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
【摘 要】提問,是電視新聞工作者和電視節(jié)目制作者都要面對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目的性的提問會讓問題有的放矢,有層次的提問會讓問題邏輯縝密,當提問者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提問方法進行提問,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就會變得富有節(jié)奏感和實質性,這就是掌握提問方法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新聞 資訊 采訪 電視節(jié)目 媒介
在電視新聞采訪或者電視節(jié)目制作過程中,電視工作者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工作任務——提問。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就新聞事實,向當事人以及相關人士進行提問,以獲得真實的新聞資訊;電視節(jié)目的編導、主持人也需要依據節(jié)目當期的主題,向該期節(jié)目的參與者進行提問,以推動節(jié)目錄制的順利進行。提問,應該是一個怎樣的思維過程?提問的方法有哪些呢?提問中又包含著哪些策略呢?
一、關于提問之前的思考
新聞記者或者電視編導、主持人在向被采訪對象進行提問之前,首先應該在自己心里設置三個問號:問號一,這個事情是真的嗎?問號二,這是新聞嗎?或對本期節(jié)目主題有推動作用嗎?問號三,這個問題有什么樣的新聞(節(jié)目)價值?
二、關于提問的立場
提問,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目的性和針對性來源于提問者所處的立場,這一立場既包括新聞提問者所供職的媒介立場,也包括其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自身應具備的階級立場、民族立場等。
三、關于提問的目的
采訪者所在媒介或者欄目的受眾,也影響著采訪者的提問內容或者方式。例如,關于某市擬定降低居民采暖費收費標準的提案,民生新聞的記者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這項政策醞釀已久,為何遲遲不能兌現呢?何時才能兌現?——因為民生新聞的受眾是廣大百姓,所以民生新聞記者的提問,會自然而然地代表或表達出廣大城鎮(zhèn)居民對采暖費收費標準較為關注的一種迫切心情。然而,如果讓一個財經新聞的記者來針對這個提案進行提問,因其受眾與民生新聞不盡相同,所以提問的關注點也截然不同了,財經新聞記者會問:如果采暖費下調,那么國家當年財政收入會減少多少?——出于專業(yè)本能,財經新聞記者更愿意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來冷靜分析這項提案如果出臺,將對國家宏觀經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四、 問誰
既然采訪者已經想好了為什么而問,那么下一步需思考的便是去向誰發(fā)問。(1)問當事人。當事人在新聞事件或者電視節(jié)目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角色,無論是新聞采訪,還是電視節(jié)目,觀眾都有極大的欲望去獲悉當事人的觀點和態(tài)度,所以新聞記者或者電視編導(主持人)與當事人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2)問知情人。一則新聞或者一期電視節(jié)目若想內容豐滿,僅僅擁有當事人的一家之詞尚且不夠,知情人對于新聞事件的還原和補充,也是至關重要的。(3)問權威人士。特別是在一些專業(yè)性很強的新聞事件或者電視節(jié)目中,當事人和知情人提供的僅僅是事情的現象,若想究其具體原因,還需要相關領域的權威人士對大眾進行專業(yè)知識的普及、解釋。
五、 怎么問
1.開放式提問:采訪者將問題問得相對抽象概括、涉及范圍較廣,給予被采訪者較大的開口兒,使得被采訪對象在回答過程中,有較大的涉獵范疇,有充分回旋的余地。2.閉合式提問:采訪者將問題問得較具體、集中,針對性較強,涉及范圍相對固定,口子相對封閉,這樣的提問方式有利于使得被采訪者給出較明確的回答。
六、提問的具體技巧
1.正問法
顧名思義,采訪者從正面進行提問,直截了當、開門見山。這種提問方法適用于一些易于被采訪者瞬間作答的情況,否則會將被采訪者置于手足無措、無從談起的境地;此種提問方法也同樣適用于新聞記者在特殊場合進行提問,比如,當采訪時間比較短暫、采訪環(huán)境比較混亂的場合,或者針對一些比較敏感話題進行提問的時候。這種形式無論是采訪者還是被采訪者,二者涉及的話題范圍都比較廣泛,被采訪者可以不受拘泥,泛泛而談。比如,某記者采訪民生新聞時提問:“請你談談關于治理霧霾的有效辦法好嗎?”或者,采訪某創(chuàng)業(yè)者時提問:“你對你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在未來發(fā)展上有什么具體的設想?”這兩例提問形式都是開放式的。對方所回答的內容可多可少,范圍比較廣泛,回答者可以不受回答范圍的拘束,可以縮短回答者的思考時間,這樣的提問方法可以使采訪的氣氛活躍、協調。但是,這種采訪形式的不足之處是,記者很難獲得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回答,因此需要花費較長的采訪時間。
2.側問法
采訪者采用旁敲側擊的辦法,從側面的、小的問題入手,逐步切入主題。這種提問方式,有助于為回答者提供一個輕松的提問環(huán)境,放松回答者的緊張心情,為下面逐步展開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側問法一般適用于采訪時間相對充分、采訪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之下,比方一些錄制于演播廳里面的訪談節(jié)目。
3.反問法
提問者從事實相反的方向提出問題或假設,給予被采訪者足夠的空間進行正面的反駁或解釋。這種提問方法,可以避免“正問法”所帶來的“針鋒相對”的鋒芒,讓被采訪者在心理上有一個準備和思考的空間,有利于被采訪者放松心態(tài)。
4.錯問法
提問者以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觀點或者問題來考察、試探、激發(fā)被采訪對象,以期獲得最真實的材料。這也是一種“曲線救國”式的提問,在采訪者欲進行正面提問,卻難以尋找到突破口的時候,“錯問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追問法
如果采訪者在采訪過程中,通過與被采訪者的對話,獲得了新的新聞線索,采訪者可以隨時抓住這一新的新聞線索向被采訪者進行追問,由此獲得新聞事實的真相。在使用“追問法”進行提問的時候,采訪者要有瞬間反應的能力,在與被采訪者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時刻把握好被采訪者的回答思路,以及被采訪者的心理波動,隨時從被采訪者的回答中獲取新的新聞信息,并隨時拓展開來。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追問法”對采訪者是比較具有考驗性的,它需要采訪者有較高的應變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以及瞬間的決定力。
6.誘問法
采訪者運用已知材料,通過誘導被采訪對象,說出他想說卻又不太好說的話,但“誘問法”這一方法掌握不好尺度時容易涉及隱私,因此請謹慎使用。
7.質問法
在一些特殊的采訪環(huán)境中,面對持有敵意的、觀點荒謬的、政治立場錯誤的被采訪者,采訪者可以無須顧及被采訪者顏面地向其嚴肅質疑并提問的一種提問方法。在運用“質問法”時,要注意觀察被采訪者的情緒變化,本身“質問法”就是一種“鋒芒外露”式的提問,會對被采訪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如果不注意觀察被采訪者的情緒變化而肆意提問,極容易激化被采訪者的憤怒情緒,造成被采訪者的情緒失控,進而破壞整個采訪節(jié)奏和采訪氛圍。
以上,便是新聞從業(yè)者以及電視節(jié)目制作者在面臨“提問”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時,普遍會用到的一些方式方法,僅供參考,具體實施,還應依據具體的采訪環(huán)境、新聞事件而定,切勿貿然生搬硬套。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新聞采訪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1日第一版,ISBN:9787300093710,作者張征)第一章 采訪的定義及基本方式。
[2]《新聞理論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1日第一版,ISBN: 9787307047167,作者劉九洲)第八章新聞黨性。endprint