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江
?
中學政治課學生本位價值取向:依據(jù)、現(xiàn)實與著力點
□吳永江
【摘要】通過探究教育教學規(guī)律,緊密聯(lián)系中學政治課的特點,總結國內外的歷史經驗,中學政治課逐步確立了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在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內容、板塊設計及新課改對教學方法的變革要求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堅持學生本位價值取向的著力點在于公平對待學生,關注各類學生的發(fā)展。準確定位目標,重視學生成長的狀態(tài)。
【關鍵詞】中學政治課;學生本位;價值取向
關于價值取向的定義,至今尚無明確統(tǒng)一的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傾向性說”,即主體在價值選擇和決策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傾向性;二是“行為取向說”,即人們依據(jù)自己的價值觀念對不同價值目標所作出的行為方向的選擇;三是“價值標準說”,即指某一人所信奉并且對其行為有影響的價值標準。綜合來看,我們比較贊成徐玲教授的觀點:價值取向是理性層面的行為選擇,它決定著價值選擇,影響著價值標準的選定。
由此可見,中學政治課的價值取向作為普遍性價值取向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決定著中學政治課實踐活動的方向和性質,事關中學政治課教育事業(yè)的成敗。目前的中學政治課在教育理念和實踐中始終關注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其確立有自身的依據(jù),并且在現(xiàn)有的教材教法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以學生為本”的價值取向,就是要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這一教育理念的邏輯起點,把實現(xiàn)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貫穿其中的終極目標,讓全體學生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要特別關心學生發(fā)展的“內發(fā)性”和“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中學政治課學生本位價值取向的確立必然有自身的依據(jù)。
1.確立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是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內在要求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學習者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對當前事物的意義進行建構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尋找答案,解除自己認識上的沖突”;根據(jù)認知心理學理念的觀點,學習是學生主動接受信息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個過程,“學校中求知識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識本身,而在學得制造知識以應需求的方法”;此外,人本主義教育的代表羅杰斯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他把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要地位。為了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教師應該知道一切可以使悟性變銳敏的方法,應當熟練地應運那些方法”。因此,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中心,以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為價值導向。所以,樹立起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是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內在要求。
2.確立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是中學政治課學科特殊性的必然選擇
中學政治課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從它所反映的制度性質來看,中學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制度教育的政治教育課;從它自身的學科性質來看,中學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思想教育課,是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品德教育課。前者實際上指的是教育的社會功能,后者指的是教育的本體功能?!敖逃纳鐣δ苁潜倔w功能的社會呈現(xiàn)形式,教育的本體功能是教育社會功能的根據(jù)。教育的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關系不是平行并列的關系,而是承續(xù)關系、因果關系”。因此,“育人”是中學政治課最主要的目標。作為“育人”對象的學生是有思想、有個性的群體,要把外在于學生的各項要求內化為學生自覺主動的意識,就必然要求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恰當?shù)姆椒ㄒ龑W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實現(xiàn)教育的本體功能,進而促成教育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所以,中學政治課學科性質的特殊性,內在地規(guī)定了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
3.確立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是國內外學科發(fā)展歷史的經驗啟示
思想政治課是本體價值與工具價值的統(tǒng)一體,它既能促進人的思想品德發(fā)展,又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但從我國思想政治課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始終是工具性價值取向,中學政治課更多的是服務于國家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扮演著途徑、方式等工具角色,中學政治課的存在始終外在于學生的內在需求。建國后的德育課程設置經歷過了國家利益至上、為市場經濟服務、發(fā)展學生道德素質、德育回歸生活的價值取向等幾個階段。在過度重視思想政治課工具價值取向的階段,學生對政治課普遍缺乏興趣,學生的自主意識淡薄,育人的整體效果不高。據(jù)調查,在工具價值取向的指導下,學生對政治課感興趣的只占12%,63%的學生選擇“能堅持”是迫于課堂紀律的外在要求,23%的學生認為僅僅“聽得懂”,有14%的中學生對政治課完全沒有興趣。針對傳統(tǒng)價值取向下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新課改立足現(xiàn)實,總結經驗,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著眼于這一時代的要求,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把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和個性、潛能開發(fā)作為核心”,這表明新課改要求確立科學的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價值。
在歐美發(fā)達國家,許多國家的教育都確立了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英國就頒布了教育改革法,該法明確表示學校的命運掌握在學生手中,學生被視為教育系統(tǒng)中的“上帝”。90年代初,英國的高等教育法頒布并實施,促進了英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這兩部法律使得英國把“學生在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美國的教育中,對于學生的評價將逐漸發(fā)展成為學生本位的評價,這意味著美國的學生“在全面參與評價過程中建構著自己的主體地位,在自由狀態(tài)下實現(xiàn)著主動發(fā)展”。因此,為了進一步縮小同發(fā)達國家教育的差距,早日邁入教育強國行列,必然要求我國的政治課價值取向轉向以學生為本。
1.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貫穿著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
與以往的政治課教材相比,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具有“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主題,以啟動、展開思維活動的過程和方法為主導,通過案例考察、問題辨析、行為表現(xiàn)等環(huán)節(jié)的活動設計,呈現(xiàn)和提煉內容目標的意義”等特點。新教材的編寫策略采取“生活邏輯”的模式,注重給學生提供思維的路徑和空間,關注以“活動—體驗—表現(xiàn)”為形式的研究性學習進程,關注點是學習過程占據(jù)主導的“學本”。
通過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必修教材《思想政治》中,四冊必修教材共有“目題”242個,其中涉及“公民意識教育類別價值取向”的目題共出現(xiàn)186次,所占比例高達76.8%;涉及“意識形態(tài)教育類別價值取向”的目題共出現(xiàn)43次,所占比例為17.7%;而“道德教育類別價值取向”的目題共出現(xiàn)13次,所占比例僅為5.3%。具體來說,在“公民意識教育類別價值取向”中,哲學、經濟、文化知識在該項統(tǒng)計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對應為19.8%、13.4%、8.6%,是教科書強調的重點,可以看出,新教材所探討、學習的知識重點關注的是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促使學生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和處理問題,鍛煉自己參與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能力,努力從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教育資源。此外,全球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也得到重視,所占比例分別為7.5%、5.9%,說明新教材注重學生視角的多元和眼界的開闊。在16個“綜合探究課”中,全球意識也位居前列,所占比例為12.5%,與學生終身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就業(yè)觀”“參與意識”“競爭意識”“終身學習”“理想信念”也都在新教材中得到了相應的體現(xiàn)。由此可以看出,高中政治課新教材在內容選擇上更加注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重視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的本領,這都體現(xiàn)了學生本位的價值選擇。
2.新課改對教學方法的變革貫穿著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標志著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于教學方法,可以從關于“教學過程”和“學習方式”的規(guī)定中找到相應的依據(jù)。《綱要》指導下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注重學生自身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綱要》對“教學過程”及“學習方式”的規(guī)定表明,新課改以建構主義、現(xiàn)代人本主義理論為支撐,重視學生的價值,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興趣等非理性因素,師生之間形成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要把學生看成是“主體性的人、發(fā)展性的人、完整性的人、個性化的人”。由此,新課改必然要求教師積極探索適合學生本位價值取向的教學方法。
新課改蘊育新的理念,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教學方法。目前,新課改已實施了12年,關于其效果,相關調研評估結果顯示:“教師對課程改革有比較穩(wěn)定的、較高的認同感”,“參與者實現(xiàn)了觀念轉變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近年來,在建構主義、現(xiàn)代人本主義理論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下,合作學習法、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發(fā)現(xiàn)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方興未艾。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具體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從其基本步驟中可以看出多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是明確的。例如,問題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發(fā)現(xiàn)教學法同屬“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實施的基本步驟包括“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選擇與確定問題——討論與提出假設——實踐與尋求結果——驗證與得出結論”五個環(huán)節(jié)。從這些基本步驟可以看出這些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以“學生本位”的課程理念,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重視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表達、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加快了教育現(xiàn)代化的進程?!叭藗冊诮逃F(xiàn)代化的探索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在改革中所持的價值觀念合理與否”。中學政治課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去,其價值觀念的科學性、先進性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因此,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我們必須公平對待學生,關注各類學生的發(fā)展,準確定位目標,重視學生成長的狀態(tài)。
1.公平對待學生,關注各類學生的發(fā)展
新課改倡導的新理念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既是學生本位價值取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學政治課學生本位價值取向的實踐方略。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提供給不同學生互動的機會、互動對象的選擇、互動方式的采用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公平。教師通常習慣于向成績優(yōu)異、班干部同學互動,且對他們的表現(xiàn)傾向于熱情、耐心、民主和肯定。這種只關注少數(shù)學生發(fā)展的課堂顯然有悖于學生本位價值取向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師要與學生公平交往,在公平交往的過程中使學生對公平有切身的體會,在師生公平交往的過程中鍛煉能力、健全人格。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以鼓勵引導為主,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時機,恰如其分地對每一位學生的行為做出正面積極、切適性的評價。做到教學資源的分配利用及參與過程的公平。
2.準確定位目標,重視學生成長的狀態(tài)
教育部在“關于印發(fā)《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的通知”中指出:“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fā)展的觀念和人人成長的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由此可見,使我們的學生獲得成長成才,這是教育的目標和追求。從具體的目標來看,中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只是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領。因此,要善于讓學生在情感的激發(fā)下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要讓學生獲得完滿的生長,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部精神世界,喚醒學生個體的“需求”意識,使學生在理解欲望、探索沖動的激發(fā)下,既獲得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識,又有靈魂的啟迪,還有素質的拓展。從而促成學生達到真實、完整、自由的科學發(fā)展。如今,科學發(fā)展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學生本位的價值取向正是“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的現(xiàn)實展現(xiàn)??梢灶A見,學生本位價值取向必然會隨著教育實踐的探索而逐漸深入人心,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將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參考文獻:
[1] Flynn,N., 1996,’The United Kingdom’,in Flynn, Norman and Strehl, Franz (eds.), Public SectorManagement inEuprope. London/New York: Prentice Hall and Harvester Wheatsheaf,p.69.
[2] Efficiency Unit, The Next Steps,pp,3-5;Flynn, N.’The United Kingdom’, pp.69-70.
[3]汝信.社會科學新辭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401.
[4]徐玲.價值取向本質之探究[J].探索,2000,(2).
[5]張大均,郭成,余林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25.
[6]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1981:136.
[7]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94.
[8]胡德海.論教育的功能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2).
[9]張曉.回顧與思考:30年我國德育課程設置價值取向的變遷[J].教育導刊,2008,(12).
[10]李延平.學生本位發(fā)展是21世紀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英國教育管理中學生本位發(fā)展研究[J].東疆學刊,2000,(3).
[11]張向眾.美國的學生評價改革趨向:學生本位評價[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6).
[12]王婷.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特點—與現(xiàn)行政治教材比較[J].教育科學研究,2008,(2).
[13]肖強,馬云鵬.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為例[J].教育科學,2009( 1).
[14]教育部.基礎教育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1.
[15]崔岐恩,錢海娟等.建構主義:新課程改革的靈魂[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
[16]馬云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進程、特征分析與推進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4).
[17]朱春奎,劉寧雯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的價值結構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1,(5).
(編輯:趙悅)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7-0113-03
作者簡介:吳永江,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