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荔,李寶艷
(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350002)
?
論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
林佳荔,李寶艷
(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350002)
早期中國共產黨從當時的革命形勢出發(fā),對我國的俗文化進行改造。此次改造以宗教迷信、封建倫理、風俗習慣為對象,在分辨優(yōu)劣的基礎上對俗文化進行去劣存優(yōu),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取得國民大革命的勝利貢獻了力量。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也為當代中國共產黨正確處理俗文化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與啟示。
早期中國共產黨;俗文化;傳統(tǒng)文化
“俗文化,是由普通群眾乃至下層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擁有和享用的比較粗糙、比較直觀、比較素樸、比較真實、比較富于情景和感性色彩,并具有相當?shù)牡胤叫?、非?guī)范性、無序性和社會心理性的文化成果”[1]。俗文化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結合得最為緊密。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既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揚棄,也是喚醒民眾、促進當時社會生產發(fā)展的需要,對當代民間民俗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一,是喚醒民眾投身民主革命的需要。在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宗族是具有“為政”能力的組織,它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積極配合反革命行動,絞殺革命力量,反對、禁止族人參加革命。在我國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中雖有尊老愛幼、謙卑禮讓等之精華,但也不乏阻礙人民思想解放之糟粕,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與女性有關。在我國封建社會里,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統(tǒng)治階級把束縛、禁錮女性作為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手段。自1921年7月起,中國共產黨就把徹底解放女性與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無產階級的徹底解放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第二,是解放民眾、改變國民思想的需要。宗教與中國共產黨所奉行的唯物主義是相悖的,宗族大家長對人民人身自由的控制與中國共產黨實現(xiàn)全人類解放的最高革命綱領是背道而馳的,這也是早期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前期就開始打擊宗教迷信活動的根本原因。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明確指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盵2]31破除封建陳規(guī)陋俗,不僅有助于國民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與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對革命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首先,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對于喚醒民眾的愛國心與民族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對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傳承有助于壯大革命隊伍,鼓舞革命士氣;最后,樹立勤儉節(jié)約、嚴于律己之榜樣對于糾正鋪張浪費和尚奢之風具有極大作用。當時社會上盛行尚奢之風,這種不良之風既敗壞了社會風氣,又增加了群眾負擔,更有可能使官僚思想滲入黨內,使先進知識分子沉迷吃喝玩樂而喪失革命斗志。因此,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的俗文化延綿數(shù)千載,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早期中國共產黨在對其傳承與改造時,盡可能地對俗文化仔細分辨,既不對其全盤肯定,亦不對其全盤否定。當時的中國面臨亡國的危險,但部分國民仍沉于“酣眠”,因而早期中國共產黨必須用優(yōu)秀俗文化喚醒民眾的愛國熱情,革除劣性俗文化對民眾的腐蝕。
(一)引導民眾形成正確的宗教觀,發(fā)起非基督教運動
首先,加強反封建迷信教育,團結信教群眾。宗教信仰自由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又可以使黨民關系變得融洽與和諧。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不久便意識到了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性,因此,通過開展反封建迷信教育,使民眾認識到封建迷信的本質和所起的不良作用,而非使用強硬手段迫使民眾丟棄宗教信仰。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道:“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盵2]331927年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糾正農民無組織行動》也指出:“對于宗教尚且必須以信仰自由為原則,而由國共兩黨黨部去耐心解釋宣傳?!梢詻]收廟產,而不可以強迫搗毀其神像祖宗牌等?!盵3]早期中國共產黨已經(jīng)初步提出團結信教群眾的主張。在當時的中國,信教人員占人口的絕大部分,是一股相當重要的力量,但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信教人員的團結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主要團結信教中的下層勞動人民,而對于團結宗教界的上層人士,還缺乏充分的認識。
其次,早期中國共產黨通過發(fā)起非基督教運動,揭露了帝國主義利用宗教瓜分中國的野心與罪行。當時帝國主義企圖利用基督教掀起“以十字架征服中國”的傳教運動,這種傳教方式是為了保證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及壓榨中國人民的基礎能夠更加牢固。中下層勞動人民既是革命的主力軍,也是易受蒙蔽的群體,要使革命取得勝利,就要領導民眾反帝反封建。非基督教運動是一次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理性思維和批判,它使人民群眾進一步認清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免受外來文化的蒙蔽和帝國主義的壓迫。早期中國共產黨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打擊宗教宗族勢力的主張,初步制定了沒收宗教宗族勢力所占土地的政策。1927年中共五大通過的《土地問題決議案》指出:“然寺廟、祠堂等所屬之地,占有耕地之數(shù)目,亦實有可觀?!薄皼]收一切所謂公有的田地以及祠堂、學校、寺廟、外國教堂及農業(yè)公司的土地,交諸耕種的農民,此等沒收的土地之管理,應付諸土地委員會?!盵4]166
(二)引導人民形成正確的倫理觀,打擊宗族勢力
首先,通過組織和建立農民協(xié)會,增強了農民的權利意識,提高了農民的經(jīng)濟地位。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曾經(jīng)指出:“農會勢盛地方,族長及祠款經(jīng)管人不敢再壓迫族下子孫,不敢再侵蝕祠款?!盵2]31早期中國共產黨運用階級分析法分析了中國革命最主要的同盟軍是農民,使得農民對自身的階級屬性有了正確的認識,進而促使他們自覺地加入到革命運動當中去。
其次,通過沒收宗族公共財產,割斷了宗族勢力內部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中共六大頒布的《土地問題決議案》,第一次剝奪了宗長或族長對祠堂、田地財產的管理權,改變了祠堂的功能,如變祠堂為學堂等。通過對宗族祠堂功能的改造,也使宗族人員在情感與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得以淡化。這種做法不僅削弱了原本具有“為政”能力的宗族族長及豪族紳士的勢力,而且使宗族族長失去了利用宗族權力控制族人的優(yōu)勢。
最后,認識到了解放婦女的重要性,發(fā)起婦女解放運動。早期中國共產黨首先從壓制女性、束縛女性的陳規(guī)陋俗入手,通過改造封建陋俗,將新思想灌輸?shù)脚孕闹?,培養(yǎng)新女性,把束縛在封建家庭中的婦女解放出來,鼓勵婦女參加各種社會改造運動。例如,鼓勵婦女參加生產勞動,使得婦女擁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將男女平等的思想貫穿于經(jīng)濟、思想、文化、生活中。唯有采用此種方式,才能徹底被摧毀封建陋俗得以生存的社會基礎。
(三)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習俗觀,革除封建舊習俗
首先,革除陳規(guī)陋俗,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習俗觀。纏足等畸形習俗是封建社會畸形、變態(tài)的審美觀造成的,更是將女性牢牢鎖于家庭中的枷鎖。封建統(tǒng)治階級把將女性束縛在封建家庭中作為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我國女性約占全國半數(shù)人口,束縛住女性就等于禁錮了全國一半的人口。我國成年女性與成年男性結婚后組成家庭,從此就與男性聯(lián)系在一起了,但是這種婚姻關系并非平等的關系,而是女性成了男性的附庸,因此將女性禁錮在家庭中,會使整個社會秩序變得更為穩(wěn)定。解放女性,必須從解放女性的身體開始。自大革命時期起,中國共產黨就堅持把禁止女性纏足作為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倡導打破封建陋習,化繁為簡,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反對買賣女婢、禁養(yǎng)童養(yǎng)媳、鼓勵女子接受教育等。通過改造封建陋俗,改變了民眾的思維定勢,從根本上清除了封建社會的舊禮教和舊觀念,同時也為婦女能夠更好地參加革命,擁有平等參與國家管理以及社會事務的權利奠定了基礎。
其次,進行科學教育、著書,喚醒民眾的愛國心。早期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科學教育、著書等各種方式,開拓國人視野,以文字形式喚醒民眾于“病態(tài)”“疲態(tài)”之中,使民眾拋棄舊俗。尤其通過語言文字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令國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激起廣大民眾的革命熱情,也在中國共產黨初創(chuàng)時期壯大了革命隊伍。例如,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為了開展黨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創(chuàng)辦了《工人周刊》,魯迅曾著《吶喊》文集等,他們都把傳播新思想作為抨擊舊世界、振奮民眾精神的強大武器。
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為大革命的勝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日后中國共產黨突破反革命圍剿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奠定了基礎。最為重要的是,加深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與信任,改變了當時被動的革命局面。
(一)人民獲得身心解放,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與信任
早期中國共產黨已經(jīng)意識到人民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的重要性,并且在實踐中加以倡導,這有益于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早期中國共產黨主張打擊宗族核心人物,使宗族核心人物無法束縛族人的人身自由,這不僅使革命思想得到了快速傳播,而且加深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與信任,為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jù)地提供了良好條件。同時,早期中國共產黨極力反對鋪張浪費、婦女纏足等陋俗,不僅把反對鋪張浪費省下的錢用于革命和生產,而且在革命隊伍中形成了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于舊風俗、舊習慣的改造,目的是為了配合革命形勢之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投身到革命斗爭中,使中國共產黨不再孤軍奮戰(zhàn)。
早期中國共產黨并未把宗教信仰自由列入黨的綱領,也未把宗教信仰自由看得與其他自由同等重要。1925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擴大會議頒布的《告農民書》就明確規(guī)定:“凡不耕地之地東,重利放債者,不耕地之宗教家如神甫牧師僧道尼巫等,均不得為會員。”[5]515把宗教教職人員和上層信教人士排除在農民協(xié)會之外,不允許他們加入農民協(xié)會,這是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
(二)提高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使革命隊伍得到發(fā)展和壯大
在改造宗教迷信方面,中國共產黨所采取的沒收宗教土地之舉,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從中共五大通過的《土地問題議決案》中可以看到,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已將沒收宗教土地作為土地革命的一個部分,這次沒收宗教土地是強制性的。這一政策在當時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農民千百年來渴求土地的美好愿望。把沒收教會的財產用于革命事業(yè),為大革命的勝利提供了物質上的幫助。對于宗族族長的族產族田的沒收與重新分配,不僅有助于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壯大革命隊伍,而且也解決了不少農村地區(qū)地權高度集中的問題。
非基督教運動極大地調動了全民的革命積極性,甚至連基督徒亦有參加?;酵郊尤敫锩犖橛兄谌蘸笾袊伯a黨對宗教的理性認識與判斷。但在這次非基督教運動中,早期中國共產黨對外國傳教士以及基督教教會采取的是簡單排斥的態(tài)度,將基督教與帝國主義完全等同起來,沒有將二者區(qū)分開來,只是一味地驅趕傳教士,打擊基督教。
(三)女性走上歷史舞臺,獲得覺醒與成長
如果說19世紀開展的聲勢浩大的不纏足運動在我國城市中基本上結束了女性纏足的歷史的話,那么早期中國共產黨所發(fā)動的不纏足運動則在農村地區(qū)改掉了女性裹小腳的陋習。不纏足運動之后,20世紀20年代的剪發(fā)運動也隨之興起。剪發(fā)運動將女性從傳統(tǒng)的“蓄發(fā)”觀念中解放出來,女性在留短發(fā)后就開始了新的生活。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也不再是僅僅作為為傳宗接代而存在的個體,而是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存在。女性在得到身體和精神上的解放后,她們都踴躍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1924年共產黨員向警予就參與了上海閘北絲廠和南洋煙廠的大罷工的計劃工作,并領導了大罷工運動。
中共三大通過的《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案》提出:“一般的婦女運動如女權運動、參政運動、廢娼運動等,亦甚重要?!军h女黨員應隨時隨地指導并聯(lián)合這種種運動,口號應是‘全國婦女運動的大聯(lián)合’、‘打破奴隸女子的舊禮教’、‘男女教育平等’……這些口號之外,還應加入‘打倒軍閥’、‘打倒外國帝國主義’兩個國民革命運動的口號,以引導占國民半數(shù)的女子參加國民革命運動?!盵5]154-155這時的女性通過參加革命,并接受先進思想的洗禮,就把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與中國革命的前途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了。
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既取得了豐碩成果,亦有不足之處,這對當代中國共產黨繼承與改造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啟發(fā)。
(一)實事求是是傳承與改造俗文化的重要原則
首先,當代中國共產黨對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應從實際出發(fā)。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是從我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出發(fā)的,這是早期共產黨傳承與改造俗文化取得良好的成效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中國共產黨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開展了非基督教運動,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與基督教教徒進行了接觸,并對信教群眾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之后所得到的資料就成了早期中國共產黨制定宗教政策的重要依據(jù)。當代中國共產黨更應當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例如可在官方微博、微信上發(fā)布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民眾的真實想法,也可派人進行實地隨機調查。
其次,當代中國共產黨傳承與改造俗文化要與時俱進。當代中國共產黨應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狀況,適時傳承與改造俗文化,吸納符合現(xiàn)實生活需要的俗文化,摒棄不符合現(xiàn)實生活需要的俗文化,要在實踐中檢驗對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是否成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當代中國共產黨應賦予俗文化以新的內容,淘汰落后的俗文化,如對于傳播和宣揚邪教、迷信等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非法組織,必須堅決取締。
(二)對俗文化傳承與改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當代中國共產黨在對俗文化進行傳承與改造時,應意識到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立足長遠,對在俗文化傳承與改造過程中遇到的阻礙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對于宗教、倫理關系、風俗習慣等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的俗文化是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農業(y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形成的,絕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消失殆盡,它會以各種方式存留在社會生活中,因此我們要把握俗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其次,早期中國共產黨在改造俗文化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經(jīng)驗,并未全面聽取群眾的建議或意見。當代共產黨人對人們早已約定俗成的俗文化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可通過發(fā)起網(wǎng)絡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群眾的意愿,對于優(yōu)秀的俗文化加以弘揚,對于落后的俗文化要引導群眾循序漸進地對其改造,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三)農村地區(qū)是傳承與改造俗文化的重點地區(qū)
首先,當代中國共產黨要把在農村地區(qū)開展俗文化改造活動當作重點工作來抓。農民曾經(jīng)是中國革命最可靠的同盟軍。在當時的中國,農民占總人口數(shù)量最多,是當時革命的重要力量。而如今,解決“三農”問題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是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能否在農村地區(qū)成功改造俗文化,將直接影響“三農”問題的解決。
其次,傳承優(yōu)良的俗文化,有利于維持農村秩序,有利于為社會發(fā)展、農民的健康生活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更有利于鞏固倫理道德規(guī)范。保持農村良好的風俗習慣,豐富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促進社會和諧。例如,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仍然存留了與神鬼相關的迷信內容,這些內容在我國農村保存得最完整。就此方面,當代共產黨人應具體了解農民是如何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是否有危害農民身體健康的內容,了解需要改造的內容與范圍。2013年12月11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把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增加為法定節(jié)假日的做法,就體現(xiàn)了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與保護,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要重視俗文化的社會功能
首先,早期中國共產黨對于俗文化的傳承與改造的目的是將落后的社會意識變革為先進的社會意識,從而促進社會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中國正處于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舊的一切正在被逐漸打破,新的一切還未完全形成,此時,創(chuàng)立先進的社會意識就顯得十分重要。先進的社會意識的創(chuàng)立不僅能夠推動社會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而且能夠抑制舊的、落后的社會意識的滋長和蔓延。
其次,當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許多人在享受現(xiàn)代化建設成果的同時,仍守著陳舊的思想習俗,甚至亦有人對陳規(guī)陋俗的熱衷達到了近乎狂熱的地步。這不僅嚴重制約了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也不利于形成優(yōu)良的社會風氣。如現(xiàn)今社會中仍存在一些宗族之風,甚至導致發(fā)生了糾集宗族斗毆之事。在當代社會,不少民間婚喪仍習慣于大操大辦,不利于在群眾中樹立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的良好風氣,也使得群眾極易受到腐敗之風的侵蝕。當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時,應當格外重視傳承與改造俗文化,保持社會和諧、積極向上,反對大操大辦,堅決抵制封建迷信,保障人民群眾宗教信仰自由。在樹立文明新風的同時,要警惕陳腐的俗文化死灰復燃。
[1]胡瀟.論雅文化與俗文化[J].求索,1990(2):70-74.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75.
[4]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史:第2冊[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
[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 李 敬】
2016-03-0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3JDSZK0025)
林佳荔(1991—),女,福建福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
K25
A
2095-7726(2016)11-0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