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濤 張振鴻
?
反省思維: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上)
——對杜威《思維與教學》的導讀
■黃海濤張振鴻
杜威是20世紀世界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之一。他終生研究實用主義哲學和教育,留下了大批著作,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民主主義與教育》、《思維與教學》、《人的問題》等?!端季S與教學》這本書是他所有著作中比較著名的一本。他的“把科學的東西運用到人文民主社會中”的哲學思想,淋漓盡致地滲透在他書中的字里行間。他認為,人們要擁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以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杜威說,他的哲學主張把那些應用在物理和生物現(xiàn)象上的科學的考察知識的方法推廣應用到社會的和人生的事務中去。教育即生活。同樣,他的教育主張也是把那些應用在物理和生物現(xiàn)象上的科學的考察知識的方法推廣應用到社會的和人生的事務中來。前者是從行到知,從探究到獲得結論的過程;后者是再從已知到行,從結論到應用、表現(xiàn)的過程。這才是完整的思維過程。那么,科學的考察知識的方法是什么呢?杜威在《思維與教學》這本書中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反省思維”。
杜威在該書《舊序》中寫道:“現(xiàn)在學??嘤谡n程的繁多,每一課目又各有它繁復的原則和教材;教師苦于工作的加重,團體、教學以外,又添上了個別的指導?!彼业揭环N統(tǒng)一性的線索、簡單化的元素,來解決上面的問題,否則,這一現(xiàn)狀將徒陷于紛亂。他認為:這種統(tǒng)一性的線索、簡單化的元素,就是科學思維態(tài)度的養(yǎng)成。教師如果養(yǎng)成了科學思維態(tài)度,他的教學就是研究性的教學;學生養(yǎng)成了科學思維態(tài)度,他的學習就是研究性的學習。他認為,這種思維態(tài)度與兒童教學很相關?!皟和诘奶煺娴暮闷?,豐滿的想象以及試驗的探索的愛好,便近于——很近于——科學的思維態(tài)度?!彼J為,此書的撰寫就是讓讀者了解這層關系,并深知它在教育方法上的應用可以增加個人的幸愉、減省社會的浪費。如此,這本書也就盡了它的功用了。
教師要想讓學生擁有科學思維態(tài)度,那么,他們自己首先應該擁有。如果真正擁有它,教師可自由、自然地整合文理繁雜課程;如果擁有了它,教師可自由、自在地運用適宜的教育方法引導;如果擁有了它,教師可增加個人的幸福,走上教育科研的道路。
(一)內涵
杜威在第一章《什么是思維》中首先列舉三種意義的思想:夢、想象和信念。夢、想象是人類的本原功能,而信念或“假設”是科學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后,他概述了反省思維的重要性,分析了它的特點和因素,從而得出定義:它是從現(xiàn)有事實暗示其他事實,而以其間的實在關系作為信念的根據(jù)的一種過程。之后,杜威又分析了反省思維的形態(tài):一是引起思維的疑難,二是解決疑難的探究,從而經(jīng)歷疑難、解答方法的暗示(假設)、批判的檢查、充分的根據(jù)、耐心尋思等反省思維的過程。
(二)意義
杜威在第二章《反省的思維為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中重點講了兩大內容:一是思維的價值,二是常須制約的傾向。
在“思維的價值”中,他認為:一是思維使我們解脫于沖動的、慣例的行為;它使我們的行為有先見和目的。二是“人類也運用思維來安置人為的符號,以預示結果而知所趨避”。也就是避災、預防的意思。三是思維能使事物的意義更豐富?!拔覀兙靡岩允挛餅橛幸饬x,而非僅感官的刺激,我們這樣習以為常,以致不易認識這意義的由來,是為了在過去這種己見的事物,能指示所未見的事物,而這種指示又為后來經(jīng)驗所證明的?!边@句話很重要,說我們人平常活著,對生活中的事習以為常,但不知其內涵了。也就是講,他認為思維的價值有三種:一是思維使人做事更有目的;二是思維使人能預防;三是思維使人對事物的認識更有豐富的意義。他還認為:前二種是實際的,它們增加我們控制事物的能力,第三種則給予事物更豐富的意義。他指出:思維的作用有二種:一種是好的,它使人類超脫本能;一種是壞的,它使人類走向滅亡——危險。
在“常須制約的傾向”中,他認為,人的思維正確與否受到自然和社會兩方面的制約。人大多有一種特點:就是會聽信錯誤的東西,會窮盡了一個信息的一切錯誤的形式以后,才發(fā)覺正確的思想。人聽信迷信的東西和聽信科學的東西一樣自然。他分析了人為什么聽信錯誤東西的原因:一是根于人類一般本性的錯誤;二是由于社交和語言的錯誤;三是由于個人性習的錯誤;四是由于時代流行的錯誤。他把這四種錯誤信念的原因分為兩類,兩種是內含,而兩種是外鑠的。內含的原因:一是人類共同的傾向(例如對于偏好的信念,只注意到它的相符的事例,而不肯觀察它的否定的事例;一是個人性習慣的偏蔽。外鑠的原因:一種起于一般社會的情境(例如把名詞當作事實,沒有名詞便當作沒有事實的傾向);一是起于一時一地社會的風尚。他接著用洛克的話分類了錯誤信念的形式:一是聽長輩的話式,二是感性式;三是理性,但沒有認識力和觀察力式;四是不相信正確式;五是固定模型式;六是情欲式;七是權威式。
杜威認為,人要使自己的思維正確,態(tài)度是重要的;而且態(tài)度與方法要合一?!拔覀兯茏龅降模桥囵B(yǎng)適于運用最好的思考方法的態(tài)度。單是方法的知識是不夠的,須有運用方法的欲望才成?!彼赋鋈艘囵B(yǎng)的三種科學的思維態(tài)度:一是虛心。這種態(tài)度便是沒有偏見、黨見和任何閉塞心思,愿意考慮新問題、新觀念的習慣。二是全心。凡對于一種事物感到充足的興趣時,人就會全心全意去應付。有興趣,全心投入之后一切會順利。三是責任心。是考量到預定的步驟所有的結果;而想到這種結果既是合理的、必然發(fā)生的,也愿意予以承受。他這時聯(lián)系教育,指出學生學習不行,導致無責任心;為什么學生學習不行,是因為課程多,而課程多,又導致學生不想學習的意義,從而沒有了思維探究的責任。他還指出,要糾正這樣的情形,只有減少些課目,減少些教材,而增多些思維探究的責任。
他認為:以上三種態(tài)度,都是個人品性上的特質。要養(yǎng)成反省的思維習慣,也是品性上的特質,也要從品性中培養(yǎng)。他指出人的思維的意愿:凡是自己經(jīng)驗所及的問題,都愿意加以合理地思考,不以習慣、傳說、偏見等為判斷的依據(jù),不避反省思維的艱難。最后,他說:“在教育的目的上,我們須記?。撼橄蟮恼摾碓瓌t和品性的特質,并不能有什么分離,所需要的,是將二者組織成一個整體。”
人的思維有兩端:疑難的情境和確定的情境。疑難的情境是前思維,是解決問題前的思維,“它設定所要解答的問題?!贝_定的情境是前思維后的,通過想和行動而解決問題,得到一個自我滿足的結果,這個結果是確定的情境?!叭说乃季S就是在這兩端之間進行著的?!比说乃季S,確切地講,從疑難情境到確定的情境有六個形態(tài)。
(一)暗示——是一個個想法和觀念,是對計劃的評價和審查
人活著就要做事,但做事會遇到困難。杜威認為:“疑難時阻止了這直接行動的傾向,而這傾向依然持續(xù)著,不過轉變而成為一種暗示的形態(tài)罷了。”在困難中間得到的怎樣辦的暗示,是直接行動的替代。這是一種想象的、預擬的行動。它存在于人的頭腦中,會自動地、原發(fā)地出現(xiàn)一種想法。這時,如果只有一種想法,一種暗示,人可能就接受了,但一般情況下,人會出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互相矛盾,使人難以決斷。例如,我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入學一個月考試得了37.5分,回家哭了。我認真分析卷子,發(fā)現(xiàn)孩子不認字,不理解問的問題,所以答錯題,雖然每個漢字上方標注著拼音,但由于學了一個月,還沒有完全掌握。我接著想:我孩子這樣,班里的其他孩子也這樣嗎?濟南市其他小學的孩子也這樣嗎?山東省其他各市的小學也這樣嗎?如果都是這樣就是一個問題了。這些想法一個個接踵而來,但都圍繞、聚焦孩子學拼音不好、認字不行上。這個事情自動地、原發(fā)地發(fā)生著,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出現(xiàn)問題和矛盾的預判一個個審核,最終我確定下來,打算繼續(xù)在濟南和其他市觀察。但如果我沒把這事當事,就不會有研究了。杜威認為:“直接行動的抑制必然造成猶豫停頓的情形;這是思維所不可少的,思維仿佛是行動的轉而內向,轉而檢查它自己的目的、情境,助力和阻力?!?/p>
(二)問題——暗示的確定
1.“問題”的特點。人做事,有困難,才有問題。杜威認為:“沒有一個情境會帶著問題同時出現(xiàn),更沒有一個問題會脫離了它的情境?!彼傅摹扒榫场?,就是人做事的情境?!霸谝粋€情境中,困難到底在哪里,起初是茫然的,困難籠罩了全部的情境。如其我們確知困難的所在,思維的工作便容易得多了?!薄拔覀冎挥性谙氲揭粋€可能的解答時,才確定這個問題是什么?!倍磐J為:“問題和解答,完全出現(xiàn)于同時?!?/p>
2.找出問題的過程。小學新生拼音教學的例子,我經(jīng)過三年的觀察發(fā)現(xiàn):各市多數(shù)孩子入學一個月拼音學習不好,影響其適應小學學習生活。這是問題嗎?不一定!因我問了有關專業(yè)人士,他們都認為這個不是問題。他們的孩子沒出現(xiàn)過“類似問題”。我想:他們的孩子沒出現(xiàn)這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嗎?我見到了許多孩子出現(xiàn)這個問題,這就是一個問題!杜威認為:“一個暗示試不通,我們得再檢查當前的情境。我們的煩悶不安,根據(jù)觀察的情境才漸漸歸束到一個確定的問題。”2011年的春天,我跟隨同事到青島參加教育學會組織的教師讀書活動,當我講完了“小學新生拼音學習”的報告后,一位青島社科聯(lián)的女同志跑來也說她孩子的遭遇。這件事堅定了我下決心把此問題搞個水落石出!杜威認為:“在反省的思維中,都有將全情境里情緒的成分理智化的一種作用。這是將情境里的困難找出而使它局部化的一種作用?!?/p>
(三)臆說——再一次的更確定的假設
臆說、暗示與問題,這思維的三個形態(tài)是交織在一起的。人做事有困難,先有暗示,一個個自然、自動的想法生發(fā),解決問題的理念沒有任何的控制,當對解決問題的行動進行審核時,思維會出現(xiàn)一個個的假設,并且,“我們能確定困難的性質到什么程度,便比照著這程度而有可靠的暗示”出現(xiàn)。杜威認為:“事實確定著問題,問題理解、校正、改變或擴張著原來的暗示。這樣,暗示才成為確定的假設,術語便謂之臆說了。”
杜威認為,只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不知困難的所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他指出: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通過非常仔細的觀察,運用所習得的技術,以發(fā)現(xiàn)那困難的所在。上面的例子,小學新生學拼音不好,影響適應小學學習生活。這個問題關鍵是出在哪兒?我認真思考:我孩子上幼兒園大班,沒有認字,所以一上學學拼音認字不好,但我觀察她班的其他孩子以及育賢小學的一年級孩子,他們有的在幼兒園里認過很多字,有的認字少,還有的沒認字,沒認字的孩子與我孩子情況一致,拼音學得不好。這樣一來,情況就復雜了,就必須通過調查來發(fā)現(xiàn)孩子入學前認字的(很多、一般、少、沒有)四種情況與入學后一個月、二個月、半年、一年后學習拼音的效果情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問題。如果孩子入學前認字多,入學后一個月學拼音效果好,就說明認字多對孩子上學是有利的,可“先字后音”;如果孩子入學前沒有認字,而入學后一個月學拼音效果還好,這就說明認字多對孩子不一定有影響,可“先音后字”。這時,我腦中的這兩個“如果”就是杜威所稱的思維“臆說”形態(tài)了。
這個“臆說”,即假設確定后,我需要運用我之前學到的調查法技術,先設計調查問卷,然后運用網(wǎng)絡調查方式,調查濟南歷城區(qū)、濱州濱城區(qū)、青島黃島區(qū)部分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家長,了解他們的孩子入學前的識字狀況及一年級學習拼音情況。這個時候,我的態(tài)度“是試探的而不是決定的態(tài)度”。因為,這時我設計調查問卷和進行調查,還沒有一個確切問題的結論。在我設計問卷和調查時,我“把暗示作為一個適用的臆說,跟著它再去觀察,再尋事實,以證明臆說的符合與否”。杜威認為:“這樣,問題和臆說,都有了控制,問題更加確定,而臆說也不只是可能,更加有試證過的蓋然性了?!?/p>
(四)推理——對臆說、假設的進一步理論或數(shù)學的推演
杜威認為:“臆說(觀念)呢,是起于我們的心智,它不像事實那里存在就完了,而可以有很大的發(fā)展和推演的?!庇辛舜_定的假設、解難的預案,就必然要看看這預案正確與否,就要在頭腦中推演。人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術,“把一個觀念推演、擴張,使得它的結果和最初的觀念完全兩樣”。在上面孩子拼音學習例子中,我有了兩種“如果”的假設,但是這兩種哪一種正確了,或者兩種都正確,或兩種都不正確,這需要我在調查和實地訪談中進一步了解情況。最終,調查結果出來,我運用計算百分數(shù)和卡方檢驗方法得出了結論。這個過程就像醫(yī)生看病,醫(yī)生靠著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看病人暗示的病癥,推斷到一種可靠的程度,他要對病象進行觀察或依靠化驗等診斷技術確診。上面例子,兩種孩子拼音學習的假設,有推演的3個結論,但通過看調查結果確定了“剛入學的孩子學習拼音的好壞,直接影響其小學學習適應性”和“孩子入學前識認漢字情況對其入學后學習拼音狀況具有極其顯著的關系”這個結論。
杜威說:“我們推演一個假設的涵義,即使不一定使這假設全遭拒絕,但已把它推演到更適用于解答問題的一個形式了?!薄拔覀冊谒季S中,最初看像是遙遠而離奇的暗示,常是這樣經(jīng)過推演而轉化為適切的有效的。觀念在推理中所得的發(fā)展,能把初看是矛盾的元素連貫起來,而成為一調和的整體?!?/p>
另外,在推理過程中,數(shù)學起到關鍵作用。杜威認為:數(shù)學是推理的典型。拼音的例子,我是用卡方檢驗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來得出上述兩個結論的。醫(yī)生看病,也是通過化驗所得數(shù)據(jù)來確診的。杜威認為:“科學的觀察和實驗所指示的臆說,一經(jīng)用數(shù)學的形式表述出來,便可以轉化為任何形式,而幫助我們迅速有效地解答問題了。自然科學的成就大部分就靠著觀念的數(shù)學的推演?!?/p>
(五)試證——對推理出的結論進一步地進行實驗證明
杜威認為:“試證是將臆設的觀念在行動中求得試驗的證明?!蓖评沓龅慕Y論,可能有幾條。杜威說:“一定有若干效果發(fā)生。”但有的結論不需要做實驗證明,先通過觀察供給證明,而有些結論非要實驗來證明不可。像拼音學習的例子通過卡方檢驗得出的結論,就需要再通過“先字后音”實驗來驗證它的正確性。所以在建議里提出了“要進行先字后音”的實驗。這個實驗就是試證。杜威認為:“所謂實驗,是按照臆說所要求有意布置著情境,以觀理論推演的結果是否發(fā)生。如其實驗的結果和理論推演的結果相符,則只有相信這種結果是產(chǎn)生于這情境的,非有相反的事實的發(fā)見,這證明已很堅強,而臆說可以作為結論了?!币簿褪钦f,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與理論推理的結果一致時,推理的結論才是可信的,否則就不可信!像拼音學習,這是個調查研究,雖然推理出問題結論,分析了問題的原因,提出了改進的策略——進行先字后音實驗,一個新的假設設置。所以調查研究不是以一個完整課題形式出現(xiàn)的,而只是一個大課題的部分研究內容。
另外,實驗不一定只成功,還有可能失敗。這是因為:“證明不常這樣容易得到的?!薄坝袝r實驗的結果不能證明,反而否定了原來的臆說。”否定了原來的假設。杜威認為:在有了思維習慣的人,這種失敗不只是失敗,而是教訓。善于思想者,在失敗上的心得和成功上的一樣。因為失敗指示他應該更有何種的觀察,他的臆說應該更有何種的修正。這失敗顯現(xiàn)出新的問題來,或把舊問題更確定了。所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六)參照過去和將來
杜威認為:“反省的思維包含一種對于將來的展望和預測,這也可以列為第六個形態(tài)?!彼f:“任何理智的觀念,是預測可能的將來的經(jīng)驗的,而最后的解答是確定將來的行動的趨向的。觀念是前步工作的紀錄,也是后步行動的指定。它幫助持續(xù)的思維的進行?!绷硗?,杜威還認為:“對于過去的參照,在反省思維里,也一樣重要。”“暗示不能憑空而來,而起于思想者的過去經(jīng)驗?!笨蒲姓撐臑槭裁醋詈蟛糠质欠此寂c展望,就是這個道理。這部分,作者要反思一下作此研究還存在什么問題。這是對過去研究經(jīng)驗的總結,提出新的問題,待今后研究者解決。另外,還要展望一下此研究題目的將來研究趨向。
以上這六個思維形態(tài)的順序不是固定的。杜威認為:“在實際思維里,每一個階段,都有助于暗示的完成,而使它可以作為一個指導的臆說有助于問題的確定,而使顯明困難的所在。觀念的修正又引導新的觀察,以發(fā)見新的事實而估量舊的事實?!薄耙苷f的推演有時也并不待問題的確立,而任何時都會進行。至于最后的試證,又并不是最后,而要看結果如何,它可以引起新的觀察和新的暗示的?!?未完待續(xù))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南250002;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山東濟南2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