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伍
中職歷史教學方式摸索
□王紅伍
歷史課是培養(yǎng)青少年民族精神的主要陣地之一,是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中職歷史課教師應該結合中職生的身心特點,采取靈活、多樣、高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激發(fā)求知欲望,讓學生學會一起協(xié)作學習,將歷史知識學習延伸到課堂內外。
中職歷史;教學方式;摸索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會消亡的,而一個歪曲歷史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學習歷史是完善個人知識結構、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需要,對此中職歷史教師肩負光榮而艱巨的使命。然而中職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盡如人意,如今的中職生大多是“90后”,被當今的網(wǎng)絡、電子產品沖擊,他們中間很少有人能安靜地坐下來讀歷史書籍、歷史故事,他們對過去的探索、對歷史的學習不是很積極。
筆者所任教的藝術專業(yè)學生除了極少數(shù)文化課和專業(yè)課都很優(yōu)秀外,大部分學生的文化課基礎薄弱,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認識、古文閱讀能力都十分薄弱。有一大部分學生甚至是先主攻專業(yè),等專業(yè)考過后在臨近高考前幾個月拼命采取死記硬背,希望來提高歷史科目的分數(shù)。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了刺激學生對過去的探索及對未來的追求,激發(fā)學生學好歷史的興趣。筆者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摸索,努力嘗試,針對不同的班級采用了以下幾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了興趣,那么其自主學習的熱情會被極大地激發(fā)。歷史學科本身的一大特點就是知識點繁多,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古今中外,古往今來,豐富多彩。故事本身就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的敘述。當然,作為歷史故事,首先應當是力求真實,再就是情節(jié)生動,適于口頭表達。而筆者認為歷史故事的運用應從課外、課內兩方面進行。
1.課外運用
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產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熱情。歷史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可以是名家大作,也可以是報紙雜志。當然,信息量最大的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了,如今學生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或者電腦上互聯(lián)網(wǎng)查找資料,于是,筆者便推薦了幾部著作給他們,有唐浩明的《曾國藩》、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在激發(fā)學生興趣這一方面,感覺收到的效果還不錯。
2.課內運用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概括性極強,鮮活史實敘述較少,這也是高中教材本身的限制。盡管初中教材有一定的彌補,但如何在具體高中課堂教學中通過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也應引起重視。歷史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是課前預習,可以是導入新課,也可以用于整個教學中。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講述了早期儒家的一系列基本主張,也知道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朝乃至漢初,統(tǒng)治階層都未將其立為正統(tǒng),倒是司馬遷把孔子列入了《史記》世家中,但作為史學家,他也只是客觀地記敘了孔子。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漢武帝時,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學體系后,因為符合統(tǒng)治階級需要,被奉為權威、正統(tǒng),孔子的親和形象就被肅穆取代了。第3課“親明理學”如果董仲舒還只是讓孔子變得肅穆,那宋朝的理學家們在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議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家體系“理學”后,加上明初朱元璋的極力推捧那孔子就只剩下威嚴了。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到這里一股清新而至,尤其李贄提出的是非標準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可以說這是較早的主張回歸人性化孔子的主張。通過歷史故事,講述真實的人性化的孔子,結合教材講述的儒家思想的演變,了解孔子是如何一步步神話的,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就能夠更好地區(qū)分神話的孔子和人性化的孔子,從而形成一個正確的唯物史觀。
3.情境教學法
筆者在課堂中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刺激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挖掘和發(fā)現(xiàn)史實,并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筆者在上必修三第四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時,第一部分選四個學生分別飾演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要求扮演者作簡單生平簡介,并說出自己的代表作和自己的主張,這就要求學生提前去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在課堂上情境再現(xiàn),自己表演,加深印象,學生飾演后用多媒體展示出四位思想家的主要主張,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社會背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沖突方面去分析,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學得有趣,課堂中有笑聲、有亮點,無形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币虼?,筆者在教學中總是不斷創(chuàng)設愉悅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只局限于教授學生歷史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會滲透人文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透過歷史事件分析,熟悉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如在講“一國兩制”時,讓學生看錄像《百年中國》的紀實片段,放映香港和澳門回歸的盛況的錄像資料,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筆者把自己去香港旅游時拍的一些照片展現(xiàn)給學生,如有代表性的紫荊花廣場、雄偉的香港回歸紀念碑、迷人的維多利亞港。通過活生生的圖片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回歸后的香港的繁榮,可以加深學生對一國兩制的理解。
藝術專業(yè)學生活躍,他們很愿意一起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必修三第14課第二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用多媒體展示出材料,然后給出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內容。結合材料與教材,概括“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主要內容、實質、根本目的。然后分小組選代表發(fā)言,筆者在學生發(fā)言后從中體西用的背景、含義、根本目的、實踐、結果等方面進一步講解,引導學生回顧必修二中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就是中體西用的實踐,而甲午戰(zhàn)爭中國的失敗則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仡櫛匦薅南嚓P內容,幫助學生吃透教材,理解歷史知識點,堅持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逐漸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格,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營造了濃郁的歷史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小組協(xié)作的能力,學會一起討論,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走進歷史,感知歷史,親近歷史。
中職歷史教材通過導讀、課堂閱讀、自主閱讀、自主思考、活動建議等欄目,引導學生課內課外進行探究思考。中職歷史課教學不應拘泥于課堂,可以延伸到課外。例如南京大屠殺教學中,提出問題:對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分析,對日寇暴行的思考,對安全區(qū)的解讀,對歷史的反思,中國為什么設立國家公祭日……通過以上問題讓學生課外去探討,引導學生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有關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和理性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掌握多種渠道的探究學習方法,提升歷史學科思維能力。課前小組合作,搜集相關歷史資料,論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閱讀《拉貝日記》等歷史讀物,了解南京安全區(qū)的有關史實。觀看《南京大屠殺》等原始影視資料,課堂上還讓學生模擬表演大屠殺的場景,加深學生感性認識,也可以進行辯論比賽,激烈辯論后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歷史真相,更加嚴肅地思考歷史問題。布置學生寫歷史小論文,通過學生上網(wǎng)收集相關資料的行為,促進學生關注歷史與現(xiàn)實,呼喚和平。整個教學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同時將教學內容延伸到了課外,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的開放性。
中職的學生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多才多藝,另一方面文化課相對較差,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職歷史課堂教學就更需要一線老師不斷摸索,依照學生不同特點采用靈活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歷史課堂才能更加高效,更加豐富,才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1]吳強國.淺析中職學校開展有效歷史教學的方法和策略[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3).
[2]彭德峰.淺談中職歷史課堂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8):128-129.
[3]徐麗.中職歷史授課方法淺說[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21): 113.
(編輯:郝 嬋)
G712
A
1671-0568(2016)20-0090-02
王紅伍,湖南省株洲市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