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萍
?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文言文閱讀鑒賞
○郭秀萍
摘 要:隨著優(yōu)質均衡教育的不斷推進,隨著信息技術教學設施的不斷優(yōu)化,基礎教育的課堂變得日趨先進起來。人們在新課堂教學中越發(fā)思考起相關的適應性,本文從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文言文閱讀鑒賞的思考,有著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關鍵詞:信息技術 文言文閱鑒賞 策略思考
當今教育已不同以往的教育,教育設施日趨先進,課堂教學變得越發(fā)活躍,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得以相應的提高。作為語文老師,語文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融合,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促進作用,并非就是那樣的能夠順水推舟,需要做出比較認真的思考?,F(xiàn)將自身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文言文閱讀鑒賞的思考和實踐拙于筆端,權且一線教師的拋磚引玉。
我們必須承認,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一般還只是十四五歲,他們的閱歷淺薄,他們的社會生活經驗貧乏,尤其是古代優(yōu)秀文化他們是知之甚少的。雖然他們欣賞過一定時段的古代戲劇片,雖然他們也閱讀過相關的古詩文,但古之文學卻是一條浩瀚的大海,他們也未曾能夠去領略到一切。目之所及的也僅僅就是完全意義上的皮毛,要想讓學生能夠比較深刻意義上感悟文言文,應當說其難度還是本質意義上存在著的。如果僅憑著一本書和一支筆,讓學生去感悟文言文也不就是完全的不可能,那是需要費神、費力的。所以,從相關意義上講,如果我們能夠比較理想地應用信息技術,那就可以給學生的文言文鑒賞帶來極大的便捷。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注意應用現(xiàn)代技術將文言文的相關情節(jié)制作成能夠讓學生喜聞樂見的課件,供學生在學習前乃至就是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欣賞,其閱讀感悟的啟迪意義是完全存在著的。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木蘭詩》,這是一首漢樂府時期的詩歌,所描寫的是我國古代一位女民族英雄的形象。木蘭是一個劃時代的女民族英雄,在她的身上不僅僅體現(xiàn)出一種壯烈形象的美,而且體現(xiàn)出一種柔情形象的美。教學時將相關木蘭的古裝戲劇的片段剪輯下來,并制作起軟件,再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xiàn)木蘭十年沙場的英雄壯舉,再現(xiàn)木蘭“開我東客門,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的歡樂情景。一個個學生便相當便捷地感悟出諸多美好的形象,而不僅僅就局限于壯烈形象的感悟。
我們應當感到,飛速發(fā)展的形勢已不允許我們在語文教學學生的閱讀感悟中去做那些少慢差費的事情?;A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我們帶來嶄新的教育理念除去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外,還包含著課堂教學的有效甚至就是一定意義上的高效。如何去達成課堂教學有效和高效的目的?學生的學習勁頭已經就是那樣的飽和狀態(tài),已經沒有多少潛力可挖。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學生充分的讀是必需的,沒有比較足夠的讀,學生的感悟當是完全意義上的不可能。對此,可以引起我們進行思考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加大課堂容量,是促進文言文閱讀鑒賞高效率的比較便捷的通道。譬如,學生在閱讀感悟文言文時,就是解決了學生對文言文實詞、虛詞乃至句式方面的問題,而學生對作者和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一無所知,那學生還是不能形成正確感悟的。因此,在教學時多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知人論世的相關資源。學生對文言文閱讀鑒賞的效率就會很高。譬如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了形成學生的正確感悟,為了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基礎上形成比較快捷的感悟,教學時,利用幻燈片不時地去投影杜甫的《書憤》,再去變化投影陸游的《蜀相》,還去投影《紅樓夢》中對諸葛亮的贊譽,又讓文人騷客對三表的肯定出現(xiàn)在電子白板上。學生便比較順利地感悟出《出師表》的文學價值和政治價值。
語文教學,需要我們能夠讓學生在運用祖國語言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吸收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化,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當今社會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是高度發(fā)展的社會,是極具活力的社會,是充滿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社會。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相當高的,未來缺失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就相當于當今社會的文盲。作為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尤其重要,而且也應當首當其沖。從教育教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是任何學科課程都可以去激發(fā)和激活的,就我們語文教學,入選于教材文本的篇篇目目都可以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也都可以去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因為它們都是一座座美甲勝天的富礦。如果我們能夠應用信息技術將一座座美甲勝天的富礦與我們新發(fā)展的時代比接起來,與我們的未來去比接起來,那我們的教學課堂則會比較理想地充滿著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對此,從文言文的教學角度,能夠實現(xiàn)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也應當去努力做到利用信息技術將文言文與當今時代鏈接起來。不少的文言文中有著許許多多關注民脂民膏的作品,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作為一代文學名人而且又是充滿失落感的官吏能有這樣的思想境界實屬罕見,可以說是當今為官者的楷模。教學這樣的作品,除去讓學生能夠對語言文字以及所表達的情懷有一定的感悟外,還應當去比較理想地與時代比接起來,讓學生也能夠產生創(chuàng)新性的感悟。如在教學時,運用課件去呈現(xiàn)相關人民公仆的光輝形象,如60年代的焦裕祿,上世紀末的孔繁森。還讓學生去觀看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視頻,學生看到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溫家寶第一時間趕到地震現(xiàn)場,慰問受災群眾,送去黨和國家的溫暖。作為我們,則應當像柳宗元這樣,對窮苦人給以關注,尤其應當給以關愛。特別是天災人禍是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料到的,那就更應當關注自然災害所滋生的特殊困難群體,讓他們能夠跟上時代生活的節(jié)拍。
在對信息技術應用于文言文的教學上,這樣的研究還僅是偏重于內容層面,還沒有能夠做到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今后的教學中將不懈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形成信息技術條件下文言文教學的活力將會為期不遠。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友芬.淺談信息技術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年,第2期。
[3]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長沙:岳麓書社,2007.
(郭秀萍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開明中學 2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