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李 靜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陜西延安 716000)
?
·臨床研究·
血清5項指標在肝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張瑞,李靜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陜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探討血清甲胎蛋白(AFP)、巖藻糖苷酶(AFU)、視黃醇結(jié)合球蛋白(RBP)、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GGT)及前清蛋白(PA)在肝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檢測135例肝炎患者,93例肝硬化患者,176例肝癌患者與150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AFP、RBP、PA、AFU及GGT水平,并進行比較。結(jié)果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AFP、AFU、RBP、GGT及PA與健康體檢者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血清AFP、AFU、RBP、GGT及PA在肝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甲胎蛋白;巖藻糖苷酶;視黃醇結(jié)合球蛋白;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前清蛋白;肝臟疾病
肝臟是人體內(nèi)的“化工廠”,是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肝臟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特別是在我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發(fā)病率較高,嚴重危害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因此,國內(nèi)外醫(yī)學界把肝病防治列為重點研究課題[1]。甲胎蛋白(AFP)是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特異性腫瘤標志物。巖藻糖苷酶(AFU)、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GGT)是肝臟功能診斷中較好的酶類物質(zhì)。視黃醇結(jié)合球蛋白(RBP)、前清蛋白(PA)主要在肝臟合成,能及時反映肝病患者肝臟合成功能的變化,在肝臟疾病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4年1~12月本院住院肝病患者404例,其中肝炎組135例,肝硬化組93例,肝癌組176例;男272例,女132例;年齡18~89歲,平均(43.6±7.8)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影像學、病理活檢、實驗室確診。選擇健康體檢者150例納入對照組;其中男97例,女53例;年齡23~72歲,平均(39.3±5.4)歲。
1.2儀器與試劑羅氏e601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西門子ADVIA2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FP試劑由羅氏診斷產(chǎn)品有限公司提供,GGT、PA試劑由西門子醫(yī)學診斷產(chǎn)品有限公司提供,AFU、RBP試劑由浙江泰司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3檢測方法所有患者均采集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血清檢測AFP、AFU、RBP、GGT及PA水平。AFP檢測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AFU、GGT檢測采用酶顯色法,RBP、PA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
2結(jié)果
與健康體檢者比較,肝病患者AFP、AFU、GG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RBP和PA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s)
*:P<0.05,與對照組比較。
3討論
肝臟是體內(nèi)蛋白質(zhì)和多種酶類合成的重要器官,當肝臟功能遭受不同程度損傷時,其合成蛋白質(zhì)和酶的功能下降[2]。因此,目前實驗室將多種蛋白及酶作為反映肝臟損傷的指標。RBP與PA也是肝臟合成的蛋白質(zhì),兩者與視黃醇以復合物形式存在于肝臟中,負責維生素A的轉(zhuǎn)運[3]。RBP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21×103,廣泛分布于血液、腦脊液、尿液及其他體液中。測定RBP可作為肝功能早期損傷和監(jiān)護治療的指標。PA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54×103,半衰期為1.9 d,在肝損傷時升高和降低更為明顯,可作為早期肝功能損傷的指標,比清蛋白具有更高的靈敏度。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當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損傷時,患者RBP與P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與健康體檢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降低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肝癌組、肝硬化組、肝炎組。隨著肝功能的恢復,多數(shù)患者PA很快上升至正常水平,個別患者持續(xù)低于正常水平,提示肝細胞進一步損傷,加重或轉(zhuǎn)向慢性,甚至變成肝硬化,所以PA也可作為肝功能恢復的一項靈敏指標[4]。
AFP主要在胎兒肝中合成,在胎兒13周時占血漿蛋白總量的1/3,在周歲時接近成人水平。當肝細胞發(fā)生癌變時,卻又恢復了產(chǎn)生這種蛋白的功能,而且隨著病情惡化,它在血清中的濃度會急劇升高,AFP就成了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一項特異性臨床指標。肝癌患者的AFP陽性率為70%~90%,但在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呈中低水平或暫時性升高[5-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肝癌患者AFP水平較健康體檢者有明顯上升,而肝炎患者與肝硬化患者較健康體檢者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FU是一種溶酶體酸性水解酶,廣泛分布于人體組織細胞和體液中,主要參與含巖藻糖的低聚糖、糖肽等生物活性大分子的代謝[8]。肝癌患者AFU活性增強的機制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肝細胞的酶、蛋白合成增加,降解減慢有關,或與腫瘤細胞壞死、破裂、酶釋放過多有關[9]。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隨著肝組織病變程度的加深,AFU的水平也隨之上升,肝病患者與健康體檢者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可根據(jù)AFU升高水平來了解肝組織的損傷程度。
GGT主要存在肝細胞膜和微粒體上,參與谷胱甘肽的代謝。腎臟、肝臟和胰腺中濃度較高,但血清中GGT主要來自于肝膽系統(tǒng)。GGT的升高一般預示著肝臟的損傷,且其升高幅度與肝臟的損傷程度密切相關[10]。本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肝癌、肝硬化、肝炎患者較健康體檢者血清中的GG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肝癌組上升程度高于肝硬化組,且高于肝炎組。GGT的升高提示存在肝內(nèi)膽汁淤積,說明肝細胞和肝內(nèi)毛細膽管的上皮也被破壞,肝硬化GGT升高嚴重,可能合并膽石癥,需要進一步檢測證實[11]。
綜上所述,在肝臟疾病中,隨著肝組織損傷程度的不同,其合成的蛋白及酶在血清中的濃度都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檢測血清中的AFP、AFU、RBP、GGT及PA在肝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悅,龔作炯.肝臟疾病診療進展[M].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朱玉,王啟之,燕善軍.肝硬化患者聯(lián)合檢測血清視黃醇結(jié)合球蛋白、前清蛋白、膽堿酯酶的臨床意義[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3,38(12):1561-1563.
[3]戴震.血清前清蛋白、視黃醇結(jié)合球蛋白和總膽汁酸對肝硬化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2847-2848.
[4]姚碧婉.血清視黃醇結(jié)合球蛋白、前清蛋白、總膽汁酸、膽堿酯酶檢測在肝臟疾病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4,7(7):621-624.
[5]聶榮慧,劉元元.腫瘤標志物AFP、CA125、CA199和CEA檢測在肝炎、肝硬化患者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8(1):119-122.
[6]石亮,伍麗麗,林向陽.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診斷指標臨床意義探討[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1(24):73-74.
[7]梁偉,陳潔.血清GGT、AFU、ALP及AFP檢測對肝癌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13(7):24-26.
[8]Giardina MG,Matarazaa M,Varriale A,et al.Serum alpha-L-fucosidase:a useful marker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ancer,1992,70(5):1044-1048.
[9]蒙雨明.AFP、AFU、ALP、GGT對肝病診斷的價值[J].黑龍江醫(yī)學,2005,11(29):813-814.
[10]陳素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血清HBV標志物和HBV-DNA與其AFP水平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2,38(1):209-210.
[11]宴紅.血清TBA及GGT在肝病患者檢測中的評價[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19):2486-2487.
(收稿日期:2015-10-28)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3.0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130(2016)03-03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