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典兵(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徐州221008)
?
論高校教學理念的概念、特點及形成
張典兵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徐州221008)
[摘 要]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體現(xiàn)了其對教學究竟是什么和教學到底能夠做什么的理性思考,反映了其對教學應然、理想狀態(tài)的追求與向往。高校教學理念具有超越性、發(fā)展性、穩(wěn)定性、個體性、多樣性和實踐性等鮮明特點,其形成過程基本經(jīng)歷了愿望、理解、內化、信念、運用和反思等階段。
[關鍵詞]高校教師 教學理念 特點 形成過程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15
在高校所承擔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等諸多職能中,人才培養(yǎng)是其本體性的、居于核心地位的職能。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最終達成,離不開各學科教師的具體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任務的順利實現(xiàn)。而高校教師教學行為合規(guī)與否、教學能力的高低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內蘊的教學理念的深層支撐。如果高校教師擁有正確先進的教學理念,其教學實踐活動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和靈魂,就能引領其走向教學成功;而一旦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出現(xiàn)了偏差,其教學行為就有可能走向誤區(qū),從而導致教學失敗。因此,厘清高校教學理念的概念,把握好高校教學理念的特點,探明高校教學理念的形成過程,對于高校教師教學行為的改善、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國學界對教學理念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始于本世紀之初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新課程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教學內容的編排、再到教學方式的設計,都與傳統(tǒng)課程有著根本的不同。教師要想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工作,首先必須轉變教學思想和觀念。其后,教學理念研究逐漸從基礎教育領域進入到高等教育領域。從已有教學理念的研究成果來看,其概念界定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有學者從教學理性認識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教學理念是從先進的教學理論中演繹出來的有關教學活動的理性認識,是“教學應該怎樣、為什么需要如此”的理想化認識,體現(xiàn)了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價值期待及理想追求[1]。有學者從現(xiàn)實與超越的視角指出,教學理念不僅包括教師對教學問題的現(xiàn)實性認識,也包括教師對教學問題的前瞻性價值判斷與結果選擇[2]。有學者主張從教學規(guī)律的角度解讀教學理念,指出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與學習活動內在規(guī)律的認識,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看法以及所持有的基本態(tài)度與觀念[3]。有學者從大學教師的維度指出,教學理念是指大學教師頭腦中觀念性地存在著的,關于學科教學和學生智慧發(fā)展等方面理論與信念的綜合體,是指導教師教學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4]。有學者從融合與統(tǒng)一的視角指出,教學理念就是教學理念和教學理想的一種融合,是主觀和客觀的一種融合,是認識和信念的一種融合,是思想和行為的一種融合,是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一種融合[5]。有學者則從教學思維和教學價值觀的角度出發(fā),指出教學理念是關于教學的根本看法與思想,是教師對教學問題進行思維所獲得的結果[6]。綜上所述,學者們對教學理念概念的解讀和界定,雖然存在著認識視角和側重點的不同,但也反映了一些共同特點,即都主張把教學理念理解為教師對教學所作出的主觀認識和價值判斷,是教師對教學所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與信念、期待與追求,是教師對教學所持有的思想與觀念。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教學理念是高校教師在長期教學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反思基礎上創(chuàng)造生成的、對教學活動價值及其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和判斷。從本質上來說,教學理念體現(xiàn)了高校教師對“教學究竟是什么”以及“教學到底能夠做什么”的理性思考,深刻反映了教師對教學的應然狀態(tài)以及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的憧憬和向往,因而表現(xiàn)為一種指向教學實踐活動未來的精神范式和理性品格。高校教學理念不同于教學觀念,教學觀念或者是以“非系統(tǒng)化”的方式呈現(xiàn)關于教學實踐的感性認識,或者是以“意識形態(tài)”的方式呈現(xiàn)關于教學實踐的理性認識,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色彩。高校教學理念也不同于教學理想,教學理想是教師對未來教學實踐發(fā)展趨勢的把握、想象和憧憬,它不僅具有鮮明的情感性特點,而且具有極為突出的信念性特征。高校教學理念處于教學觀念和教學理想的聯(lián)結點與關鍵點的位置:較之于教學觀念,它往往弱化了現(xiàn)實性而更具信念性;較之于教學理想,它往往弱化了信念性而更具現(xiàn)實性。教學理念在高校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發(fā)揮著方向性和主導性的價值作用,是更新教師教學行為的先導和靈魂。教學理念滲透和融入于高校教師的教學過程之中,不僅影響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對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對教學進程的調控,而且也影響著高校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及其對教學認知、情感和行為的投入程度,因而是高校教師教學成功的最深層支撐力量。
教學理念作為一把標尺,對高校教師的教學實踐加以評判和衡量,使高校教師知道教學過程中“何者能為”和“何者不能為”;教學理念作為一種思想意識,能夠超越高校教師個體思想與精神的存在,使其教學具有了群體性意志的支撐;教學理念作為一種理性力量,使高校教師以某種特定而有效的方式調控教學活動,制約著高校教師教學的流程及水平。由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校教學理念的特點展開分析。
(一)教學理念的超越性
高校教學作為一種“人為的”、 “為人的”和“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根本旨歸是指向未來的,是為未來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高校教學活動未來指向性的這一根本特點,必然要求教學理念不能只停留于對教學實然狀態(tài)的分析與反映,而是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活動應然狀態(tài)加以思考和判斷。也就是說,高校教學理念既要立足于教學現(xiàn)實和反映教學現(xiàn)實,又要超越教學現(xiàn)實、規(guī)劃未來教學和描繪教學理想,因而具有突出的超越性特征。
(二)教學理念的發(fā)展性
影響高校教師教學理念形成的因素十分復雜,既有來自于科技進步、時代變遷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因素,也有來自于高等教育理論發(fā)展和教學實踐變革的因素,當然還有來自于高校教師的教育哲學、教學價值觀、教學需要和成就動機的因素。這就決定了高校教學理念決不是什么先驗之物,也不是自發(fā)形成的,更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上述多種因素的發(fā)展變化而經(jīng)常處于更新與轉變之中的。發(fā)展和變化不僅是事物的普遍屬性,也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高校教師教學理念正因為具有了發(fā)展性特征,才更能彰顯其所具有的時代氣息和生命活力。
(三)教學理念的穩(wěn)定性
一致性檢驗:λmax=(1.67×0.600)+(5×0.200)+(5×0.200)=3.002, CI1=0.001,則CR1=0.0017<0.1,表明該判斷矩陣的計算結果通過一致性檢驗。
高校教學理念一經(jīng)形成,就會自覺發(fā)揮其對教學實踐的積極指導價值,就會促使高校教師理解、體驗、積累和形成良好的教學經(jīng)驗,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獲得強烈的教學幸福感與深刻的教學成就體驗,并會使教師更加堅信自身所具有的教學理念的正確性和先進性,從而形成和確立從事教學活動的堅定信念。信念是高校教師理性認識與意志品質緊密結合的產物。教學理念一旦轉化為高校教師的教學信念,就具有了良好的穩(wěn)定性特征,使教師在任何教學情境下都會自覺地以教學理念支配其自身的教學行為。
(四)教學理念的個體性
任何高校教學理念的生成,都需要澄清以下三個基本問題:理想的教學應該達成什么樣的結果、理想的教學活動的過程是什么、采用何種概念和術語對教學理念加以表達。教學實踐活動中,任何一個高校教師都必須對上述基本問題進行求索和回答,當然由于高校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經(jīng)驗的差異,他們的求索和回答不可能千篇一律,而總是表現(xiàn)出強烈的個性化色彩。也就是說,高校教學理念無論是處于萌芽和孕育階段,還是處于創(chuàng)造和形成階段,都深深地打上了鮮明的高校教師的個性化“烙印”,具有極為突出的個體性特征。
(五)教學理念的多樣性
由于受文化傳統(tǒng)、教學哲學觀和教學價值觀的影響,高校教學理念在表現(xiàn)出個體性特征的同時,也展現(xiàn)出多樣性和多層次化的特征。如基于高校教學與人的關系的價值判斷,形成了人本教學理念、主體教學理念等;基于“主體間性”哲學的思考,形成了交往教學理念、對話教學理念、理解教學理念等;基于對人的生命的關注,形成了生命教學理念、體驗教學理念、生態(tài)教學理念等。高校教學理念的多樣性,為高校教師的教學實踐帶來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思想觀念,這將十分有助于其尋找和確定通向教學成功的便捷之路。
(六)教學理念的實踐性
如果從來源上看,高校教學理念的實踐性并不是教學理論研究者標新立異的結果,而是針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突出且必須解決的具體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教學理念無論它最初的設計和預想多么的科學先進,都必然來自于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并依據(jù)教學實踐的積極變化而存在。不僅如此,教學理念深刻地反映了高校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價值判斷和理想追求,因而具有強烈的實踐價值取向——唯有回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充分彰顯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否則,高校教學理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現(xiàn)實依據(jù)。
對高校教學理念的內涵意蘊與本質特征進行理論分析雖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卻不是本文的根本目的。只有探明教學理念的形成過程,促使高校教師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創(chuàng)造性地生成,并切實轉化為他們正確高效的教學行為,教學理念的研究才具有價值。從教學實踐來看,高校教學理念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形成過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基本階段。
(一)教學理念的愿望產生階段
教學理念形成的基本邏輯起點,在于高校教師積極改造教學實踐、提升教學質量的強烈愿望。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現(xiàn)有的教學實踐不能更好地滿足高校教師對教學的實際需要。高校教師一旦具有了改造教學實踐的良好態(tài)度和內在動機,他們就會對教學理論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主學習的傾向和行動就會變得積極而自覺,就會充分調動其教學理念形成的主觀能動性。相反,如果高校教師滿足于自身的教學現(xiàn)狀,或者不敢直面教學挑戰(zhàn),那他就不會產生改造教學實踐的愿望和動機,就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教學理論學習和業(yè)務進修,教學理念的轉變和形成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二)教學理念的理解階段
高校教師改造教學實踐的愿望一旦得以激發(fā),就會表現(xiàn)出對教學理念的心神向往,教學理念的形成就會進入到理解階段。有學者認為,教師對教學理念的理解,只有經(jīng)過“從經(jīng)驗理性向理論理性的轉化,才算真正理解了新的教學理念”[7]。所謂經(jīng)驗理性,是指一種較為低級的理性認識,它雖然能使高校教師對教學理念知其然,但卻不能使他們知其所以然,不能使他們明晰教學理念發(fā)揮作用以及產生變化的條件。所謂理論理性,則是一種較為高級的理性認識,它高于經(jīng)驗理性,遠離了直觀的經(jīng)驗,因而具有較高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在理論理性階段,高校教師對教學理念的理解并不是僅僅拘泥于某一層次或側面,而是能以更加普遍和深刻的形式對之展開深入探究,因而更能幫助高校教師確認教學理念的本真。
(三)教學理念的內化階段
所謂教學理念的內化,是指高校教師把已經(jīng)理解了的教學理念納入到自身已有的理念體系之中,并以之為基礎建構新的教學理念的過程。在教學理念的內化階段,高校教師要善于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使原有的陳腐落后教學理念得以弱化,也就是要知道自身舊有的教學理念是什么、有哪些。然后,當其以顯性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時,高校教師就需要用正確先進的教學理念對之加以反思和修正。當新舊教學理念相遇時,必然會產生矛盾和沖突,高校教師要適時對新舊教學理念進行分析和整合,促使二者進行對話與聯(lián)接,在對舊的教學理念進行揚棄的基礎上,形成嶄新的教學理念。高校教師教學理念的內化過程不僅是—個學習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是教學理念自主更新和建構的過程。
(四)教學理念的信念化階段
教學理念的信念化階段是指高校教師新的教學理念完全融入于自身的生命和思想感情之中,成為自身教學認知結構的核心,成為一種精神品格。此時,教學理念已經(jīng)轉化成高校教師的教學信念,表現(xiàn)出一種無比巨大的力量,它不僅能夠激發(fā)起其教學責任感和自豪感,而且也能促使他們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智慧,同時還能促使他們對自我教學行為進行檢視和評價,實現(xiàn)教學行為由不合理向合理的積極轉化。即便是在多元教學價值觀念產生某些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高校教師內在的教學信念也不會動搖,并且能夠為排除教學改革與發(fā)展過程中的困難和阻力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五)教學理念的運用階段
高校教師對教學理念的運用,主要反映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等三個方面。在教學內容方面,既要符合課程標準,又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既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又要有利于學生探究;既要考慮本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結構性,又要關注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性。在教學形式方面,除了重視班級授課制這一基本組織形式外,還應采用小組教學、差異化教學等更具活力的形式;除了堅持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外,更要提倡對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等模式的運用,以便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手段方面,要在強調傳統(tǒng)教學手段重要價值的基礎上,大力推動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實現(xiàn)學科課程和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促進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以及教師和學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與轉變。通過上述具體運用,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就真正實現(xiàn)了與教學實踐的有效對接。
(六)教學理念的反思階段
高校教師對教學理念的運用,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困惑,因此,高校教師需要及時對教學實踐展開深入的批判性反思。高校教師教學反思的路徑和方法有多種??梢酝ㄟ^撰寫教學后記和反思日記等形式進行自我反思,即教師要經(jīng)常反省自問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不相符,那又是何種因素造成的,進而對自身的教學活動形成有價值的系統(tǒng)反思。也可以通過教師相互之間的聽評課等形式進行教學反思。對優(yōu)秀教師的聽評課既能在教材處理、知識講解、課堂調控、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風格等方面獲得有益經(jīng)驗,又能通過與自身課堂教學的對照比較發(fā)現(xiàn)缺點和不足。這些都十分有利于高校教師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提高。
參考文獻:
[1]段作章.教學理念的內涵與特點探析[J].教育導刊,2011(11):15-17.
[2]王傳金,謝利民.教學觀念研究:何去何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7):52-55.
[3]孫亞玲,傅淳.教學理念辨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4):133-134.
[4]趙國棟.大學教學理念的形成及理論分析[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7-11.
[5]彭鋼.支配與控制: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J].上海教育科研,2002(11):20-25.
[6]楊啟亮.轉變教學觀念的問題與思考[J].教育科學,2000(2):17-20.
[7]王傳金.論教師教學觀念轉變的基本過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9):47-48.
(責任編輯:劉新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4-0067-04
[收稿日期]2015-05-11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國家一般課題“我國應用技術型高校制度設計與實踐研究” (項目編號:BIA140103);徐州工程學院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教學理念的意義建構及實踐路向研究”(項目編號:YGJ1402)。
[作者簡介]張典兵 (1966-),男,山東鄆城人,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On the Teaching Idea's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Dianbing
(Xuzhou Engineering 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The teacher's teaching ide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lects his or her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what is the teaching and what can him or her do,it also reflects his or her ideal pursuit of what state of teaching ought to be.The teacher's teaching ide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cendence,development,stability,individuality,diversity and practical,its development has six stages:desire,understanding,internalization,faith,using and reflection.
Key words: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idea;characteristic;forming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