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雯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
媒體評論“情感策略”的差異化與多元化
吳倩雯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媒體評論的情感敘事策略的差別,促進了主流媒體公共性的建構。本文以2015年5月“慶安槍擊案”為案例,通過分析媒體對此事件的評論,試圖分析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的評論對情感策略的運用。研究發(fā)現(xiàn),“情感”對媒體評論實踐公共性的影響,且媒體評論的情感策略對實踐公共性具有差異化,并與公眾輿論的情感形成多元化景象。
關鍵詞:媒體評論;情感;公共性;慶安槍擊案
媒體評論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話語,是實踐媒體公共性的重要路徑。媒體公共性是媒體具體、歷史的社會屬性,表現(xiàn)為媒體面對公眾、服務于公共利益、促進公共生活。[1]作為一種新聞文體,評論在意見多元的互聯(lián)網時代對媒體公共性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傳統(tǒng)主流媒體之間、傳統(tǒng)主流媒體與網絡媒體之間的繁榮推動了社會認知和社會思想的良性發(fā)展,有利于公民社會的成長。
“情感”并不僅僅是個體的私人體驗和心理過程,它也是政治、社會和文化建構的產物。從20世紀后半期發(fā)展起來的情感社會學來看,“情感”是一種社會的事實,即情感并不僅僅是私人事情,同時它的存在也是具備社會性的。情感社會學看來,聚集性和抗爭性是“情感”的兩大特征。所謂“聚集性”,是指“情感”有助于公眾之間的鏈接和共同體的形成;“抗爭性”,是指“情感”可能對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政治權力構成挑戰(zhàn)。
在中國現(xiàn)代“公眾”興起的過程中,情感扮演了重要角色。情感的聚集性對形成公眾輿論、助推事件的作用不可小覷。對于媒體而言,1990年之后也是中國傳媒產業(yè)、媒介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在這個背景下,一方面,大眾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常常借助“情感策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人們獲得“共同情感”的主要渠道也是大眾傳媒主導的“情感”溝通方式。
媒體的“情感”的話語策略有助于激活道德資源,從而“倒逼”事件的真相,這點體現(xiàn)了“情感”對于媒體實踐公共性的重要性。雖然“情感”的公共傳播有助于促進公眾共同體的形成,但由于“情感”的抗爭性,公眾的某些非理性情感可能會對整個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從這個程度講,媒體的情感話語策略影響公眾情感越來越突出。
2015年5月2日,黑龍江省慶安縣農民徐純合在慶安火車站內與執(zhí)勤民警發(fā)生沖突后,被民警槍擊身亡。慶安槍擊案發(fā)生后,由于民間和官方對現(xiàn)場的描述出現(xiàn)脫節(jié)的情況,有關事發(fā)現(xiàn)場的視頻遲遲沒有公布于眾,該事件在網上引發(fā)持續(xù)關注和熱議,推起一波又一波輿論高潮。隨著新華社各種媒體的介入,輿論沖擊不斷,網上輿情更是沸沸揚揚,這大概是慶安官方始料未及的。更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輿情轉移現(xiàn)象隨即發(fā)生,網友已將目光延伸至當?shù)毓賵龅母鞣N問題上,與槍擊案有關聯(lián)的當?shù)囟嗝賳T受到關注。官方的一再回避大眾對真相的質疑,并由此揭露了慶安官場貪腐問題。
近年來的各種網絡事件表明,很大程度上,公眾是帶著自己的“情感”建構公共輿論的。不論是當事人,還是媒體和公眾也都具有明顯的“情感”傾向。有別于新聞報道,媒體評論是致力于表達觀點意見的文體,其表達形式更為直接主觀,情感色彩也更為明顯。圍繞“慶安槍擊案”這一案例,本文主要探討媒體評論的主要情感是什么,如何將這些情感嵌入評論中。并在此基礎上,探析在新的輿論環(huán)境下,媒體評論的“情感”與公眾“情感”的關系。
(一)傳統(tǒng)媒體評論與網絡媒體評論“情感”的差異化特征
情感社會學研究的“情感”類型有許多種,“同情”、“怨恨”這兩種情感在當前中國的大眾媒體上更為常見。[2]
從所得文本看,傳統(tǒng)媒體的時評堅持專業(yè)性,做到了“情感分離”和“情感理性”,其傳播的情感基調也吻合公共性平臺的角色。在事實的基礎上,努力還原事件的真相,扮演公共平臺角色?!皯c安槍擊案”中,多數(shù)媒體評論的情感理性。以“質疑”為主,幾乎不存在“怨恨”及“同情”的情感。最初媒體的報道把這一事件當做普通的刑事案件,通過調查,《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傳統(tǒng)媒體的評論文本更多地向公眾呈現(xiàn)事件背景、描述調查狀況、指出問題所在,呼吁公眾理性看待事件,希望官方盡快還原真相。
與傳統(tǒng)媒體的評論不同,騰訊、搜狐等輿論影響力較大的網絡媒體的評論文本則更多帶有個人情感及個性化元素?!巴椤钡漠a生與人對正義、公平等價值的判斷有關,人們更容易同情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人,對新聞事件及當事人的態(tài)度以“同情”為主。不少門戶網站的時評注重描述徐純合的底層身份,關注其家庭命運,反映其受到了不公平對待。因此,受眾在了解了這些背景后更容易表現(xiàn)出“同情”的態(tài)度。
傳統(tǒng)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情感策略”敘事也有共同之處,即基于沖突式的框架敘事和個體指向群體的方式。
1.基于“二元式”情感敘事。媒介建構公眾情感的時候,帶有二元性的特征,即傾向于在“富人-窮人”、“強勢-弱勢”等二元框架內建構“情感”。媒體的情感策略有助于擴大媒體的批判性話語空間,“慶安槍擊案”具有明顯的階層沖突,一是警民沖突,二是官民沖突。媒體評論在文本上通過“二元式”的敘事策略,從矛盾切入,融入情感。例如,《南方都市報》社論《慶安車站槍案亟待還原真相》和搜狐評論《慶安槍擊事件,是什么讓人變得冷酷》一文,兩者指出了雙方的矛盾。
2.由個體指向社會群體。媒體評論的公共性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為對社會的關懷,“情感”的話語策略也提升到了社會層面。從文本看,媒體評論的批判性不僅指向徐純合及其家庭,到了事件后期,“同情”也越來越從個人層面指向社會層面,將問題歸因社會層面,涉及社會群體。強調“底層身份”、“弱勢群體”,引起社會大多數(shù)公眾的共鳴,是媒體喚起公眾“同情”的重要話語策略。
(二)媒體評論“情感”的多元化特征
通過話語交流,互聯(lián)網是極易引起情感共鳴的場所,稍微把控不好,就會走向情緒的極端,甚至對現(xiàn)實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網絡輿論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也是人們在話語互動中對情感動員的結果,網絡平臺上的各種話語互動促使人們主動選擇了各自認同的“情感”。
柯林斯在互動儀式理論體系中,提到了情感的起源以及情感對于互動的影響。他提出儀式是一種情感性能源,能夠滋生強大的情感性力量,儀式具有情感生成的作用,儀式創(chuàng)造了共同的情感和符號,并把情感能量作為交換過程中的一種資源,強調情感能量是最大的互動驅動力,個體總是最大化他們的情感能量。[3]
網絡媒體的互動儀式明顯強于傳統(tǒng)媒體,因而網絡媒體評論的“情感”更貼近社會情感。媒體的情感結構并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受到社會情感本身的影響,可以說,當前社會的情感基調與媒體的“情感”具有較大的同質性。網絡媒體的互動儀式明顯強于傳統(tǒng)媒體,因而網絡媒體評論的“情感”更貼近社會情感。
綜上所述,在情感話語策略方面,傳統(tǒng)媒體與門戶網站媒體的評論存在差異性。主流媒體的評論專業(yè)化,注重理性評析,保持客觀質疑的態(tài)度,話語與“情感”分離。門戶網站媒體的評論則更貼近公眾的情感,以“同情”、“不滿”、“質疑”為主。另外,通過“二元式”敘事、歸因社會層面敘事,媒體將“情感”嵌入評論,促進媒體公共性。正是因為媒體評論的差異化與多元化,公眾“情感”大體呈正面的趨勢,但是由于網絡媒體的自由性和互動性更強,門戶網站的媒體評論對公眾的情感影響較大,公共性效果較好。
媒體、網民等組成的公共輿論生態(tài)是復雜多變的,特別是由大眾力量主導的輿論生態(tài)情緒化特征越來越明顯。既然話語的核心力量在于“情感”, 那么媒體評論作為促進公共生活的一種話語實踐,將理性的“情感”嵌入輿論中的策略越來越重要??梢钥吹?,媒體評論的情感敘事策略的差異化與多元化,對于主流媒體公共性的建構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國斌.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09):39-66.
[2] 袁光鋒.同情與怨恨——從“夏案”、“李案”報道反思“情感”與公共性[J].新聞記者,2014(06):11-16.
[3] 潘澤泉.理論范式和現(xiàn)代性議題:一個情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04):52-56.
[4] 楊雨丹.言論差異與媒體公共性的建構[D].復旦大學,2012:25-29.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8-0089-01
作者簡介:吳倩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yè)2014級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