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元
?
◎教學研究◎
學習目標的陳述案例研究
■姜兆元
學習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是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決定著教師授課的教法學法及重難點的確立。新的課程標準倡導三維目標,但并不表示節(jié)節(jié)課都要完整出示它,而應靈活運用,在多媒體課件或導學案中展現最核心的部分,不拖沓,不冗雜,直奔主題,真正體現學習目標的主導性及核心作用。并且,學習目標的表述一定要具體明確清晰,可操作性強,易于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使目標達成度高。
近來聽了多節(jié)學校示范課,我最關注的是學習目標的確定。因為,如果學習目標不明確,不知道上課讓學生得到什么,那上課還有什么意義呢?聽課的結果便是“失望”,多數教師目標設置籠統、模糊、大而空,而這些籠統、模糊的“教學目標”有些是從某些參考書上抄來的,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比比皆是,這些能力的確要“發(fā)展”、要“培養(yǎng)”,但這豈止是一節(jié)課就能做得到的?這樣的目標如果能通過一節(jié)課就能達到,那我們的教育工作就太好做了!還有許多表述方面的問題,更是“大而空”。沒有目標的課堂一定是盲目的、低效的,目標定位越準確,表述越具體,可操作性就會越強,達成目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應的課堂效率、師生積極性也就會越高。鑒于此,根據多年來課堂教學的實踐和理解簡述一下自己對學習目標制定的看法。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首創(chuàng)“教育目標分類學”,將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情感和操作三個領域,共同構成教育目標體系。他把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從低到高的六個層次:知道(知識)——領會(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在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上,強調了接受或注意——指學習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現象或刺激(選擇性注意);反應——指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反應,表示出較高的興趣;評價或價值化——價值評價是指學習者確認某種事物、現象或行為是有價值的,學習者將外在價值變?yōu)樗约旱膬r值標準,形成了某種價值觀、信念,并以此來指引他的行為;組織——指學習者在遇到多種價值觀念呈現的復雜情境時,將價值觀組織成一個體系,對各種價值觀加以比較,確定它們的相互關系及它們的相對重要性,接受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形成個人的價值觀體系。操作領域主要是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包含反射動作、基礎性基本動作(這兩種動作是自然形成的,教學中不設定此目標)、知覺能力、生理能力、技能動作、有意活動(姿勢、手勢、面部表情)。
這么多目標,在表述上就已經成為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更是棘手。因此,一定要簡單化。無外乎就是學生學習目標、教師指導目標。學生學習目標,就是指經過學生本人的努力、借助同學的幫助和教師的指導,學生可以當堂達成(或者當天達成、當周達成)的目標。所謂教師指導目標,就是指為了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為了服務于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為了完成教材所要求的基本目標,為了實現教師個人的原始教學期望,而給學生提供的具體幫助的預設;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達成學習重點而實施指導、點撥的方向。既然學習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達到何種狀態(tài)的一種具體的明確的表述,那么自然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師生心中都要有目標,特別是教師,心中不僅要有教學目標,還要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目標意識。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形成合力,調控教和學的行為向預設的目標努力。這里要注意,學習目標是課程標準下的具體目標,教師不應該機械地都按三個維度來陳述,而應從整體上來思考學習目標,可靈活地采用“分項式”或“整合式”。試想一下:導學案中完整出示三維目標,確實扣住了三個維度,但占據了很大的篇幅,是不是有點喧賓奪主?在課件上出示這么多內容,字小看不清不說,光讓學生念念就需幾分鐘,課堂效率又緣何談起?所以課上較好的目標表述就是直入主題,目標明確具體,淡化三維目標的表述方法。
在學習目標的制定上,很多看上去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目標,實質上混淆了教學目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與學習目標的關系,加上表述過于籠統,過于表象化,導致學習目標的陳述膚淺,教師常常犯下“假大空”的毛病。
1.教學目的與學習目標混淆。教師在描述課堂教學目標時經常使用“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表述,看上去絕對正確,但實際毫無作用,簡直是“正確的廢話”。這樣的目標通過一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它已不是教學目標,而是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目的。
2.課程目標與課時目標混淆。教學活動可以分為課程、單元、課時等多個層次。因此,學習目標就包括了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多個層次。課程目標是指某門課程在教學上總體所要達到的結果,亦即一門課程的教學活動從總體上所要促成的學生的身心變化。課時目標是對每個課時的具體要求,即一個課時的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亦即一個課時的教學活動所欲促成的學生的身心變化。“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培養(yǎng)以史為鑒、學以致用的能力和關心社會的主體意識”是學習歷史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而非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的任務。
3.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混淆。教學活動的目標是促使學生發(fā)生期望的變化。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如果沒有促使學生發(fā)生變化都是無效的。我們經常聽到老師抱怨說:“這個問題我都講了五遍了,學生還不會!這不能怪我?!睂嶋H上,學習目標是學生要達到的目標,而非教師要達到的目標。教師講十遍、百遍,學生沒有發(fā)生期望的變化,這種教學也是無效的。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對完成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認識有誤。
4.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混淆。教學活動是教學中發(fā)生的事件,它是達到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標本身。但是很多教師這樣陳述教學目標: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在圖書館、網絡上等查找資料,組織課堂討論,引導學生把握課本知識,形成學科能力,養(yǎng)成正確的情感與價值觀。這種陳述錯在將閱讀課本、去圖書館、上網檢索、課堂討論等教學事件當作教學目標本身。
5.表述目標行為動詞過于抽象。在對教師學習目標陳述的考察中發(fā)現,在教師的詞庫里,“了解”“掌握”“理解”“應用”四個詞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行為動詞。當我們提出何為“了解”、怎樣的行為表明已“掌握”、如何衡量“理解”與否、“應用”與“掌握”有何不同等問題時,陳述學習目標所使用的行為動詞過于抽象的問題就顯露出來了。
案例一:初二數學上學期《怎樣判定三角形全等》
授課人:邵老師
原定目標:1.熟練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使所學知識系統化。2.掌握性質判定,進一步學習有條理的思考,能綜合分析解決問題。
分析:初看起來好像沒有什么不妥,但仔細審視,認真推敲,發(fā)現這個目標還是粗線條的,須進一步細化?!罢莆张卸ㄈ切稳鹊臈l件”,有哪些條件呢?“掌握性質判定”,有哪些性質呢?準確地表述出來,目標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學生也能做到心知肚明,更加明確了學習的方向。
修改目標:1.熟練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種方式:ASA、AAS、SAS、SSS,解決證明全等的問題及變式題。2.運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解決實際問題。
案例二:初二生物上學期《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
授課人:馬老師
原定目標:1.了解本節(jié)課動物的特征。2.通過觀察學習,提高學生自我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初步確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增強我們適應大自然的意識。
分析:這一節(jié)課的目標1與目標2有點粗線條,“了解動物的特征”,什么動物?“提高自我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什么問題?所以一定要具體明晰,不能讓學生云里霧里。
修改目標:1.了解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通過觀察學習,探究軟體與節(jié)肢動物的特征與形態(tài)結構,并說說它們的作用。
第三個目標定得比較好,不用再修改。
案例三:初三語文上學期《沁園春·雪》
授課人:李老師
原定目標:1.反復朗誦,感知詞中形象和意境,理清作者思路;2.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3.學習革命家偉大的英雄氣概和壯志豪情。
分析:目標1中“感知詞中形象和意境”很不具體,“形象”是什么?“意境”是什么?詞中又有什么樣的形象、什么樣的意境?目標2和目標3是一氣呵成的,可以合二為一。
修改目標:1.有感情地誦讀,深入文本感知詞中“長城”“大河”“風流人物”等形象,感知詞中情景交融、敘議結合而又氣勢磅礴、場面弘大的意境,理清作者由實到虛的寫作思路。2.深入文本,理解詩人的情感,把握作者熱愛祖國山河之情、對革命堅定信念和偉大抱負。
為了做到學習目標陳述的明確性,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內容的專門性、教學情境的復雜性,學習目標應符合以下標準:
1.學習目標應陳述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后,學生的內在能力或情感的變化,而不應陳述教師的行為。
2.學習目標的陳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盡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陳述目標。
3.學習目標的陳述應反映學習結果的類型,如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言語信息、概念、規(guī)則、問題解決、態(tài)度和動作技能等。
4.在具體設置課堂教學目標時,教師還需要進一步考慮以下幾點:①目標適應學生的年齡、先前經驗和能力發(fā)展的需要;②目標制訂符合學與教的原理;③以學生的興趣和要求,而非教師或成人的要求來制訂目標;④目標盡可能培養(yǎng)學生較高思維水平的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或簡單任務;⑤目標應與本學科目標、本年級的培養(yǎng)目標一致。
在制訂學習目標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無論你如何仔細地設計學習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總是會發(fā)生一些未曾預料的情況,因此,在必要時可能需要更正或修改既定的目標。另外,任何學習目標的制訂都必須結合學生先前的學習狀況,需要對學習任務的性質、教學情境等因素進行分析。也就是說,學習目標的制訂是與教學內容分析相聯系的。
總之,具體、可操作、可觀測、可評價的學習目標有助于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實現課程標準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實現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的優(yōu)化組合,實現學習目標主體性和責任性的高效統一,實現學習評價和課堂教學的互相促進。這必將成為高效課堂的良好載體之一。
山東省肥城市邊院鎮(zhèn)過村中學,山東泰安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