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八一小學 滕 蕓
?
增強課堂實效,提升課堂價值
□江蘇省蘇州市八一小學滕蕓
【摘要】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怎樣避免滿堂灌,或者避免僅有熱鬧的形式而無實質的內容?要實現課堂的真正價值,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就要尊重學生的情感,讓孩子在課堂上產生“愉悅感”;把課堂真正轉變?yōu)椤皩W堂”,讓孩子有“進步感”;充分理解和運用教材,讓學生產生“共鳴感”。如果教師真正理解了課堂的價值,追求課堂的“增效”,立足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那么他的課堂一定會煥發(fā)生命的活力,閃耀著學生思想的火花。
【關鍵詞】課堂實效課堂價值尊重學生
新課程改革進行到今天,我們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課堂教學的方式也不斷地發(fā)生改變。如今的課堂中,多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多了學生的發(fā)揮展示,課堂呈現一派繁忙熱鬧的場景。但在課后,我也在思考:這熱鬧的40分鐘里,學生究竟收獲了多少?爭先恐后的舉手說明了他們在課堂上真正的有所收獲了嗎?這就必須得談到“課堂實效性”這個問題。
語文學習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是放在課堂教學中的,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于教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之前在語文教學中,我也曾經采用過繁瑣的文本解讀型的教學方式,逐段逐段地分析,最好能做到“滴水不漏”。但導致的結果往往是,一節(jié)課的時間根本完不成教學目標,而且滿手抓的做法也無法突出教學重點,往往一篇課文下來,學生對于重點的把握不牢固,還得等做練習或者是測驗過后再重新講解。這樣的做法,顯然課堂實效性也沒有得到體現。
華東師大的鐘啟泉教授認為,所謂“實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教學有沒有實效,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它能使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獲得發(fā)展,應該成為所有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目標。
怎樣實現課堂的真正價值,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這個說法來自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他認為,學生是否產生“愉悅感”是評價一節(jié)課上得好壞的一個重要的標準。教學是件有情趣的事,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就是學生學好它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在課堂上,我們作為教師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讓語文課堂教學成為一個讓他們興致盎然的趣事。如教學《談禮貌》一課,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學生掌握起來難度不大。因此,我便采用了課堂表演的形式來讓學生體會禮貌的重要性,除了讓學生表演文中“岳飛問路”、“總理理發(fā)”及“小學生道歉”這三個例子之外,還啟發(fā)學生將禮貌的問題延伸到生活當中,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演一演,學生對于表演的興趣顯然高于坐在課堂上聽教師索然無味地重復禮貌的重要性,因此這節(jié)以表演為主的課堂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通過課文中及生活中的例子,并結合文中的一些中心句,對于禮貌的問題有了深入的認識。
一節(jié)語文課結束,學生是否能在你的課堂中有所進步?學到了他原先不理解或不知道的知識?如果一節(jié)課中,老師提出的所有問題孩子都能夠回答,顯然這樣的課堂并沒有實效性可言。孩子在課堂上沒有新的收獲,有的只是熱鬧地舉手發(fā)言的表象。薛法根老師還說,語文課就是要基于兒童現有的語文經驗,再給他們不一樣的體驗,到了一定年齡,用邏輯加以整理,變成更加有用的“語文知識”。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也聽到了許多專家對于語文教學的闡述和示范,課堂當中找準教學重難點,并針對重難點進行逐步突破,不僅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迅速達成教學目標,而且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間來教學生許多學習的方法,“教”“學”并重。簡單的問題可以放在預習作業(yè)中,同樣的表達方法或寫作手法可以教給學生理解分析的方法,讓他們舉一反三。而課堂上的重點則放在突破課文重難點上,在課堂中留給小組討論、角色表演和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更多了。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正確理解和創(chuàng)造地使用教材,要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拓展其發(fā)展的空間。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引領下自主參與到與文本的對話當中,體驗文中人物或是作者的內心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如教學《二泉映月》一課時,要讓學生體會到阿炳曲子中那“積淀已久的情懷”,這是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師父說能從二泉的流水中聽到奇妙的聲音,可阿炳長大后不僅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反而聽到的是“嘆息”“哭泣”“吶喊”,為什么?這看似矛盾之處恰好是走進阿炳內心世界的一條小徑。課堂上,我將這個問題留給學生,引導他們收集有關阿炳的資料,學會將課文的描述與《二泉映月》那優(yōu)美凄婉的曲調結合起來欣賞。通過引導學習,學生了解了阿炳曾經有過的坎坷經歷,體會到他的樂曲中所充滿的凄涼、不屈與抗爭,更感受到了他對音樂的無限熱愛,從學生那凝重的眼神與深情的描述中,我知道,他們走進了阿炳的內心,理解了這首名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最后,我對課文進行了延伸學習,小澤征爾首次聽到《二泉映月》時說:“這樣的音樂只應跪下來聽”,為什么?他跪的是什么?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心靈,更深刻地了解了這首曲子在樂壇中的地位,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其實,課堂教學是預設,更是生成。課堂教學要回歸學生的原點,課堂的真正價值就是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創(chuàng)新人才、創(chuàng)造人才,而不是培養(yǎng)只會學習的學生!我們必須從人的發(fā)展的本質處思考,從以知識為基礎和價值取向為基礎轉變?yōu)橐匀说陌l(fā)展為基礎和價值取向為基礎。
如果教師真正理解了課堂的價值,追求課堂的“增效”,立足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那么他的課堂一定會煥發(fā)生命的活力,閃耀著學生思想的火花。而相信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他們也將會終身享用教師教給他們的一切。因此,怎樣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體現實效性,怎樣讓學生從課堂中體會到樂趣與幸福,在課堂中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是我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始終重視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