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志東
(西南林業(yè)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昆明 650000)
隨著黨中央和教育界對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日益重視,關于傳統(tǒng)文化如何融入學校課程體系的探討不絕于耳。在高等院校,除了專門的教材編寫和課程設置之外,還要求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對此,學者們分別從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意義、內容、途徑、策略、原則等方面做了不少探討和研究,取得了較大理論反響。但是,筆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結合不能僅僅停留在表層形式和具體內容上,而是要上升為價值理念上的融合。具體來說,二者的結合應該充分體現(xiàn)三層價值意蘊之間的融合,即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情感價值;理想信念,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核心的自我價值;人文涵養(yǎng),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人本價值。
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1]這樣的民族精神已經深深內斂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是文化精神的最高體現(xiàn)。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其目的之一便是培育廣大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思想行為上符合國家利益,順應民族訴求,具有崇高的民族情感。
然而,在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中,如何將民族精神內化為學生崇高而神圣的固有情感?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首先應該厘清對原有觀念上的認識誤區(qū),特別是對愛國、進取、自強等體現(xiàn)民族精神核心理念的認識偏差。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有些人愛國情感淡漠,對中華民族歷史缺乏深刻理解和領會,惡意曲解歷史事件,對國家命運和社會發(fā)展缺乏應有的責任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想觀念的多元并存使得部分大學生的價值立場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加之不法分子蓄意誤導和扭曲,使他們在是非面前無所適從。針對這些認識上的誤區(qū),一方面,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教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社會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和各種文化思潮的對峙,剖析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利用歷史事件紀念儀式,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還原真相,澄清更多的歷史細節(jié),教導學生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其次,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課程教學中凸顯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文化源頭。愛國忠貞、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國歷史上不勝枚舉。蘇武牧羊北海,不變氣節(jié),終歸漢朝;昭君出塞,犧牲個人利益,為國家民族著想;蘇軾的“報國之心,死而后已”,表達了愛國忠貞的豪情壯志;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xiàn)了維護民族利益的堅定決心。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既是歷史畫面的真實寫照,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孕育的生動結果。因而,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了解和學習必須與中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安涣私?、不懂得祖國的歷史文化,愛國主義觀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難自覺、牢固地樹立起來的?!盵3]愛國、進取、自強的民族精神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最后,以情感教育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為平臺,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為一體。理論的教導若沒有情感的支持,則無法真正穿透人之心靈,“知”與“行”之間、“說”與“做”之間將缺乏橋梁,無法合一。[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主要是以課外實踐活動的方式,以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基礎,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核心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對課堂理論的一種情感認同和共鳴。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5]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中,積極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紅色旅游活動、社團表演活動;以自強進取為核心的科技、文化、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活動、先進人物事跡宣傳活動、社會考察調研活動等等。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同,激發(fā)大學生愛國熱情,增強大學生發(fā)揚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實現(xiàn)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目標的向往與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信念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機統(tǒng)一體,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tài)度和精神狀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說:“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盵6]因此,對青年大學生而言,堅定理想信念,就意味著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既需要內在動力,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首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根本保證。自我價值的形成離不開一定時代人對自然、社會的基本態(tài)度和理解。對宇宙自然的理解無形當中會影響人對社會、人生中諸如生死、人生之意義等重大問題的基本價值取向。進而,也會影響到人們對于理想信念問題的認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應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逐步引導和培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進而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中,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經歷為典范,教導學生如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如何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其次,人的內在動力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根本原因。每個人的人生中都需要動力,人生的動力就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個人價值和人生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正確的理想信念可以幫助個人實現(xiàn)自身價值,而錯誤的理想信念可以把人引入歧途。個人理想信念的養(yǎng)成就如“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一開始就要扣好”。[6]大學既是追求真理的地方,也是樹立個人理想信念的場所。根據(jù)調查所得,當代大學生群體中,部分學生空談理想,信念模糊,將人生發(fā)展的動力歸因于外界條件和環(huán)境。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結合傳統(tǒng)文化知識,以具有遠大抱負的歷史人物為主線,突出理想信念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
最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還必須符合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個人的理想信念應當與社會及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相契合、相適應。個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本質上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人的存在和發(fā)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系。因而,個人的理想信念離不開社會國家層面的價值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盵6]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個人理想信念的樹立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與中國夢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lián)??梢哉f,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更是大學生的夢,與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生活理想相統(tǒng)一。
人文涵養(yǎng)指的是人文精神方面的修養(yǎng)。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政治性或意識形態(tài)性無疑是其本質的體現(xiàn),但是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層面的培育,缺乏對人本身的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則會顯得枯燥乏味,或許只能流于形式,而未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和內容的結合,不僅是課程本身的要求,而且更加符合教育自身的規(guī)律。在文化強國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更需要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對人的自我關懷,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尊重和關切等人本價值。通過這些價值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操。
人文涵養(yǎng)首先應體現(xiàn)在大學生對基本人文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原因諸多,其中與高校人文教育內容的欠缺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人文知識是關于人文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是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認知條件。沒有一定人文知識的涵養(yǎng),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很難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僅僅是涉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而且容納了諸多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因而,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政治品格的同時,可以通過人文知識的教導和熏陶內化學生的人格、氣質及心靈,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和人文精神,從而,在思想和行為上,真正做到愛國、守法,認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維護民族利益和國家穩(wěn)定和諧。
其次,人文涵養(yǎng)體現(xiàn)在對人自身的理解,對人的生命、價值的認可和尊重。人文精神的核心就在于以人為本,將人的價值和地位置于最高地位。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普遍缺乏對“人”自身的反思和認識。反映在大學生群體當中,則表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乃至敵視,對生命的隨意剝奪,人格的扭曲。這些問題是當下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癥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化育人的重要平臺,應充分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人的價值的寶貴資源。例如,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著豐富的關于“人”的思想,荀子提出人“最為天下貴也”;董仲舒指明人的價值,道出天地與人為萬物之的根本“唯人道為可以參天”。這些都是古代先賢對人的本質的深刻認識。另外,利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命、生活和死亡的意義。譬如,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將死亡看做是精神的歷練,而莊子則認為生、死無非大化運行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利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之中,使學生在接受文化教養(yǎng)的過程中逐漸領會“人”的意義,以及生活、生命的價值所在。
最后,人文涵養(yǎng)還體現(xiàn)在大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完善和理想人格的健全。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指示我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善美德,達到“成仁”境界。在傳統(tǒng)文化中,“人文”彰顯的是規(guī)范有序的人倫關系,是一種文明程度的體現(xiàn)。當代大學生群體中,部分學生道德觀念混亂,道德判斷力下降,道德素養(yǎng)弱化,為謀求金錢和私利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甚至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能夠作為傳授人文精神的平臺,將傳統(tǒng)文化的人倫精神、道德精粹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農淑英.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核心向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7):105-106.
[5]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