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經(jīng)濟技術學校 謝金玲
將本土歌舞引入舞蹈課堂
海南省經(jīng)濟技術學校 謝金玲
本文論述了將本土歌舞引入舞蹈課堂的必要性,可行性,通過將本土歌舞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其音樂價值和文化內涵,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感受音樂。同時,從感性上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地方傳統(tǒng)音樂的認識,促進地方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
本土歌舞民族自豪感活態(tài)傳承
部分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缺乏自信心,缺少民族自豪感,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民族的璀璨文化缺少了解。作為一名舞蹈老師,通過加強對本土歌舞的教育,使少數(shù)民族學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激發(fā)對本民族的自豪感,任重道遠。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的學生心里沒有民族的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他們?yōu)樽约菏巧贁?shù)民族學生而自卑,不敢講黎苗話,甚至刻意去隱瞞自己的民族成分。通過與學生們的溝通,我找到了他們自卑的答案:少數(shù)民族的學生看到的是自己家境以及黎苗地區(qū)的貧窮,卻對自己民族的璀璨文化不了解,也就缺少了民族自豪感。作為一名中職生,因為貧困就不愛自己的民族,不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還何談愛國?
作為一名舞蹈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當然脫離不了音樂舞蹈,脫離不了本土的歌舞文化。大力弘揚本土歌舞文化,特別是加強未成年人本土歌舞文化教育,對于增進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舞蹈課上我有意引入本土歌舞。為了能讓學生親眼看見本土歌舞文化的多姿多彩,了解不同地方民族的風土人情及音樂舞蹈風格,我播放一些與本堂課相關的民族歌舞錄像讓學生欣賞,例如:在形體訓練課《黎苗族舞蹈教學》中,我就讓學生先欣賞貴州的黎苗族和我省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瓊中、白沙、保亭等)黎苗族歌舞的錄像,找出它們的異同點,讓學生了解本地的音樂風格及風土人情,使學生產(chǎn)生了濃烈的想學本土黎苗歌舞的欲望,再即興編排一些本地的民族舞蹈給學生欣賞學習,再讓少數(shù)民族的學生用方言簡單地演唱本地的民歌,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其他學生在驚嘆少數(shù)民族的學生能歌善舞的同時,增加了對本土民族歌舞的好奇心。這樣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同時又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要讓學生喜歡上民族舞,首先要讓學生對民族舞產(chǎn)生興趣,只有讓學生對民族舞音樂產(chǎn)生興趣,學生才會喜歡上舞蹈課。要使學生對民族舞本體產(chǎn)生體驗,產(chǎn)生興趣就要讓學生多看,因為熟悉的東西才貼近生活,只有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情才會讓他們產(chǎn)生共鳴,產(chǎn)生興趣?!拔璧妇褪巧睢保瑢W習舞蹈要貼近學生。在上舞蹈課的時候,我會將課本舞蹈和本地歌舞適當?shù)亟Y合起來。例如:在形體訓練《健美操》、《拉拉操》教學中,我引入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本土吉他通俗歌曲《我要去找她》,還有瓊中本土搖滾歌曲李金龍樂隊演唱的《放開喉嚨唱山歌》等,讓學生了解原來身邊的歌曲也那么好聽,舞蹈也那么有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舞蹈,增加了學習舞蹈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土歌舞的積極性。
在音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心傾聽音樂、感知音樂,想象音樂所描繪的意境、所表達的感情,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理解,感知相應的舞蹈形象,并通過身體各部分的動作進行再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力的目的。如何讓學生去感知音樂,想象音樂所描繪的意境,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結合本土的歌舞進行引導。
在舞蹈課堂教學中結合本土歌舞教學,不僅是教會學生本土音樂、舞蹈動作,而是讓他們在學習本土歌舞的同時逐步了解本土的音樂舞蹈世界。一個優(yōu)美的本土舞蹈動作示范能激起學生對本土舞蹈乃至舞蹈課的極大興趣,而歌曲中的音樂與舞蹈完美結合的表演更使他們興奮不已。因為那是他們祖輩在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舞蹈和音樂通過課堂在他們面前進行了理論的印證,是課堂讓他們了解他們掌握的本土歌舞的理論解釋。我在舞蹈課堂教學中引入本土舞蹈教學時,先教會學生幾組白沙縣本土苗族舞蹈動作,然后讓他們先安靜地坐下來聆聽整首白沙縣本土苗族歌曲《門啥乖》,聽后師生共同分析,使學生對歌曲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緒等有了初步印象后,合著音樂,邊歌邊舞,最后安排學生課后的作業(yè):給儋州本土歌曲《調聲》,配上簡單的舞蹈動作。通過本土音樂、舞蹈的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體驗、學習音樂律動、節(jié)奏、舞蹈的動作、情緒等內容,而且音樂伴隨著舞蹈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愉快感和審美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舞蹈素養(yǎng),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
近年來,海南民族文化人才出現(xiàn)斷層,在少數(shù)民族村寨,唱民歌、跳黎苗舞蹈、懂織錦的人越來越少,在臨高懂唱《人偶戲》、懂唱漁歌《哩哩美》的人也越來越少,海南人懂唱瓊劇的人也越來越少。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嚴重危機。文化的最高形態(tài)是生活方式與精神價值,要培養(yǎng)人們熱愛自己的民族、愛講民族語言、傳承生活中的民族風尚習俗迫在眉睫。
作為一名舞蹈教師,教育和引導本地學生學習、傳承本土歌舞文化責無旁貸。人們有一種心態(tài),就是對自己的身邊的事物,往往熟視無睹,容易忽略它的價值。我家鄉(xiāng)臨高縣的《人偶戲》、民間漁歌《哩哩美》以及本土民間舞蹈都是群眾喜聞樂見、屢演不衰的經(jīng)典,但對我個人而言,不是很喜歡看的,總覺得太俗、太土?,F(xiàn)在知道它已是國家級文化遺產(chǎn),我就想我多少要學習一兩個經(jīng)典的唱段,一兩個舞蹈,不然,我怎么能說自己是臨高音樂之鄉(xiāng)的人呢?經(jīng)過學習家鄉(xiāng)民族歌舞,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所忽視的鄉(xiāng)土文化,是一種優(yōu)美的歌舞。原來興趣愛好也是可以通過有意培養(yǎng)出來的,我認為我們的教育部門有必要給學生一定的熏陶,因為我們的前人創(chuàng)造的這些燦爛的文化,需要有后人的傳承。
為了引導學生學習、傳承本土歌舞文化,我加大了民族歌舞賞析課的比重,有目的地播放本土的歌舞,并教學生唱跳本土的歌舞。例如,上到《民族民間舞》時會播放有“海南劉三姐”之稱的瓊中本土黎族歌后王妚大的演唱錄像,然后再播放瓊中本土黎族舞蹈《咚鈴伽》的最后傳人王中信的舞蹈錄像,隨后分析本土歌舞所描繪的意境,并教學生唱跳錄像里簡單的歌舞等;有意識地把儋州的調聲、臨高的哩哩美播放給學生聽,增加他們學習本土歌舞的興趣;教學生跳白沙縣的《打柴舞》等,有系統(tǒng)地進行學習,加深對本土歌舞經(jīng)典作品的認識,留下完整的印象。此外,我始終重視培養(yǎng)有本土歌舞特長的學生典型,特意要求有本土歌舞特長的學生在班上進行歌舞表演,鼓勵有本土歌舞特長的學生,帶動身邊的同學學習本土歌舞文化,形成人人學本土歌舞,人人以會本土歌舞為榮的良好氛圍。
總之,在舞蹈教學實踐中,將本土歌舞引入舞蹈課堂,有利于突破枯燥的舞蹈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舞蹈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學生了解本土的民族文化,增進學生民族自豪感,活態(tài)傳承本土歌舞文化起著積極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1]盧君,黃英連.海南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形態(tài)結構及生存狀況[J].黃河之聲,2004.
[2]范瑩.海南黎族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J].藝術教育,2014.
[3]蘇慶興.三亞黎族民歌[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