿日期]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